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50 KB
- 文档页数:2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疗效作者:薛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1期【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2例因子宫良性疾病需行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31例采用腹镜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CISH),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腹式子宫全切除术(TAH),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
结果研究组成功29例,对照组均成功,两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腹腔镜;开腹术;子宫;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2003年以来开展腹镜筋膜内子宫切除31例并加以改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003年11月~2010年11月,本院因子宫良性病变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62例,其中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1例,腹腔镜组成功29例, 2例因盆腔粘连严重而转为开腹手术,开腹组均成功,两组年龄、术前一般情况、子宫大小、病变、体重、手术史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采用全麻,两组包括有手术史者,子宫大小均如孕6~12周大小。
1. 2 方法1. 2. 1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方法采用全麻,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于脐轮下缘或脐上作一10 mm的切口,气腹形成后,放置腹腔镜,左右下腹分别采用10 mm和5 mm 套管,置手术器械,经宫颈放置举宫器。
双极电凝分别钳夹电凝双侧子宫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及输卵管峡部并剪断,分离并剪开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并下推膀胱至宫颈稍下方。
钳夹电凝双侧子宫动静脉并剪断,取出举宫器。
于子宫峡部下方用I-0怡乔线套装,稍拉紧。
经宫颈放置子宫校正棒,至宫底穿出,用宫颈旋切器,旋转切割子宫内膜、宫颈管黏膜,经阴道取出,同时收紧套装线并加固套装一圈。
于下腹10 mm穿刺孔处放置子宫旋切器分次将子宫体粉碎取出体外。
电凝宫颈管、宫颈外口创面止血,盆腔内各残端电凝止血。
Ⅱ-0怡乔线缝合盆底腹膜包埋各残端,盐水冲洗腹腔。
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及功血的
临床应用与研究
盛晓滨;辛郁;林经萍
【期刊名称】《腹腔镜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5(10)4
【摘要】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手术技术,它使子宫切除由传统的开腹手术转变为微创的腹腔镜手术。
由于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极佳。
为了进一步研究微创手术的优越性,寻找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及功血的最佳方式。
我们将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两者之间的一些指标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211-211,213)
【作者】盛晓滨;辛郁;林经萍
【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北京,100043;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北京,100043;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北京,10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
【相关文献】
1.电视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临床对照分析 [J], 邹放军;黄薇;周婷;李劼
2.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复杂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J], 盛晓滨;齐宏艳;
林经萍;胡喑
3.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J], 杨秀艳
4.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J], 姜莉
5.对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所致大子宫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探讨[J], 蒲丹; 张川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120例临床总结石前(宝鸡市中医医院斗鸡分院,陕西宝鸡721004)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化学疗法(防治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1982,6(6):381~3842王德理.实用结核病防治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20作者简介:郑春英,女,38岁,本科学历,毕业于山东大学(函授),主管药师。
(收稿日期:2008-07-01)【摘要】目的总结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120例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良性疾病患者行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出血量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结论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安全、可靠、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 lassicintraf acial S EM M hys-terectomy,CIS H)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盆底、阴道和子宫颈外鞘的完整性,防止了子宫颈残端癌的发生[1]。
我院于2005年8月-2007年12月对120例子宫良性疾病行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并对手术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即改良CIS H,以求手术更为简捷,提高手术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年龄36岁~55岁,平均年龄47岁,均已婚。
术前诊断子宫肌瘤80例,子宫腺肌病25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5例。
其中伴月经过多者60例,渐进性痛经者14例,腹部有手术瘢痕者18例。
所有病例子宫增大均小于妊娠3个月大小子宫。
1.2术前准备①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宫颈刮片,阴道镜检查或分段诊刮排除宫颈和子宫内膜恶性病变;②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内科合并症;③术前阴道碘伏擦洗3d ,清洁脐部,备皮,术前禁食并灌肠。
改良CIS H 的手术方法:①麻醉方法:采用全身麻醉。
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72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对腹腔镜下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证实该疗法确切的临床价值。
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2年8月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为观察组;一组使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为对照组。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操作术中采用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shy8-lap0043a的腹腔镜系统。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观察组阴道上举宫器,对照组阴道上举宫杯。
按常规操作形成气腹,由患者脐下2~3 cm处做10 mm长切口;进行气腹针穿刺后注入适量的二氧化碳,维持压力在13 mm hg。
置入腹腔镜进行探查,分别于右下腹麦氏点、左侧对应处、脐孔与左侧穿刺点连线中外1/3处进行穿刺,置入操作钳[2]。
1.2.1 观察组操作观察组研究对象使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1)将患者子宫体上举,推向左侧,使右侧附件区充分暴露;(2)使用双极依次对右侧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子宫圆韧带、右侧宫旁组织等进行电凝并剪断电凝带。
按上述方法对左侧进行处理;(3)在宫颈内口端将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电凝并剪断,待子宫变为紫色,使用子宫切割器进行旋转切割,将子宫旋转成条状取出;(4)将举宫器取出,将直径为5 mm的校正棒由阴道,经宫颈外口推入到宫颈残端,根据患者宫颈大小选择适宜的旋切器,以校正棒为中心,使用旋切器沿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边旋转边推进将宫颈及颈管内膜组织切割;(5)依次取出游离宫颈组织、校正棒和旋切器;(6)电凝出血点,使用2/0 dexon可吸收线,采用8字缝合对宫颈进行缝合,缝合宫颈残端;(7)对创面进行检查,确认无出血,冲洗盆腔,术毕将腹壁各穿刺点缝合、包扎。
【关键词】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1989年由国外reich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子宫切除术。
它标志着妇科腹腔镜手
术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随后1991年,德国基尔(kiel)大学妇女医院 seem教授提出了
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lish)。
由于腹腔镜手术腹壁创伤小、污染轻、对机体侵扰小、
镜下视野清晰、兼有放大效果,有助于准确止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其疼痛轻、康复快,
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早等优点。
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盆底、阴道和子宫颈外
鞘的完整性,防止子宫颈残端癌的发生,能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一样甚至更好的疗效。
因此,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妇科腔镜医师们的青睐。
本文对笔者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妇产科学习期间随机抽阅的自2006年1~10月50例行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患者资
料及近期文献复习进行分析,探讨其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学习时随机抽阅了该科2006年1~10
月行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共50例。
年龄38~52岁,平均46岁,均已婚已育,有下腹
手术史者10例。
子宫肌瘤34例,子宫腺肌瘤11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
妇科检
查:子宫正常大小4例,子宫增大如孕3个月14例。
1.2 术前准备(1)病人术前阴道冲洗 1~3天,清洁脐部,术前禁食并清洁灌肠。
(2)手
术设备:由腹腔镜、高清晰度摄像监测系统、二氧化碳气腹机、高频电凝装置、冲洗吸引
装置组成的常规腹腔镜手术设备及抓钳、分离钳、双极(单极)电凝钳、持针器、剪刀、组
织粉碎器、宫颈旋切器等手术器械。
1.3 手术方法(1)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体位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
30°左右。
置导尿管及阴道内置入举宫器操纵子宫。
(2)选择脐轮下缘作10mm皮肤切口,
常规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至腹内压达12~15mmhg,穿刺相应直径trocar,置入腹
腔镜镜头常规检查子宫、附件及盆腔情况后,于左下腹部各置入第二、第三分别为10mm及
5mm trocar,于右下腹相当于麦氏点处做第四5mm trocar。
分别通过5mm和10mm trocar置
入操作钳。
(3)双极电凝分别钳夹、电凝双侧子宫圆韧带,并剪断。
(4)闭合、切断卵巢
固有韧带及输卵管。
如行附件切除术,则同法切断骨盆漏斗韧带。
(5)剪开膀胱反褶腹膜、
下推膀胱。
层次正确,可以看见发白的宫颈筋膜,两侧的组织是膀胱柱,其内有来自宫颈的
血管。
电凝分离后很容易将膀胱推至宫颈外口。
(6)电凝子宫动、静脉:对子宫旁组织稍加
分离即可暴露子宫峡部,小心分离子宫旁疏松结缔组织,暴露子宫动、静脉。
双极钳夹、电
凝子宫动、静脉至血管腔完全闭锁。
分离暴露子宫动脉是极重要的一步,此时注意辨认输尿
(7)于左耻骨联合上穿刺孔转换成15mm套管鞘置入15mm组织粉碎器,管和子宫血管的关系。
于子宫血管上方子宫峡部水平,用组织粉碎器分次将子宫体及瘤体组织粉碎取出体外。
(8)
在腹腔镜监视下,将子宫校正棒经宫颈穿入宫颈管中心部。
(9)根据宫颈大小选择相应直径
的宫颈旋切器(又名子宫锯齿刀管)以校正棒为中心经阴道顺时针旋转切割宫颈移行带、颈
管黏膜,组织由阴道取出。
(10)宫颈残端及宫颈管内电凝烧灼止血。
(11)经阴道将残留的
颈管口外鞘用2号薇乔线缝合封闭。
(12)镜下用2号薇乔线褥式缝合膀胱反褶腹膜与后腹膜
包埋残端,也可不缝合。
冲洗盆腔,右下腹置腹腔引流管一根,2-0薇乔线皮内缝合腹壁穿
刺孔。
2 手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2min,平均出血量(40±10)ml。
无大出血或副损伤,无中转开腹。
术后5~
10 h拔除导尿管、腹腔引流管、下床活动及进食。
术后3天平均体温37.5℃。
术后平均住院
日4天。
切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
本组2例术后1个月因薇乔线吸收致残端出血,经局部
纱块压迫1天血止。
随访2个月,所有病例宫颈外鞘愈合良好,未见宫颈潴留囊肿、血肿、
脓肿的形成。
3 讨论
3.1 lish术式优点(1)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操作与子宫次全切除术相比,只需旋切子宫颈管组织。
(2) lish为一种保留宫颈的术式,保留子宫颈的同时又切除了宫颈管内膜组织,仅保留宫颈外鞘,故此种术式不但可维持正常盆底结构,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宫颈残端癌发生的可能[1]。
(3) lish通过旋切子宫颈管去除了宫颈癌的好发部位,有人认为如选择合适的筒状旋切器,能保证把宫颈鳞柱交界处切除,即使有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也不是该术式的禁忌证[2]。
因此,该术式是一种颇具发展前景的子宫切除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