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学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18.51 KB
- 文档页数:5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检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在现代社会,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国学经典提供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
这些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
其次,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人物,以及中国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国学经典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国学经典中包含了许多文学、艺术和音乐等方面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享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最后,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非常重要和深远。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学习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更在于对人们精神修养的影响和培养。
首先,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避免文化的衰败和消失。
此外,诵读国学经典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其次,诵读国学经典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精神修养和塑造道德情操。
国学经典不仅立足于人类的本质和根源,更强调“德母天下,德者本也”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品德和修养。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根本,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
此外,诵读国学经典还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国学经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包括“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等重要思想。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和理解这些重要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最后,诵读国学经典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诵读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理解文本,思考其内涵和意义,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利。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对于传承文化、提高精神修养、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人们可以心领神悟,升华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美好社会。
国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承载了丰富的哲学、道德、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智慧,不仅对于个人修养与学问积累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于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有着积极的贡献。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国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
一、精神滋养与个人修养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
通过研读国学经典,人们可以领悟到深刻的人生智慧,了解到做人做事的准则和原则,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滋养与指导。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思想、《道德经》中的道家哲学、《庄子》中的人生智慧等,都给人们带来了宝贵的思考和启迪。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研究,人们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
二、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通过研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这种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回顾,更是对于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人文教育与社会发展国学经典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智慧,对于培养人才、塑造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人们可以受益于其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管理智慧、领导原则等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孟子》中的“仁者爱人”理念、《左传》中的治国策略等,都能够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启示。
四、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研究与传承,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观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具有独特的国家特色和民族气质。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传播,可以提高国内外人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增强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国学教育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而国学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价值、道德教育以及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探讨国学教育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历史价值国学教育作为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我国拥有众多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这些经典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思想精华。
通过国学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积淀,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
只有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
二、道德教育国学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这些准则正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
通过学习国学,人们可以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生活实践中。
正是这些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共识。
三、文化认同国学教育对于培养和弘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汉族的经典著作,还有少数民族的古籍和文化传统。
通过国学教育,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同时,国学教育也能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加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总结起来,国学教育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历史价值、道德教育和文化认同等方面。
通过国学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因此,加强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国学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国学教育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国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
国学文化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传承方面,还反映在人类价值观和智慧思考的启迪上。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从《易经》到《论语》,从《红楼梦》到《水浒传》,国学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国学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国学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普世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涵盖了伦理道德、人生哲学、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智慧。
例如,《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孟子》中强调仁爱之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国学文化,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使我们成为更有思想、有情怀的人。
国学文化是培养人类情感和塑造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国学经典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智慧,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共鸣和人生启迪。
例如,《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让人动容,《孟子》中的仁爱之道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通过学习国学文化,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情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理解他人。
国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国学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汲取其中的智慧,培养自己的情感和人格魅力。
同时,国学文化也具有普世价值,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国学文化,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的十个方面:一、道德修养:国学经典强调道德修养,提倡慎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二、家庭伦理:国学经典强调家庭伦理,重视亲情、孝道和家庭和谐。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紧张、亲情缺失等问题提供了借鉴和解决之道。
三、社会和谐:国学经典讲究和谐,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教育理念:国学经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领导才能:国学经典提倡仁政,注重领导者的品德和能力。
对于现代社会中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弘扬国学经典有助于强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七、智慧传承: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精华,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审美情趣:国学经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
九、人际关系:国学经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礼仪和人情世故。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十、心灵寄托:国学经典中蕴含了深厚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理,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体现在道德修养、家庭伦理、社会和谐、教育理念、领导才能、文化自信、智慧传承、审美情趣、人际关系和心灵寄托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诵国学经典铸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
而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铸造文化自信。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国学经典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道德经》、《周易》、《尚书》等道家经典,无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人们可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先贤们的智慧和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心。
诵读国学经典还能够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国学经典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民族的根本文化命脉。
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可以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诵读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传统的经典教育方式来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保留和发扬中国民族的优良品德和传统美德,这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诵读国学经典还具有提升个人修养和素养的作用。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通过诵读可以使人们获益匪浅。
国学经典所宣扬的为人处世之道、做事为人的原则和道理,都对于人们的修养和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比如《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人生理念,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理念,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可以通过在家中进行诵读,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比如雅集、诗会、讲经、讲座等。
学校、机构也可以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
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一、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性国学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然而,国学传统文化却能够为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和帮助。
首先,国学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和道德,倡导“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道德沦丧、人际关系淡化的情况下,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习俗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其次,国学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追求。
而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之道,可以帮助人们平衡内心世界,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心灵的力量。
再次,国学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
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为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路径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国学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国学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通过在学校开设国学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让传统文化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国学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再次,加强国学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保护,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国学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继续照耀世界。
传承国学经典文化的当代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瑰宝,具有传承价值。
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巨大,学习国学经典能够让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人格等方面更加完善健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希望大家喜欢!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1、传承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之后,我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饭时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
”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
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2、健全人格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3、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
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
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传统国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一、传统国学的历史价值传统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在当代社会,传统国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通过学习传统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传统国学的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我们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途径,更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传统国学的教育意义传统国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传统国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传统国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传统国学的教育意义在当代社会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人文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国学的社会影响传统国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传统国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国学的社会影响在当代社会尤为显著,它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寄托,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和文化动力。
四、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传统国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当代价值。
传统国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在于其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新。
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为当代社会的文化繁荣和文化繁荣注入更多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活力。
国学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欧阳光明(2021.03.07)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自从接触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诵读千古美文,做君子远小人。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
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
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
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蕙质兰心,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
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
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
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
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三、感悟语言真谛,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
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而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
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等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读私塾的那几年。
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当从娃娃抓起。
四、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
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
”
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
见效快——学生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
后劲足——在学生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
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个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
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教学相长,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
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
“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
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
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
“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
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总之,作为肩负着开拓创新责任的新时期儿童,他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同样应该站在五千年中华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静下心来诵读、品味经典诗文。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社会关系和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自从学习了经典之后,全校师生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经历,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
长期诵读经典诗文,一生与经典同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
读《论语》、《三字经》,学《弟子规》、《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畅游,到四书五经中去感悟人生。
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身体力行,不断探索,让经典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