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护理学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9
护理发展史一)护理学的形成1.人类早期的护理从家庭护理走向社会,出现宗教护理,形成早期护理的雏形。
2.中世纪的护理天主教会垄断着文化思想和教育,主要形式是医院护理,由修女进行护理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生活护理。
3.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护理,护理摆脱了教会的控制,护理人员开始接受专门的护理。
4.现代护理的诞生19世纪中叶,英国的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事业,这是护理的转折点。
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英国的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事业,标志着现代护理学的形成。
1.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2.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三)南丁格尔简介佛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生于意大利弗洛伦斯城1850年,在德国凯撒斯韦特护士训练班学习1853年受聘于伦敦一所妇女医院,担任院长,开始了她的护理生涯。
1854年3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战地条件十分恶劣,士兵负伤或患病后得不到合理的照料而导致大批伤员死亡,死亡率高达42%。
1854年10月,由南丁格尔任团长,率38名护士抵达战地医院。
改善环境、进行消毒、改善营养、帮助士兵与家人联系。
伤员的死亡率由42%下降到2.2%。
1856年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国,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英国政府授予她最高勋章,并建立了南丁格尔基金。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
1907年,南丁格尔获英国政府授予的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在伦敦大会上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旨在表彰由各国推荐的忠诚于护理事业,并为之作出贡献的优秀护士。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1910年8月13日逝世,享年90岁。
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四)南丁格尔的贡献为护理向正规的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护理环境学说。
护理学的发展史二)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主要贡献1、创建世界上第一所护理学校2、撰写著作指导护理工作3、开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现代护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
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执行医嘱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教育类同于医学教育课程,【2】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强调护理是一个专业,医护双方为合作伙伴。
护士按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护理工作局限于病人,局限于医院。
护理教育开始摆脱医学教育。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士将成为为社会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
护理工作扩展到对人的生命的全过程的护理,从个体到群体的护理。
护理工作场所扩展到社会和家庭。
护理教育逐渐发展完善。
我国现代护理的发展一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二)护理学术交流日益增多:护理学的性质护理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应用性科学,是医学科学领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整体护理的概念: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
6.整体护理的内涵:把人视为一个整体把护理工作看作一个整体把护理与环境视为一个整体7.整体护理的实践特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实施主动的计划性护理、体现护患合作的过程8.系统的概念: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复杂程度;次系统与超系统与护理的关系: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联系不密切,即很少或几乎没有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
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有较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
开放系统与环境的联系是通过输入、转换、输出与反馈来完成的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论与护理:意义在于:帮助护士识别护理对象未满足的需要,做出护理诊断,指导护士科学,合理制定护理计划。
压力与适应理论:压力内外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个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
知识点提示重点、难点精讲(一) 护理学的发展史1. 护坯学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护理学发展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南丁格尔首先. 开辟了科学的护理专业,这成为现代护理学的转折点,也是护理专业化的开始。
现代护 理学主要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 3个主要发展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护理特点参见下表。
现代护理学发展阶段2. 鮎 幡尔对近代护孙宁的贡献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英国人越0年、5月. 12日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在 1854〜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在南丁格尔带领的护理人员努力下,使英国伤员的病死率从 50%F 降到2.2%。
战争结束后,1860年她 在圣托马斯、绪论基础护理学主要特点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2)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3) 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 .护理丛属于医疗丄夕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方法 是执行医嘱和护理常规,忽视人的整体性。
护理_ 教育类同于高等医学教学课程,“没有突出护理的 内容 医护双方是合作伙伴,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 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强调护理是一门专业。
护理 教育开始摆脱类同高等医学教学课程设置的模 式,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教育和护理临床 实践护士具有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 康问题的反应能力,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 系统地贯彻“护理程序”。
护理教育趋于重视继 续教育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
强调护理学是现代 科学体系中的一门综合性、独立性的应用学科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二所正式护土学校。
_________________1907年亠南丁格尔获英国政府授予_的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在伦敦大会上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 旨 在表彰由各国推荐的忠诚于护理事业, 并为之做出贡献的优秀护士。
同年国际护士会决— 定将她的生日(5月12 .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南丁格尔被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护 理学的奠基人。
3.我国护上卫学的发展 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受西方护理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各国传教士来到中国, 除建教堂传教外,还盖了医院和学校。
护理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
人类为谋求生存,在狩猎、械斗及自然灾害抗争的活动中发生疾病、创伤,人们以自我保护式、互助式、经验式、家庭式等爱抚手段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
中世纪: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其间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大学、医学院校,出现了一批医学科学家。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
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
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开始。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中国传统医学与护理:早期的医、药、护一直保持着不分的状态,“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作出的高度概括。
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
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了疾病与饮食调节,心理因素、环境和气候改变的关系。
隋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预防、隔离观点。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
护理工作就是随着各国的军队、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
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
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
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
直至1950年停办。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第二章:中国护理教育早在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与自然界猛兽和疾病的斗争中, 自发地形成了疗伤治病以及护理的感性认识。
比如,用兽皮和树皮做衣服可避寒防邪;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遇有刮患,会用舌头舔或涂抹唾液;外伤时,会到溪流中用水冲洗,去掉血污,防止感染;骨折后用树枝固定等等,这些动物性本能的救护行为是人类医疗护理活动的原型。
(一)中国古代的护理教育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阶段):是我国医学教育师徒式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临床实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以实践为主。
而且医疗和护理融为一体,既教医疗,又教护理。
许多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散在于中医著作中。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记载了十几种疾病处理方法。
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
《左传》记载: “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gou”,如果土地蕴藏丰厚,水源充足,那么住在那里就不会生病;如果土地浅薄,水源枯竭,就容易生病。
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周礼》记载:“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
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公元前5世纪——1840年(战国中后期到清朝):是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发展期。
医学教育从师徒式发展到建立医科学校,学校教育和师承家传教育并存。
这一时期医疗和护理仍然融为一体,整体教授给学生。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总结了药物灌肠术、舌下给药法、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和急救护理等医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