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项目质量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项目质量控制流程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是指通过组合不同的信息技术组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满足特定业务需求。
在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关键过程之一。
本文将介绍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项目质量控制流程。
一、需求分析和规划阶段的质量控制1.项目质量目标确定在需求分析和规划阶段,项目团队需明确项目的质量目标。
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和理解,确定项目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为后续的开发和集成工作提供指导。
2.质量策划编制根据项目的质量目标,项目经理和质量经理共同制定质量策划,确定质量控制的策略、方法和工具。
该策划文件应包括质量检查的频率、质量指标的设定和监控方式等内容。
二、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质量控制1.项目团队的质量培训在设计和开发阶段,项目团队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和知识来保证项目的质量。
因此,在该阶段,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提升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需求验证在设计和开发阶段,通过对需求的验证,评估设计和开发结果是否满足项目的需求。
可以运用原型设计、用例测试等方法,确保需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代码检查和测试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对编写的代码进行检查和测试。
通过使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单元测试等手段,发现和修复代码中的错误和缺陷,确保代码的可读性和稳定性。
三、集成和系统测试阶段的质量控制1.集成测试在集成阶段,对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测试,检查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是否正常运行。
通过回归测试和性能测试,发现和解决集成过程中的问题。
2.系统测试在系统测试阶段,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
通过功能测试、安全测试和压力测试,评估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四、验收和交付阶段的质量控制1.质量审查在项目验收之前,进行质量审查,确保项目的交付物符合质量要求。
可以通过组织项目评审会议、抽样检验等方式,评估项目的质量和满足程度。
2.用户验收用户验收是最终确认项目是否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一、引言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是指将各种不同的信息系统和软件进行整合、互联互通的过程。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二、需求分析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
通过充分了解和明确项目需求,能够为项目后续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与项目团队、业务部门和用户充分沟通,明确业务需求和技术要求,以确保项目的目标和需求清晰明确。
三、质量计划质量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质量计划中,需要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法。
质量目标应该与项目的目标相一致,质量标准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
同时,还需要确定项目质量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
四、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质量计划和标准要求,进行全程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包括组织资源、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质量控制、监督和记录过程等。
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能够有效控制项目的质量,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
五、测试与验证测试与验证是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种测试活动,以验证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安全等方面是否符合需求和标准要求。
测试与验证工作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并需要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
通过充分的测试与验证,能够确保项目交付的高质量。
六、问题管理问题管理是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风险。
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
问题管理包括问题的跟踪、分析和解决等工作。
通过有效的问题管理,能够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并提高项目整体的质量水平。
七、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项目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
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规划、监控和评估,不断调整和改进项目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措施。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质量保障与改进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是当今信息化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高质量的交付,质量保障与改进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质量保障与改进措施。
一、项目前期的质量保障在项目启动阶段,质量保障与改进需要从规划和准备开始。
首先,项目经理应当明确质量目标,并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出适合项目的质量管理计划。
该计划应明确质量检查的标准和方法,并确保项目成员都能理解和遵守这些标准。
其次,项目经理应进行充分的项目分析和风险评估。
通过对潜在风险的预测和控制策略的制定,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
同时,在项目启动阶段,应确保项目团队具备了充足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以提高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
二、项目实施中的质量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保障与改进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项目团队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计划和项目要求进行工作,确保每一个工作环节都符合标准和要求。
在此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机制,如阶段性的检查和评估,以及定期的项目复核,以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
另一方面,项目经理应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和质量情况,及时进行监控和干预。
通过及时收集各方的反馈和意见,找出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
这也需要项目经理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与项目团队和相关利益方进行沟通和合作。
三、项目收尾的质量保障与改进项目实施完成后,质量保障与改进并没有结束。
在项目收尾阶段,项目团队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总结项目的经验教训,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这样可以为将来的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提高整体项目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
同时,在项目收尾阶段,项目经理应与相关利益方进行项目验收,并收集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这些反馈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流程非常重要,并有助于提高未来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总结: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质量保障与改进是确保项目实施高质量的关键一环。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质量保证技巧与方法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保证项目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成功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应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实现项目目标,并且能够提供可靠、高效且安全的系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项目管理人员需要采用一些质量保证技巧与方法,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交付。
一、需求管理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需求的清晰和准确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
需求管理包括需求分析、需求确认和需求跟踪三个过程。
需求分析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与用户充分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项目需求。
这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分析能力,以确保需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需求确认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与用户签订需求确认文档,明确项目实施的具体细节和目标。
通过与用户的共同确认,可以减少因为需求变更引发的不必要的风险和返工。
需求跟踪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建立需求跟踪机制,追踪和管理需求的变更和实现情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需求的偏差,可以避免项目的延期和质量问题。
二、项目计划与跟踪项目计划与跟踪是确保信息系统集成项目顺利进行和高质量交付的基础。
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并不断跟踪和监控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在项目计划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确定项目的关键路径和重要里程碑,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合理的工作计划可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并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
在项目跟踪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指标。
定期进行项目进展的评估和检查,及时调整项目计划和资源分配,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三、质量控制与测试质量控制与测试是保证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
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并进行全面的测试。
在质量控制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确保项目各个环节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
通过合理的检查和审核,发现和纠正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在测试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项目质量控制方法项目质量控制是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规范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确保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并最终交付高质量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包括项目计划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和成果质量控制。
一、项目计划质量控制项目计划质量控制是在项目启动阶段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项目计划的合理安排和评估,可以为后续的项目执行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项目计划质量控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项目目标和需求:在制定项目计划之前,必须明确项目的目标和需求,确保项目的整体方向与客户期望一致。
2.合理安排工期和资源:在项目计划中,要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工作时间和资源分配,避免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3.设定可衡量的目标和指标:为了保证项目的质量可控,需要在项目计划中设定可衡量的目标和指标,如工作进度的控制和质量评估的标准。
二、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是项目执行阶段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项目过程的质量控制,可以保证项目能够按照既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1.质量检查:通过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质量检查,确保项目在每个阶段都能够符合质量要求,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持续监控和反馈: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项目进展和质量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3.风险管理:在项目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以避免风险对项目质量的不良影响。
三、成果质量控制成果质量控制是项目交付阶段的重要环节。
在项目交付前,需要对项目成果进行质量评估和审查,确保交付的成果符合客户的要求和标准。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成果质量控制方法:1.质量评估和测试:对项目成果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估和测试,确保成果的功能正常、稳定可靠,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要求。
2.验收和审查:在项目交付前,进行项目成果的验收和审查,确保成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并能够达到客户的期望。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是指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以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管理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有效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满足项目的需求。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计划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干系人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规划和实施,可以确保项目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项目团队的工作效能,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项目计划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项目计划阶段,需要对项目的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理解,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项目的时间安排、资源分配、成本预算等内容。
项目计划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项目计划,并不断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调整,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还需要及时沟通和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团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确保项目的高效执行。
项目组织管理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项目组织管理中,需要合理确定项目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权限,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项目团队的高效运转。
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励项目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项目进度管理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项目进度管理中,需要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全面监控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项目的进度按计划进行。
通过有效的进度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项目的进度控制能力,确保项目的按时完成。
项目质量管理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
在项目质量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的交付物符合标准和规范,满足用户的需求。
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提高项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项目的质量水平。
浅析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摘要】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应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结合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和我们的实际工作体会,就项目中标之后,作为系统集成商如何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展开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质量管理质量控制abstract: concept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our actual experience, the winning projects as a systems integrator how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qual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o start on.key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信息系统的集成,不只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的功能,而是要通过网络的建立,将复杂的硬件、软件、业务、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用户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决策、发展规划提供帮助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信息系统集成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质量建设目标,让客户满意。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标准与规范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是指通过整合多个信息系统,以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共享,满足组织对于系统功能和效益的需求。
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标准与规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标准与规范,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项目管理标准的作用项目管理标准是指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过程中规范和约束项目工作的准则和要求。
遵循项目管理标准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的交付成果。
项目管理标准的主要作用如下:1. 统一指导:项目管理标准为项目团队提供了统一的指导和参考,确保各成员在项目管理中能够按照相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工作。
2. 提高效率:项目管理标准明确了项目管理的流程和活动,避免了重复和冗余的工作,提高了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3. 降低风险:项目管理标准包含了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措施,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项目中的风险,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4. 促进沟通:项目管理标准规定了项目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保证了项目团队的信息共享和及时反馈,提高了沟通效果。
二、项目管理规范的内容项目管理规范是指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项目团队需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规范。
项目管理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项目章程:明确项目目标、范围、成本、时间和质量目标,并与相关方进行确认和批准。
2. 项目计划: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工作分解结构、进度计划、资源分配等内容,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导和时间框架。
3. 变更管理:确立变更管理的机制和流程,对项目范围、进度、成本等变更进行评估、审批和控制,避免无效变更。
4. 质量管理: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包括质量目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等,确保项目交付的成果符合要求。
5. 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计划,识别和评估项目中的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以降低项目风险对成果达成的影响。
6. 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并建立供应商管理计划,确保供应商的交付能力和质量满足项目需求。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成功完成和客户满意的关键要素。
质量保证是通过规划和预防活动来确保项目交付的结果符合预期的质量要求,而质量控制则是通过监控和检测活动来确保项目过程和交付的结果能够满足质量标准。
下面将详细讨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一、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在项目启动之前进行的一系列规划和预防活动,以确保项目交付的结果符合预期的质量要求。
质量保证的目标是通过明确质量目标、制定质量计划、明确角色责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方式,提前识别和预防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减少质量风险,确保项目交付的质量。
1.明确质量目标在项目启动之初,项目管理团队应该与客户和利益相关方一起明确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测量、可实现的,并与项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
通过明确质量目标,可以为项目的质量保证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2.制定质量计划质量计划是在项目开始之前制定的详细行动计划,用于指导项目团队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进行质量保证活动。
质量计划应该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控制活动、质量检测方法、质量审核计划等内容。
3.明确角色责任质量保证需要项目团队中各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每个成员都应清楚自己在质量保证中的具体职责,以确保所有质量保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4.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项目管理团队应建立和完善一套质量管理体系,以管理和控制项目的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质量相关的政策、流程、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所有质量保证活动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
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监控和检测活动,以确保项目的过程和交付的结果能够满足质量标准。
质量控制的目标是通过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确保项目按照质量计划进行并交付出高质量的成果。
1.监控活动监控活动是对项目过程和交付的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
监控活动涵盖了项目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各个方面。
IT项目质量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客户满意度。
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基础,高质量的信息系统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决策、发展规划提供帮助。
因此,信息系统集成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质量建设目标,让客户满意,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投资。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目标不仅仅是系统运行正常,而是在系统运行正常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需要。
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结合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和我的实际工作体会,就如何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展开论述。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影响因数1.1、人、组织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包括建设单位、系统集成商、施工分包单位、软件开发分包单位、监理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系统分析员、软件开发人员、施工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能力、资格。
1.2、项目决策没有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盲目追求高标准、多功能,缺乏质量经济性考虑的决策,将对项目质量产生影响,特别是客户满意度将大打折扣。
1.3、现场勘察和系统需求分析因数现场勘察和客户需求的调查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系统架构规划设计和数据库定义是否合理、完善、适宜。
1.4、系统总体规划和设计、编码因数系统规划设计将直接影响项目硬件和应用软件、数据库的可靠性、正确性、充分性、合理性和系统运行效率。
编码设计将影响程序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代码逻辑与效率、函数(模块)接口正确性、可测试性。
1.5、设备材料和系统开发、运行平台设备材料的质量、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标准直接关系到项目硬件系统的质量。
中间件、系统开发、运行平台、数据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软件产品质量标准将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兼容性、可测试性。
1.6、项目计划项目计划落实了项目实施的管理组织、职责分工、工作程序、项目实施顺序、流向、质量控制点以及技术工艺、方法、工具等,是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
1.7、项目实施环境自然环境、作业环境、管理环境和系统接入服务环境都会对系统质量形成相当影响。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2.1、质量计划系统的目标决定了系统的组织,而组织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数,所以质量计划首先是确定项目质量目标,并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将目标分解到每个工作包,并按职责分工将工作包的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
每个工作包的输入和输出都必须予以明确。
工作包根据项目情况不同,一级WBS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规划设计、程序编码、测试、设备材料及软件采购、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售后服务等。
如果某项工作属于分包,必须建立对分包方的管理制度;同时,分包方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计划,经过总包单位审核后实施。
其次,建立与项目目标相一致的项目管理组织,明确各工作包的质量责任人。
质量计划应符合GB/T12504-90《计算机软件质量标准保证计划规范》。
2.2、质量保证建立质量保证组织。
质量组织和项目管理组织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主要是执行质量计划(质量管理方面),质量保证组织是组织实施质量活动、检查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
制定质量活动计划。
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制定质量活动计划,如:系统需求报告完成后进行需求审查、设计完成后进行设计审查、现场施工的质量检查、各个阶段质量记录的检查等。
选择和确定SQA活动,即选择SQA组所要进行的质量保证活动,如各个阶段工作过程的检查和结果的审查。
2.3、质量控制对于在质量计划实施、质量活动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改进。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从不同侧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控制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涉及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前期论证的质量管理、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规划设计的质量管理、系统实施的质量管理、集成运行测试的质量管理、收尾及验收的质量管理、保修期的质量管理、保修期后的质量管理。
3.1、前期立项论证阶段的质量管理由于决策者专业知识的匮乏,决定了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最终目标定位的不准确性,所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必要的。
生产厂家和产品经销商在向客户推荐产品或解决方案时,不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为了销售业绩和经济利益盲目推荐高端产品、不常用产品或最新推出的新技术产品,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设备、软件运行平台、开发环境的造价,同时为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增加了难度,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建设成本、开发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和质量成本,而最终的结果是客户满意度不高,承担这种结果的却是客户和系统集成商。
这种情况在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屡见不鲜,即使是成功的项目,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可行性研究应该提出多个具有明确目标、技术可行的方案,对各个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论证。
决策者根据可行性研究论证的结果选择实施方案。
选定了项目目标,即确立了项目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为质量管理计划提供了依据,提供了项目质量客户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方案可行性分析必须收集足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得出方案的经济技术指标及其风险。
可行性研究可以委托专业的咨询机构来完成,也可以投资者自己来做,不管谁来做,在进行方案评审时,必须要有熟悉客户业务流程、规则的专家和系统分析人员参加,以保证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3.2、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需求分析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最困难、对项目成败影响很大的过程。
有几种原因使需求分析变得困难:(1)客户说不清楚需求;(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3)分析人员或客户理解有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有必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渠道明确客户完善的、真正需要实现且能够实现的、符合可行性方案确定目标范围内的需求。
1、必须按照项目计划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沟通组织和沟通机制。
2、获取客户需求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如调查表、直接与客户交谈、实际参与客户的业务工作、聘请专家、构建摸型等。
3、尽可能地分析清楚哪些是稳定的需求,哪些是易变的需求。
4、需求分析必须最终形成系统需求文档。
5、需求分析完成后,系统需求必须进行评审和确认。
系统需求评审应有客户管理、使用者、系统规划设计人员和业务专家等参加,并形成用户需求说明书。
在客户确认用户需求说明书以前,不能进行系统规划设计。
用户需求说明书应符合以下条件:1、清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2、需求说明不可有二义性,更不能前后相矛盾。
如果有二义性或前后相矛盾,则要重新分析此需求。
3、每项需求均是可实现的和符合可行性方案确定的目标。
4、说明哪些是稳定的需求,哪些是易变的需求。
以便于系统设计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5、最好为每个需求注释“为什么”,这样可让设计人员了解需求的本质,以便选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此需求。
6、用户需求说明书应符合GB9385-88《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写指南》。
3.3、系统规划设计的质量管理系统设计是把需求转化为系统的最重要的环节。
系统设计的优劣在根本上决定了系统的质量。
它要求系统设计员在充分理解用户需求说明书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说明书为依据,提出经济合理、结构良好的高质量的系统目标模型。
系统规划设计阶段(初步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形成的系统需求的要求,结合企业技术、设备、组织、人员等具体条件,将“做什么”转换成“怎样做”的物理模型。
初步设计通常从功能分解入手,将系统划分成功能简单的若干个子系统,这样不仅可以简化设计,而且还有利于任务分工和今后的修改和扩充。
将项目实体按照WBS方法进行初步分解,进行网络系统拓扑定义、网络接口定义、网络技术要求说明,完成信息处理流程设计(绘制出系统的处理流程图)、功能模块的定义、模块功能说明书、数据结构定义、数据关联定义。
详细设计是在确定功能结构图WBS的同时,进一步确定每一模块(WBS工作包)的具体实现方法、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等,对初步设计的每个WBS工作包进行分解,形成更加详细、内容更加具体、功能明确、要求明确的工作包。
详细设计进行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选型、软件程序结构定义、程序接口定义、编写模块程序设计说明书、数据字典定义。
l 系统规划设计必须以确认的用户需求说明书为输入。
l 系统规划设计必须形成系统规划设计说明书,由需求分析人员、规划设计人员、详细设计人员、系统实施人员进行评审。
l 系统详细设计的评审必须有规划设计人员、详细设计人员、系统实施人员参加。
3.4、系统实施的质量管理系统实施阶段包括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测试、网络设备安装、网络配置设计、程序编码设计、最小工作包程序(函数)的测试等工作内容。
系统实施前,要对作为本工作包输入的系统设计文件进行验证,只有系统设计文件完全符合质量控制要求时,才能开始本工作的实施。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网络设备安装必须符合国家、地方、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的要求,作好设备材料进场报验、技术变更、隐蔽工程验收、安装测试报告,按照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工程进行验收。
程序编码设计要从代码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代码逻辑与效率、函数(模块)接口、可测试性四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排版。
使用缩进方式,使程序结构清晰,便于阅读和理解。
2.注释。
注释的原则是有助于对程序的阅读理解,要准确、易懂、尽可能简洁。
3.变量、常量、函数命名规则统一,要考虑简单、直观、不易混淆。
4.可维护性。
每个模块不宜太长,排列顺序应便于阅读;每个函数完成单一的功能,便于理解、测试、维护;在函数的项目维护文档中,应该指出软件适用的硬件平台及版本。
5.程序正确性、效率。
6.接口是否符合系统设计的要求,返回参数的格式、长度是否正确。
7.代码可测性。
在编写代码之前,应预先设计好程序调试与测试的方法和手段,并设计好各种调测开关及相应测试代码。
程序的调试与测试是软件生存周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如何对软件进行较全面、高率的测试并尽可能地找出软件中的错误就成为很关键的问题。
因此在编写源代码之前,除了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测试计划外,还应设计出一系列代码测试手段,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及系统联调提供方便。
3.5、测试工作的质量管理项目计划应编制网络系统测试、软件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的计划、方法、策略、测试数据建立的计划。
各个阶段的测试文件应符合GB/T12505-90《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和GB9386-8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