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192
日本政体概要一.日本政体起源日本“开国”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以下级武士改革派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不久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运动。
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图彻底废除幕藩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
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
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
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
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实施)。
1890 年开设国会。
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
近代天皇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资产阶级政权范畴。
二.日本政体结构1.天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恢复了天皇的统治权,并通过"明治宪法"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强调"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帝国议会和内阁对天皇只起"协赞"作用。
支持天皇的基本支柱是财阀、军阀、地主豪绅、官僚政客。
他们借天皇的权威,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以维护地主、资产阶级利益。
战后,天皇制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只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他"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最高法院院长。
天皇行使有关国事行为,如召集国会、解散众议院及公告举行国会总选举等等,都必须根据内阁的建议和承认。
日本国家和政治体制的崛起和变迁日本是一个独特而有趣的国家,它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政治体制都承载着丰富而多彩的内涵。
自古以来,日本人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所以日本的历史和发展也变得极为精彩。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日本国家和政治体制的崛起和变迁。
一、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在古代日本,政治体制是非常宗教化和世俗化的一个交织体系。
大和时代(公元3世纪-710年)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和最长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氏族制为主,随之而来的是天皇制度的确立。
在天皇制度之下,由于天皇的政治地位高于神社和氏族,所以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官制,例如大臣、中臣、小臣等等,这些官制为天皇管理全国的事务奠定了基础。
在710年前后,日本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时候的日本政治体制呈现出了分权和专制相结合的模式,以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为代表的时期,日本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和发达的时期,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君主制度。
天皇不再是政治的中心,他的政治权力渐渐削弱,政治实权内外转移到贵族和武士阶层手中。
二、日本的近代化和政治革命19世纪初,欧洲列强的侵略和压迫逐渐向亚洲传开,日本也逐渐被认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
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开始重视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开始推出一系列新政策和思想,在思想和文化上引进西方的理念,开始日本的近代化和政治革命。
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1912年)是现代日本新政策和思想的重要阶段,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日本引入欧洲和美国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开展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例如建立议院制度、创立高等教育机构、建设铁路和电信发展等。
同时,明治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政策,为国家在维新时期的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日本的政治体制和行政分权现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部分构成。
中央政府由内阁、国会和最高法院等机构组成,内阁是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国家的整体施政和外交事务。
日本的政党制度日本近代政党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出现的。
自由民权运动初期,以要求设立国会为主要政治纲领的、于1875 年在大阪成立的“爱国社”,可算是近代政党的雏形。
1881年明治政府迫于日益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压力颁发天皇诏书宣布1890年开设国会之后,相继成立的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可算是日本最早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
随着帝国议会的建立,围绕争夺国会议席的斗争,以上述两个政党为轴心,几经演变,分别形成以三井财阀为台的政友会(1900年)和以三菱财阀为后台的民政党(1927年),可算是当时资产阶级政党的典型。
这些政党政治上在一段时期内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甚至还组织过几届政党内阁(当然不是名副其实的),但是确定专制主义天皇制的战前宪法, 既没给与议会以真正的立法权,更无政党组阁的明文规定。
因此,当军部势力膨胀、军国主义发展时,这些政党便逐步变成赞助帝国主义战争的工具而名存实亡。
在这种制度,被压迫群众组成的政党,更难逃脱悲剧的命运。
战前的日本,虽然有过政党和政党活动,但并未形成政党制度,更无“ 政党政治” 可言。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前提,也就是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这在战前军事封建法西斯专制统治下的日本是不可能存在的。
日本现代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战后开始的。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被盟军(主要是美军)占领将近七年。
美国出于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和迫于国内外民主力量的压力,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使日本到1955 年在经济上完成了恢复和调整,并从战争经济体制过渡到和平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结束了军事封建性天皇专制主义的法西斯统治,进入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行列。
这场改革为日本现代政党的产生和政党制度的形成也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期间,代表各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党便应运而生,相继恢复或建立。
10年间,日本政党经过了激烈的变动,这也反映了日本战后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动荡。
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政治新体制的建立,各政党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有的壮大并站稳了脚跟,有的削弱被吞并,有的则自行消灭。
日本的政治体制的演变一、日本古代的政治体制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百姓对天皇极其崇拜。
天皇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顶峰,帝国议会、内阁、枢密院和军部四根支柱构成了国家机器的主体。
在镰仓时代,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在室町时代,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
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遥遥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一直统治260多年。
由此可见,古代的日本就是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很像。
二、近代日本的政治体制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
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但是皇室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依然具有很高的地位。
无论是日本政治家还是媒体,提到皇室成员时都是使用敬语,对皇室成员言行的报道也极为慎重。
赞成皇室存在的日本人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什么人公开表示反对保留皇室。
大多数日本人对皇室怀有崇敬之心,但也希望皇室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比如一些政治家就主张修改《皇室典范》,允许将来皇室女成员也能成为天皇,以免出现皇位无人继承的尴尬。
由以上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自1867年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近80年时间里,日本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巨大演变和几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明治维新使政治体制由一个封建军事幕府专制体制演变为近代日本式体制与西方体制的混合形态。
第二阶段是通过制定明治宪法建立专制君主体制,在西方近代政治与日本固有天皇制相结合的基础上,建成日本特有的专制君主政体。
此后以天皇制专制体制为基础,全力推动日本式的国家近代化,并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为实现帝国主义国家的目标而不断对外扩张。
日本议会的发展历程日本议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明治时期。
在此之前,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实行幕府统治。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日本内部的变革,人民对于政治权力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导致了日本议会的出现和发展。
日本的议会制度开始于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该宪法是西方法制的综合体,被誉为日本政治制度的里程碑。
宪法中规定了一个两院制的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
尽管议会权力相对有限,但它仍然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的民主发展铺平了道路。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的议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日本政治逐渐向右倾斜,权力集中在极右派政治家手中,导致了军国主义的兴起。
这段时期的政治局势颇为动荡,议会的作用和权力受到限制,并逐渐被其他力量所取代。
直到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重新确立了议会的地位和角色。
1947年,日本通过了新的宪法,其中明确规定了议会的权力和责任。
新宪法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确立了一个称为国会的机构,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
国会成为了日本政治的最高权力机关,并且可以制定法律、审议预算和监督政府的行为。
自此以后,日本议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党制的政治机构,各个政党在议会中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
议会选举成为了日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人民通过选举来选择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过程。
然而,日本议会的发展历程并不完美,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议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影响,政府在议会中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议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政党之间的竞争也会导致决策的延迟和政策的僵局。
然而,尽管存在一些问题,日本议会的发展历程依然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它为日本的民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人民能够参与政治决策和国家事务的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日本议会能够继续发展壮大,为国家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做出贡献。
日本政党制度战后日本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各种政党相继恢复或建立。
目前参加国会活动的主要政党有自民党、民主党、公明党、自由党、日本共产党、社民党、保守党等。
(1)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执政党。
1955年11月由原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1955年起连续执政38年。
1993年8月沦为在野党,1994年6月底参加三党联合政权,重返执政地位。
1996年11月恢复单独组阁。
1999年1月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权,10月与自由党和公明党组成三党联合政权。
2000年4月与公明党、保守党建立联合政权。
自民党是历史较长的传统保守政党,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势力较强。
党首为总裁,任期2年,原则上只能连任1次,可酌情适当延长。
自民党决策机构由党总裁小泉纯一郎、干事长山崎拓、政调会长麻生太郎、总务会长堀内光雄4人构成。
党内主要派系有:桥本派(105人)、森派(59人)、江藤-龟井派(57人)、堀内派(45人)、山崎派(23人)、加藤派(15人)、高村派(15人)、河野集团(10人)。
(2)民主党:最大在野党,是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政党。
1998年4月27日成立,由原民主党、民政党、新党友爱和民主改革联合四党组建而成。
1998年7月参议院选举和2000年6月众议院选举后实力大增。
该党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构筑新自由社会。
党代表鸠山由纪夫。
(3)公明党:执政党。
1964年11月成立,其母体为宗教团体创价学会。
1970年6月实行政教分离,93年8月参加非自民联合政权。
但自94年底以后,为参与日政界分化改组,公明党分出一部分力量参加新进党,新进党解散后,组成“和平新党”。
未分出去的部分则重组为“公明”。
1998年11月7日,“和平新党”和“公明”宣布合并,并恢复原党名。
1999年10月,公明党加入自民党和自由党的联合政权,成为执政党,2000年4月,公明党与自民党、保守党组成联合政权。
该党基本政策主张总体上仍沿袭了过去公明党“中道路线”的传统,坚持稳健的政治路线,提倡和平主义。
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日本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这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演变也具有着独特的特点。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演变为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演变的脉络角度,深入探讨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
【日本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日本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演变。
日本是一个由海峡和海洋隔离的东亚岛国,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开始出现聚落和氏族。
公元710年左右,日本正式开始了统一的王朝时代,先后诞生了数个王朝,包括了天皇制度、武士制度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也开始得以演变。
【日本文化的演变】日本文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氏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有和风、日式建筑、日本美食、歌舞伎、茶道、花道、岩石庭院、文学、武道等等。
其中,茶道和花道被誉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日本茶道起源于唐代,茶道强调的是简单、朴素、虚心的生活方式,茶道和日本的禅宗密不可分,它注重静心与对自然的感悟,意在体现日式文化的懂得和独特性。
另外,花道则是日本的一种插花艺术,其内涵是以花卉为媒介,凝聚人物与自然的美、情与意,传达生命的感受与精神的渴望。
另外,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还有着传统艺术,如75种日本刀艺、武士文化、传统绘画、歌舞伎等等,它们各自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品质和价值观念,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国际间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和传统技艺,代表着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
【日本政治制度的演变】日本政治制度的演变始于公元710年左右的日本王朝时代。
日本王朝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王朝,天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这个时代的政治制度中,主要以天皇为中心,主导了诸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日本政治制度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鎌倉幕府时代,武士成为了社会的主体,其威望日渐提高,导致日本的政治制度得以从天皇制向武士制转变。
古代日本的政治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古代日本的政治形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从起初的部落联盟到后来的天皇制度,其政治制度和体系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演化。
本文将对古代日本的政治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做出介绍和解析。
一、部落联盟的形成古代日本的政治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是日本史前时期,也是其政治形态和体系开始萌芽的时期。
当时,日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很简单,就是由一些小型的社群或部落组成的联盟。
这种联盟形式的政治体系称为“豪族制度”,豪族是在古代日本一个占据重要地位的贵族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和战斗力量,并通过婚姻等方式去联结各自的力量。
当时,这些豪族之间没有明显的主从关系,更多的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
二、归仁天皇时代归仁天皇时代是古代日本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从5世纪到6世纪中期的一个时期。
当时的归仁天皇是首位被历史书记载的天皇,他加强了天皇的权威,并尝试着改善政治和社会制度。
在他的统治期间,部落联盟逐渐进化成了一些小型的王国,其王国的统治者称为“王”或“国造”,统治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座城镇或一片地域。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之间互相较量,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三、大化革新大化革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发生于7世纪中期。
当时,日本政治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农民和平民的生活却非常贫困,加上各地官僚的腐败和压迫,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不安。
为了使日本社会回归正轨,大化革新开始了。
这次革新主要是针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旨在打破官僚的统治,促进赋租制度的改革,增加农产和提高税收等。
四、平安时代的兴起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日本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形态和体系成为日本以后政治制度的基础。
这个时期,日本政治逐渐转变为一个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体系,统治层面出现了一个名叫平安京的都城,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贵族阶层。
平安时代的政治形态也逐渐转变成了一个选举制度,即以选定的国王或将军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日本的政治结构第一节日本政治结构主要特点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制度,重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为了加强和确保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天皇,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直接统帅军队;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内阁,内阁在法律上对天皇负责;日本帝国议会由世袭的贵族院和选举产生的众议院组成,对天皇起咨议作用。
“明治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立法权和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大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际资本主义间的矛盾使国内阶级矛盾更加突出,和日本的军阀政治相联系,通过1932年的事件和1936年的事件日本彻底军国主义化。
日本为了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策划并制造了1931年的事变和1937年的事变,使日本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终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处于美国占领之下,天皇的战争责任勿庸置疑,但美国为了远东争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
1947年日本制定了新宪法,建立了议会君主制的现代天皇制。
天皇原有的权力被剥夺殆尽,不再有统帅军队、缔结条约、决定立法的权力。
天皇的实际职能与英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英王是法律上明确的世袭国家元首,是一切权力之源。
而日本宪法明确主权在民,天皇只是国民整体的象征,没有明确规定他是国家元首。
战后日本新宪法确立了以下两点:1,确立了议会民主制宪法抛弃了以天皇为中心的近代天皇制度,而仿效欧美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确立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原则。
对君主和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换位——原帝国议会只起对天皇协助和咨询作用,天皇垄断一切权力;新宪法规定由民选的议会行使立法和监督之权,内阁向议会负责。
日本政党制度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政党与选举之间关系密切,民主选举是政党取得政权的合法途径,而选举也对政党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占领期间,逐步建立起了民主主义制度,在政党制度方面,实行多党制。
但自1955年起,这种多党制实际上成为了一党执政的多党制,即自民党在议席等方面相对其他政党占有很大的优势并且长期执掌政权。
虽时有新党出现,但都很难打破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
自民党利用这一优势,保持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国内政治基础。
这一经济上的成就也大大地巩固其执政地位。
然而在1993年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因所获议席不足半数而下台,从而终结了其长期一党执政的历史,日本的政党政治走势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政党分化重组,新的政党不断涌现,特别是在2003年和2004年的两次国会选举中民主党脱颖而出,取得了较大的胜利,直至2009年民主党开始执掌政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和胜利,民主党与自民党成为日本两大主要政党。
日本的政党政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第一,从自民党自身来看,一方面日本的企业财阀通过投给自民党的政治献金来影响其政治决策以满足自身的利益,从而为权钱交易、金钱政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钱政治丑闻被曝光,日本选民对自民党丧失了信心。
另一方面,由于自民党长期的一党单独执政,使其不能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政策始终偏向于其代表的财阀和农民的利益,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的需求,引起了普通民众的不满。
同时其他利益集团的诉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只能通过支持其他政党来避免自身利益受损。
第二,从选民方面来看,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推动日本国民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现状的满足,出现了一批不把自身利益与特定政党联系起来的阶层,即他们不是某个政党的坚定支持者,在选举中呈现出一种游离性,有时甚至会缺席投票,由此对选举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主要是选举制度方面的原因。
日本政治制度日本政治制度,战后日本其政体是议会制,具体而言属于议会中的议会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
日本的政府是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由国会,内阁,法院行使相应权力,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
日本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实行由天皇总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
战后,根据1947年《日本国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仍保留下来。
明治维新以前的政治制度日本国家形成较晚,3世纪初期才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即邪马台国。
约4世纪,在本州中部又兴起了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即大和国。
到5世纪,日本奴隶社会进入繁盛时期。
646年,大和国发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701年以后,又积极推行律令制度,于702年和718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进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转变。
8世纪后半叶,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0世纪时封建武士开始崛起。
12世纪末,武士出身的将领源赖朝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军事政府──镰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时期。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成为中央政权,天皇形同虚设。
幕府政治又称武家政治,它以军事封建统治为特色,以首长武家栋梁与从者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为基础。
从者对栋梁(主人)提供军事服务(奉公),主人对从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时保护其领地。
江户幕府时期,幕府又把将军领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国土地分为许多藩,封大名为藩主(诸侯)。
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军事、行政、司法和征收贡赋等权利,但他必须对幕府纳贡和负担军事义务。
藩成为幕府统治全国的地方机关。
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矛盾和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
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
日本政治知识点总结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
其政治体制也是丰富多样,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日本的政治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宪法、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府机构等方面。
一、宪法日本的宪法于1947年颁布,被称为“日本国宪法”。
它是日本战后由美国占领军制定的,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保障个人权利和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
日本的宪法是一部相对较为进步的宪法,其中包括了许多与基本人权相关的规定,比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结社自由等等。
宪法还规定了日本的国家体制,包括了天皇制、议会制度、行政权、司法权等的分立和平衡。
二、议会制度日本的国会由两院组成,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是日本最高立法机关,成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4年。
而参议院则是众议院的上议院,成员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
在日本的立法过程中,议员可以向内阁递交不信任案或者起草法案。
三、政党制度日本的政党制度相对较为复杂,目前主要有自由民主党、民主党、公明党等主要政党。
自由民主党是日本最主要的执政党,也是日本政治舞台上最为重要的政党。
而民主党则是自由民主党的主要竞争对手,两党经常在政治议题上出现分歧。
此外,日本还存在一系列小型政党,比如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等等。
四、选举制度日本的选举制度比较特殊,采用了混合式选举制。
在众议院选举中,选民分别通过单票复选制和比例代表制选出议员。
这种选举方式既能保证地区利益的代表,又能保证党派利益的代表。
在参议院选举中,选民则采用比例代表制进行选举。
五、政府机构日本的政府由天皇和内阁组成,内阁由首相和各部长组成。
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国家的日常事务。
日本的司法部门由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和家庭法院组成,负责审判和司法事务。
以上就是日本政治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政治体制和运行方式。
政治知识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政治,才能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日本议会的发展历程
日本议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时代。
在明
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并于
1889年实施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根据该宪法,日本建立了一个具有两院制的议会。
上院被称为贵族院,成员包括贵族、官僚和由天皇任命的一些知识界代表。
下院被称为众议院,成员由选举产生。
然而,贵族院在实际上对政府影响较大,而众议院的权力相对较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议会制度逐渐演变和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对议会体制进行了改革,以增加议会的权力。
1925年,众议院成为了真正的立法机关,而贵族院的
权力进一步减弱。
然而,这个议会体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战争期间,日本的国家权力被军国主义势力所控制,议会的角色和权力几乎被废除。
1947年,日本通过了新的《日本国宪法》。
这个宪法确立了
一个单院制的议会,称为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
众议院成为了最有权力的立法机关,参议院的角色主要是审议议案。
然而,在实际实施中,部分人认为日本议会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众议院选举的选区划分被认为不公平,导致某些政党在议会中得到过高的代表权。
此外,政治腐败和派系斗争等问题也存在于日本议会中。
尽管如此,日本议会在近代历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制定和修改法律的重要场所。
议会的发展也反映了日本政治制度的演进,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国民对于民主和参与政治的需求。
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天皇的战争责任毋庸置疑。
但美国为了远东争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
1947年制定了宪法,确立了议会君主制。
并明确规定放弃战争。
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其特点为:议会内阁制、多级单轨的司法体系、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
日本的选举制度1996年以前是中选区制,由全国130个选举区按人口比例分别选举3—6名议员。
投票采用非移让式制度,候选人超过当选票数时剩余选票不许移让给同党其他候选人,世界上只有日本执行这种选举制度。
随着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日本的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过渡。
1993年国会决议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1996年10月首次在新选举制度下选举产生了国会。
在小选区实行多数当选制,获得有效票数最多者当选,但必须获得总票数的六分之一以上。
在比例代表区被重复推荐者的候选人若同时当选,则以小选区为先;具体操作是把全国分为300个小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名众议员,余下的200个议席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北海道、东北、北关东、南关东等11个比例区。
2000年,自民党通过方案把众议院比例代表区议员减少20名,在比例代表区以选区为单位政党提交候选人名薄,并以选区为单位计算选票,各政党根据得票率分配议席,确定各党的议席总数。
具体人选由各政党在选举前所排定的名单顺序确定。
在小选区制,选举采用赢者通吃的方式,自民党是大型政党所以占尽优势。
同时,右翼小政党面临联合组建大政党与自民党竞争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占社会支持率30%上下的左翼就会土崩瓦解。
要麽作为一个小政党出现,要麽和右翼政党联合,可能还有执政的机会。
日本政党制可能因此走向两极化。
日本现在主要有六个政党:自民党、民主党、自由党、保守党、社民党、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