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业从纵、横向定量评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摘要本文从世博会的筹备期间(2003年---2009年)对上海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研究。
消费结构是一项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包含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消费分类三部分[1]。
为了全面反映和研究居民的生活消费状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对上海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定量研究。
在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研究了上海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变化;并且从上海市的几个主要消费群体来分析上海市居民的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情况;对消费分类的研究,我们选取了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商品和服务作为消费分类的八项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各个主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并运用matlab编程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做了假设不存在世博会时的预测,再将所搜集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作差,我们定义该差值为影响力指数,通过影响力指数的大小来说明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市居民消费分类的影响,影响力指数越大,说明世博会对上海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越深,进而定量评估了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市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影响情况。
消费结构的升级产生的经济势力是持久强大的,了解了上海世博会的对上海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后,若能顺势调控,则能充分带动经济的发展,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消费结构主成分分析定量评估预测曲线拟合 matlab一 问题的提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请你们选择感兴趣的某个侧面,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互联网数据,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二 符号说明np x 第n 个样品的第p 个指标 X标准化数据矩阵R 变量的关系矩阵p λ 关系矩阵的特征值p μ p λ所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i y 第i 个主成分y 1995年到2002年dy 影响力指数三 模型的假设1、本文所作的影响力评估是针对上海市居民的消费结构.2、本文所作的影响力评估仅限于世博会筹备期间及召开期间的居民消费结构.3、消费结构是一项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全面反映和研究居民的生活消费状况,包含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消费分类三部分.4、上海居民消费由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商品和服务八部分组成.5、居民的收入是决定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四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日益临近,将对上海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2010年的世博会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会前的投资拉动和会后的需求拉动两个方面的刺激,消费是需求的基础,有效地投资必须准确的把握需求的变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和过程, 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生活享受所必需的行为.人们基本的消费状况, 既能反映需求规律, 又成为其他需求的基础,因此, 评估消费状况和需求趋向便成为政府和企业了解市场的起点.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 2001年投资、消费和出口对国内GDP 增长的贡献分别是77%、34%和-11%. 从2002 年上海的统计数据来看, 同样是外需下降、出口下滑, 依靠增幅达31.7%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9.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才保证了上海经济10.4%的高速增长.由此也可以看到投资和消费是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因素。
2021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论文(B)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摘要本文是一个对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问题,首先我们收集了与世博会有关的数据,如国内来沪旅游人数,国外来沪旅游人数等。
并用灰色预测对相应的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然后我们从横向(本届世博对上海的影响)和纵向(本届世博和历届世博的影响比较)两个角度对世博影响力进行了研究,最后还应用了多目标优化模型求出在不同投资增长系数下上海世博对当地旅游经济最大影响力系数。
第一步,我们横向考虑世博会对本地旅游业的影响力,并将该影响分为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和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两方面。
首先应用本底趋势线模型得出相应数据的本底值,再分别建立对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影响力系数模型,然后利用本底值和统计值得出相应的影响力系数,结果表示如下:举办世博影不举办世博影增加的影旅游业时间响力系数响力系数响力系数世博前期 1.18 1 0.18 世博期间 1.58 1 0.58 旅游经济世博后期1.15 1 0.15 世博影响年均值 1.30 1 0.30 旅游文化 1.29 1 0.29 可得出世博期间的世博会对旅游经济影响力系数最大,为1.58。
相比旅游收入的本底值增加了579.39亿元的旅游收入。
而世博对旅游文化的影响力系数为1.29。
第二步,我们纵向考虑上海世博会与历届世博会相比的影响力。
根据收集的历届世博会相关的规模数据,将世博会影响力等级从低到高分为1-5等,从而建立了世博会综合影响力的模糊评价模型。
对历届世博会的影响力做出综合评价并得出了相应的综合影响力系数。
得出的前三名的排名情况如下:举办年份世博会名称综合影响力系数影响力排名2021 上海世博会 4.094134 1 1970 日本万国博览会 3.789834 2 1939 纽约世界博览会3.465383 3 第三步,我们从环保,旅游收入以及后世博效应三个角度对上海世博的影响重新进行了思考。
综合权衡这三个方面因素,我们建立了一个多目标优化的模型。
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影响及机遇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影响与机遇上海世博会在经济,⽂化,政治等⽅⽅⾯⾯对中国的发展都产⽣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这使得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盛会,更是全中国与全世界的盛会。
上海世博会的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济是⼀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上海世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了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了经济,⽂化的发展,也给中国创造了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了中国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具体来讲,上海世博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个⽅⾯:⼀、为中国带来巨⼤的旅游收⼊⾸先,为了办好世博会,上海进⼀步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
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的⾯貌焕然⼀新。
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随处可见,上海的航空、铁路、⾼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都得到了⼤⼒的发展。
城区规划也更加合理,绿化⾯积明显增加。
其次,世博会作为⼀个极具魅⼒的旅游吸引体,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沓来,这进⼀步推动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所拉动的综合效益,相当于对其前期投资的11倍之多,这给上海带来了巨⼤的经济效益。
最后,世博会以上海为中⼼,经济发展范围辐射到整个长三⾓及东部沿海地区,据估计,约有超过70%的参观者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
据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数将超过7000万⼈次,将创下世博会150多年历史的最⾼纪录。
⽽今,据上海世博会结束还有近⼀个⽉,世博会的参观⼈数就已突破6000万。
这对扩⼤世博会影响、促进国际博览事业发展的意义不⾔⽽喻。
据初步测算,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上海旅游业的直接收⼊将达144.2亿元⼈民币。
这⽆疑是上海乃⾄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动⼒。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对于进⼀步提⾼我国国际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意义。
全国数学建模论文上海世博会对经济影响力定量评估2010 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
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盛宴,更是对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定量评估上海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力,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其在经济领域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
首先,大量的游客涌入上海,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统计,世博会期间,上海接待的游客数量达到了数千万人次。
这使得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酒店客房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餐饮场所顾客盈门,营业额大幅增加。
交通方面,无论是公共交通还是出租车服务,都面临着巨大的客流量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其次,世博会的门票销售也是一项重要的直接经济收入来源。
各种类型的门票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从普通日票到指定日票,再到优惠票,多样化的门票设置吸引了大量游客购票参观。
而且,世博会期间还推出了一系列与门票相关的套餐和优惠活动,进一步增加了门票销售收入。
再者,世博会场馆内的商业活动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众多的展馆内设有特色商品销售区域,展示和销售各国的特色产品,吸引游客购买纪念品和特色商品。
这些商品的销售不仅增加了商家的收入,也为上海的商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世博会对经济的间接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一方面,它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在全球媒体的聚焦下,上海向世界展示了其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高效的城市管理能力。
这使得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对上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业合作机会。
许多跨国公司选择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世博会促进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迎接世博会的举办,上海加大了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新建和扩建了地铁线路、改善了公路交通网络、提升了通信设施的水平。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为世博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了保障,也为上海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世博会对本地及其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摘要通过对上海市及其周边城市旅游经济指标在世博会申办前后增长率变化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部分旅游项目增长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使用Lingo 软件,得出了受世博会影响比较显著的项目,得出结果:分别为住宿,购物,餐饮,娱乐和交通。
并以此作为推动旅游产业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加合理的预测世博后期对旅游产业的拉动,运用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对上海未来几年旅游人均消费进行预测检验,并且运用MATLAB软件来进行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更切实际的预测未来数据,而且可以较好的通过比较分析预测各个中长短时间内的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可以根据旅游项目的发展趋势,给予上海市及其他城市旅游局相关介意,以便更好的发展地方经济。
通过计算,得出上海市旅游产业未来几年人均消费值:单位/元时间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预测值1801.9 1878.1 1955.2 2033.2 2117.4 2204.7 2294.8时间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预测值2379.4 2467.5 2556.7 2646.8 2737.9 2830.0关键词:单因素方差法层次分析法 SPSS软件标准离差率灰色预测一、问题的背景世博会作为与奥运会和世界杯相媲美的世界三大盛会之一,其长达六个月的持续时间以及对世界各地的广范吸引力使得世博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越于后两者,并且世博会结束后举办国以及相关建筑的保留也为后世博时代的旅游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
对于为7000万人次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的上海世博会期间旅游业,更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黄金机遇。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上海世博的直接收入将达到90亿元。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世博会期间,95%的外地参观者将有住宿需求,整个世博会期间,上海预计宾馆床位缺口达40万。
38%的客流会继续停留在长三角区域游览,这将给长三角地区周边的景区、宾馆、餐饮、交通乃至休闲场所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等地也将分享“世博旅游”的盛宴。
2022数学建模B题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2022数学建模B题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一、引言上海世博会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世界级博览会之一,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评估的方法,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1. 数据来源本文彩用多种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上海世博会组织委员会提供的官方数据、相关研究报告、新闻媒体报导以及公开数据等。
2. 数据处理针对采集到的数据,我们将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和分析。
其中,数据清洗包括去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整理包括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统一格式和单位的转换。
数据分析包括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
三、影响力评估指标的建立1. 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上海世博会的特点和目标,我们建立了包括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参观人数、展览面积、展品数量、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环境污染等。
2. 指标权重确定为了客观评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我们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份分析法(PCA)等方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各指标的评价和重要性排序,进而得出权重结果。
四、影响力评估模型的建立1. 影响力评估模型基于以上数据和指标体系,我们将建立影响力评估模型。
该模型将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数学计算和统计分析,得出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评估结果。
2. 模型验证和优化为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将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
通过与实际数据的对照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预测能力,并对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五、影响力评估结果及分析1. 影响力评估结果根据建立的影响力评估模型,我们将得出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评估结果。
基于旅游业从纵、横向定量评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摘要】本文基于旅游业从纵、横两方面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进行了定量评估。
在纵向方面,根据上海市1980-2002年旅游业投资额,利用自回归模型预测得到世博会拉动的上海市2003-2010年旅游投资额为272.2亿元,再根据凯恩斯乘数效应理论,得到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投资的收入效益为61.03%。
在横向方面,与日本的爱知世博会相比较,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综合评价得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是爱知世博会的3.546倍。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旅游业影响力自回归模型上海世博会已经结束了。
它的成功举办对上海乃至我国的工业、农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评估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和中国带来的影响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世博会的举办可分为筹办期、会展期和会展后三个阶段,而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前两个阶段。
虽然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影响还将持续,但我们可以对它产生的影响力进行评估了。
要全面的评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为此,本文选择世博会产生显著影响的一个方面—上海市旅游业[1]—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即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直接拉动作用及效益,以及上海世博会与其他世博会在举办期间吸引游客的数量及所带来的旅游收入相比较,来定量评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1.旅游业的基本组成分析可知,旅游业主要包含或体现在以下一些产业[1]:1)旅行社服务业;2)旅游宾馆业;3)旅游运输业;4)邮电通信业;5)旅游商业;6)餐饮业;7)城市交通业;8)园林文化业;9)金融保险业;10)其他相关产业。
在评价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拉动作用时,本文主要考虑这些产业。
2.无世博会时上海旅游投入的AR模型上海世博会是2002年申办成功的,举办则是在2010年,故其影响从2003年开始显现。
为了评估本届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拉动作用,需要预测没有世博会时上海2003-2010年的旅游投资额。
通过文献[2]得到上海市1980-2002年旅游投资数据如表1所示,现利用这些数据预测不举办世博会时上海2003-2010年的旅游投资额。
用t表示时间,Xt表示上海市第t年旅游投资额(X1表示1980年)。
因为这是个时间序列问题,故考虑用自回归模型进行预测。
通过作图发现,所给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没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计算得QLB(22)=118.63,远大于临界值,这也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
令Yt=Xt+1-Xt将序列一阶差分后发现它是平稳的,计算得QLB(21)= 7.57,也小于临界值。
通过作图发现序列{Yt}的自相关函数是拖尾的,偏相关函数是截尾的,说明应用自回归模型来描述序列{Yt}。
为了得到自回归模型表达式,需要确定回归的阶数。
经计算AIC(k)[3]发现宜用一阶自回归模型,根据{Yt}的特点宜用带常数项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利用Matlab 得回归表达式为yt+1=1.11-0.38yt,从而得回归关系xt+2=1.11+0.62xt+1+0.38xt。
用这个式子对上海市无世博会预期下2003-2010年的旅游投资额进行预测,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1:上海市1980-2002年旅游投资额(单位:亿元)表2:无世博会预期下上海市2003-2010年旅游投资额预测(单位:亿元)由表2可知,即使没有世博会上海市2003年至2010年旅游设施投资仍有所增长,投资总额约为169.8亿元。
此外,由文献[4]知在2003年至2010年间,上海市因“十一五”规划带动旅游交通运输投资的增加仍达673.5,从而无世博会预期下2003年至2010年上海市旅游业投资总额为843.3亿元。
3.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3.1世博会拉动的旅游投资额由文献[4]知上海市2003年至2010年实际旅游业投资总额为1115.5亿元,由此可得世博会对上海市旅游投资的拉动为272.2亿元。
3.2世博会旅游投入的收益世博会对上海旅游投资的拉动所带来的收益无法直接获得,需进行预测。
我们利用1980年至2002年上海旅游投资增量和旅游产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4-6]进行回归分析,再利用得到的模型预测世博会对上海旅游投资的拉动所带来的收益。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理论[5],可以导出投资收益模型为ΔZt=KΔXt+c,其中ΔZt是第t期的旅游产业增加量,ΔXt是第t期的旅游业投资增量,K,c 是常数。
利用SPSS进行回归估计,发现模型的回归是显著的,得出最终旅游业投入收益回归函数为ΔZt=0.56ΔXt+13.68。
这样,根据世博会对上海市旅游投资的拉动值可得到这些投资带来的产业增加值为166.1亿元。
3.3世博会旅游投资收入效益定义筹办期与运营期世博会拉动的旅游投资收入效益为η =A/B,其中A为世博会拉动的旅游投资收益,B为世博会拉动的旅游投资额。
将前面所得结果代入可得η=0.6103,大于0.56。
这说明上海世博会在筹备期和运营期单位旅游投入的旅游收益大于无世博会时单位旅游投入的旅游收益,其旅游业收益增值是旅游投入的61.03%。
由于在旅游设施上的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入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将长期存在,此外,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许多地方的旅游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将这些影响考虑进去η的值将会大于1。
这说明上海世博会的收益大于投入。
4.上海世博会的横向评价模型从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定量评估了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但这是不够的。
要全面的评价上海世博会的影响,还须与世界上其他大型活动—特别是其他世博会举办所产生的影响相比较,以评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为此,需要建立上海世博会的横向比较模型。
而在建立模型前,需要确定合适的评比对象。
将上海世博会与其他世博会相比较。
自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已举办了多届。
当两个世博会间的时间跨度较大时,因为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难以准确的将这两个世博会的影响相比较。
为此,我们选择距上海世博会时间最近的四届世博会:爱知、汉诺威、里斯本和大田世博会。
当两个举办国的国家状况相差较大时,受国家状况的影响也难以将两国家所举办的世博会相比较。
为此,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考虑,我们选择人均GDP,基础设施投资,总GDP和地理环境作为因子,构建一个综合指标—相关系数。
经过综合分析发现,中国与日本的相关性最大。
因此,本文选择日本的爱知世博会作为比较对象,来评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世博会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旅游人数,带动消费,增加收益。
而增加的旅游人数,或来自国内,或来自国外。
故要比较上海世博会和爱知世博会对举办国旅游业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比较两个世博会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二是比较两个世博会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
进而将两个比较结果相综合得到上海世博会相对于爱知世博会的影响力。
4.1上海世博会对国外游客吸引力评估世博会举办期间对国外游客的影响,我们用吸引的国外游客数量和国外旅游业收益这两个因子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
4.1.1上海世博会吸引国外游客因子一个世博会吸引国外游客的多少,可以说明该届世博会的国际间影响力。
吸引的国外游客越多,说明该届世博会在国际间的影响力越大。
于是与爱知世博会相比较,上海世博会吸引国外游客因子定义为x1=a1/a2,其中a1是上海世博会国外游客人数,a2是爱知世博会国外游客人数。
4.1.2上海世博会国外旅游业收益因子世博会随着游客的增加,必然带动旅游业收益的增加。
但当考虑它的国外旅游业收益时,就需要估计一个国外游客的人均旅游消费,但这不容易做到。
为此,当假设世博会上中外游客的人均旅游消费相同时,上海世博会国外旅游业收益可定义为b1=a1B1/A1,其中a1是上海世博会国外游客人数,A1是上海世博会总游客人数,B1是上海世博会总的旅游业收益。
爱知世博会国外旅游业收益定义为b2=a2B2/A2,其中a2是爱知世博会国外游客人数,A2是爱知世博会总游客人数,B2是爱知世博会总的旅游业收益。
于是与爱知世博会相比较,上海世博会的国外旅游业收益因子定义为x2=b1/b2。
根据上海世博会吸引国外游客因子和国外旅游业收益因子,构建相对于爱知世博会的上海世博会国际吸引力综合评价,定义为=ω11x1+ω12x2,其中ω11,ω12是权重。
权衡两个因子的重要性,取归一化权重ω11=ω12=0.5,根据资料数据算得的值约为3.11。
4.2上海世博会对国内游客吸引力评估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人口总量、经济能力方面相差很大,因此不宜直接将国内游客人数和国内旅游业收益作为影响因子,来评价上海世博会与爱知世博会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力大小。
显然,一个人的经济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将钱花在旅游上。
这说明当一个人经济能力不强而将钱花在旅游上,该旅游项目就更具有吸引力。
为此,我们用举办国的人均GDP与世博会的国内人均旅游收入来评估上海世博会对国内的吸引力。
上海世博会中国人均旅游业收益定义为c1=(B1-b1)/M1,其中B1,b1定义同上,M1是中国总人口。
爱知世博会日本人均旅游业收益定义为c2=(B2-b2)/M2,其中B2,b2定义同上,M2是日本总人口。
这样相对于爱知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对国内游客吸引力定义为=■,其中d1是中国人均GDP,d2是日本人均GDP。
利用资料数据得到的值约为4.2。
3.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综合评估为了得到与日本爱知世博会相比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将国际、国内两个影响力进行综合得=ω1 +ω2 ,其中ω1,ω2是权重。
取归一化权重ω1=0.6,ω2=0.4,得的值是3.546,即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是爱知世博会的3.546倍。
5.结语本文选取世博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侧面—旅游业—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
在纵向方面,评估了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市旅游投资的拉动作用,以及这个拉动作用的投入产出效益;在横向方面,与爱知世博会在对游客吸引力上进行了定量比较。
两个比较结果表明,上海世博会的收益大于投入,影响力超过爱知世博会,是一届成功的世博会。
本文是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论文(获全国二等奖)的基础上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1]蒋小浪.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2]《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等.[3]魏峰远,郭继发,李卫贤. 基于AIC准则的回归方法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7,(7),46-47.[4]《上海统计年鉴2010》、《上海统计年鉴2009》等.[5]肖道刚.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上海世博经济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王凯,庞震.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1978-2008[J].科学管理研究,2010, 28 (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