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硝酸铵化肥工厂爆炸事故介绍及调查_李新蕊
- 格式:pdf
- 大小:195.25 KB
- 文档页数:6
氨水罐爆炸事故案例
氨水罐爆炸事故是一种严重的工业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将介绍一起氨水罐爆炸事故案例,以期引起大家对工业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这起事故发生在某化工厂,该工厂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氨水作为原料。
据事故
调查报告显示,事故发生当天氨水罐的压力异常升高,工作人员试图进行紧急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罐体突然爆炸,导致大量氨水泄漏并形成有毒气雾。
工厂附近的居民和路人立即被泄漏的氨水气雾所困,导致多人中毒。
同时,爆炸还引发了火灾,造成工厂内部设备和建筑严重损坏。
经过调查,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氨水罐内部长期积存有氨水结晶,导致罐体内部压力异常升高。
其次,工厂在日常生产中对氨水罐的检查和维护不到位,未能及时清理罐体内部结晶物。
最后,工作人员在发现异常情况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事故失控。
这起事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对
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定期清理和检查储存设施,确保设施的安全可靠。
其次,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得到落实。
通过对这起氨水罐爆炸事故案例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事故的发生原因,
还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对工业安全的重视和管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小氮肥工业的火灾爆炸事故解析1 小氮肥生产工艺小氮肥生产是根据我国国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化肥工业。
它一般是指年产10000t以下的合成氨的氮肥厂。
小氮肥的生产过程包括氨合成和氨加工两部分。
其中氨合成大体包括三个工艺过程:①原料气的制造;②原料气的净化;③氨的合成。
氨加工是在生产出氨以后再根据需要加工成碳铵、尿素等。
小氮肥生产除一少部分厂家用油、气作原料外,绝大多数厂家是用无烟煤为原料。
煤与水蒸汽、空气在造气炉中制出合成氨的原料半水煤气,半水煤气经过除尘、脱硫、压缩、脱碳、铜洗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后制得碳铵和尿素。
2 小氮肥生产中的火灾爆炸事故的特点小氮肥因其工艺特点,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固有潜在的危险。
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机械损伤、高处坠落、触电等。
还存在灼伤、噪声、高温中暑等危害。
其中火灾爆炸事故危害性最大,且具有发生面广、发生频率高、重复爆炸事故多等三大特点。
2.1 火灾爆炸源多,发生面广,危险度大,破坏力强小氮肥生产中有火灾爆炸的危险源多,几乎遍及各工段和岗位。
生产过程中的半水煤气及其中的氢、一氧化碳、合成氨、醇,还有油、天然气、乙炔等可燃的气体或极易挥发出可燃气的液体,一旦遇到明火,就可能发生火灾。
这些可燃气泄漏后在某一个局部的空间与空气混合处于爆炸极限的范围内,只要遇到一点火星,哪怕是静电火花,也会立。
即发生化学性爆炸。
而且反应速度快、能量大、爆炸力强、危险度大,可酿成厂毁人亡的特大恶性事故。
小氮肥生产中离不开锅炉和压力容器,尤其是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几乎每一个生产工序或工段都有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反应釜和运送高压介质的管道。
一旦超压,就会使锅炉、压力容器或输送管道破裂发生物理性爆炸,随后还会引起器内介质外泄燃烧产生二次或三次爆炸。
表1是我国小氮肥工业30多年来不同统计年限各工段产生的火灾爆炸事故不完全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小氮肥生产的各个工段都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介绍及分析讨论化工安全事故是指对化工设施以及管理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目前,全球都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并分析几起典型的化工安全事故,以期从中发掘出安全事故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2013年印度森林地区发生的伊卡尔安工厂化学安全事故。
事故发生时,因化学工厂过热处理而发生气体爆炸,涉及的化学物质为溴气和偶氮气,并引发大规模的二次爆炸,导致多人死亡和受伤。
此外,据报道,伊卡尔安工厂的安全系统失效,以及相关人员对化学安全的缺乏了解以及化学安全条例的疏忽,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其次,我们来看2017年发生在法国的化学安全事故。
当时,一家化工公司用错误的物质进行生产,导致气体泄露并蔓延到附近的住宅区,影响了数千名居民。
这起事故也披露出当地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比如常规检查是否完善,严格按照安全程序施行中断检查,是否有足够的备件系统来确保安全等。
最后,让我们来看2019年出现在中国的安全事故。
当时,一家以石油加工为主的化工厂擅自进行加工工作,并引发爆炸事故,导致不少人受伤和死亡。
据报道,该厂存在着明显的安全违规行为,如缺少环境安全控制措施,未经许可进行作业等。
以上三起安全事故都可以归结为管理不善,以及安全知识与管理的缺乏。
化工安全的监管一般是由政府部门负责,但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安全意识,无法全面履行安全责任,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避免化工安全事故方面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应加强安全管理,严格实施化工安全法规,重点要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安全。
其次,企业要强化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提升技术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对安全知识的学习,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最后,企业应积极参与安全咨询,以更好地提高安全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不善和安全意识缺失造成的。
浅析大化肥装置中火灾爆炸事故原因
冀和平;崔慧峰
【期刊名称】《化工劳动保护》
【年(卷),期】2000(021)001
【摘要】根据化肥装置生产中存在的燃烧爆炸物质,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把火灾爆炸事故分为四个类提出了防范措施。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冀和平;崔慧峰
【作者单位】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10.861
【相关文献】
1.浅析大化肥装置中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 [J], 刘秀玲
2.浅析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和处置措施 [J], 周俊良
3.浅析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和处置措施 [J], 周俊良
4.化工设备检修中的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及对策探究 [J], 明聪
5.化工设备检修中的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及对策探究 [J], 明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介绍及分析讨论化工安全事故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突发的、意外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的事件。
化工行业的安全事故往往具有严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下面将介绍一起典型的化工安全事故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美国蒙塔纳州安那科达化工厂爆炸事故安那科达化工厂是美国最大的液化石油气生产厂家之一,2024年夜晚,该工厂发生了一次重大爆炸事故。
这起事故造成了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工厂设备损毁严重,导致巨额财产损失。
分析:1.原因分析:经过调查发现,该次爆炸事故是由于工厂压力容器内积存的液化石油气泄漏引起的。
事故发生前,工厂在检修、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设备老化、维护不到位、员工培训不到位等。
2.安全管理不到位:该化工厂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工厂在检修维护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设备的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液化石油气泄漏。
此外,工厂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也存在缺陷,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事故。
3.环境污染问题:事故发生后,大量的液化石油气在厂区周围泄漏,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该地区的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给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讨论:该案例中的化工安全事故具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安全管理:化工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并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风险评估:化工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在备份设备、应急措施、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扩大。
3.环境保护: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使用环保技术和设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当事故发生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封锁泄漏源、清理污染物等,以避免进一步扩大事故影响。
硝酸铵危险特性简介硝酸铵主要用作肥料大量使用,或作为制造工业炸药的重要原料,是一种强氧化剂,同时又是自反应性物质,国内外因对其控制或管理不严,曾发生多起重大事故。
1、历史上发生过的硝酸铵爆炸事件:案例一:1921年9月21日晨,位于德国奥堡的巴斯夫公同的一家工厂,为破碎已结成大块的4500吨硝酸铵与硫酸铵的混合盐,使用代拿迈特炸药来爆破而发生了大爆炸,造成509人死亡,160人失踪,1952人受伤,现场留下了一个直径130米,深60米的爆坑,在半径6公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破坏,消防人员及有关人员全部丧生;案例二:1947年4月16日,停泊在美国德克萨城并装有2280吨袋装硝酸铵肥料的法国货船“兰得卡浦”号,硝酸铵起火发生大爆炸;与此同时,一艘装载950吨硝酸铵化肥和2000吨硫磺的美国货船“哈佛里尔”号,在停泊中,于17日凌晨,也发生爆炸而沉没,半径1英里范围内的所有房屋被摧毁,有552人死亡,3000人受伤,损失达6700万美元;案例三:1998年1月26日,我国陕西兴平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生生产系统硝酸铵溶液爆炸,死亡22人,重伤6人,轻伤52人,造成重大损失。
硝酸铵在常温下是稳定的,但在高温、高压、明火和有可能被氧化的物质存在下的条件发生爆炸,量越大,爆炸威力就越大。
2、硝酸铵的主要危险性分析硝酸铵是极其钝感的炸药,比安全炸药c4更为钝感。
一支工业8#雷管(起爆c4只是用6#就可以了)都不足以起爆混合了敏化剂的硝酸铵。
硝酸铵是最难起爆的硝酸炸药,撞击感度是:50kg锤50cm落高,0%爆炸。
相比起著名炸药硝化甘油的200g锤,20cm落高,100%爆炸的感度,可见硝酸铵的钝感。
而且硝酸铵一旦溶于水,起爆感度更是大大下降,根本是人力不可能撞击引爆的。
那么,硝酸铵为什么会爆炸呢?硝酸铵的爆炸有限定条件的!接着往下看:▋硝酸铵的强氧化性、自反应性、分解放热性决定了它的爆炸危险性。
1、硝酸铵的强氧化性:硝酸铵如与硫、磷、还原剂、有机物(如油类)等相混合时,会形成氧化能力较强的体系,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性。
硝胺酸爆炸学习体会一、贝鲁特港口爆炸事故和硝酸铵危险特性1、贝鲁特港口爆炸事故2020年8月4日,一场大火蔓延到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的一个储料区,导致库存的大量硝酸铵发生爆炸。
该爆炸事故造成200多人死亡,大约6 500人受伤和30万人流离失所。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该爆炸事故对贝鲁特港口的基础设施、周边地区设施以及医疗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贝鲁特港口爆炸事故表明工业事故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性影响。
硝酸铵或硝酸铵基肥料引发的重大事故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1921年9月21日德国巴斯夫公司奥普堡工厂存放有4500t硝酸铵和硫酸铵库房发生了猛烈爆炸,造成该企业80%的房屋被摧毁,其余20%被严重破坏。
附近几十公里内的路德维希港、奥格斯海姆、弗兰肯塔尔等地的建筑物也受到严重影响。
这场灾难事故造成了561人死亡,约2000人严重烧伤,7500人无家可归。
2001年9月21日法国西南部图卢兹市AZF 化肥厂堆放的300t硝酸铵发生了强烈爆炸。
该工厂被炸出一个50多米宽、15米深大坑,两座厂房大楼被夷为平地。
爆炸的气浪摧毁了工厂周围6公里半径范围内近3万栋住宅,几百家其他企业受到波及,共造成31人死亡和2500人受伤。
此外,近年来还有美国西部化肥公司爆炸事故(the West Fertilizer Company,2013年),澳大利亚卡车工厂爆炸事故(Angellala Creek,2014年),中国天津港爆炸事故(2015年)以及赤道几内亚巴塔爆炸事故(Bata ,2021年)。
2、硝酸铵危险特性(1)基本理化特性中文名称:硝酸铵英文名称:AMMONIUM NITRATE 分子式:NH4NO3物理性状:无色至白色,各种形态的吸湿固体。
沸点: > 210℃分解。
熔点:170℃密度: 1.7g/cm3 水中溶解度:20°C时 200 g/100mL化学危险性:硝酸铵受热时,可能引起猛烈燃烧或爆炸。
一、事故案例1. 贝鲁特港口大爆炸2015年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发生一起重大爆炸事故。
事故原因是一艘从格鲁吉亚巴统港出发的破旧货船,在行驶至黎巴嫩附近海域时,由于技术问题紧急停靠贝鲁特港。
由于担心硝酸铵留在船上的风险,港口和司法当局于2014年将2750吨硝酸铵卸到港口危化品仓库。
不久前,在检查隔壁的另一个危化品仓库时,工作人员发现库门急需维护,于是在8月4日下午开始焊接存有炸药的库房门,期间焊接火花引燃了仓库中的炸药,引发了爆炸火灾。
大火升温导致在隔壁库房中存放的硝酸铵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事故原因是一艘集装箱内硝化棉由于湿润剂散失出现局部干燥,在高温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热,积热自燃,引起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它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
二、应急预案1. 事故预防措施(1)加强对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其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实施重点监管。
(2)加强对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3)对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单位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事故应急处置(1)事故报告:发现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事故时,立即向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2)现场处置:根据事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 确保人员安全,立即组织疏散现场人员,确保其远离事故现场。
b. 切断事故源,防止事故扩大。
c. 针对火灾事故,采用适当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d. 针对泄漏事故,及时采取堵漏、收集等措施,防止泄漏物扩散。
贝鲁特硝酸铵爆炸事故警示片心得体会最近看了贝鲁特硝酸铵爆炸事故警示片,当地时间8月4日18时许,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大爆炸,已造成100多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目前伤亡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黎巴嫩内政部长和总理先后确认,发生爆炸的是存放在仓库内6年的2750吨硝酸铵而引起的。
据报道,该市一半建筑物受损,医院因大量伤者而人满为患。
那么,硝酸铵是何种化学物质?为何其爆炸威力会如此之大?据了解,硝酸铵,化学式是NH4NO3,是一种铵盐,呈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白色晶体,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溶解时吸收大量热。
受猛烈撞击或受热爆炸性分解,遇碱分解,是一种氧化剂。
1659年,德国人J.R.格劳贝尔首次制得硝酸铵,到了19世纪末期,欧洲人用硫酸铵与智利硝石进行复分解反应生产硝酸铵。
后由于合成氨工业的大规模发展,硝酸铵生产获得了丰富的原料,在20世纪中期得到迅速发展。
这次爆炸破坏力惊人,该国政要证实爆炸起因与硝酸铵储存不当有关。
那么,硝酸铵是何种化学物质?为何其爆炸威力会如此之大?据了解,硝酸铵是一种化合物,呈白色结晶固体,可被用作化肥和化工原料,用于农业、工业等领域,与明火或其他的引火装置接触会发生剧烈爆炸。
如果硝酸铵储存时间过长,且通风不佳,那么其自身会发生反应产生热量,进而导致温度升高并燃烧,甚至引发爆炸。
研究显示,硝酸铵分解产物为气态产物,包括水汽、氧气等,1000克的硝酸铵炸药爆炸能够产生900升的气体,并且这些气体会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压力也会急剧增加,产生的压力和气浪会给建筑物造成一定的损坏。
一般民用的建筑物难以承受爆炸带来的冲击。
这次从很多视频可以看到,建筑物损坏严重,就是因为爆炸产生了冲击波和气浪。
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化学品事故隐患的责任体系、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应急管理部表示,行动旨在使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落实,消除监管盲区漏洞。
贝鲁特硝酸铵爆炸事件警示片观后感硝酸铵爆炸事件,在大家的心中都会有一种阴影挥之不去。
它不仅是一场恐怖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其所带来的深远的影响,以及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造成巨大的损失。
硝酸铵是极易爆炸物质,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或储存、运输不当,很容易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任何细小的环节都可能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
片子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这些悲剧的发生:不轻信谎言,做诚实守信的公民;对企业安全负责,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与技术水平;建立相关制度,加强管理等。
从片中,我们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通过观看《追忆贝鲁特》、《共铸长城》两部纪录片,让我们认清了恐怖主义分子的真面目,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军队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让我们体验到战火硝烟中战士们血染疆土的情景……一次偶然,一个巧合,竟然将这三者联系起来,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恐怖分子,却因一条虚假消息而被击溃,真是可笑又可叹!我想世界上的国家、地区都需要自己的军队保护自己,就像那句话说的:“自己不保护好自己,别人就会来帮你吗?”现代社会,电脑网络成为生活的必须品,利用电脑可以完成很多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黑客攻击、病毒入侵都会威胁到我们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计算机安全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增强抵御黑客攻击的能力,防患于未然。
同时也为我们的生命安全敲响了警钟。
经过讨论后,我们认为,为了保证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传播科学思想,倡导先进文化,构筑健康、文明的精神家园。
第二,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丰富着网络内容,促进着网络发展,并且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网络文化是否健康积极,对青少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三,广大网友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色情暴力、邪教迷信等违法和不良信息。
氨水爆炸事故案例1993年9月18日,某化肥厂合成车间碳化工段在检修焊接管道过程中,引起氨水罐爆炸,3名维修工当场死亡。
一、事故经过和危害1988年该厂第二套尿素投产后,碳化工段的碳酸氢铵生产基本停止。
1993年6月为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计划再生产一部分碳铵。
为此,对碳化工段进行检修,8月底基本结束。
尚有氨水槽顶部环焊缝一1m长的裂缝未补焊,氨水罐放空管和循环氨水罐放空差230mm未连接。
9月14日,合成车间安排碳化工段长负责完成这两项补焊和接管任务,由车间安全员负责这两项工作的安全措施审批、监督、检查工作。
1993年9月15月16时,工段长从维修班要来2名维修工、1名电焊工,用了两天的时间,按照设备检修有关安全规定和安全员现场要求,在氨水罐周围连接管上,分别加插隔绝挡板。
其中氨水罐顶φ219mm放空管短节中间法兰,加了一直径350mm的挡板,在挡板与下法兰平面之间支撑四个螺母,留出空隙。
在焊接氨水罐时,罐内气体又可从挡板下空隙处排出。
为防止上下法兰错位,穿了一条螺线未紧固。
向罐内(原先装过氨水)连续冲洗清水,置换合格后,对氨水罐(直径4.4m,高7m)顶部裂开的长1m环焊缝进行了补焊,于16日17时30分结束。
为连接对焊氨水罐顶部和循环氨水罐(南面)顶部φ219mm横放空管,工段长于9月17日上午8时与安全员共同制订两管对接的安全措施方案。
17日对氨水罐和南面的循环氨水罐的两放空管进行一天的置换、吹净工作。
18日上午7时30分又接着开蒸汽对两放空管进行吹净。
同时向南边循环氨水罐中加清水,水从另一个φ57mm放空管中流出。
这一切动火安全措施办完后,由安全员办理了动火证,交电焊工动火。
工段长为了落实动火证上“焊线必须接在焊接部位” 的要求,又专门备用了较长的地线。
指定维修工为检修工作的现场安全监护员,负责监护氨水罐周围的意外易燃物。
9时20分电焊工割去氨水槽顶部放空管南端堵头。
工段长和2名维修工均站在氨水罐封头上作业,配置φ219mm 放空管短节,当气割将放空管割开后,安全员离开现场到其他岗位检查去了,工段长到车间办公室去了,经过两次气割配合才将短节点焊上去。
一些关于“硝酸铵”的科普和事故案例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
截至当地时间5日21时,贝鲁特港口爆炸已经造成已造成137人死亡,超过5000人受伤。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爆炸原因已查明:爆炸的2750吨硝酸铵来自2013年一艘从格鲁吉亚巴统港出发的破旧货船,运送目的地是莫桑比克。
在行驶到黎巴嫩附近海域时,货船发生技术问题紧急停靠贝鲁特港。
由于将硝酸铵留在船上的风险,港口和司法当局2014年把它们卸到港口危化品仓库,直到2020年。
不久前,在检查隔壁的另一个危化品仓库时,工作人员发现库门急需维护,于是在8月4日下午开始焊接存有炸药的库房门,期间焊接火花引燃了仓库中的炸药,引发了爆炸火灾。
接下来,大火升温导致在隔壁库房中存放的硝酸铵爆炸。
根据目前信息判断,此次贝鲁特港口大爆炸是由于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不善所致。
根据梳理发现,历史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事故意外都难以杜绝。
在硝酸铵威力可怖的大爆炸“名单”上,美、英、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全球几大化学巨头孟山都、巴斯夫、道达尔无一幸免。
有些是意外,有些则是严重恶劣的责任事故。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硝酸铵都受到严格管控,我国也将其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实施重点监管。
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的通知》,明确将硝酸铵纳入民用爆炸物品管理,不得作为化肥生产销售。
同时,暂停进口硝酸铵。
而作为民用爆炸物的硝酸铵的运输也一直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管制。
这次黎巴嫩爆炸的“元凶”硝酸铵,在国外的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以人畜无害的化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但其实早在1 9世纪中期,瑞典工程师就申请了用硝酸铵和其他助燃剂支撑混合炸药的专利。
硝酸铵从此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工业炸药原料。
虽然硝酸铵能做炸药,但未添加助燃剂的纯硝酸铵,其实是最难引爆的硝酸炸药。
它在常温下不会自行燃烧,也具有相当好的耐撞击性。
3·21”尿素合成塔爆炸事故调查报告2005年3月21日21时20分左右,平阴鲁西化工第三化肥厂有限公司发生尿素合成塔爆炸事故。
本次事故共造成4人死亡,32人受伤,截至3月28日直接经济损失约780万元。
3月22日济南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济南市安监局牵头,市质监局、监察局、总工会、公安局、平阴县人民政府等部门参加的平阴鲁西化工第三化肥厂有限公司'3·21'尿素合成塔爆炸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山东省安泰化工压力容器检验中心、济南石油化工设计院和明水化肥厂等单位有关专家参与事故调查。
2005年3月21日,中班接班后生产稳定,合成氨生产能力17.5机,尿素正常负荷0.75MPa。
21时20分左右,尿素合成塔突然发生爆炸并起火。
整个尿素车间主框架燃起大火,由十个筒节组成的尿塔塔体断为三段,由上而下第十节在原地与基础连接,第九节向西南方向打入框架二楼楼梯方向,第一节至八节整体向东北方向飞出约86m,落至造气车间前,将外管架上的部分蒸汽、软水、提氢等管道砸断,坠入地下七、八米深。
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使尿素车间主框架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摧毁了生产厂区内的大部分门窗玻璃。
当班调度员在铜洗岗位听到爆炸声后,意识到发生了事故,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用对讲机向值班长下达了紧急停车指令。
并赶到大压缩机岗位,要求停压缩机时不准开近路和放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在确认压缩机全部停机后,又通知总配电室电工拉闸停罗茨鼓风机。
此时,供气值班长汇报造气炉均已安全停炉,并封死了气柜进出口水封,断开尿素配电室的电源。
在全厂停车结束后,平阴鲁西化工第三化肥厂有限公司领导组织人员到尿素车间主框架进行救援和灭火。
21时50分左右,尿素车间主框架火势得到控制。
22时左右,厂防化连协助消防队将大火彻底熄灭,由于平阴鲁西化工第三化肥厂有限公司制订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在日常定期演练,事故发生时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预案的作用,避免了事故的扩大。
法国斯特查玛斯一炸药厂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40年4月4日法国斯特查玛斯(ST-chamas)某炸药厂在制造三硝基萘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死亡11人。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在硝化工房。
当时工人正在一台容积为4m3的硝化机中把一硝基萘硝化为三硝基萘。
可能是硝化机的放料阀发生堵塞,一些糊状物聚集在放料口周围,工人试图用加热的办法使糊状物粘度降低,以便于三硝基萘顺利流出。
但当加热到60℃时糊状物分解冒出红烟,局部温度迅速升高,由于缺乏搅拌和冷却等降温措施,局部氧化分解加剧,最终发生了爆炸事故,有人先听到一小声的爆炸,继之而来的是大爆炸。
说明糊状物先爆炸之后引起了三硝基萘大爆炸。
硝酸铵危害及其控制措施*马端祝 王丽红 安丰鑫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大连分院【摘 要】为了警示硝酸铵生产经营、使用、储存单位,减少硝酸铵事故的发生或削弱类似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笔者搜集、整理了部分硝酸铵相关事故案例,介绍了硝酸铵的危害特性,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提出了硝酸铵生产、储存、运输以及事故应急响应要求。
【关键词】硝酸铵;结块;分解;不相容;爆炸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运抵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住院治疗,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
截至2015年12月10日,事故调查组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等标准和规定统计,已核定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人民币,其他损失尚需最终核定。
2016年2月5日,国家安监总局发布了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炸事故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事故直接原因: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运抵区南侧集装箱内的硝化棉由于湿润剂散失出现局部干燥,在高温(天气)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热,积热自燃,引起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
“硝酸铵”这种物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硝酸铵主要用作肥料及工业用和军用炸药。
史上涉及硝酸铵的事故相对较少,但却带来了多次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应重视硝酸铵的生产、储存、运输、应急响应等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
1 系列硝酸铵灾难性事故(1)1921年德国奥堡氮化肥装置铵盐爆炸事故。
1921年9月21日7时,德国奥堡氮化肥装置技术人员在“110料仓”内给物料钻眼时,发生大爆炸,现场留下了一个90×125m的大坑。
官方报道事故造成561人死亡,1952人受伤,7500人无家可归。
纽约时报在1922年1月29日文章报道,此次事故财产损失估计高达321000000马克,即1700000美元。
1980年,中国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化肥厂爆炸事故,该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对这起事故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造成爆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下面将按照先后次序分析这起化肥厂爆炸事故的原因。
首先,导致爆炸事故的原因之一是设备失效。
在事故发生前,化肥厂的生产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和损坏问题。
由于生产设备的正常维护和维修工作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执行,导致设备部件出现了严重的损坏。
特别是在高压设备中,压力过大而未能得到及时处理,进一步造成了设备失效的情况。
其次,安全管理失职也是导致爆炸的重要原因。
化肥厂在事故前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对设备维修、员工培训和安全演习等关键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此外,厂方对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和操作规程也没有制定详细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
这导致了事故前没有进行周密的安全检查、漏检了设备隐患和员工操作不当的问题。
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教育培训也直接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
此外,事故的原因还包括化学品的失控。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事故前化肥厂储存的其中一种化学品,在长时间的未得到妥善管理下发生了不受控制的化学反应。
这种化学品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高温高压,而由于安全监管不到位和工作人员未意识到该化学品的危险性,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终,化学品爆炸导致了整个化肥厂规模庞大的爆炸事故。
最后,该爆炸事故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据报道,事故发生时正值天气炎热,并且化肥厂周围存在大量的易燃物质,如木材和油料。
这些环境因素的存在使得爆炸事故的后果加剧,并对扑救和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1980年化肥厂爆炸事故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设备失效、安全管理失职、化学品失控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监管,并合理规划厂区周边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