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名人故事:哲学家罗素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8.34 KB
- 文档页数:3
罗素看萧伯纳_名人故事在伦敦的一个春日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萨维尔街的一间雅致的咖啡馆里。
这家咖啡馆,以其独特的氛围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交流思想的圣地。
今天,这里迎来了一场非同寻常的聚会——两位文学界的泰斗,伯特兰·罗素与乔治·萧伯纳,不期而遇。
罗素,一位哲学界的璀璨明星,以其深邃的逻辑思维和对社会公正的执着追求闻名于世;而萧伯纳,则是戏剧界的巨擘,他的作品尖锐讽刺,直指社会弊端,深受民众喜爱。
这两位看似性格迥异的大师,却因对知识的共同热爱,被命运的丝线悄然牵引至此。
咖啡馆内,低沉的爵士乐缓缓流淌,营造出一种微妙的氛围。
罗素坐在窗边,手中轻轻搅动着杯中的拿铁,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思考。
而萧伯纳,则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手中把玩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能洞察人心。
“罗素先生,久仰大名。
”萧伯纳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而有力,“我一直很欣赏您的哲学见解,尤其是关于社会公正和道德伦理的部分。
”罗素微微一笑,谦逊地回应:“萧伯纳先生,您的戏剧作品同样令人钦佩。
您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对话的深入,两人逐渐发现彼此在许多问题上有着惊人的共鸣。
然而,当话题转向“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界限时,一场微妙的交锋悄然展开。
“我认为,个人自由应当被放在首位,”罗素坚定地说,“只有保障了个人的自由,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萧伯纳则摇了摇头,反驳道:“但个人自由不能无限制地扩张,否则将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
我们必须找到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点。
”两人的声音越来越高,咖啡馆内的其他顾客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但罗素和萧伯纳却浑然不觉,他们完全沉浸在了这场思想的碰撞中。
突然,罗素停下了争论,他深吸一口气,仿佛意识到了什么:“萧伯纳先生,或许我们都在寻找那个完美的答案,但也许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真理。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而这正是我们交流的意义所在。
人性的欲望: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人性的欲望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他在被颁奖时的演讲:蟒蛇吃饱了之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下一次进食才再醒来。
而人类,绝大部分并不如此。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来演讲是因为当前关于政治和政治理论的讨论往往缺少对心理学的关注。
在朝鲜战争开始之际,要说清南朝鲜有多少人、北朝鲜有多少人没有任何困难。
但是,如果你想知道朝鲜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各自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不满,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恐惧;你就是把这些书翻遍,也是徒劳。
这些问题往往被那些大人物忽视了,从而错失民心。
如果要让政治变得科学化,我们就必须深入到人类行为的根本出发点。
所有人的行为都被欲望驱动着。
然而有些热心的道德家却以为靠责任和道德原则,就可以对抗欲望。
我之所以说这是异想天开,不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表现得很有责任,而是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人渴望表现得有责任心,则责任一词对他毫无意义。
在政治上影响力巨大的欲望可以划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来自于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住所、衣服。
当这些东西变得稀缺时,为了生存下来,人们会不遗余力地获取它们。
研究早期人类历史的学者表明,在四次不同时期的干旱年代,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口大量外流,给周围地区的政治、文化、宗教带来深远影响。
这四次中的最后一次迁徙事件,造就了伊斯兰教的兴起。
但是人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在于其他欲望。
蟒蛇吃饱了之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下一次进食才再醒来。
而人类,绝大部分并不如此。
这些欲望让他们保持积极,尤其包括占有,虚荣以及对权力的热爱。
占有欲——我想它的动机是出于恐惧心理和对必需品渴望心理的交杂。
阿拉伯的酋长在他们柔软光滑的拜占庭会议室,还是不能忘记沙漠,依然储存着实际上不可能花完的财富。
心满意足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虚荣心是威力巨大的动机,任何有过很多和孩子相处经历的人都知道,他们有多么坚持不懈的傻傻的表演,以及说着“看我的”。
罗素的故事
罗素(1872—1970)是英国着名的哲学家与科学家。
1920年,他曾来中国讲学。
但当他刚到上海时,却遭受到一次意外的冷遇。
原来,罗素接到中国的邀请后,非常兴奋,五天内便办好了出国手续,憧憬那崭新的生活。
但当他携同未婚同居的勃拉克小姐抵达上海码头时,却发现冷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来接他们。
他们人生地不熟,茫然不知所措,觉得自己被戏弄了,正考虑是否应该夹着尾巴往后转,再回老家去。
但又怀疑别人不会无缘无故为他支付来中国的旅费,谁会拿出一大笔钱来开他一个玩笑呢!>两人在码头上狐疑不定,进退失据、莫知所措时,欢迎的人群出现了,原来主人把时间弄错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人物名片】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罗素:是谁影响了我的哲学之路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回忆录里讲到他很早就抛弃了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那么他的早期思想受益于谁呢?就是他的学生,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当时做学生的维特根斯坦跑来问罗素:“你能不能告诉我,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大白痴?”罗素告诉他:“亲爱的同学,我真的不知道。
你干吗要问我?”维特根斯坦回答说:“因为如果我真的是个大白痴,就该当一名飞机驾驶员;但如果不是,就应该当一名哲学家。
”罗素让他回去写一篇论文,才能告诉他是不是个大白痴。
论文写完了,罗素看后说:“你绝不能成为一名飞机驾驶员。
”维特根斯坦从此走上了哲学之路。
但是罗素的苦恼也随即而来,因为维特根斯坦总是深更半夜找罗素探讨哲学问题,使罗素不得休息。
就是这样一个人,罗素坦言:“我自己也深受他早期的思想所影响。
”这就是罗素,一个大哲学家能这样坦诚地讲出自己是受学生思想的影响,极真诚地和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来源,这是真正学者的虔诚和率真。
【名师解读】老师教授学生知识与成长,是天经地义的,而著名哲学家罗素却将自己的学术成就归因于学生的影响,这种坦然与真诚是少有的。
打肿脸充胖子者以及欺世盗名者,在罗素这样坦诚率真者面前,恐怕会脸红吧。
【适用话题】率真坦诚影响你的人。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
1872年5月18日出生在英格兰蒙茅斯郡特里莱赫,1901年他发现了著名的“罗素悖论”,引发了20世纪初对数学基础的危机。
他与怀特海合作,于1913年完成了名著《数学原理》。
提出并成为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
罗素还是一位蜚声国际的哲学家、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文字清新流畅,受到各阶层的广泛欢迎,并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悖论一天,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
”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
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
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
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招牌上明明说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
由此可见,不管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的。
这是一个著名的悖论,称为“罗素悖论”。
这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来的,他把关于集合论的一个著名悖论用故事的形式通俗地表述出来。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
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
就在这时,集合论中接连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1902年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故事反映的悖论,它极为简单、明确、通俗。
于是,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此后,为了克服这些悖论,数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产生了大量新成果,也带来了数学观念的革命。
幽深的智慧之泉然而,罗素并不仅仅是一个思维严谨的数学家,他学识渊博,通晓的学科之多大概是20世纪学者中少有的。
而且,他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里都颇有建树。
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
罗素——为公众的良知作辩护的哲学家与数学家哥白尼在天文学,达尔文在生物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凯恩斯的经济学、罗素的心的分析被称为西方世界的巨作。
罗素是对中国学界有着深刻影响的哲学家,1921年,他曾来中国讲学。
以哲学家身份获取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罗素的首创。
早在1927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就开了先河。
以不是纯粹意义的文学而获奖的,则更早,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第二年,即1902年,瑞典学院就大胆地颁给了德国历史学家蒙森。
这与诺贝尔对文学的理解并没有冲突。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72年5月18日生于威尔士屈尔莱克的一个贵族之家,祖父约翰·罗素曾两度任英国首相。
幼年即失去了父母和姐姐。
18岁进剑桥大学,先学数学,后学哲学,受到其老师、著名数学家与哲学家怀特海的青睐。
大学毕业即留校工作。
20世纪20年代,罗素研究教育和社会道德。
1926年出版了《论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并创办学校来实践他的教育思想。
1929年和1930 年,出版了两本很有冲击力的书:《婚姻与道德》和《快乐的取得》。
认为以清教徒式的态度对待性的问题是人类的一大不幸,因此受到猛烈攻击。
正是这种思想,连最开放的美国也不能忍受他,所以,1938年他到美国一些大学任教时,以圣公会主教为首的一批人坚决反对。
1944年到1949年,他在三一学院任研究员,后任终身研究员。
罗素是数理逻辑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实在论和逻辑原子论学说的首创者。
1900年出版《数学基础》,初步阐明“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观点,后与怀特海合作,完成巨著《数学原理》,阐明了数学为逻辑的一个分支,数学概念可以用逻辑概念来下定义,数学的规律可以根据逻辑学的前提来推断,数学定理可以被证明为逻辑定理。
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推动了数理逻辑学的发展。
罗素在1918年所作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的系列演讲和1924年出版的《英国现代哲学》第一卷,提出了逻辑原子论哲学的基本观点: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为基本元素,构造整个世界。
罗素简介1950年,当罗素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学奖的消息传出时,没有⼈感到吃惊——作为⼀个涉猎众多社会科学领域并取得较⾼研究成果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罗素在诺贝尔⽂学奖设⽴的第50周年荣获该奖是当之⽆愧的。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eeiam Russel,1872--1970),⽆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的学者。
纵观他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他是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道主义的代⾔⼈,是西⽅思想解放与⾔论⾃由的见证⼈,其哲学真正体现了诺贝尔先⽣当初创设诺贝尔⽂学奖的初哀,他使诺贝尔的思想在新的时代得到新的光⼤:他们对⼈⽣持有相似的看法,两⼈都不但是怀疑论者,⽽且都怀有乌托邦主义的⾼尚理想,并且真正由于对现实社会的悲观看法⽽特别强调⼈类⾏为的理性化。
1872年,罗素出⽣在英国威尔⼠莫⽭斯郡⼀个贵族世家。
幼年时⽗母双亡,是祖母将他抚育成⼈。
1890年他考⼈剑桥⼤学攻读数学,三年后转攻哲学。
1908年成为剑桥⼤学讲师(后任研究员),这⼀年,他与⼈合作开始写作著名的《数学原理》,三年后,《数学原理》发表。
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是逻辑原⼦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之⼀。
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社会活动家,他⼀⽣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的牢,但他仍不改此哀。
罗素作为他⽣活的时代的思想界的泰⽃,⼀直是当时全世界注意与争论的中⼼⼈物,研究。
著述并应付多种挑战成了他⽣活中最重要的责任。
在⼈类知识和数理逻辑这两个领域,他的创获也是空前的。
在研究的同时,他写下了众多著作,⼏乎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哲学问题》(1912)、《社会重建原理》(1916)、《神秘主义与逻辑》(1918)、《⼼的分析》(1921)、《婚姻与道德》(1929)、《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权⼒论》(1938)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哲学家名人故事:哲学家罗素的故事
一、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中国。
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
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
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
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
二、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
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凝视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