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15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人们所处的地方会经历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
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的高度都受到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和纬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与五带分布有关。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使得阳光在地球表面呈现出日出和日落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然而,昼夜的长短却因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南北纬0度的赤道地区,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昼夜持续时间基本上相等,每天大约为12小时。
随着纬度的增加,昼夜的长短会有所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北纬30度的地方昼夜时间比例是11小时至13小时,而到了冬季则变为10小时至14小时。
同样地,在南半球的情况也类似,但是由于大部分水面被南极洲覆盖,所以在南纬30度附近的地方,昼夜的长短相对要比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要稳定一些。
二、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正午太阳的高度也是随着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当太阳在天顶正上方时,我们称之为太阳高度角为90度,在此情况下,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能量最为强烈。
在赤道地区,太阳每年两次(春分和秋分)会在天顶正上方,太阳高度角为90度。
而到了北纬30度和南纬30度的地方,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的影响,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60度。
这也意味着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能量会有所减弱,导致温度相对较低。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的地区,当地某些时期太阳甚至无法升起,导致极夜的现象发生。
当太阳一度升起时,太阳高度角只能达到较低的数度,导致光照相对较弱。
三、四季更迭的影响除了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对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影响外,四季更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完全圆形,而是椭圆形,使得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在南北半球的夏季,当某一个半球接近太阳时,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昼夜时间较长。
而在另一个半球的冬季,距离太阳较远,正午太阳高度较低,昼夜时间较短。
四、昼夜长短及太阳高度对五带分布的影响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五带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春分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春分-夏至向北移动,在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长,夜变短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夏至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且纬度越高,白南半球黑夜达到一年中最长,且纬度越高,夜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越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夏至-秋分向南移动,在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秋分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秋分-向南移动,在昼短夜长,昼长夜短,北半球正午南回归线冬至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变长,夜变短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冬至南回归线北半球黑夜达到一年中最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春分向北移动,在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图示法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
如图1:图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b.太阳直射15°N纬线时;c.二分日;d.冬至日从图1可以看出,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自赤道向南北递减;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某地(赤道以外)时,比如太阳直射15°N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如15°N纬线)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向南北两侧递减。
某地离直射点越“近”,即纬度差(某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之间的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H=90°-α(H为正午太阳高度,α为某地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间隔)。
2.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同一时间(二分日除外),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昼的范围达到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反之。
图2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b.冬至日;c.二分日;d.北半球为夏半年的某日(夏至日除外);e.北半球为冬半年的某日(冬至日除外);f.二分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课标解读一、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太阳的倾斜引起的。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使得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的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这一知识点对于理解整个课程内容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当地时间正午时分,太阳光与地面之间的角度。
这个角度的大小取决于观测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本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
三、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北半球,当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趋势一致,即昼长夜短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也相应增大。
反之亦然。
这一关系的理解对于探究地球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分析不同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和地球公转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
例如,赤道地区的昼夜始终相等,而南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则导致昼夜长短变化极大。
此外,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有所不同。
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探讨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行为活动、人类的日间工作模式等都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影响了地表的温度分布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通过对这些影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一课程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更要求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预测某一地区的季节变化,或者分析不同城市的光照条件差异。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日影与太阳高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阳的运动和其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
其中,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日影的长短,都与太阳高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指的是一天中太阳在当地正南方时,其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它的大小会随着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夏至日,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在冬至日则达到最小值。
在同一时刻,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比如说,在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相对较小,因为这里几乎全年都接近太阳直射点。
而在极圈以内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非常显著,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与地球的公转以及地轴的倾斜有关。
在北半球,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昼长夜短;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昼短夜长。
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冬至日则相反。
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昼长夜短的季节,农作物的生长时间更长,有利于提高产量;而在昼短夜长的季节,人们的作息时间也会相应调整,许多动物也会改变它们的活动规律。
接下来,再说说日影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日影的长短和方向,直接受到太阳高度的影响。
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日影较短;当太阳高度角较小时,日影较长。
想象一下,在清晨和傍晚,太阳接近地平线,此时太阳高度角小,物体的日影就会很长。
而在正午时分,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日影则会变得很短。
此外,日影的方向也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在北半球,日影总是朝向北方;在南半球,日影总是朝向南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日影和太阳高度的知识来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保证室内有足够的采光,建筑师需要考虑当地的太阳高度和日影长度,合理设计窗户的位置和大小。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会根据不同季节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昼长夜短揭秘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昼长夜短揭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阳的出没、昼夜的交替以及季节的变化,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自然现象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有趣而复杂的天文规律,其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就是关键所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天中太阳直射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在正午时达到的最大值。
这个角度的大小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想象一下,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而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南半球则较小。
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最直接的就是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就越多,气温也就相对较高;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气温也会随之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在夏季,我们感觉炎热,而冬季则寒冷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顾名思义,就是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度。
这种变化与地球的公转以及地轴的倾斜密切相关。
由于地轴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白天和黑夜各 12 个小时。
而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的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到了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甚至会出现极昼现象,即一整天都是白天。
相反,南半球则昼短夜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情况则相反,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到了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诸多影响。
比如,在昼长夜短的季节,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生产劳动;而在昼短夜长的季节,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室内照明,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些动植物的生长和行为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