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火灾的特征与消防救援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6
地下空间消防安全对策和建议摘要:地下建筑深度大、层级多,需要和多种业务进行连接,覆盖范围广泛,受多种地下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尤其是地下空间火灾事故,其因为地下空间导致火情火势发展较快,而且会排放出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为此,应该着重做好地下空间的防火工作,通过事前控制的方式降低火灾风险,以避免酿成重大事故。
地下空间防火工作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必须创新工作方式,以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本文对地下空间的火灾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地下空间的防火措施,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空间;火灾特点;防火措施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水平逐渐提升,地下建筑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层数逐渐增多,建筑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建筑结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地下建筑的这种特点,对其火灾消防安全防护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仅难以开展消防管理,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人员难以快速疏散,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焰在地下空间蔓延速度比较快,容易在短时间内生成有毒的浓烟,火焰扑救以及人员撤离难度较大。
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随后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灭火救援方案和路径。
1地下建筑空间的主要特征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工作与生活空间内的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出现了显著的加强。
在特殊的空间例如地下建筑物的空间内,可能包括有购物中心、商品批发商城、地下停车场、物流仓库以及各类娱乐场所等业态,此类场所中不仅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其中的人员流动数量也比较大,并且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因此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下人员的撤离比较困难。
相关地下建筑物中,楼层以及各类通道的数量也比较多,在此类特殊的建筑空间内,有关于消防安全的技术运用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阻碍。
如果此类建筑空间内发生了火灾险情,那么在其中的被困人员的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甚至还可能对于相应的消防灭火作战计划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必要的不利影响。
地下室火灾事故特点及扑救对策研究摘要:为提升地下室灭火救援效率和水平,本文通过对地下室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地下室火灾特性,最后提出地下室建筑火灾的排烟措施以及灭火战术。
关键词:地下室;火灾扑救措施;排烟战术引言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的大量兴起,现代建筑物通常都设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其设计结构较为复杂,绝大多数地下室只有一至两个出入口可以通向建筑物外。
作为存贮功能的地下室,存放物品多而杂,如果存放一些危险易燃易爆物体,容易导致地下室发生火灾,外加地下室通风条件差,进而导致室内温度高,燃烧物质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烟雾大,不易扑救。
地下室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耐火极限较高,出入口单一,无门窗,热烟气难以通过热辐射、热对流等方式交换热量。
如不能快速进行扑救灭火排烟,当温度超过其所能承受的一定限度时,顶部就会塌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更大的物质损失。
为了快速有效地扑救地下室火灾,研究和探讨地下室火灾的特点及扑救灭火对策、排烟战术尤为重要。
一、地下室基本特点地下室建筑结构与其上方建筑结构相符,存放物质种类多种多样,消防设施不够完善。
地下室建筑具有建筑面积小、防火分区多、出入口少、通风质量差、采光性差、通信信号不稳定、通道狭窄等特点。
从火灾扑救方面看,地下室建筑结构具有如下不利因素[1]。
(一)建筑面积小地下室主要用于存放货物,对使用面积要求不高。
一般来讲,地下室与地面隔绝,封闭性和隐蔽性都比较强。
(二)出入口较少由于结构特点所限,地下室建筑不可能设置较多的出入口,往往只有1~2个出入口,且通道狭窄,对于人员疏散和内攻灭火都不利。
(三)通风条件差由于地下室建造在地下,与地面隔绝,外加门窗孔洞很少,封闭性强,通风条件差。
一般情况下,地下室建筑封闭在受限空间内,风只能通过较少的出入口和通风口进出,风流量较地上建筑要小得多。
如发生火灾,烟气一时难以排出,会造成人员疏散困难[2]。
(四)自然采光性差地下室建筑只能通过出入口、通风口等与外界连通,自然光基本无法进入,完全靠人工照明。
地下建筑消防安全知识地下建筑消防安全知识地下建筑消防安全是指对地下建筑进行火灾预防、火灾扑救以及火灾遇险人员的救援工作。
由于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对于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知识有着独特的要求与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下建筑消防安全的相关知识。
一、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地下建筑的火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空气流通性差:由于地下建筑的特殊位置,空气流通性差,火灾烟气易滞留在地下空间内,造成空气质量恶化严重。
2. 疏散困难:地下建筑中的疏散通道相对有限,遇到火灾时,人员疏散将面临较大困难。
3. 消防设施不足:由于地下建筑的特殊要求,其消防设施相对较少,火灾发生后扑救能力有限。
4. 建筑结构复杂:地下建筑的建筑结构复杂,消防通道繁多,增加了火灾扑救的难度。
5. 火灾隐患较多:地下建筑常常存在着火灾隐患,如电器设备不合理布置、易燃物贮存不当等。
二、地下建筑火灾防范措施1. 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地下建筑需要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如消防水系统、灭火器等。
2. 合理布置照明设备:地下建筑的照明设备应合理布置,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照明,提高疏散效率。
3. 合理布置电器设备:地下建筑中的电器设备应合理布置,并定期检查,确保其安全性能。
4. 安装独立疏散通道:地下建筑需要设置独立的疏散通道,并保持通道的畅通,确保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撤离。
5. 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地下建筑应定期进行火灾隐患排查,及时消除潜在的火灾隐患。
6. 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地下建筑需要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和安全要求。
7.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地下建筑需要定期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三、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措施1. 迅速报警: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首先要迅速报警,通知消防部门和相关单位。
2. 迅速疏散:火灾发生时,人员应尽快进行疏散,通过疏散通道撤离到安全地带。
3. 封闭火灾现场:在火灾发生时,应及时封闭火灾现场,避免火势蔓延,保证扑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方案关键要点发布时间:2021-10-13T04:13:44.38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10月中29期作者:邵泊彰[导读] 地下建筑空间一般指地下购物中心、停车场、地铁等场所,内部结构和其它类型建筑相比比较复杂,出入通道少、安全标识经常容易被人忽略、人员密集大,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很难进行安全疏散,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地下建筑空间都设有消防控制中心,但是如果发生事故的时候被烟火封锁,消防控制中心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仅如此,现在的消防设备也不能满足地下建筑空间扑救的需求。
吉林省消防救援总队延边州消防救援支队邵泊彰吉林延吉 133000摘要:地下建筑空间一般指地下购物中心、停车场、地铁等场所,内部结构和其它类型建筑相比比较复杂,出入通道少、安全标识经常容易被人忽略、人员密集大,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很难进行安全疏散,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地下建筑空间都设有消防控制中心,但是如果发生事故的时候被烟火封锁,消防控制中心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仅如此,现在的消防设备也不能满足地下建筑空间扑救的需求。
关键词: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关键要点;引言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每次都会给人民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由于火灾事故的特点,导致灭火救援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十分顺利,因此,要根据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灭火救援工作,尽一切手段来提高救援效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地下建筑空间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地下商业建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现在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延伸还是商业空间的延伸,地下建筑空间的出现既能达到疏散人流的目的,又能减少对地上车辆的影响,现在人们在对地下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首先在设计地下街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透空处理,然后对于一些比较繁华的地段尽可能的减少设备的摆放;其次在设计地下建筑空间吊顶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压抑性的存在,需要通过使用一些反光设备来增加地下建筑空间顶部的通透感,例如:有些地下建筑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中会通过回廊的方式来对上下空间进行贯通,以此来提高整个地下建筑空间的通透性;如果在地下建筑空间中需要设计楼梯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楼梯,不仅要满足交通的需要,还要起到疏散人群的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在比较显眼的地方;最后就是在进行地下建筑空间入口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入口的形式和入口空间的过渡,第一入口形式一定要显著,方便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第二在进行空间过渡时一定要从室外进入到室内空间中,这样既能减少空间的压迫感又能降低空间的封闭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空间过渡和入口的形式要尽可能的多样化和舒适化,最终达到给人照明的目的。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地下建筑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生活和办公空间。
然而,与地上建筑相比,地下建筑面临着更高的火灾风险。
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主要包括:缺乏自然通风条件、疏散困难、无法直接接触到外部资源等。
首先,地下建筑由于与地上建筑相比,通风条件较差。
地下建筑一般没有自然通风条件,主要依赖机械通风系统来保持空气流通。
然而,这种机械通风系统往往容易故障或失效,导致空气品质下降,增加了火灾蔓延的难度。
其次,地下建筑的疏散困难是地下建筑火灾的另一个特点。
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以及疏散通道的有限性,当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往往会受到限制。
此外,地下建筑通常都有较多的走廊和隧道,增加了人员疏散的困难度。
再次,地下建筑无法直接接触到外部资源。
地下建筑一般都没有窗户和阳台,无法通过窗户逃生或向外求救,只能依赖消防、救援人员的进一步援助。
这使得火灾发生后人员遇险的可能性加大,并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为了预防地下建筑火灾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地下建筑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喷淋系统、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2.提高疏散能力。
在地下建筑中设置足够数量的疏散通道,保持通道畅通无阻;安装应急照明系统,确保疏散时能有足够的照明。
3.做好火灾预防宣传。
对地下建筑的居民和工作人员进行火灾预防宣传和培训,提高火灾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4.加强消防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地下建筑的消防监管,对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确保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
5.注重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
应定期对地下建筑进行火灾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
6.加强消防救援能力。
地下建筑应配置足够数量和类型的消防设备,以及培训有关人员的消防救援技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总之,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是缺乏自然通风条件、疏散困难、无法直接接触到外部资源等。
为了预防地下建筑火灾的发生,需要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疏散能力,加强火灾预防宣传,加强消防监管,注重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并加强消防救援能力。
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方案作者:刘为民来源:《今日消防》2020年第06期摘要:当前,地下建筑越建越多,其内部不但层数众多,而且与营业区域衔接在一起,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我国的消防技术较为欠缺,不能对大面积区域的建筑场所快速设定出科学合理的救火方案,甚至出现指挥失控的情况,无法发挥及时救援的作用。
另外,地下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倘若火势迅速蔓延,就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与有毒烟雾。
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地下空间结构的火灾特征,然后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结构火灾问题灭火救援计划。
关键词:地下空间;火灾问题;灭火救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对生活、工作空间的安全思想不断提高。
但是,受火势蔓延迅速、高温毒雾和浓烟高温和人员集中疏散较难等因素的影响,地下空间结构极大限制着灭火救援的正常开展。
由此,工作人员要从实践角度着手,在了解地下空间结构火灾事故出现特征的基础上,列出针对性的救援计划。
1 地下空间结构的火灾特征1.1火灾发展快、燃烧迅猛、扩散快速地下空间结构中装修材料较多,且内部各种电气电路管道分布四方,有些地下商场、车库以及仓库保存着许多可燃物品,地下空间结构通道繁琐、扩散路径多,加上排风机的影响,出现火灾烟雾扩散快速,造成火灾初起时间不长。
若无法及时把控,将迅速进入迅猛发展阶段,短期内烟火会充满整个地下空间结构。
1.2高热浓烟,火灾救援较难地下空间结构出现火灾,在密封空间中,如果烟气无法排出,烟热在热对流状态下,浓烟四起,将毒气蔓延[1]。
由于中性面下移等情况,起火环境四周温度迅速提高,短期内就可以高达800℃-900℃,起火点周围温度将更高,高温高热,这种环境对疏散和灭火非常不利。
1.3人员集中,疏散组织较难,极易引起伤亡地下空间,除了一些地下车库外,各种地下空间商业繁盛,通常消费、娱乐人员集中。
而大型的综合地下空间、商场等日均量将多达数千上万人。
若出现火灾,极易引起人员慌乱,若无法及时指挥疏散,或是排险抢救措施不合理,后果不堪设想。
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措施分析作者:高子昂来源:《今日消防》2023年第11期摘要:地下建筑空間的建筑结构特殊、功能复杂,火灾安全隐患较大,发生火灾事故后的灭火救援工作难度较高,很容易导致群死群伤或重大财产损失,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现从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特点及产生原因出发,分析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对策,希望对提高消防救援队伍的灭火救援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3)11-0047-03地下建筑空间的火灾蔓延速度快、排烟难度高、灭火难度大、指挥困难、人员救援疏散难度高,还可能出现楼层垮塌等连带意外事故,给消防救援队伍的灭火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消防救援队伍必须加强对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灭火救援工作的深入研究,加大火灾救援实战练兵和日常消防安全宣传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消防救援队伍的灭火救援能力和人民群众面对地下建筑空间火灾的自救能力,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 地下建筑空间火灾事故特点1.1 火势蔓延速度快地下建筑空间主要作为大型商场、停车场、存放物体的仓库和放置电气设备的设备室等进行使用,其中存有大量的可燃物和电力管线,一旦出现火灾事故,就必然会导致火势的快速蔓延,规模快速扩大[1]。
一方面,地下建筑空间中的大量可燃物会导致火势快速蔓延,若相关管理人员对地下建筑空间的管理存在疏漏,没有及时发现火情,加之地下空间狭窄,热传导速度极快,很容易造成火灾在极短时间内无限制地蔓延开来,造成严重火灾事故。
另一方面,地下建筑空间会被用于放置大量的电气设备,地下电线管路复杂,电荷压力大,冷却降温效果差,容易出现电力过载导致电器起火,火势顺着电力管线快速蔓延,还会导致大面积停电,影响地下建筑空间的疏散和救援视线,加大火灾逃生和救援难度。
1.2 排烟条件差地下建筑空间相对狭小、密闭、结构复杂,且难以实现有效降温,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必然会导致空间温度急速升高,有毒有害烟气难以快速排出,加之烟雾的排出路径与人员疏散路径大致重合,会严重影响被困人员的疏散和消防救援队伍的入场救援,被困人员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昏厥甚至死亡[2]。
地下建筑消防应注意的问题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呈立体扩展,高层大厦林立,地下空间广泛开发利用,地下商场、地下仓库、地下车库、地铁和地下娱乐场所等地下建筑也越来越多。
地下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
由于地下建筑结构复杂,环境密闭,加上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烟火极易蔓延扩大,疏散和逃生都极为困难,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何高效地扑灭地下建筑火灾,最大限度减少火灾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下建筑火灾特征1、温度高、压力大,火灾蔓延变化大。
由于地下建筑空间封闭,对外开口少,发生火灾后,高温烟气难以排出,易造成热量集聚,空间的温度提高很快,很容易进入全面燃烧阶段。
发生火灾后,地下建筑室内温度会很快会上升至800~900℃,烟气的温度可达600~700℃,火源处温度可达1000℃以上。
另一方面,发生火灾后,产生的火风压随着烟气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反过来火风压又会推动烟气流动,造成火灾危害区域的扩大,导致火势加剧。
火灾风压的出现也会破坏地下建筑原有的通风系统,使风量增加或减少,甚至使通风网络中的某些风流突然反向,使那些远离火场的区域也异常突起出现烟气,遭受火灾的危害。
2、烟雾浓,毒性大,对人体危害性大。
由于地下空间封闭的影响,如果发生火灾,物质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烟雾将保留在建筑物内,得不到有效排除。
一是由于空间封闭,火灾时的新鲜空气得不到及时补充,形成不完全的燃烧,加大了烟气生成量。
二是空间封闭体积相对较小,烟气很快可以充斥整个地下空间,大大加剧了烟气的危害。
三是内装修用的高分子材料,在火灾时能产生大量毒气,以及可燃物在缺氧状态下产生的大量不完全燃烧产物,都加大了烟气对人体的毒害性。
3、能见度低,人员疏散困难,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由于地下建筑空间采光比地面建筑差得多,主要是人工照明,在火灾时往往容易断电,高浓度的烟雾使应急疏散照明无法得到保证,还会造成疏散人员呼吸困难、心理紧张、视距下降,使逃离火灾的难度加大。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征与消防救援摘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建造数量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快速发展。
而目前我国在地下工程防火方面,无论是在防灾观念、管理手段上,还是在技术措施上,都比较落后。
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极大的损失,属于极度危险,要立即停止作业的范畴。
火灾的原因既有管理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
只有从技术上达到本质安全才能减少或杜绝火灾的发生,从源头上解决火灾问题,确保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下空间火灾消防救援Abstrac: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number of its construction in the next several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hina's fire protection in underground works, both in the concep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management tools, or technical measure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event of fire, will cause great damage, is extremely dangerous, to immediately stop work areas. Cause of the fire on both the management reasons, there are technical reasons. Only from the technical nature of security in order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occurrence of fire, fire from the source to solve the problem, ensure tha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Key words:Fire and rescue fire underground space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很多国家已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为解决城市土地、人口和环境危机,节约资源。
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 已经掀起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热潮。
同时,地下空间的防火局势也不容乐观,由于其特殊性导致火灾危险性很大。
1 国内外地下空间火灾分析1.1 国内地下空间火灾现状分析根据我国的火灾统计,从 1997年到1999年,每年地下建筑火灾发生次数约为高层建筑的 3~4倍,火灾中死亡人数约为高层建筑的 5~6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高层建筑的 l ~3倍,具体情况见表 1 。
火灾数据表明,地下建筑比高层建筑的火灾发生次数更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大。
因此,地下建筑,特别是地下商业街的火灾防护比地面建筑更为重要。
表1 1997年至1999年高层建筑与地下建筑火灾数据统计1.2 国外地下空间火灾现状分析地下空间火灾防治问题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如建筑、结构、通风工程,同时还涉及到材料、燃烧、消防等多个专业,是一个交叉的领域。
目前关于地下空间的火灾机理与防灾研究已成为国际地下空间和隧道科学以及火灾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具影响力的是 2002年 9月 1日由欧洲近40个研究实体启动的为期 4年的欧洲隧道防火计划( 简称UPTUN ) 研究项目,同时,比利时自然科学基金最近正在资助有关自密实混凝土高温爆裂现象的研究项目。
日本对地下空间灾害研究更是投入巨大,目前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国家,鉴于其本国国土面积较小,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早,至今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地下空间灾害研究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投入巨大,许多方面都有我们可以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例如由720个日本人组成的课题组从 1990年起,进行为期3年的系统调研,收集了发生于 1970—1990年期间日本本国地下空间内的各种灾害事故,进行归类、汇总和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3列出了2O世纪 9O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地铁火灾的类型案例。
表2 1970 —1990年期间日本国内与国外地下空间各种灾害事故对比表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地铁火灾典型案例地下空间构筑在地下岩体或土体中,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性,从消防的角度看,它有着比地面建筑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其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二是人员出入口数量少;三是自然通风条件差;四是难以实现天然采光,主要依靠人工照明。
因此,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程度便十分严重。
2 地下空间火灾的基本特点建筑物防火系统的影响因素很多,过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地面建筑物,随着地下空间的大面积开发,地下空间的防灾安全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地下空间完全不同于地面建筑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危险性和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
地下空间的火灾与地面建筑空间火灾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 ) 火灾性状及烟气流动的特异性; ( 2 ) 换气上的制约和烟控制上的困难性; ( 3 ) 人员避难的困难性;( 4 ) 灭火、救助活动的困难性; ( 5 ) 情报传递的困难性等。
由于这些特点,地下空间的消防安全比地面建筑物应具有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地下空间火灾具有这些特点,火灾一旦发生将会很严重,火灾危险性很大, 发生火灾特点: 一是人员逃生时发生拥挤造成疏散困难。
火灾发生时,人们心理恐慌,即便出入口多也辨不清出入口位置。
火灾造成的停电事故会使事态更为严重;二是地下空间火灾会产生大量烟气和热量。
从地下空间火灾实例发现,地下一旦发生火灾,其温度会很快达到 800~1000 ℃,人员疏散与排烟扩散方向一致,人员的慌乱和烟尘遮挡,使安全疏散导向灯和标志并不起太大作用,许多人在逃生途中窒息死亡;三是地下空间发生火灾后难以扑救。
主要是火源地点难查,再就是由于人员拥挤,救助人员和大型救护设备只能从垂直或水平出入口进入,只要耽误几分钟,火灾就很难扑救。
3 地下空间火灾严重性分析3.1 烟害特别严重据国内外资料表明,烟气致死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 6O %~70 %,在死亡的人群中,有不少人都是先窒息后被烧死的。
由于地下空间的狭小封闭性,火灾时不完全燃烧产生更多烟气、有害气体,大量热量和烟气得不到有效排除,迅速充满整个地下空间,造成严重灾害;3.2 人员疏散困难地下空间与外界连通的出入口较少,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疏散和烟气流通的方向一致,且地下采用的人工照明,烟气作用下降低了结构内部的能见度,加之地下空间复杂、疏散线路过长,人群易产生恐慌而盲目逃窜,造成人员不能及时疏散以致人员伤亡;3.3 扑救工作十分困难首先由于地下空间的相对封闭状态,难以确定发生火灾的具体准确部位,其次由于出入口较少,造成消防人员与疏散人员在进出之间形成人流交叉,延误扑救时机,最后由于地下空间比较狭小,过多的有害烟气、毒气及高温热量快速积聚等因素,加大了火灾的扑救难度,有时在消防人员无法进入地下空间进行扑救工作的情况下,只能任其自动燃烧至熄灭,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4 防火、防烟分区不严格随着城市发展增大了对大空间的需要,也推动了地下空间大连通、大深度的发展模式,而对城市防灾来讲,设置合理的防火分区在地下空间防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下空间的整体利用及使用功能的多样化,用火场所的相应增加,使其与防火、防烟分区设置的矛盾愈发突出。
另外,各种交通的互换及地下空间单元的互通、大量中庭空间的使用也对地下空间的横向与竖向防带来了新的课题。
3.5 消防设施不健全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新的拓展方向,但各种设施的配置还没有完备的建设标准,配置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大空间的利用对自动报警与自动喷淋系统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于地面空间,扑救方法也不尽相同,目前地面上使用的一些大型消防设备无法在地下空间内使用,消防装备不能完全满足地下空间的消防需要。
4 地下空间的消防规划与消防救援4.1 地下空间的消防规划基于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殊性及其所造成影响的严重性,应加强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强化对地下空间建设的指导,完善地下空间的防灾设计,使地下空间的建设得以有序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网络体系。
主要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 1 )强化对地面出入口的预留控制; ( 2 ) 强化对地下空间下沉式广场的设置与规划;( 3 )强化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功能的规划;( 4 ) 强化适应大规模地下空间的疏散通道与灭火救援通道的设置;( 5 ) 加强对适应地下空间消防救援设备研发力度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4.2 地下空间消防救援地下空间目前开发利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消防扑救还缺乏相应的技战术手段。
地下空间发生火灾后,灭火人员必须从口部进入地下建筑之内才能作业,而此时建筑内的人员正在从口部向外疏散,必然会造成人流交叉、延误时机。
同时,烟雾充满整个地下空间,使消防人员难以侦察火情和判明着火点,不能实施有效的指挥和扑救。
在地下空间内,目前主要靠地下建筑内的消防设施满足消防安全保障,可供调用的大型灭火装备受到很大限制,无法靠近火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大空间带来的地形复杂和热烟气的存在,消防人员不能及时找到和接近着火点。
4.2.1 新型消防机器人在地下空间的应用消防机器人的主要功能:(1)具有快速准确的自动探测和预警功能;(2)具有快速自主移动功能;(3)具有自动消灭火功能;(4)具有较强的防爆和抗干扰功能。
灭火原理:消防机器人悬挂地下空间上方,可以沿固定于空间顶部的轨道快速行驶。
一旦按一定距离布置的固定探测报警系统检测到火情,发出报警信号,机器人控制系统接收到传感器发来的信号,即刻启动机器人,根据信号中的编码信息判断着火位置并快速移动进入起火点,再利用安装在机器人末端操作器上的光敏传感器探测火源,通过控制器调整灭火执行装置末端喷口位置和姿态使其对准火源,然后打开灭火器的喷射阀,在第一时间喷射灭火剂进行灭火,将火扑灭在初始状态。
为了快速接近火源,机器人的配置数量可以根据地下空间的面积适当增加。
4.2.2 设置智能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现代的建筑应用大量化工材料,一旦发生火灾,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是导致人员逃生失败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