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俗风情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满族风俗特点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风俗特点体现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详细解释满族风俗的特点,并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一、满族的婚姻习俗满族婚姻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观念,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要在新房门口接纳新郎的父母,并向他们敬茶。
新郎要向新娘的父母行三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激。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以祈求新婚夫妇的幸福和顺利。
满族婚姻习俗凝结了满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他们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二、满族的服饰特点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满族风俗的重要方面。
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包括蓝底长袍、长衫、高帽等,而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是以旗袍为主。
满族女子的旗袍通常是带有丰富的刺绣和图案,色彩鲜艳。
满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认为传统服饰是满族文化的象征和瑰宝。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满族人民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自豪感。
三、满族的节日习俗满族的节日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祈福和娱乐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满族人民会扫墓祭祖,烧纸、献花、祭拜先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秋节,满族人民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舞龙舞狮等,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他们团结互助、共同享受生活的方式。
四、满族的饮食习俗满族的饮食习俗也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以主食为主,主要有大米、玉米、小米等。
满族的传统菜肴有很多,如锅包肉、酸菜白肉、烤全猪等。
满族人民喜欢吃鱼、肉、蔬菜等,他们注重食物的口味和营养搭配。
在满族人民的饮食习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和规矩,如用筷子叉菜、尊长者先用饭等。
满族传统文化介绍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满族传统文化的介绍:
1.服饰文化:满族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子常常穿着长袍、短衫、百褶裤等,头戴鸭舌帽、披着貂皮斗篷;女子则穿着锦衣、锦裙、长袍等,头戴花环、花帽或蝴蝶披风。
2.食品文化:满族以猎食为主,喜欢吃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食品,同时还有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如制作伊犁烤肉、铁板烧鱼等。
3.藏龙卧虎文化:满族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将领和政治家,如徐栾、岳飞等,因此被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
4.住房文化:满族传统的住宅是“三合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一般是门面,中院是供人活动的空间,后院是私人空间。
5.艺术文化:满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民间戏曲“满剧”、舞蹈“旗袍舞”、乐器“二胡”等。
总的来说,满族传统文化充满独特性和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为满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传统服饰以“五色缤纷”为特点,代表了满族人的身份和身份地位。
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西装,蓝色短衫,头巾和麻鞋。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包括弯月纹婚服,十二角锦袍,锦裙和头饰等。
2. 满族的传统歌舞:满族传统歌舞形态多样,包括了锦葫芦,马头琴,堆龙舞,女儿红等。
这些歌舞形式都有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3. 满族的传统食品:满族传统食品丰富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锅巴菜、鸭子、酱肉和五味子酒。
这些传统食品有着独特的滋味和制作工艺,代表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4. 满族的传统建筑:满族传统建筑主要为宫殿、展览馆、园林和城镇等建筑。
这些建筑物大多以黄色、红色、绿色为主色调,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传承。
5. 满族的传统节日: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农历新年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活动,代表了满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国家历史。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那么,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满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
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
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
与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女真人往往一个穆昆聚居一处,宋元以后,又深受蒙古族的影响,所以称名而不称姓。
清入关后,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于这种情形,清统治者十分不满,乾隆以后,清政府多次严令禁止,但并没多大效果。
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
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
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
满族民风民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
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
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
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
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
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它与汉族一样,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风俗。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满人要穿着新衣服去拜年,并相互赠送贺年礼物,表示祝愿来年幸福吉祥。
正月初一,满族人要到祖坟上去祭祀祖先,祭祀完后举行隆重的“打祖”仪式,表示纪念祖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后的几天内,人们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贺年礼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周礼·夏官》记载:“以仲夏之月观竞于虫兽”。
据《韩非子》载:“俗以五月五日竞舟于水为患”。
这两种记载反映了端午节在春秋之前就已形成了。
端午节在汉代以前称为“重午”、“浴兰节”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满族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正月初一早晨人们要到祖坟上祭祀祖先;其次是在祭祀的基础上进行沐浴、换新衣,然后才可以吃饺子和汤圆;第三是吃饺子,以取平安吉祥之意;第四是燃放鞭炮等。
—— 1 —1 —。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满族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三白”,即:白菜、白萝卜和黄瓜。
民间谚语说:“百菜不如白菜,白菜白吃不长肉。
”满族人喜欢吃炖菜,如炖大鹅、炖鱼、炖排骨、炖肉等,这些菜肴都是用鸡、鸭、鱼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满族人还喜欢吃酸辣食品。
酸菜和酸辣椒是满族人最喜欢的食品。
他们还喜欢吃满族风味小吃——牛舌,这是一种用牛舌做的菜肴。
服饰
满族人特别喜欢穿长袍马褂,上身穿棉衣棉裤,下身穿长裤。
男女都戴瓜皮小帽,年轻女子用青布做头巾,包头。
满族妇女还喜欢穿对襟褂子和马褂,下着短裙。
丧葬习俗
满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于人间,所以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丧葬仪式主要有:开棺、下葬、上坟烧纸等。
—— 1 —1 —。
满族民俗风情
满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其中在辽宁省分布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人口总数仅次于壮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祖先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的肃慎,其后裔一直生活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我的家乡)以北、黑龙江的中上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等。
唐朝时的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黑水靺鞨族在五代宋辽时期逐渐发展为女真族。
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朝,相继灭掉腐朽不堪的辽宋两朝。
400多年后的1583年,雄踞关外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自立为汗,建立后金政权,正式与与中原大明朝相抗。
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继位称帝,定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
1644年,大清八旗劲旅入关,定鼎中华。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满洲统治崩溃,随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族名一直延续至现在。
满族原本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借用蒙古文字字母,创制于16世纪末。
17世纪四十年代后,满族人大量入关,逐渐与中原汉族融合,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今天,我们可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
爱珲镇和富裕县找到会讲满语的人。
早期的满文著作有《满文老档》、《满州实录》和《异域录》等。
满族自古好歌舞,其创作灵感多来自于狩猎和战斗活动。
另外,满族人还钟情于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
历史上,像在清代电视剧中所展现的一样,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戴圆顶帽,下穿套裤。
满族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耳环,腰间常挂手帕。
随着满族入关,其服装与汉族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但是,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直至现在还较为流行。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间,东间称东下屋,中间称堂屋,西间称西上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人颇重忠孝,注重礼节。
行人相遇于路上时,晚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
不但是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就连在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很忌讳打狗、杀狗和食用狗肉;满族人不能戴狗皮帽,不能铺狗皮褥,很忌讳见到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人在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其主食多为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喜欢在饭中加小豆。
在一些地区,满族人以玉米为主食,喜欢发酵玉米面,然后做成“酸汤子”。
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的
满族人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夏天时,满族人用清水过一遍做好的高梁米饭和玉米馇子饭,然后放入清水中泡,待吃的时候再捞出,盛入碗内。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 ...
东北的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
满族民间常在深秋时腌渍大白菜(即酸菜),作为寒冬时节的主要蔬菜,据传此法始于清顺治年间。
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满族传统风味菜肴——白肉血肠和火锅、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酸汤子、以及清东陵糕点。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
逢年过节,都要杀猪,农历腊八节时,满族人要用黏高梁、小豆等八样粮食煮腊八粥。
在除夕夜包的饺子中,有一个饺子中有铜钱,吃到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富贵。
此外,满族人还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点心“萨其玛”。
满族过去信仰萨满教,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节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猪和猪头为主要祭品。
在满族大祭时,通常要杀猪,特别是当祭祀祖先时,要选用无杂毛的黑猪(有的还必须选黑公猪),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果,
猪的耳朵抖动,则被认为神已领受,即可宰杀,此举俗称为“领牲”。
有的地方要将猪肠和膀胱放入吊斗挂在杆子上,让乌鸦来吃,如果三天内被吃掉,就为吉利。
然后把全猪卸为八块,按原样摆在方盘内,供于家里屋内西山墙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辈份排列免冠叩头三遍,再将肉切碎入锅熬煮,全家围坐,蘸盐而食。
此时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头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谢。
满族人家至今还有逢杀猪时请亲邻好友前来品尝头顿猪肉的习惯。
过去,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满族还有“荐新”祭祀的习惯,如今已被“上场豆腐了场糕”习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场时,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场结束时,用新谷做大黄米饭或豆面饽饽吃,以庆丰收。
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必须先在南炕上坐帐,也有称“坐福”。
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对饮。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
我国北方各民族原来都信仰过萨满教。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变迁,这种教在许多民族中已被佛教(喇嘛教)和伊斯兰教所取代。
惟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直到解放时还信仰它。
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
满族的先人对自然的崇拜是同狩猎生活和采集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种条件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人们把狩猎所获取的野兽,视为主宰野兽的“神灵”的恩赐,因而加以崇拜。
满族的先人当时还不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的氏族有着血缘联系,于是视作自己的祖先,因而对它加以崇拜。
这
叫作图腾崇拜。
满族的先人,随着灵魂观念的发展,逐渐形成对死者及周年的悼念活动。
于是有了自己的祖先的“神”。
人们既然创造了这些被崇拜的神,必然把自己的安危与福祸寄托在这些神的身上。
于是逐渐形成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活动。
这便产生了交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萨满。
萨满教信仰的“神”有几十种,其中属于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火神。
还有来源于众多的动物名目的神。
所有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偶体和偶像。
比如“熊神”是以一张熊皮为其偶体。
有的削木为偶,有的以石为偶,有的把被崇拜的“神”绘制在纸上或布上。
这些偶像还不是真正的“神”,只能做为象征而存在,要通过这些偶像与真正的“神”打交道,需要能通“神”的萨满。
可见萨满是古代社会中作为现实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间的交往者。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
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
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胎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
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
最后考试时,跳得神智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向每一种“神”祈祷,都有不同的祷词。
祷词中有各种“神”的出身历史、丰功伟绩以及这位神仙的性情爱好等,从而使每一种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高大形象”。
祭祀不同的“神”都有不同的祭祀
方式。
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须在夜间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内供祭,有的“神”必须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欢猪、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则喜欢飞禽或鱼类。
供品一定要适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错了不但不灵,还会引起“神”的愤怒,带来灾难。
萨满的宗教活动不仅使萨满教的内容更加复杂化,而且使各种“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
在虔诚的萨满教信仰者的心目中,“神灵”是如此的可敬可畏.萨满的神通是如此的广大,他们的宗教活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又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因而活在那个时代的满族先人都离不开各种“神”的庇佑和萨满的勾通。
虽然许许多多的病人在萨满的“神鼓”声中死去,自然灾害也并未因为向“神”献祭祈求而丝毫减少,但人们对此只能认为是“神”的旨意,对萨满教仍然笃信不疑。
列宁对这种现象做了总结,他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确是实践中的真理。
萨满教做为原始宗教,虽然没有人为的欺骗,但它同样把人们引入虚幻的信念之中,磨灭人们的斗志,不是引导人们向自然进行积极斗争,而是要人们祈求冥冥之中的“神灵”的宽恕和恩赐,去做大自然的奴隶。
刘铭宇
20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