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表格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4
2023年《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7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
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重点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
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一簇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肩背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双龙洞,了解金华的风景名胜。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双龙洞的神奇和美丽。
3.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双龙、默默、常客、甚至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双龙洞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难点1.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2.理解双龙洞的寓意和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双龙洞的外观和环境,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
2.教师解释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双龙洞的美丽之处,每组挑选一位代表汇报。
4. 朗读表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展示双龙洞的景色和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听说训练设计听力和口语练习,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双龙洞的特点和气氛。
6. 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双龙洞的特点,并对其寓意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背诵课文,加深对双龙洞的印象。
3.写一篇关于双龙洞的文章,描述你的感受和想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双龙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课文中感受到美和魅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以上是对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的一部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5、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体验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é jiǎo shuǐ chénɡ shí zhōnɡ rǔ shí sǔn ɡōnɡ shì shànɡ yuán ()()()()()()二、按要求写词语。
1.时宽时窄(ABAC):2.时宽时窄(一对反义词):三、说说下列句子运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广大会堂。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第三个人的这样小的小船。
()4、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课文内容梳理: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
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
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 。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游乐山妈妈的故乡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
今年暑假和妈妈一起回家乡,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清早,江面上晨雾弥漫。
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过青衣江、泯(mǐn)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口来到有中流砥柱之称的乌龙山。
乌龙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古人曾赞道:“何处飞来缥(piāo)渺(miǎo)峰,独立江心江四曲。
环水有山不见山,一耸云树插天绿。
”我们离船登岸,踏上山间小径,小径两旁竹木苍翠,不时传来阵阵鸟语,十分幽雅恬静。
不知不觉悟我们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
楣(méi)门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
寺内主要建筑有经弥陀(to)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 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
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__,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
写法的学习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理清__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1、难点:明确__两条线索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3、读第一段。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
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活动3【讲授】三、理清顺序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材分析该教材为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阅读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
此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家门口发现的一个双龙洞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中有一些奇妙的事物,引导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人文地理和景观;2.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开展团队合作的能力;3.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能力;4.引导孩子爱护环境,珍惜自然。
三、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短文来了解和认识新的地理景观,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和听力能力。
四、教学难点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复杂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孩子们慢慢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并帮助他们进行思考和表达。
2.听说法:通过听故事和对话来提高孩子们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三步走法:通过先读文章,然后阅读理解加上答题,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
六、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1.教师通过地图让孩子了解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
2.教师解释“双龙洞”是什么。
3.提问:孩子们是否发现过新奇好玩的景点。
2. 教师阅读1.教师朗读短篇小说,并对孩子们进行语言和词汇的解释,以确保孩子们理解故事。
3. 阅读理解1.完成一些文字理解的练习,例如,所学词汇的使用,对文章的理解等等。
4. 小组讨论1.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所发现的新奇好玩的景点。
2.组内成员们以及外围的视听者可以分享和辩论自己的观点。
5. 作业布置1.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地区的特色景点,并进行标注。
七、教学评估1.老师可以依赖阶段性和小组性提交的作业来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评估,更好地进行及时性评估和反馈。
2.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可以进行学科的综合性评估八、教学反思该教学计划通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等方面,提高了孩子们整体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 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
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二、介绍课文及作者1.课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
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 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wān jiacute; rǔ sǔn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②新词孔隙突兀森郁进四、读熟课文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第二课时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3.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 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2. 生字卡片3. 黑板4. 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双龙洞的了解。
2.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讲解生字的书写。
三、学习生字(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组内交流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讲解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学生跟写。
四、理解课文(10分钟)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课文描述和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课文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与双龙洞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七、课后作业(家庭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情感目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1、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第1页共64页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生字。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到文章的过渡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说一说我们学过那些叶老写的文章。
请同学说一说自己在课外读过哪些叶老写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读课文中的词语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同学互相交流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自己练写生字全班进行交流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自己练习朗读课文请同学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表格式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月达标检测卷班别姓名学号得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8分lǚyóu zhēn cháqǐtúchǔn shìshēn yín()()()()()hǎi ōu dībàgòng xiàn zuìèjùjīng huìshén()()()()()二、比一比,再组词。
5分砌()嘲()啄()济()防()彻()潮()逐()挤()仿()三、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4分鱼()而出气()吁吁随心所()不折不()()想天开()不可及见死不()争先()后四、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8分折.腾(zhé zhē)扫.帚(sǎo sà) 塞住(sāi sài)扫帚.(zhǒu zhòu)蝙.蝠( biān piān) 堤.坝(dītí) 彻.底(chèqè) 灾难.(nán nàn)四、根据典故写成语。
4分1、《汉书?高祖记》“上(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后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2、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乘魏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信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3、《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用以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4、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样。
《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看见东晋军队布阵整齐,“望八公山,草木皆人形”,非常惧怕。
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
四年级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能够正确运用。
2.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学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描述形象地创造一个历史场景。
2.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一些较难的生字词,如“仕途”、“珍贵文物”等。
四、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设备。
2.课前将相关的历史支线课程,以及文物图片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播放一段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视频,引入本课的话题。
2.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双龙洞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你们知道双龙洞有什么特别之处吗?”3.教师简要介绍一下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步骤三:讨论与展示(15分钟)1.让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讨论文章中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部分,以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2.随机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问题。
3.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带领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双龙洞的历史和美景。
步骤四:写作实践(20分钟)1.让学生根据图片或者教师提供的几个关键词,展示他们对双龙洞的想象力并进行写作。
2.鼓励学生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
步骤五:拓展活动(10分钟)1.让学生研究一些真实的历史文物,并用自己的话介绍它们的来历和价值。
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一段根据历史事实的短小故事。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简要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