抗日战争研究:总述
- 格式:ppt
- 大小:230.00 KB
- 文档页数:17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2012-12-24 16:37:39)一梭烟雨: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抗日战争研究综述,甚至收录了我本科时的一篇论文,恍然有隔世之感。
我曾有着文人梦想,后来走上了律师之路,也不知是祸是福。
抗日战争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历史性转机,甚至恢复了鸦片战争以来失去的大国地位,却在国共两党相互攻击“片面抗战”、“游而不击”中封尘甚至毁灭。
一个将一党一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不仅是可悲的更是可怜的,只有当这个民族珍惜自己的历史、重视自己的国民,她才可以走向成熟。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作者:程舒伟60多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5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
这个历史性胜利,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完全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达到新的里程碑。
30年来,围绕抗日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研究的文章、资料、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带有抗日战争字样的论文近万篇,资料选编、档案资料、学术著作、人物传记、通俗读物等近千种,综述类文章近50篇,大量的高质量的博硕论文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学术研究综述对抗日战争史学术研究成果的综述主要是近10年的,这以前有大量的学术综述性文章,因此,不再重复。
(一)综论研究1、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促进盟国战略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日战争阻断了绥靖政策在东方的实施,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远东政策由绥靖转为遏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还有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在战后维护和平、促进民族民主运动中的影响。
[1]2、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在过去认识到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这两点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挖掘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影响。
一些学者从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的角度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标志,是民族认同感由自发到自觉的转折点,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空前提升。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作者:曾景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陆正面战场研究起步较晚,真正从学术上取得进展,大致可以说是近20年间的事。
回顾和总结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的发展情况对今后抗战史研究的深入不无助益。
本文就此所作论述,因为篇幅限制,不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正。
一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概况1949年以后的30年内,大陆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展缓慢。
比较而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还有一些进展,而对正面战场的研究极端漠视。
只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一些省市委员会的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文史资料选辑》发表了一些原国民政府官员撰写的抗日战争回忆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史料整理处选编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公布了部分档案资料,为正面战场研究提供了参考史料。
中共党史革命史论著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和战绩基本不提,连现代史通史性著作也概于贬斥。
如有的著作论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时,其基调为:国民党实施“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战场上不断大溃退。
就学术研究而言,直至70年代末,大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后,学术界才逐步恢复生机。
随着逐步摆脱以往“左”的指导思想的束缚,一方面史学界开始敢于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研讨,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史学科的建立,也要求对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举措进行比较公允的评断。
80年代以来,在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学术领域中,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陆续有所刊布,研究领域广为开拓,论著大量涌现,新的论点提出后引起争鸣,学界现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较2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正面战场研究比较活跃,进展比较突出。
在史料方面,主要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资料选编,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局编《卢沟桥事变和平津抗战资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日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等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密电集》,南京市政协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回忆资料,出版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湖南四大会战》、《闽浙赣抗战》、《粤桂黔滇抗战》、《远征印缅抗战》等;还有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编《川军抗战亲历记》、政协广西区委编《广西儿女抗日亲历记》、民革武汉市委编《热血报中华――武汉民革成员抗战回忆录选编》等;一些原国民政府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不少关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内容。
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综述作者:魏延秋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第06期[摘要]对一·二八淞沪战役的研究,学界历来比较重视,成果颇丰。
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战役相关情况,以及历史地位、意义等方面,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可以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一·二八淞沪抗战;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首战,是中国局部抗战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梳理综述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
曾一直有学者认为,十九路军抗战是蔡廷锴等违抗南京政府不抵抗命令的结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国民政府在淞沪抗战中的积极表现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给予了肯定。
[1]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有学者从对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时南京政府方针的比较分析出发,指出:保护自身利益、对日战略意图的错误估计以及国际社会、人民呼声等多种因素,最终形成了南京政府在一·二八事变中妥协和对抗相交织的态度与政策。
[2]有学者从这一期间南京政府的对日谋和活动出发,认为淞沪抗战始终处于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政策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之下,受此制约和束缚,这也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遭致失败的深刻根源。
[3]有学者把一·二八事变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方针复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剖析,以此弄清抗战前南京政府对日方针的演变规律及实质。
[4]也有学者认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导致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始终存在抵抗还是妥协这两种方针的斗争。
而随着以蒋介石为首的势力占据上风地位后,表面上作出誓死抵抗的方针,实际上真正用意仍然是伺机与日妥协。
因此,当十九路军奋战时候,蒋汪等向十九路军施压,并向日本密探妥协。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抗日战争调查报告1反法西斯和抗战70周年胜利是十分值得纪念的。
70年来,无数的腥风血雨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每个人都不想有战争,战争是残酷的。
和平,才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基础,如果没有了和平,更不要提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了。
日本鬼子的残暴行径是肆虐的,激起了部署中华儿女对他们的深刻的憎恨。
他们是和平世界里的捣乱者,是战斗世界里的活跃着。
来到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简直丧失了人性。
幸好我们没有生存在那个年代里,那中酷刑否则会让我们更加惨不忍睹。
可是又后悔我们没有生存在那个年代里,那样,我们就可以为抗日战争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英雄烈士们,他们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更是十分伟大的,没有他们那时的英勇作战,哪里还有我们这群茂腾腾的后生和中华的崛起啊!如今的一切都是宝贵的,珍惜的,来之不易的,是烈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把国家发展的更加壮大,他们才能在土里安心啊!抗日战争调查报告2摘要: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抗日战争。
湘中各地沦陷后,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党员积极领导或参与抗日游击战,在乡军人和工农群众纷纷组织大批抗日自卫团或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汉奸、土匪,保家卫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调查人员:朱亚城探寻身边的抗战历史1939年平江惨案后,中国各地遇到重重困难,但在邵阳沦陷前后对抗日游击有所准备;有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支部或党员仍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一)3支突出的游击队1、是“湘桂边抗日游击纵队”。
1944年夏,邵阳沦陷前夕,原在东安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刘布谷,奉命到湘桂边区和雪峰山一带建立抗日武装据点,开展游击战。
刘布谷介绍在武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任政治教官兼副大队长的谢锦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商请他筹建抗日武装。
谢受命在武冈分校筹集了一批枪支,组织了一批抗日爱国青年,组建了湘桂边抗日游击纵队,以谢锦涛为司令,负责军事工作,刘布谷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党的工作,下辖3个支队,有1000余人,500多支枪,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游击队。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2014年03月18日10:15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京)2000年01期作者:《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内容摘要: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二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日本学者藤原彰在他的《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一文中,从日本平民的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对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与当前日本社会政治右倾化的关系。
步平、王希亮著《战后50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一书,以对比的方法,一面介绍了日本反战和平运动及致力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热衷和平反战日本各界人士的言行。
关键词:日本;日军;侵华;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出版;蒋介石;遗留问题;分析作者简介: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1999年出版的与抗日战争研究相关的图书,涉及这一课题的占了多数。
其中一类是揭露日军暴行的,主要有《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天理难容》)、《东史郎日记》(东史郎日记翻译组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毒气战实录》(步平、高晓燕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李恩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3 月出版);第二类是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主要有《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袁成毅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花冈事件》(画册)(张国通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日本的战争责任》([日]若槻泰雄著,赵自瑞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9月出版)、《浙江省崇山村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实录——受害索赔,崇山人的正当权利》(张世欣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月出版)等。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研究综述作者:谭玉龙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07期摘要:《新华日报》作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三大主流报刊之一,一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更是抗战宣传话语研究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之一。
当前,学界不仅在《新华日报》有关抗战主题的史料整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对《新华日报》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包含了《新华日报》发挥党媒喉舌作用、进行抗战动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现巧妙的宣传策略和拓展中国共产党抗战话语权等多方面的研究。
上述研究主要从舆论宣传的角度切入,或者进行文本分析等,而基于《新华日报》构建中共抗战话语叙述体系的深层次研究成果则略显单薄。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话语中图分类号:D6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7-0076-06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以抗战救国为宗旨创办了《新华日报》,在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刊载消息和评论文章进行抗战宣传。
在战事跟踪报道、战局分析、国共两党的抗战地位、战时动员、民众抗战作用、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民族抗战精神等问题上,经过《新华日报》的宣传报道,进行了初步表达和诠释,逐渐深入人心,获得民众的信任,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基本话语叙述,并引起了中华民族心灵上的广泛认同,产生了全民族“革命话语”的共鸣。
因此,基于《新华日报》来展开中国共产党抗战宣传的深入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华日报》抗战主题史料整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历史学、新闻学还是传播学等都将《新华日报》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潘梓年等人以《新华日报》办报人的回忆为主线,整理编辑成《新华日报的回忆》①和《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②两部著作,收集和记录了《新华日报》办刊活动中的重大事件经历,成为研究新华日报的重要文献。
1979年韩辛茹的《新华日报史(1938-1947)》③以记述文本历史的方式将《新华日报》报道话题作为分析文本,全面概述了《新华日报》的原貌。
笔谈“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作者:步平等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点击数:1848 更新时间:2009-4-24 编者按: 2009年1月11日,由本刊编辑部与海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会议就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者从不同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这些意见对推动研究的深入,当有启发意义。
因此,特邀请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笔谈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间就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与努力。
2002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学者建立了共同的历史编纂委员会,经过3年的共同研究与讨论出版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大约在同一时间,日本学者与在日中国学者成立了“日中年轻历史学者会议”,讨论以历史问题为背景的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动,在日本与中国同时出版了《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
日本与韩国在2002年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共同历史研究,在2005年告一段落后,于2006年开始了第二期的共同研究。
从2006年开始,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学者也开始了作为两国对话机制之一的共同历史研究,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两年。
国际社会之所以关注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共同编写教科书的目标在经历数十年努力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欧洲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经验是否适合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中、日、韩等国学者间是否可以进行历史问题的对话,就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当然,对于上述共同历史研究的结果尽管还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但共同研究的过程都涉及到超越本国历史,超越国民国家的历史记忆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历史学者都在围绕统合相互不同的历史记忆,探索其中的关联性,思考其中的共同性而努力。
而在这样的探索与思考中,学者们也逐渐注意到了以往局限于一国视角的研究中的缺陷与问题。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一、背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民族革命战争。
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历时八年之久,牺牲惨重,但是最终还是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中国军民用自己的血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伟大牺牲和贡献。
”那么,在这场抗日战争中,都有哪些事情发生了呢?今天我将针对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调查报告。
二、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将针对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程和意义;2.具体的组织和工作模式;3.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战争胜利的贡献;4.今天我们可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学到什么?三、调查过程1.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程和意义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反动派并没有完全被人民抛弃。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常常采取离间、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径。
毛泽东曾经说过:“别人打仗靠枪,我们打仗靠群众”,可见,组织好群众是打赢抗日战争的关键。
为了团结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恰当地采取了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民族统一战线内,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贤达、爱国民主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构筑起了坚固的抗战堡垒。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没有舍弃革命原则,而是从“独立自主、和平民主”的原则出发,积极开展一系列统一战线工作。
建议成立联合政府,制定各项民主政策,保障人民的各种权利。
这些原则和行动,既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又能够团结各个阶层、各个民族,是在团结全民抗战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团结,确立了新中国的统一基础,具有历史巨大的意义。
2.具体的组织和工作模式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有联合政府、抗日救国会、降敌容后会、工人民主团体、农民团体、青年团体及其它各种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民主团体。
为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和工作,共产党还成立了村社两级委员会、县区和省市地委、监察委员会等组织,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化和法制化。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中国军队的组织、指挥、战术、战略等方面,探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结合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成果,展示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1941年至1945年间,中国军队参与了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
这是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时间段,也是中国军队经历了艰难困苦,发扬光荣传统的时期。
中国军队在这段时间内充分发挥了精神依托、人力资源以及地利条件等优势,与日本军队进行了血战,给予了日本侵略者严重打击。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指挥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军队通过完善的部队编制和各级指挥机构的建设,有效地组织了战争的进行。
其中,中国军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正规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地方基础,秘密运动和游击战等战术手段,对日本军队进行了有效的牵制和攻击。
同时,在战术和战略方面,中国军队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创新。
在战术上,中国军队采用了多种战术手段,如游击战、正规战、兵力分散等,以应对日本军队的优势。
在战略上,中国军队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合围包围圈,以削弱敌军实力。
这些战术和战略上的改革,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斗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研究抗日战争史也对中国军队的表现作出了重要评价。
抗日战争史研究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档案、日本军事史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重新评价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军队在战略规划、情报战和对日本军队的有效组织等方面的威力,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组织、指挥、战术和战略上的创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中国军队的表现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评价。
通过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决策,战术应对和对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抵抗。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向中国投降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篇一《抗日战争研究综述》摘要: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反抗外侵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
关于抗战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中的两个战场、主要战役和事件、抗战胜利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较多,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对复兴中华、维护世界和平有极重大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日战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试图从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今后我国抗日战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但是,关于抗日战争是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学界看法并不一致。
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起点。
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1]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的。
[2]1034胡锦涛也曾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3]虽然一般来说,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自卫战争,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并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张国松姚昕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2020年9月16—17日,由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社、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承办的“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召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在开幕式上致辞。
此次会议共收到海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80余篇,经专家评审,从中遴选出32篇参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吉林省档案馆等2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从日本侵华与日军暴行、抗战时期中共活动、国民党政权与抗战、国际视野下的抗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与交流,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关于日本侵华与日军暴行1931—1945年期间,日本政府在“总体战”方针下,将日本全体国民动员起来,纳入了战时体制,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朱丁睿《日本战时体制下的国民动员研究(1931—1945)》一文,梳理了1931—1945年间日本民众与侵略战争的关系,从日本当局对民众的思想动员、组织动员以及“生活动员”和统制三方面,研究日本侵略战争时期的“国民动员”问题,阐述战时体制下的“国民动员”的本质,挖掘“国民动员”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对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进行再思考*侵华战争期间,为了弥补优质兵员,日本征召中高等院校学生服役参战,催生了学生兵的涌现。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曹亚坤《被遗忘的“皇军”: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学生兵研究》一文,通过考察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学生兵的动员过程,作为侵略者的学生兵在中国战场的所作所为及其如何看待中日战争,以及战后日本对侵华学生兵的选择性遗忘,以新的视角检证了日本发动并实施侵华战争的罪行和战争责任*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在这种局势下,日本儒教界趁汤岛圣堂重建落成之机举办盛大的儒道大会,以配合日本政府标榜的“中日亲善”的对华政策*日本关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子康《“尊孔”与“中日亲善”1935年日本儒道大会探析》一文,根据原始材料及日本外务省档案,还原了1935年日本儒道大会史实,并通过对儒道大会的筹划经过、举办目的、中日围绕包括孔子后裔在内的中方人士参会的交涉等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揭示其为配合日本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笼络中方尊孔的人士,企图消弭中国的反日情绪,营造同文同种、共尊孔子的假张国松姚昕孜/“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象之目的,以深化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认知*在沦陷区,日伪政权企图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建构符合统治意志的新文化,1941—1945年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活动,是其假借宣传中日文化沟通与合作,进行文化入侵尝试的缩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白进伟《日伪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1941—1945):基于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的考察》一文,通过爬梳武汉沦陷时期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有关史料,对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文化建构活动的复杂面相进行梳理和探讨,揭示日伪侵华的全面性及文化上的虚伪性,对抗战时期日本对华文化政策作一窥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广大地区,伪满洲国虽以“王道乐土”等为宣传口号,实际上民众生活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省档案馆历史档案管理处主任科员柳泽宇和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戴宇《伪满洲国“人身自由权”实态(一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为中心》一文,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为中心,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东北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的考察,揭露伪满洲国宣扬“近代法治”的虚伪性:一方面,在“治安维持”“建设与开发满洲”等口号的掩护下,日伪当局肆意逮捕、审讯和杀戮抗日力量,强征“慰安妇”与劳工;另一方面,推*行秘密制度,沦陷区民众在严密监视体系下“寸步难行”,甚至成为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对象1935年,为加强对伪满洲国的控制,日本关东军决定以“内阁改造”为由,迫使郑孝胥内阁辞职,伪满政权进一步傀儡化、形骸化。
抗日战争文献综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以及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八年之久,对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回顾抗日战争的一些重要文献,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一、《抗日战争史》《抗日战争史》是抗日战争的一本重要文献资料,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战略学院编写,出版于1954年。
这本书以客观、科学的角度全面梳理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脉络,并对战争的背景、动因、战略方针以及各个重大战役进行了深入研究。
《抗日战争史》的出版填补了当时的空白,成为了研究抗日战争的重要参考书。
二、《抗战十年》《抗战十年》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纪实性作品,由著名记者季羡林主编,于1946年出版。
该书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方式,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艰苦生活、顽强抵抗以及抗战期间各个重要战役的情况。
《抗战十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真实的叙述,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残酷与光辉。
三、《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部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等方面的贡献。
特别是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抗战中的艰苦建设和武装斗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抗战精神和为抗日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四、《抗战记忆》《抗战记忆》是一部聚焦抗日战争的口述历史文献,由吴冷西和康波联合编写,于1995年出版。
该书通过采访抗战时期的幸存者和见证者,展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这些口述资料告诉了我们抗日战争的真实面貌,记录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感人的故事,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战时期人们的痛苦、奋斗和牺牲。
五、《战火中的女性: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妇女》《战火中的女性: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妇女》是一部研究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妇女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文献。
作者彭德琼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的研究,展现了妇女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抗日战争中中国民间抗日运动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其中,民间抗日运动是中国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群体行动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为反抗日本的侵略而努力。
本文旨在探究抗日战争中中国民间抗日运动的研究。
一、民间抗日运动的背景和起因民间抗日运动的背景和起因源于抗日战争的局势。
在当时,由于国民政府和国共两党对抗日斗争的分歧,无力组织有效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于是,中国各个角落的民间社会组织和个人自觉地组织了各种抗日活动,展开了抗战斗争。
二、民间抗日运动的类型和组织方式民间抗日运动主要包括游击战争、地下抗日和游击医疗等,这些运动都是在城市和乡村中展开的。
这些运动的组织方式非常灵活,既有群众自发组织,也有地方政府或者共产党领导的组织,还有中间力量组织的运动。
无论哪种组织方式,都与当时的情形和具体地域有关。
三、民间抗日运动的主要影响民间抗日运动虽然覆盖面不广,但是它们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在城市里,民间抗日组织凭借着商会、乡会和社团等组织网络,为抵抗日军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如防卫战、抢购粮食、制造地雷等,为把日军的占领区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乡村里,游击战争主要是依靠民间组织,如乡村抗日委员会、农民自卫军等,给日军的抵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游击战争的主要武器是手枪、步枪、手榴弹等,也有些地方使用了土制炸弹、毒剂等。
总体来说,在游击战争中,民间抗日组织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胜利,但是却有效地骚扰了日军,制造了一定的战略影响。
四、民间抗日运动的意义和启示民间抗战是中国民间力量的一次历史性崛起,不仅丰富了抗日战争的内容,而且对推进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战争的反面,就是和平的美好世界。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及中国民族勇气与坚强的象征,通过民间抗日可以反映出人们面对极端困境时所展现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在今天,民间运动仍然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