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2009-2011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是诚信建设的基础环节作为公民道德的一种基本规范,诚信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市场交易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失信事件和行为一再出现,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信用文化以及信用管理与服务机制、信用监管与失信惩戒机制,是诚信建设的基础环节,是解决失信问题的关键。
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目前,我国涉及社会信用的立法散见于不同的部门法中。
加强诚信建设,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信用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形成明确有效的导向机制和约束机制。
应通过不断完善信用法律、行政规章和国家标准,构建以信用法律为主、信用活动操作规则和行业标准为辅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为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信用服务提供法律依据,为行为主体之间进行交易交往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在进行社会信用立法时,应注意区分公共信息和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信息安全的关系,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培育社会信用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诚信主要是指个人道德品行的一种境界,需要通过个人修身来实现。
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已超越个人道德修养的范围,进入信用制度领域,其约束力的形成离不开制度约束。
文化对人们的言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熏陶作用。
加强教育引导,大力普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信用文化和信用知识,在全社会培育诚实守信的意识,有利于人们遵守信用制度。
为此,可以开展诚信专项教育活动,推动形成守信获益、失信吃亏的良好氛围;编写现代信用知识普及读物,面向个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进行信用文化的宣传教育;在学校中开设信用管理课程,举办信用制度知识培训,将诚实守信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涉及信息来源、市场需求和服务机构三个方面。
在信息来源方面,各级行政部门应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在严格保护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提高对征信服务机构的公开力度,支持社会征信服务行业信息来源多元化。
链接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6视点近来引起热议的“阶梯电价”,已在福建、四川试行多年“阶梯电价”能促进节电吗?本报记者魏贺余荣华11月26日,福州市鼓屏路永辉超市,市民陈小姐正在选购节能灯泡。
当记者问及,是否考虑到“用电多了,电价会更高”时,陈小姐不解地说:“梯度电价?没注意过。
”同样,很多成都市民也不了解这一电价政策。
事实上,作为试点省份,福建省早在2004年就对省电网直供区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了阶梯电价,四川实行阶梯电价也已经两年有余。
闽川等省电价“阶梯”已数年福建150千瓦时、四川60千瓦时以上开始加价根据目前的《福建省电网销售电价表》,居民生活用电按3个梯度收费:月用电量150千瓦时及以下部分,每千瓦时0.4463元,151—400千瓦时部分为0.4663元,401千瓦时以上部分为0.5663元;合表用户不分梯度,统一价格为每千瓦时0.4643元。
2006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阶梯式电价———月用电量在60千瓦时及以下部分,电价不提高;61—100千瓦时部分,电价上调0.08元/千瓦时;101—150千瓦时部分,电价上调0.11元/千瓦时;151千瓦时及以上部分,电价上调0.16元/千瓦时。
国内实施居民阶梯电价的省份,还有浙江、湖北、贵州等省。
浙江省对不满1千伏并执行一户一表计量的居民用户执行阶梯电价与分时电价相结合的定价方法,对峰、平、谷三种时段价格均执行了阶梯电价。
湖北、贵州对低保家庭设立了生命线电价,其余相同电压等级用户执行简单单一制电价。
“阶梯电价”能否节电?居民说“没关注”,统计显示用电增速放缓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消费者,都没有特别关注梯度电价。
正如陈小姐所说,她一直没注意到差价的存在。
按目前的电价表测算,一户家庭一月用电满400千瓦时,由于梯度产生的超额电费也不过5元钱。
“现在的标准,还不会造成负担,也不会影响我的用电习惯。
”陈小姐认为。
但与陈小姐不同,三代同堂的王大爷不仅知道“用电多了,电价会更高”,还有些无奈。
人民日报社论:稳中求进开新局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电人民日报12月15日将刊发社论:稳中求进开新局,全文如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科学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总揽全局,求真务实,这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面对各种矛盾与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取得发展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可喜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有利条件很多,困难挑战不少。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东北站上全面振兴的新起点犹如起跑线上响起了发令枪,2003年的中央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把东北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时隔6年,东北又站上了全面振兴的新起点:近日发布的国务院3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东北地区是祖国富饶美丽的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成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机床、第一吨特钢、第一吨铝,都是在这里产出。
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和“鞍钢宪法”等更是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里一度沉寂彷徨。
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
曾几何时,提到东北人们就会联想到一个词汇——“东北现象”: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发展缓慢。
自从2003年中央11号文件拉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幕,还是那方肥沃的黑土地,还是那些豪爽的东北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谱写了“新东北现象”:2008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达到28196亿元,与2003年相比,五年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05%。
2008年,吉林省增速位列全国第二;辽宁省增速保持了不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速度,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黑龙江省连续五年保持11.6%以上的增速。
东北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在振兴中得到了极大改善。
事实证明,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
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01月07日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速度加快,规模创下历史之最。
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改善了住房条件,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这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成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
住有所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住有所居问题。
在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同时,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城乡住房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使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实现住有所居,也有利于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将加快实现。
住有所居,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
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买房,也包括租房。
大力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适应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
公共租赁房具有租金水平低、租赁关系稳定、设施完善、环境安全等优势,符合“夹心层”的实际需要,可以促进解决中等收入偏下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可以通过公租房改善居住条件。
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大力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当作改善民生的实事来抓,采取有力措施,下大气力推进,保证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目标早日实现。
人民日报社论:风雨同舟写历史团结奋斗向未来——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2009年09月21日04:44 来源:人民网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60年前的今天,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的欢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
6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热烈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
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努力,为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风雨同舟六十载,肝胆相照一甲子。
60年来,人民政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履行职能、发挥优势,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人民政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证明,人民政协这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融汇于振兴中华的伟业之中,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探索创造经验,历史昭示未来。
人民政协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
60年的历程丰富多彩,6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始终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进行部署和推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作用,不断巩固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的作用,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始终坚持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永葆人民政协的生机与活力。
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更新时间:2010-1-1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新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了题为《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的新年贺词。
全文如下: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2010年的帷幕即将拉开。
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很高兴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
中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伟大祖国的发展进步感到无比自豪,决心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中国积极参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国际合作,扩大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2010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我们将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同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携手努力,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人民日报历年国庆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65岁华诞,举国上下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5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为此特摘选《人民日报》历年10月1日头版,献礼国庆65周年。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9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7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5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4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3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2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1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90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9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8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6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3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80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9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8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7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6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5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3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1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70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9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7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6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5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4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2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1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60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9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6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5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3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日头版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头版。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胜利前进——热烈祝贺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9.30喜报传人间,花香满乾坤。
在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留给当代中国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各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辽阔的中国国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诞育、发展、交融,合力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建设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历史。
6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回首6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经验弥足珍贵。
6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民族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大力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日益深厚牢固,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
6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
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是成功的,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牢不可破的,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正确的。
【高一下期末考成語】
1.掛冠而去:表示辭官離職。
(掛冠而去:自動辭去職務。
)
2.不言而喻ㄩˋ:表示事理淺顯,不用解釋也可明白。
(「喻」:知道、明白。
)
3.入木三分:形容筆力猶健。
亦用以比喻言論深刻肯切。
(晉朝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版,墨跡透入木板三分。
本形容筆力遒勁。
後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精到生動。
)4.分庭抗禮:用平等之禮互相對待。
比喻雙方地位同等,旗鼓相當。
(彼此的關係對等,以平等的禮節相見。
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
)
5.魚頭參政:出言剛直的官員。
(宋代魯宗道官拜參知政事,個性剛直,嫉惡敢言,貴戚用權的都怕他,因
他姓魯且骨鯁,故被稱為「魚頭參政」。
)
6.頑廉懦立:形容教化感人之深,使頑懦者都能發奮向善。
(使貪婪的人廉潔,使懦弱的人立志。
形容仁德
之人對社會有很大的感化力量。
)
7.十室九空:喪亂以後,人口散亡。
(十戶住家,有九家空無人居。
形容大亂之後,人民窮困散亡的淒涼景
象。
)
8.分斤掰ㄅㄞ兩:比喻人小氣。
(比喻過分斤斤計較。
亦作「分金撥兩」。
)
9.逃之夭ㄧㄠ夭:逃走得無形無蹤。
10.鸞ㄌㄨ
ˊ鳳和鳴:常用作祝頌新婚夫婦美滿合好的祝詞。
ㄢ
11.切膚之痛:比喻親身所感受到的痛苦。
(切膚:切身,跟自己有密切關係。
)
12.利令智昏:理智為利慾所迷惑。
13.火樹銀花:比喻燈光煙火絢麗燦爛。
14.顧曲周郎:指精通音律、戲曲的人。
(三國時代周瑜精通音律,就算是在喝了酒的情況之下,也能精確的指出曲
律上錯誤的故事。
)
15.不郎不秀:形容一個人不文不武一點成就都沒有。
(郎,平民子弟。
秀,貴族子弟。
不郎不秀指不高不下,
比喻不成材﹑沒出息。
)
16.發蒙振落:形容毫不費力。
喻事之易也。
(揭去蒙蓋在眼睛上的障礙,振落下樹枝上的枯葉。
比喻輕而易舉,
毫不費力。
)
17.得魚忘荃:得到了魚,忘了釣竿;喻成功而忘本。
(筌,捕魚用的竹器。
得魚忘筌指捕得了魚,便忘掉了筌。
荃,捕魚器。
)荃通筌
18.鐵畫銀鉤:比喻寫字筆法老練、遒勁有力。
(形容筆畫如鐵般的剛勁,如銀般的柔媚。
)
19.五日京兆:喻任職不會久。
(京兆,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
「五日京兆」指只能再做五日的京兆了。
比喻即將
去職。
後用以比喻任職時間不久或沒有長遠打算。
)
20.不明底蘊:不明白詳細情形。
(「底蘊」:事情的底細,或蘊藏於內心而不輕易示人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