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8.21 KB
- 文档页数: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8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
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
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
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
我要认识这个人。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
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
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
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
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
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
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
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
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
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
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4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通用34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 36 封家书。
我和妈妈一起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想,让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
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这句话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
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
2023年《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通用15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相差三十岁的两代人,不同东西文化差异,母亲与儿子共同的36封家书。
2)一本历时三年母与子之间的沟通认识的家书。
3)适合年轻人和父母一起阅读的书,类似的家书__还有《傅雷家书》。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母与子之间共同努力,三年时间重新认识对方。
龙应台与安德烈,两代人三十岁的相差,两种中西文化的差异,他们却又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简单的关系。
36封家书,母子两代人的心灵碰撞,中西不同文化对他们个人思想意识的影响。
因龙应台是作家,她笔下的思考和想法在与普通父母相似对孩子关爱之外,更多的是个体独立的思考与认识,与安德烈长达三年时间通过36封家书,建立起彼此亲密的关系,两者都随着时间推移重新认识并理解彼此。
安德烈是85年出生,年龄上比我这样的九零后大出几岁,龙应台与安德烈的重逢是在分开四年之后,安德烈早已是18岁的少年。
而对于我们18岁同样是新的开始,想着总算可以脱离父母去远方求学,或是随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18岁的我们总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有新的想法和认识,某一方面有会挑战父母的管教。
安德烈家书中提到的他的观点和看法,有很多的确与年轻的我们相似,而他妈妈龙应台给出的答案和建议,对我们自身也是有益的。
其实,很羡慕安德烈有这样一位好的妈妈,用母爱的方式去“套”住孩子,愿意在青春期的时候再次放低自己,重新认识长大的孩子。
她是一位可爱的妈妈,也很伟大。
同时觉得这无疑是一本好的教育书,喜欢一个妈妈可以与成年的孩子如此沟通讨论。
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在青春期的时候同样叛逆,以前一个听话懂事,会时常与我和家人说说笑笑的弟弟,最终变得沉默不语,独来独往,而热衷他觉得对的事儿,却和他的朋友们侃侃而谈。
真希望我老弟也看看这本书,可他总是“嫌弃”我没事写写画画。
我想,每个人都会孤独,有时常常在想弟弟怎么如此喜欢张国荣,或许也是因为一份孤独,别人无法走近,无法理解,当他在下一个路口转弯,清秀轮廓淡淡,你看着他的瘦瘦高高的背影,只是感叹——长大了!不必再追上了,他的孤傲是青春的忧伤,忧伤的气息,渐行渐远的是回不去的童年,而让我如此怀念的却是手拉手的亲密,我亲爱的弟弟,到底还是满满当当的在乎。
2023年《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023年《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述,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
不仅仅动人,并且涤荡人的胸怀啊!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明白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可是,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
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资料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必须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通用15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在我的阅读感受里,龙应台是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字。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接触到龙应台的杂文集,即被龙旋风犀利深刻、颇具独立性、充满民主权利意识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认同她被誉为思想界不让须眉的铁骨金刚、女斗士。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收录了她与长子安德烈的36封往来书信。
母子俩以通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相信更多的读者是被龙应台的文字感动着的。
她是一个温情的母亲,用所有母亲都具备的关爱来关心儿子的饮食起居,譬如叮嘱儿子不要在踢球之后吹冷风、不要喝太多啤酒。
但她又不仅仅是一个温情的母亲,她在信中谈得更多的是深入、知性的问题。
她谈自己的青春岁月,谈价值观差异,谈对民族、国家、文化、道德的看法。
这些从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独到、优美,但少了咄咄逼人。
也许,是她把儿子当朋友来理性地交流;也许,岁月沧桑、丰富阅历已略略磨平了她的棱角。
《亲爱的安德烈》已红遍大江南北,频频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领先位置。
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不管你是别人的父母,还是别人的儿女这本书一定能勾起你对人生的思考,以及顿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龙应台的粉丝那样,把自己写过的关于我女儿刘源源的几十篇__,放进了电脑里的一个新文件夹,起名《亲爱的源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很早之前就看过的书,再看花了两个晚上,畅快淋漓。
对我,这是一本值得看了再看的书。
仍被安德烈和MM在信中谈论的各种政治、道德、东西方文化、艺术等问题震慑到,很佩服安德烈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张扬个性。
而只比安德烈大4岁的我,18岁时,在想什么呢?应该就是学分、考试吧……8年后,我的孩子18岁时,他又会思考些什么呢?而我又能给他什么样的答案呢?没有办法像MM一样跟安德烈有这种深层次的沟通,或者我可以给他看看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子教育是每一代的父母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特别是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使这些年代的父母们面临更多亲子教育的棘手问题,一大批教子的书籍和讲座应运而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这样的现象:重视亲子教育并看过很多教子书籍的父母、甚至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理论、知识转变为行为,甚至存在误解和歪曲。
春节假期里,不经意间看到龙应台写的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感慨,也激发我整理这些年对“亲子教育”的思考。
我发现父母抱怨“孩子出问题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父母不了解“发展心理学”。
虽然父母都是从小一步步长大,可很多时候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就忘了十岁、二十岁时,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一岁多的婴儿撕破了妈妈喜爱的书、把妈妈一遍又一遍递到手里的玩具扔到地下,婴儿的行为可能会让已精疲力尽的妈妈很烦、很生气。
那么,你知道婴儿是在探索世界吗?他是怎样了解事物的呢?婴儿期养育的关键是什么?作为父母,我们怎么帮助婴儿了解世界而不是打击他?——三四岁的孩子,早上妈妈急急忙忙把孩子穿好衣服、袜子赶着上班,可孩子偏偏把穿好的袜子脱了,倔强地摆弄着袜子非要自己套在脚上不可!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是孩子不听话吗?父母是否意识到这是孩子要成长、要“成为自己”最初的独立宣言?这样的“独立宣言”一直持续到青春期。
就像书中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独立宣言“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总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得,却很少关注身为父母的自己,殊不知,父母人格的完善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有次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跟在爷爷身后,看见地上有个花花的糖纸,定定的看着糖纸、然后自言自语似的说:“爷爷,糖纸…,有人吃糖,…吃糖不好…,爷爷,这是谁吃糖了?”这一幕使我想到,假如这个孩子长大后,因为不曾对糖有美妙的记忆不吃糖,或者不再压抑、控制对糖的向往而使自己无法控制特别爱吃糖,他知道自己的这个特性是怎样形成的吗?假如,把“糖”换成“愿望”,对我们内心的愿望,比如:性、工作、成功呢?——一个9岁的孩子伸着头看着几个同龄孩子抱着手机游戏陶醉其中,我猜测,这个孩子很羡慕,这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因为那些游戏确实很好玩,因为孩子是通过一起玩耍、相同的话题跟小伙伴建立连接的;但当他看到妈妈走过来时,却说:“玩游戏对眼睛不好!”;——一个10岁学钢琴的小女孩,每天晚上要有一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当看见妈妈有意也或无意看钟表的举动,就急忙起身离开电视去弹琴了;在这些孩子和父母的互动中,外在的东西已不重要,也没有对错,不管是糖果、电游还是钢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孩子身上看到我们自己:自主还是被动?依赖还是独立?我们的人生选择是服从于内心还是外在?我们是怎样表达自我的?我们有怎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只有知道了自己,才可能更深刻的理解到,在亲子教育中,作为父母是怎样刻画着孩子的心灵!在这本书里,龙应台给儿子的信中,有很多是对自己的回顾和整理,而不是对儿子说教。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1、《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前一段时间出的一本新书《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女士与其儿子共同完成的。
读完后,感触很深。
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不羁灵魂,不是龙应台女士对于儿子直接大胆的提问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绽放出的异彩。
而是一句话。
安德烈问她,在她离开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读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记住。
对于前两者,龙应台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仅三字,完美地表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度个性,高度冷静的心,清明的眼。
对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如何评价自己往往被俗人认为是最令人关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坚定自己的信念,笔尖永远对准心中的方向,笔杆和脊梁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更罔论会写些博读者一笑的文章了。
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记住自己时,文字氤氲出的袅袅暖烟。
“有一天,你也许走在伦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许是一阵孩子的笑声飘来,也许是一株紫荆开满了粉色的花朵在风里摇曳,你突然想起我来,脚步慢下来,然后又匆匆赶你的路。
可是正因为有最终的灭绝,生命和爱,才如此珍贵,你说呢?”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是否有些许不甘,酸楚,哀伤。
毕竟,离世的人们,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当中,而岁月的冲刷,使这些记忆不可避免的像泛黄的牛皮纸一样蜷曲,最终碎裂,一片一片渐次脱落,最终,在之后的之后,化为虚无。
但我深信,写完整段话后,只余释然。
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位置。
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静默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龙应台以她的豁达与优雅,给了这个问题最动人、最美丽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尔想起我,也便足够。
我愿化作那无拘无束的风,吻去你的泪水,你的伤悲。
2、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我有开明的父母,生活,学习,社会,国家,世界,我们之间无话不谈。
有的时候亲密无间,不像是中国传统的子女父母之间的关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亲爱的爸妈:您们好!说实话,信的第一句便把我纠结坏了。
我该问好吗?这样的正式,会不会让你们紧张?我该称“您”们吗?这样的尊敬,是不是不符合我们相处的日常?我该称“你”们吗?这样的随意,怕不怕在外人面前“没面子”?唉,三个问句,将自己连细枝末节都要纠结犹豫的天性暴露无遗,也揭示了,我对你们其实没那么了解。
(爸妈,我决定用“你们”,这是我真实的声音)爸妈,你们知道龙应台和安德烈吗?知道他们间有书信往来吗?绝对不知道!不用问了!我们间的谈话,仅限于衣食住行,尤其以“饿冷渴”为最。
我们几乎不谈政治、历史、文化的东西,这些东西,与爸爸有关、与妈妈有关、与我有关;但是,与爸、妈和我,无关。
嗄?什么意思?天晓得!当然,我们会一起吃饭、看新闻、越来越少的逛街散步,你们也会问起我的工作、关心我的身体以及未来的打算等等,但都被我三言两语“打发”,或者岔开话题。
机智如我,尴尬如我们。
我知道,我们都潜藏着对彼此的爱意,但要说出、表达出,总觉得难以适从,叫人好生羞涩。
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儿女。
爸爸妈妈,为加深了解,让我来采访一下你们:问题一:爸妈,你们年轻时有过梦想吗?是什么呢?如今已经年过半百,梦想实现了吗?问题二:你们过往这几十年,最骄傲的事是什么?最委屈的事是什么?问题三:你们都不曾读过大学,感到可惜吗?问题四:如果有一次乘坐“时光机”的机会,你们最想到哪个时间点?是过去,还是未来?抑或,你们缺乏这样的想象力?问题五: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你们儿时的第一个偶像吗?你们觉得,你们是我儿时的偶像吗?你们有偶像吗?任何领域都好。
问题六:你们的女儿,也就是我,令你们自豪吗?叫你们难过吗?自豪与难过,孰轻孰重?你们对我的期许是什么?往昔二十多年,我达到过吗?问题七:你们最好的朋友是谁?保持联系吗?你们如果聚在一起,会聊什么?问题八:爸妈,你们因为什么而结婚?问题九:爸妈,你们平常交流,除了儿女子孙,还有什么?问题十:爸妈,喜欢网上购物吗?问题十一:如果你们去旅行,会去哪里?问题十二:对于未来,你们向往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半生浮沉的你们,现今又恐惧什么?……爸爸妈妈,我对你们有许多好奇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回答,又担忧你们看到,勾起唏嘘和伤怀。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通用11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
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
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
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
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
她仍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并且她的错误习惯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差到无法接受。
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习惯。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意识到其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接受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的对接。
而这对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他体验和参与。
而不仅仅是告知。
就像我的父母,当初为我选择的路,因为我们让我体验,参与,而是让我直接按着他们的路线行进,使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痛苦。
而今,虽然和父母违背我的梦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实犯的错误和我父母为我指路本质是一样的。
所以,我要改变。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
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
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
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
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次对不同文化和背景学习和体验。
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学,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在阅读《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之前,因为听了老师对这本书的介绍,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本书中的36封信都是在讲龙应台和安德烈对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亲淤儿子之间的普通对话交流,但是,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在看这本中间二十几封信的时候,感觉他们谈论的东西离我很远却又很近,有谈国家,有谈离我们最近的生活,将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分析,并谈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观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在偶然的机会里,我翻开了这本书,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平平无奇的书,没想到它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亲子关系认知的新大门。
龙应台和安德烈这对母子,他们以书信的方式交流,坦率、真诚,没有丝毫的掩饰和做作。
这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父母之间的相处,有时候明明心里有爱,却总是在表达上出了错,让彼此产生误解。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安德烈和龙应台谈到了音乐,安德烈说他喜欢的音乐龙应台根本不懂,那种年轻人对新事物的热爱和长辈的“脱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喜欢一些小众的乐队,每次兴致勃勃地跟父母分享时,他们脸上那种迷茫和不解的神情,就像龙应台面对安德烈喜欢的音乐时一样。
我会觉得他们不理解我,他们会觉得我喜欢的东西奇奇怪怪。
但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成长环境不同呢?安德烈在信中还提到了他对生活的迷茫,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对学业的压力感到疲惫。
这简直就是我的心声啊!我也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思考自己的未来,是选择一份稳定但可能枯燥的工作,还是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但充满不确定性的梦想。
那种迷茫和纠结的心情,就像被困在一个迷雾笼罩的森林里,找不到出路。
而龙应台的回应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她没有给安德烈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他去尝试、去探索,告诉他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不必急于一时找到答案。
这让我明白了,父母有时候不是要给我们指明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未知。
还有一次,安德烈和龙应台讨论到了文化差异。
安德烈在国外生活的经历让他对不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龙应台则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旅行经历,当我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看到不同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那种冲击和新鲜感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他们的信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点小事争吵,比如我想晚点睡,父母却觉得这样对身体不好;我想穿自己喜欢的奇装异服,父母却觉得不够得体。
教师读书笔记《亲爱安德烈》
读后感
这些书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借此走入十八岁的儿子的内心世
界;因为她发现,她和儿子,几乎已经无话可说。
那个曾让她拥
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
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
安德烈。
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
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还是异国的两
代人之间,而且是好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异国的两代人之间,其实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鸟长大了,总
会要单飞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温顺。
这个问题就好像
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哪里去了?我鬓
发苍苍了,二十岁的青春容颜哪里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
是那个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响
他的人;是那个怕他饥,忧他寒,为他千里担忧的人;是那个愿
意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孩子终归是孩子。
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
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
他真
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长大了,要让父母因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没法强求自己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
就像我
们没法强求何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知己一样。
因为年龄,父母不会
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历,你走过的路他还没有起步。
所以
孩子自有他们兴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灵犀的知己。
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
观念愈发迥异。
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
父母只
是那个巢,而不可能是它飞行的旅伴。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