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319.50 KB
- 文档页数:11
《九日闲居》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九日闲居》是由陶渊明所创作的,此诗结语的含蓄,似有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而历来解此诗者就以为陶渊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借此表示了对前朝的留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日闲居》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日闲居》晋朝:陶渊明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九日闲居》古诗简介《九日闲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赏菊无酒的境况,抒发了诗人惆怅感伤之情。
开头写出了自然给人间带来的温馨,接着写了重阳节的美好气候和物候;下面点出酒与菊,有菊而无酒,依然是以诗赋深情。
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语言遒劲新巧,词简意丰,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
《九日闲居》翻译/译文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
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
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
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
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
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
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
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九日闲居》注释⑴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
“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
”⑵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除了前两句有点模糊,余下都会背。
王摩诘的诗有时让我觉得有点困扰,真是非常的精美,但又看不出什么精雕细琢的痕迹。
而且该飘逸时飘逸,该婉转时婉转,该大气时大气,无可指摘得让人气闷。
有时觉得他冷寂,但句中读来却总有生机流转;有时觉得壮阔雄浑,但总忍不住想是不是装的。
孟浩然夫子时常有点野人气,王摩诘却是相当的贵公子——像古龙笔下的游侠一样,也会在陋巷、集市、面摊等地游走,和各种环境都会非常搭——可还是有那么一种骨子里的清华之气,让人一眼认出来。
又扯远了。
《红楼梦》里对这首诗的好处和出典说得很清楚。
香菱跟林老师学诗的时候叹息道:“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
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
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
”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
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五柳先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望去有种水墨般的美感,林潇湘“淡而现成”说得极妙。
而且很暖,很烟火,“暧暧”虽然隐而不见,“依依”却又无限流连缱绻。
望着那个画面会觉得亲切不忍离开。
而“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却是一笔宕开,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自然流转,而气象又极阔大”,读来的确如此,但总觉得有种萧索的,过客般的感觉。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最后一句又拉回到人间来——裴迪你又发飙了,在我跟前发飙就对了。
《溪居》原文及赏析《溪居》原文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佚名原文: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译文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
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
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韵译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注释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束:约束,束缚。
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
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②夜榜:夜里行船。
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
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③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④束:束缚。
⑤南夷:这里指永州。
⑥谪:贬官流放。
⑦农圃:田园。
⑧偶似:有时好像。
⑨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⑩榜:划船。
⑾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⑿长歌:放歌。
鉴赏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
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
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
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
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
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
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
“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篇关于唐诗三百⾸之《清平乐·村居》鉴赏,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清平乐·村居①》 作者:⾟弃疾 茅檐②低⼩, 溪上青青草。
醉⾥吴⾳③相媚好④, ⽩发谁家翁媪。
⼤⼉锄⾖⑥溪东, 中⼉正织⑦鸡笼; 最喜⼩⼉⑧⽆赖, 溪头卧⑨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词的题⽬,意为乡村⽣活。
“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
③吴⾳: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带古时是吴国的领⼟,所以称这⼀带的⽅⾔为吴⾳。
④相媚好:这⾥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年夫妇。
⑥锄⾖:锄掉⾖⽥⾥的草。
⑦织:编织。
⑧⽆赖:这⾥指顽⽪、淘⽓。
⑨卧:趴。
【翻译】 ⼀所低⼩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条流⽔淙淙,清澈照⼈的⼩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
⼀对满头⽩发的⽼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起悠闲⾃得地聊天。
⼤⼉⼦在溪东⾖地锄草,⼆⼉⼦在家门⼝编织鸡笼。
最有趣的是三⼉⼦,他是那么调⽪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赏析 在这⾸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点评】 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活,使他有机会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的⽣活。
他所写的⼀些反映农村⽣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
这⾸《村居》⽤⽩描的⼿法,刻画了⼀个⽼少五⼝农民之家的鲜明形象。
上⽚主要写这家⽼夫妻俩,喝了点酒后,带着酒意,互相亲切地叙谈家常的情景。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是说这家⼈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屋⾥,房屋外有⼀条⼩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三、四两句说:头上长满⽩发的⼀对⽼夫妻俩,他们坐在⼀起,操着南⽅⼝⾳,边喝酒,边拉着家常。
在他们略带醉意的时候,谈得更加兴致勃勃,也显得更加亲切了。
“吴⾳”,指江浙⼀带的地⽅⼝⾳。
⾟弃疾居住的上饶地区,三国时代属于吴国,所以说是“吴⾳”。
“相媚好”,是说两个⽼⼈讲着柔媚的地⽅话,谈笑逗乐。
《溪居》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溪居》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溪居》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溪居⑴久为簪组⑵累⑶,幸此南夷⑷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他晚年隐居辋川时与友人裴迪的赠答之作。
这首诗充满了自然与人文气息,将诗人的闲适生活状态和对于友人的真挚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先,诗中描绘了辋川附近的深秋景色。
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中,诗人用“转苍翠”和“日潺湲”这两个富有动态感的词语,描绘了山中秋景的色彩和声音。
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随着天色向晚,山色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潺潺,声音不绝于耳,构建出自然美景深陷于时光中的飘忽感。
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辋川的自然美景,也暗示了诗人与裴迪共享的闲适生活。
其次,诗人通过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于美学方面的自然审美和对于自然环境的友好感。
“倚杖柴门外”一句,描绘了诗人在自己小屋外倚门杖,享受着淅沥的秋风和幽幽的虫鸣,感受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这种生活状态既表现了诗人的悠闲心情,也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环境的亲近和喜爱。
再次,诗人通过对于友人裴迪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人生的追求。
“渡头馀落日”一句,诗人用“馀落日”这一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裴迪在渡头欣赏夕阳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理解。
“墟里上孤烟”一句,诗人用“上孤烟”这一生动的词语,描绘了裴迪在墟里欣赏炊烟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自然的敬畏。
最后,诗人通过对于饮酒狂欢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友情的珍视。
“复值接舆醉”一句,诗人用“接舆醉”这一历史典故,描绘了他与裴迪一起饮酒狂欢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友情的珍视。
这种生活状态既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性格,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追求和理解。
总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一首充满自然与人文气息的诗歌,既表现了诗人王维的闲适生活状态和对于友人的真挚情感,也表达了他对于美学方面的自然审美和对于自然环境的友好感,以及他对于人生的追求和理解。
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我们了解唐代文化和诗人心态的重要资料。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歌鉴赏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就是日日潺,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古诗鉴赏(唐诗)100首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 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文及注释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文及注释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小编带来的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文及注释。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秋天的山略显寒意但也愈加显得郁郁葱葱,那条小河也开始缓缓流淌。
我拄杖倚在我家柴屋门前,和着风的方向听着日暮时分蝉的鸣叫。
夕阳的余晖洒在那渡头上,一缕烟从村里的烟囱中冒出。
又碰上裴迪喝醉了,在恰如陶渊明的我前发酒狂。
注释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
苍翠,青绿色。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
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
余:又作“馀”。
孤烟:炊烟。
墟里:村落。
孤烟:直升的炊烟。
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在这里是代指裴迪。
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
这是诗人自比。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值,遇到。
接舆,陆通先生的字。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
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
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9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j。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k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chán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古诗闲居初夏午睡起翻译赏析《闲居初夏午睡起》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前言】《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第二首诗写作者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水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表现其慵懒的情绪。
全诗精于炼字,充满生活情趣。
【注释】⑴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
⑵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
与,给予的意思。
⑶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
思,意,情绪。
⑷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
柳花,即柳絮。
⑸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极小。
弓,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后为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
一弓等于16米。
⑹掬:两手相合捧物。
【翻译】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鉴赏】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第二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
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
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
“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古诗词鉴赏《题李凝幽居》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少(shǎo):不多。
池边:一作“池中”。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闲居晚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闲居晚夏
闲居无外事,尽日倚窗扉。
雨歇晚霞明,风定池莲香。
门前车马稀,落日疏林光。
鸟语竹阴密,人归草径长。
幽居多逸兴,静境少尘嚣。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闲居时的生活场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晚夏景色。
诗中,诗人通过雨歇、晚霞、风定、鸟语等自然景物,展现出闲居生活的恬静与惬意。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闲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这首诗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心灵的宁静与安慰。
杨万里的简介及作品赏析杨万里的简介及作品赏析引言:杨万里,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杨万里的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杨万里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汉族人,吉州吉水人,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他生于1127年,死于1206年,享年79岁。
杨万里是我国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也是一代官员。
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但被留传下来的却不多。
杨万里的诗主要描写的以景物为主,他的诗的风格不拘一格,不断的在变化。
其中他的“诚斋体”最为杰出,流传至今。
杨万里不断的向前辈学习,吸取他们的优点,但他不会照模照样学,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前辈好的方面吸收,不足方面逐渐改进。
如果说杨万里杰出的就只有诗歌,那么错了,杨万里的散文和书法都是精辟之作。
还有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有十分雄伟的政治抱负。
1170年,也就是乾道六年,杨万里任职奉新县知县,刚任职是,百姓生活贫苦潦倒,吃不饱穿不暖,但官员的生活却是富贵荣华,百姓交不起税,于是他就下令一律放宽税额、期限,并且放了监狱中的人,结果他这样做,百姓陆续来纳税。
他任职不到半年,奉新县的整个生活水平一下提高。
百姓都感谢杨万里。
位于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为了纪念杨万里,他们保存了杨万里故居,成为了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杨万里墓、杨万里著作木刻板、南溪桥、御书楼等都完好的保存着。
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人,汉族,吉州吉水人,他生于1127年,死于1206年,享年79岁。
杨万里是我国南宋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更是我国一代诗宗。
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曾经担任太常博士、提点刑狱、尚书左四郎中兼太子侍读和秘书监等职位,他为人正直,敢作敢为。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但被后人所流传只有两千多首,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池》、《新柳》、《初夏午睡起》、《舟过安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阅读鉴赏川居裴秀才迪——王寒山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外,听暮蝉。
渡余夕阳,墟里上孤烟。
复接醉,狂歌五柳前。
解天宝元年(742),王走开南山,出左。
由此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除一度丁母离外,向来在安官,位也从七品上的左升迁到正五品上的事中。
但是,天宝代,李林甫、国忠相,朝政日腐,人的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消减殆尽。
在天宝三年(744),王在西田川得原属初唐人宋之的墅,此后常在公余游息此中,着亦官亦的生活。
他写的与川相关的歌皆作于此期。
裴迪,唐朝人。
《旧唐· 王》,经常“与道友裴迪浮舟来往,琴,咏日。
”《新唐·王》中也:“ 墅在川,地奇⋯⋯与裴迪游此中,相酬。
”句解寒山翠,秋水日潺湲寒秋,山色得愈来愈翠、暗;山溪水却日复一日地潺潺作响。
开篇以“寒山”、“秋水”点明令,寥寥十字,便勾画出一幅有色彩、有声响、静合的画面。
“ 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
山是静止的,用一“ ”字,写出了色彩的流,山活了起来。
“日潺(截——)”,刻刻都在叮作响。
水是流的,用一“日”字,令人感出一种始如一的守恒。
秋天的山景本是有些瑟的,但在人眼中,却孕育着常守一的活力。
居川的人,悠闲自得,心里一片安静,已不再有平时人春悲秋的情。
倚杖柴外,听暮蝉日近傍晚,居的人不由要出来逛逛。
此的他,人入晚年,拄杖立于柴以外,耳倾听着暮蝉叫,任由晚吹,意是这样安。
在常人听来,蝉声难免而聒噪,可人却听得有致。
所适,不正是这样?渡余夕阳,墟里上孤烟傍晚中,人享受着大自然予他的沉静和安适,将眼光投向。
只渡上,斜阳正要落入水中;乡村里,一股炊烟渐渐升起。
斜阳欲落,炊烟初升,是野外傍晚的典型情景。
玫瑰色的斜阳马上与清的水面相切,如的灰白色炊烟升入青色的天空——人“抓拍”的两个,将短的一瞬化作了永久。
“墟里上孤烟”,系从陶渊明《园田居》中“暖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
陶句中的炊烟,在乡村上方,仿佛恋恋不舍,不忍离开。
2007.11文学教育王维闲居别业,为辋川别墅中的二十个景点分别写了一首诗,合集为《辋川集》,本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新唐书・王维传》记载了诗之本事:“别墅(终南别业)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这是一首与裴迪酬唱,借辋川秋景来抒发向往隐居生活、追慕古哲圣贤的五言律诗。
一三句写景,二四句写人,既有山水风光,又有人文风貌,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整首诗诗中有图画、画中有音乐、景中有真情。
首联、颈联写景,景中有人。
景为眼前之景,人为画后之人。
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写寒秋山景。
第一句写山,写山之静与山色之动,是静中有动。
随着天色渐晚,山色显得更加苍翠、幽深,这是一种幽静,是一种冷静。
山本是静止之物,但一“转”字用得妙极:一来表示山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是色彩的变化;二来由于夕阳渐渐西沉,光线越来越暗,山的阴影越来越大,是光影的变化;三是由于光影与色彩的变化,白天也在随着而流逝,傍晚渐随山色山影而来,此为时间的变化;而因为傍晚款款而至,所以本是秋高气爽之时节,又因其地处北方———陕西蓝田,人在山中,山在暮时,因而随着山色之变,人感觉出秋之寒意渐浓,此为感觉的变化。
所以一“转”字,使把静穆的山写得灵动,把静景写动,在不变的空间中写出了流动的时间。
第二句写水,写水的动与水之静,是动中求静。
水,特别是山间之水,是清澈而流动不居的,“潺湲”一词写出了水的声音写灵动。
但一“日”字就令境界全出:一则它表示水流每日每时都在流动、喧嚣,这是动态;二则使人感觉它的始终如一,它的永远守恒,因而又是恒静之态。
所以一“日”字,把喧嚣不停的水写得守恒,把动景写静,是在活动的空间中写出了恒定的时间。
首联已是不平凡:第一句写视觉,目光所至为整个寒山,从大处着笔,描写山色的细微变化,落脚于微小;第二句写听觉,写近处的水,写水之声音,从小处着眼,描写水流的长流不止,落脚于永恒。
远近交错,大小相间。
而且前句以双声结尾,后句以叠韵收束,音韵和谐。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平乐·村居宋朝·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清平乐·村居》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望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望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望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村。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