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程全册
- 格式:docx
- 大小:40.28 KB
- 文档页数:31
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湘版教案章节:一、美术鉴赏与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各种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设计等。
3. 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欣赏: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3. 分析: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分析美术作品。
4.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案章节:二、绘画技巧与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提高绘画能力。
2. 培养学生创作意识,提升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绘画技巧的讲解和示范,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创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3. 绘画创作的实践,让学生动手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示范:展示绘画技巧的示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绘画技巧的练习,提高绘画能力。
4. 创作:培养学生创作意识,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案章节:三、雕塑艺术与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培养学生欣赏雕塑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雕塑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欣赏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如人物、动物、抽象等。
3. 分析雕塑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
【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欣赏:展示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3. 分析: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分析雕塑作品。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第1课五角星一、教材分析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竟会被一块几乎没有具象造型变化的树皮肌理打动;有时特别钟情于旧街上那些特别富于色彩与肌理变化的破旧墙壁;突然发现一个锯掉的大树桩切面原来也很美丽——我们还经常会出现一些“熟视无睹”的视觉现象,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组织变化的,只有一个关于对象初步感知的整体印象——美术可以改变人感受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我们可以在似乎已经极其熟悉的器物上,重新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尝试深入分析对象,发现物体产生某种视觉感受的原因,找出体现特定器物质感的表现方法与技法要点。
这是通过美术的学习锐化学生观察力、艺术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学生深入观察、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课主要尝试从“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又一种视觉语言体系。
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
艺术家们充分表现质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往往可以更好地为表达情感主题服务。
教材从认识质感的表现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入手,展示了两幅作品:《五角星》和《钢水·汗水》。
《五角星》中碎铁皮拼接的逼真描绘,火迹斑斑、弹痕累累的细腻刻画,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更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
《钢水·汗水》中对于汗珠的细喊表现突出了工人劳动的辛苦.突出了“民族脊梁”的主题。
作品赏析主要试图体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物体质感的表现越逼真,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二是学生材质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肌理与材质表现的学习欲望。
教材着重围绕不同材质的表现与同一材质的不同表现展开,通过讨论与交流,开展描绘材质的肌理效果和针对实物质感进行写生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技巧,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描绘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感受与表现质感美的。
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教案标题: 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美术技巧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课时一: 主题-色彩运用1. 引入课程主题,介绍色彩在美术中的重要性。
2. 分析不同色彩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进行色彩搭配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颜色进行创作。
4. 结束课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课时二: 主题-线条表现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线条在美术中的作用。
2. 介绍不同线条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3. 进行线条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线条进行创作。
4. 结束课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课时三: 主题-立体构图1. 引导学生思考立体构图在美术中的应用和意义。
2. 介绍立体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3. 进行立体构图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立体构图进行创作。
4. 结束课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课时四: 主题-素描技法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素描技法在美术中的作用。
2. 介绍素描技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3. 进行素描技法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素描技法进行创作。
4. 结束课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课时五: 主题-创意作品1. 引导学生思考创意作品的重要性和创作方法。
2. 提供不同创意作品的案例和范例。
3. 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进行创作。
4. 结束课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评估与反馈:1. 在每个课时结束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2. 教师可以提供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3. 定期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材。
2. 色彩、线条、立体构图和素描的示例图片和范例作品。
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湘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湘版美术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湘版美术教材进行创作和实践,提高绘画和制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湘版美术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2. 绘画技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3. 制作手工艺品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 湘版美术教材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 绘画技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3. 制作手工艺品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湘版美术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
2. 绘画技法的高级技巧。
3. 制作手工艺品的创新和创意。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湘版美术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 准备制作手工艺品的工具和材料,如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案格式要求: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
2. 教学内容:概括介绍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3. 教学重点:列出本节课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的知识点和技能。
4. 教学难点:指出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5. 教学准备:列出本节课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湘版美术教材中的优秀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材:介绍湘版美术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解释绘画技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3. 示范演示:教师现场演示绘画技法和制作手工艺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和模仿。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自行练习绘画和制作手工艺品。
5.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评价。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湘版美术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及绘画技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绘画技法和制作手工艺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和模仿。
3. 练习法: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自行练习绘画和制作手工艺品。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全教案:第1课五角星一、教材分析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竟会被一块几乎没有具象造型变化的树皮肌理打动;有时特别钟情于旧街上那些特别富于色彩与肌理变化的破旧墙壁;突然发现一个锯掉的大树桩切面原来也很美丽——我们还经常会出现一些“熟视无睹”的视觉现象,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组织变化的,只有一个关于对象初步感知的整体印象——美术可以改变人感受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我们可以在似乎已经极其熟悉的器物上,重新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尝试深入分析对象,发现物体产生某种视觉感受的原因,找出体现特定器物质感的表现方法与技法要点。
这是通过美术的学习锐化学生观察力、艺术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学生深入观察、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课主要尝试从“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又一种视觉语言体系。
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
艺术家们充分表现质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往往可以更好地为表达情感主题服务。
教材从认识质感的表现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入手,展示了两幅作品:《五角星》和《钢水·汗水》。
《五角星》中碎铁皮拼接的逼真描绘,火迹斑斑、弹痕累累的细腻刻画,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更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
《钢水·汗水》中对于汗珠的细喊表现突出了工人劳动的辛苦.突出了“民族脊梁”的主题。
作品赏析主要试图体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物体质感的表现越逼真,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二是学生材质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肌理与材质表现的学习欲望。
教材着重围绕不同材质的表现与同一材质的不同表现展开,通过讨论与交流,开展描绘材质的肌理效果和针对实物质感进行写生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技巧,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描绘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感受与表现质感美的。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多媒体设备、绘画工具、展示板;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绘画工具。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包括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2. 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如线条运用、墨色运用、构图等。
Step 3: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教师示范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2. 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创作。
Step 4:展示与欣赏(10分钟)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提出肯定和建议。
Step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2. 提供一些拓展学习的资源和活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创作。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成一幅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并写下自己的创作心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和表现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练习和艺术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新课讲授: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后作业: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
媒体运用: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彩陶装饰; 2 鱼纹具象、抽象变化;鸟纹具象、抽象变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辨识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联系时代与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赏析青铜器。
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依据或引用历史资料介绍青铜器。
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
湘美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文明之光》教案教学目标: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重难点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文明之光》。
二、赏析1、彩陶(1)、基本知识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2)、回归课本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期——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马家窑期——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3)、欣赏深入欣赏课本提供的图例《彩绘龙纹陶盆》、《彩陶旋纹尖底瓶》、《语文才陶盆》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等器具,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并从花纹和造型上进行解说。
完成课本上的思考·练习和活动一内容。
2、青铜器(1)、基本知识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第一课:五角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方法:实践法、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具准备:蔑编、碳条、铅笔学具准备:白纸,铅笔、碳条或蜡笔,表面有凹凸感的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演示:在蔑编上铺上一张纸,用碳条在其上摩擦,形成肌理。
展示拓印后的效果图。
提问:这种方法同学们尝试过吗?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方法?(拓印,此方法由来已久,操作方法简单、便易。
)指出: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
二、探究阶段(一)观察比较观察比较一:牛仔——皮毛——丝绸观察比较二:玻璃——岩石——不锈钢(二)交流感受物体肌理、质感感受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粗犷、奔放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温暖、高贵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不锈钢——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冰冷、现代(三)基本概念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质感:视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三、发展阶段(一)《五角星》油画冷军提问:这个五角星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碎铁皮)这是一幅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金奖的油画作品。
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湘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掌握绘画、设计、雕塑等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素描基础(1)教学重点: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工具和技法。
(2)教学难点:掌握素描的基本技法,如线条、明暗、质感等。
2. 第二章:色彩基础(1)教学重点: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三原色、色彩搭配原则。
(2)教学难点:掌握色彩的调配和运用,创作出富有层次感的画作。
3. 第三章:图案设计(1)教学重点: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元素、构成原则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创意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图案作品。
4. 第四章:雕塑基础(1)教学重点: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材料和技法。
(2)教学难点:掌握雕塑的基本技法,如塑造、刻画、组装等。
5. 第五章:摄影基础(1)教学重点: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器材和拍摄技巧。
(2)教学难点:掌握摄影的构图、曝光、对焦等技巧,拍摄出具有艺术性的照片。
三、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欣赏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形式、内容和技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操作技能、创新精神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作品展示、点评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材。
2. 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3. 实物:绘画工具、雕塑材料、摄影器材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美术作品、教程、素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