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16 功能关系 动量能量综合
- 格式:doc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9
§6 动量、能量综合应用知识目标一、动量和动能动量和动能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它们存在明显的不同: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物体动量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但动能一旦发生变化,动量必发生变化.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量不断变化而动能保持不变.动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动量的大小反映物体可以克服一定阻力运动多久,其变化量用所受冲量来量度;动能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动能的大小反映物体可以克服一定阻力运动多么远,其变化量用外力对物体做的功来量度.动量的大小与速度成正比,动能大小与速率的平方成正比.不同物体动能相同时动量可以不同,反之亦然,p=常用于比较动能相同而质量不同物体的动量大小;22 kpEm=常用来比较动量相同而质量不同物体的动能大小.二、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包括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且研究的都是某一物理过程一但两者守恒的条件不同:系统动量是否守恒,决定于系统所受合外力是否为零;而机械能是否守恒,则决定于是否有重力以外的力(不管是内力还是外力)做功.所以,在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问题时要着重分析力的做功情况,看是否有重力以外的力做功;在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问题时着重分析系统的受力情况(不管是否做功),并着重分析是否满足合外力为零.应特别注意:系统动量守恒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同样机械能守恒时,动量不一定守恒,这是因为两个守恒定律的守恒条件不同必然导致的结果.如各种爆炸、碰撞、反冲现象中,因F内》F外,动量都是守恒的,但因很多情况下有内力做功使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使其机械能不守恒.另外,动量守恒定律表示成为矢量式,应用时必须注意方向,且可在某一方向独立使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表示成为标量式,对功或能量只需代数加减,不能按矢量法则进行分解或合成.三、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牛顿定律,二是动量关系,三是能量关系.若考查有关物理量的瞬时对应关系,须应用牛顿定律,若考查一个过程,三种方法都有可能,但方法不同,处理问题的难易、繁简程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若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应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若研究对象为单一物体,可优先考虑两个定理,特别涉及时间问题时应优先考虑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问题的应优先考虑动能定理.因为两个守恒定律和两个定理只考查一个物理过程的始末两个状态有关物理量间关系,对过程的细节不予细究,这正是它们的方便之处.特别对于变力作用问题,在中学阶段无法用牛顿定律处理时,就更显示出它们的优越性.四、求解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类题目时要注意:1.认真审题,明确物理过程.这类问题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必须仔细阅读原题,搞清已知条件,判断哪一个过程机械能守恒,哪一个过程动量守恒2.灵活应用动量、能量关系.有的题目可能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或机械能守恒,动量不守恒,或者动量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守恒,而机械能在某一个过程中有损失等,过程的选取要灵活,既要熟悉一定的典型题,又不能死套题型、公式.【例1】如图所示,A和B并排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上有一光滑的半径为R 的半圆轨道,半圆轨道右侧顶点有一小物体C ,C 由顶点自由滑下,设A 、B 、C 的质量均为m .求:(1)A 、B 分离时B 的速度多大?(2)C 由顶点滑下到沿轨道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做的功是多少?分析:小物体C 自由滑下时,对槽有斜向右下方的作用力,使A 、B 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当C 滑至槽的最低点时,C 、A 之间的作用力沿竖直方向,这就是A 、B 分离的临界点,因C 将沿槽上滑,C 对A 有斜向左下方的作用力,使A 向右做减速运动,而B 以A 分离时的速度向右做匀速运动,C 沿轨道上升到最大高度时,C 与A 的相对速度为零,而不是C 对地的速度为零,至于C 在全过程中所做的功,应等于A 、B 、C 组成的系统动能的增加(实际上是等于C 的重力所做的功)。
德钝市安静阳光实验学校一轮复习——功能关系功能关系体现了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冲刺的高考考生,对功能关系应该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功的数值就是能量的转化的数值,这是功能关系的普遍意义。
一种力做功一定对应着一种能量的变化,总之,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学会正确分析物理过程中的功能关系,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归纳,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裨益。
一、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几组功能关系1.重力做功对应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 W重力=-ΔE p=E p1-E p22.弹簧弹力做功对应弹性势能的变化 W弹力=-ΔE p=E p1-E p23.电场力做功对应电势能的变化 W电= -△E p4.安培力做功对应电能的变化 W安= -△E p5.合外力做功对应物体动能的变化 W合= △E k6.除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力做功对应系统机械能的变化W除重力、弹力=ΔE=E末-E初.7.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对应系统动能的变化W f总= △E k系统=-fL相对8.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对应系统内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W f总=0二、利用功能关系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过程2.明确在一个物理过程中有哪些力参与了做功,有哪些能量参与了转化3.根据功与能的一一对应关系列方程4.解方程,对得出的结果加以分析。
三、典型例题分析例1.某人把原来静止于地面上的质量为2kg的物体向上提起1m,并使物体获得1m/s的速度,取g=10m/s2,则这个过程中A.人对物体做功21JB.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JC.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20JD.物体的机械能增加21J分析:把物体向上提起的过程中有两个力对物体做功,人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增加了1J,重力势能增加了20J,即机械能增加了21J.由功能关系知:人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所以人对物体做功21J.由动能定理知: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所以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J,故选项A、B、C、D均正确.例2.(2005天津理综)一带电油滴在匀强电场E中的运动轨迹如图虚线所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
专题强化十三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 目标要求 1.掌握解决力学综合问题常用的三个观点.2.会灵活选用三个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问题.1.解动力学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1)动力学观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知识解题,可处理匀变速运动问题.(2)能量观点: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观点解题,可处理非匀变速运动问题.(3)动量观点:用动量守恒观点解题,可处理非匀变速运动问题.用动量定理可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2.力学规律的选用原则(1)如果要列出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的关系式,可用牛顿第二定律.(2)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用动量定理(涉及时间的问题)或动能定理(涉及位移的问题)去解决问题.(3)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一般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去解决问题,但需注意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满足守恒的条件.(4)在涉及相对位移问题时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克服摩擦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即转化为系统内能的量.(5)在涉及碰撞、爆炸、打击、绳绷紧等物理现象时,需注意到这些过程一般均隐含有系统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作用时间都极短,因此用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题型一 动量与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例1 (2020·天津卷·11)长为l 的轻绳上端固定,下端系着质量为m 1的小球A ,处于静止状态.A 受到一个水平瞬时冲量后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恰好能通过圆周轨迹的最高点.当A 回到最低点时,质量为m 2的小球B 与之迎面正碰,碰后A 、B 粘在一起,仍做圆周运动,并能通过圆周轨迹的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A 受到的水平瞬时冲量I 的大小;(2)碰撞前瞬间B 的动能E k 至少多大?答案 (1)m 15gl (2)5gl (2m 1+m 2)22m 2解析 (1)A 恰好能通过圆周轨迹的最高点,此时轻绳的拉力刚好为零,设A 在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 1g =m 1v 2l A 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取轨迹最低点处重力势能为零,设A 在最低点的速度大小为v A ,有12m 1v A 2=12m 1v 2+2m 1gl 联立解得v A =5gl由动量定理,有I =m 1v A =m 15gl(2)设两球粘在一起时速度大小为v ′,若A 、B 粘在一起后恰能通过圆周轨迹的最高点,需满足v ′=v A要达到上述条件,碰后两球速度方向必须与碰前B 的速度方向相同,以此方向为正方向,设B 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为v B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2v B -m 1v A =(m 1+m 2)v ′联立解得v B =5gl (2m 1+m 2)m 2 又E k =12m 2v B 2 可得碰撞前瞬间B 的动能E k 至少为E k =5gl ()2m 1+m 222m 2. 例2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轨道MN 左端与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斜面PM 连接,右端与半径为R 的14光滑圆弧轨道QN 连接.质量分别为m 1=2 kg 和m 2=3 kg 的滑块A 、B 之间夹有少量炸药,静止在MN 上(滑块A 、B 均可视为质点,炸药的质量忽略不计).炸药引爆后释放的化学能E =30 J 全部转化为两滑块的动能,之后滑块B 冲上圆弧轨道,滑块A 冲上斜面PM ,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g 取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1)炸药引爆后A 、B 到达M 、N 点时的动能E A 、E B 各为多大;(2)已知B 恰好能到达圆弧轨道的最高点Q ,圆弧轨道的半径R 是多大;(3)A 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x .答案(1)18 J12 J(2)0.4 m(3)0.9 m解析(1)设炸药引爆后A、B的速度大小各为v1、v2,取向左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1v1-m2v2=0由能量守恒定律得:E=12+12m2v22;2m1v1可得E A=12,E B=12m2v22;2m1v1联立解得E A=18 J,E B=12 J(2)B从N到Q的上滑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E B=m2gR可得R=0.4 m(3)A从M沿斜面上滑的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m1gx sin 37°-μm1gx cos 37°=0-E A解得x=0.9 m.题型二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例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3.0 kg的平板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右侧足够远处有一障碍物A,质量为m=2.0 kg的b球用长l=2 m的细线悬挂于障碍物正上方,一质量也为m的滑块(视为质点)以v0=7 m/s的初速度从左端滑上平板车,同时对平板车施加一水平向右的,大小为6 N的恒力F.当滑块运动到平板车的最右端时,二者恰好相对静止,此时撤去恒力F.当平板车碰到障碍物A时立即停止运动,滑块水平飞离平板车后与b球正碰并与b粘在一起成为c.不计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不计空气阻力.已知滑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g取10 m/s2,求:(1)撤去恒力F前,滑块、平板车的加速度各为多大,方向如何;(2)撤去恒力F时,滑块与平板车的速度大小;(3)c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答案(1)滑块的加速度为3 m/s2、方向水平向左,平板车的加速度为4 m/s2,方向水平向右(2)4 m/s(3)0.2 m解析 (1)对滑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1=μg =3 m/s 2,方向水平向左对平板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2=F +μmg M =6+0.3×203m/s 2=4 m/s 2,方向水平向右 (2)设经过时间t 1滑块与平板车相对静止,此时撤去恒力F ,共同速度为v 1则:v 1=v 0-a 1t 1v 1=a 2t 1解得:t 1=1 s ,v 1=4 m/s.(3)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对滑块和b 球组成的系统运用动量守恒得,m v 1=2m v 2,解得v 2=v 12=42m/s =2 m/s. 根据机械能守恒得,12×2m v 22=2mgh , 解得h =v 222g =420m =0.2 m. 例4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左端有一顶端高为h 的光滑圆弧形轨道,圆弧的底端与桌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圆轨道MNP ,其形状为半径R =0.8 m 的圆环剪去了左上角135°后剩余的部分,MN 为其竖直直径,P 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也为R .一质量m =0.4 kg 的物块A 自圆弧形轨道的顶端释放,到达圆弧形轨道底端恰与一停在圆弧底端水平桌面上质量也为m 的物块B 发生弹性正碰(碰撞过程没有机械能的损失),碰后物块B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s =6t -2t 2(关系式中所有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物块B 飞离桌面后恰由P 点沿切线落入圆轨道.(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1)BP 间的水平距离s BP ;(2)判断物块B 能否沿圆轨道到达M 点;(3)物块A 由静止释放的高度h .答案 (1)4.1 m (2)不能 (3)1.8 m解析 (1)设碰撞后物块B 由D 点以初速度v D 做平抛运动,落到P 点时v y 2=2gR ①其中v y v D=tan 45°② 由①②解得v D =4 m/s ③设平抛用时为t ,水平位移为s 2,则有R =12gt 2④ s 2=v D t ⑤由④⑤解得s 2=1.6 m ⑥物块B 碰后以初速度v 0=6 m/s ,加速度a =-4 m/s 2减速到v D ,则BD 过程由运动学公式v D 2-v 02=2as 1⑦解得s 1=2.5 m ⑧故BP 之间的水平距离s BP =s 2+s 1=4.1 m ⑨(2)若物块B 能沿轨道到达M 点,在M 点时其速度为v M ,由D 到M 的运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 则有-22mgR =12m v M 2-12m v D 2⑩ 设在M 点轨道对物块的压力为F N ,则F N +mg =m v M 2R⑪ 由⑩⑪解得F N =(1-2)mg <0,假设不成立,即物块不能到达M 点.(3)对物块A 、B 的碰撞过程,根据动量守恒有:m A v A =m A v A ′+m B v 0⑫根据机械能守恒有:12m A v A 2=12m A v A ′2+12m B v 02⑬ 由⑫⑬解得:v A =6 m/s ⑭设物块A 释放的高度为h ,对下落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12m v A 2,⑮ 由⑭⑮解得h =1.8 m .⑯课时精练1.如图,光滑轨道PQO 的水平段QO =h 2,轨道在O 点与水平地面平滑连接.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A 从高h 处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在O 点与质量为4m 的静止小物块B 发生碰撞.A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重力加速度为g .假设A 、B 间的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求:(1)第一次碰撞后瞬间A 和B 速度的大小;(2)请计算说明物块A 与B 能否发生第二次碰撞.答案 见解析解析 (1)设碰撞前A 的速度为v ,对A 下滑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h =12m v 2,得v =2gh 碰撞中由动量守恒得:m v =m v ′+4m v B 由机械能守恒得:12m v 2=12m v ′2+12×4m v B 2 解得v ′=m -4m m +4m v ,v B =2m m +4mv 解得碰撞后A 的速度:v ′=-352gh B 的速度v B =252gh (2)碰撞后A 沿光滑轨道上升后又滑到O ,然后向右减速滑行至停止,对此过程由动能定理得:μmgx A =12m v ′2,解得x A =1825h B 沿地面减速滑行至停止,μ·4mgx B =12×4m v B 2 得x B =825h 因为x A >x B ,所以会发生第二次碰撞.2.如图,一水平放置的圆环形铁槽固定在水平面上,铁槽底面粗糙,侧壁光滑,半径R =2πm ,槽内放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弹性滑块A 、B ,质量均为m =0.2 kg.两滑块初始位置与圆心连线夹角为90°;现给A 滑块一瞬时冲量,使其获得v 0=210 m/s 的初速度并沿铁槽运动,与B 滑块发生弹性碰撞(设碰撞时间极短);已知A 、B 滑块与铁槽底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 =10 m/s 2;试求:(1)A 、B 第一次相碰过程中,系统储存的最大弹性势能E pm ;(2)A 滑块运动的总路程.答案 见解析解析 (1)对A 滑块,由动能定理可得:-μmg 2πR 4=12m v 12-12m v 02 A 、B 碰撞时,两者速度相等时,储存的弹性势能最大,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 1=(m +m )v 2又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12m v 12=12(m +m )v 22+E pm 解得:E pm =1.8 J (2)A 、B 发生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 1=m v 3+m v 4又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12m v 12=12m v 32+12m v 42 解得:v 3=0,v 4=6 m/sA 、B 的总路程为s 1,由功能关系有:-μmgs 1=0-12m v 02 A 、B 运动的总圈数为n ,有:s 1=2πRn得:n =2.5对A 、B 的运动过程分析,A 运动了1.25圈,故A 滑块的路程s 2=1.25×2πR =5 m.3.光滑四分之一圆弧导轨最低点切线水平,与光滑水平地面上停靠的一小车上表面等高,小车质量M =2.0 kg ,高h =0.2 m ,如图所示.现从圆弧导轨顶端将一质量为m =0.5 kg 的滑块由静止释放,当小车的右端运动到A 点时,滑块正好从小车右端水平飞出,落在地面上的B 点.滑块落地后0.2 s 小车右端也到达B 点.已知AB 相距L =0.4 m ,g 取10 m/s 2,求:(1)滑块离开小车时的速度大小;(2)圆弧导轨的半径;(3)滑块滑过小车的过程中产生的内能.答案 (1) 2 m/s (2) 1.8 m (3) 7 J解析 (1)滑块平抛过程中,沿竖直方向有:h =12gt 12 沿水平方向:L =v 1t 1解得:t 1=2h g =0.2 s ,v 1=L t 1=2 m/s (2)滑块滑出后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v 2=L t 1+Δt =0.40.2+0.2m/s =1 m/s 滑块在小车上运动的过程中,滑块与小车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选取向右为正方向,则:m v 0=m v 1+M v 2代入数据得:v 0=6 m/s滑块在圆弧导轨上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 mgR =12m v 02 代入数据得:R =1.8 m(3)根据能量守恒可得滑块滑过小车表面的过程中产生的内能:ΔE =mgR -(12m v 12+12M v 22) 代入数据得:ΔE =7 J.4.如图所示,水平轨道OP 光滑,PM 粗糙,PM 长L =3.2 m .OM 与半径R =0.15 m 的竖直半圆轨道MN 平滑连接.小物块A 自O 点以v 0=14 m/s 向右运动,与静止在P 点的小物块B发生正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 、B 分开,A 恰好运动到M 点停止.A 、B 均看作质点.已知A 的质量m A =1.0 kg ,B 的质量m B =2.0 kg ,A 、B 与轨道PM 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g 取10 m/s 2,求:(1)碰后A 、B 的速度大小;(2)碰后B 沿轨道PM 运动到M 所需时间;(3)若B 恰好能到达半圆轨道最高点N ,求沿半圆轨道运动过程损失的机械能.答案 (1) 4 m/s 5 m/s (2) 0.8 s (3) 1.5 J解析 (1)由牛顿第二定律,A 、B 在PM 上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相同,均为a ,a =μm A g m A =μm B g m B=μg 代入数据得:a =2.5 m/s 2由运动学知识,对A ,v 12=2aL得碰后速度v 1=4 m/sA 、B 相碰的过程中系统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选取向右为正方向,得:m A v 0=m A v 1+m B v 2 得碰后B 的速度v 2=5 m/s(2)对B 物块,P 到M 的运动过程,有:L =v 2t -12at 2 结合(1)可解得:t 1=3.2 s(不符合,舍去)t 2=0.8 s即所求时间t =0.8 s(3)B 在M 点的速度大小v 3=v 2-at代入数值解得:v 3=3 m/sB 恰好过N 点,满足:m B v 42R=m B g M 到N 过程,由功能关系可得ΔE =12m B v 32-12m B v 42-2m B gR联立解得损失机械能:ΔE=1.5 J.。
2008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功能关系动量能量综合教学目标:理解功和能的关系,能够应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有关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能量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应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动量能量综合问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功能关系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而在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章的主要定理、定律都是由这个基本原理出发而得到的。
需要强调的是:功是一种过程量,它和一段位移(一段时间)相对应;而能是一种状态量,它个一个时刻相对应。
两者的单位是相同的(都是J),但不能说功就是能,也不能说“功变成了能”。
复习本章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要研究功和能的关系,尤其是功和机械能的关系。
突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基本概念。
⑴物体动能的增量由外力做的总功来量度:W外=ΔE k,这就是动能定理。
⑵物体重力势能的增量由重力做的功来量度:W G= -ΔE P,这就是势能定理。
⑶物体机械能的增量由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功来量度:W其它=ΔE机,(W其它表示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这就是机械能定理。
⑷当W其它=0时,说明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⑸一对互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摩擦力做的总功,用来量度该过程系统由于摩擦而减小的机械能,也就是系统增加的内能。
f d=Q(d为这两个物体间相对移动的路程)。
【例1】质量为m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减速上升了H,在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B.物体的动能减少了FHC.物体的机械能增加了FHD.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小于动能的减少解析:由以上三个定理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是A、C【例2】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
其正上方A位置有一只小球。
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
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能量和动量第4节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能量和动量第4节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能量和动量第4节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的全部内容。
第4节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1)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就具有多少能。
(×)(2)能量在转移或转化过程中,其总量会不断减少.(×)(3)在物体的机械能减少的过程中,动能有可能是增大的。
(√)(4)既然能量在转移或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故没有必要节约能源。
(×)(5)节约可利用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污染排放。
(×)(6)滑动摩擦力做功时,一定会引起机械能的转化.(√)(7)一个物体的能量增加,必定有别的物体能量减少。
(√)突破点(一)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1.对功能关系的理解(1)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生相互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和能的关系,一是体现在不同的力做功,对应不同形式的能转化,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二是做功的多少与能量转化的多少在数值上相等。
2.几种常见的功能关系3.两个特殊的功能关系(1)滑动摩擦力与两物体间相对位移的乘积等于产生的内能,即F f x相对=ΔQ.(2)感应电流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等于产生的电能,即W克安=ΔE电。
[多角练通]1.(2016·上海高考)在今年上海的某活动中引入了全国首个户外风洞飞行体验装置,体验者在风力作用下漂浮在半空。
2021高考第一轮复习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高考考点要求】:1.掌握功能关系.2.掌握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3.能运用功能关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解决物理学问题。
【课前考点知识梳理】:一、功能关系:1.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又与不同形式的功相联系。
2.力学中功能关系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类型各种力做功1234合外力的功重力的功弹簧弹力的功除重力和系统内弹簧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总功一对滑动摩擦力的功的代数和相关能量关系式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1.内容: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考点突破】:一、几种常见的功能关系(三年六考)【知识检索】:(1)动能和机械能的变化等于相应的功。
(2)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电势能的改变量与对应的力做功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例1].(2021安徽理综16)(单选题)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圆弧轨道,半径oa水平、ob竖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自a的正上方p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小球沿轨道到达最高点b时恰好对轨道没有压力.已知ap=2r,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从p到b的运动过程中()a.重力做功2mgrb.机械能减少mgr1c、结合外部力量做好工作经理。
克服摩擦做工作经理2[tracking training 1](2022)(多选)如图所示,一个固定斜面的倾角为30°,一个质量为m的小方块从斜面底部以一定的初始速度沿斜面向上均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如果物体块的最大高度是h,物体块的高度()a.动能损失了2mghb.动能损失了mgh第1页,共4页1c、机械能损失mghd。
机械能损失MGH2[摘要]二。
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应用(三年四次考试)[知识检索]:(1).利用功能关系解决问题时,应弄清楚哪些力做了功,做的是正功还是负功,做了多少功;哪些能发生了转化,转化了多少.(2).列出能量守恒关系式:δe增=δe减【一】解决连接体问题【例2】质量为m的木块左端(可视为质点)与光弹簧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在足够大的光滑水平工作台上的挡板连接,木块的右端与一条光细线连接,细线绕过光滑轮,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功能关系 动量能量综合一、功能关系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而在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章的主要定理、定律都是由这个基本原理出发而得到的。
需要强调的是:功是一种过程量,它和一段位移(一段时间)相对应;而能是一种状态量,它个一个时刻相对应。
两者的单位是相同的(都是J ),但不能说功就是能,也不能说“功变成了能”。
复习本章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要研究功和能的关系,尤其是功和机械能的关系。
突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基本概念。
(1)物体动能的增量由外力做的总功来量度:W 外=ΔE k ,这就是动能定理。
(2)物体重力势能的增量由重力做的功来量度:W G = -ΔE P ,这就是势能定理。
(3)物体机械能的增量由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功来量度:W 其它=ΔE 机,(W 其它表示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这就是机械能定理。
(4)当W 其它=0时,说明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5)一对互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摩擦力做的总功,用来量度该过程系统由于摩擦而减小的机械能,也就是系统增加的内能。
f d =Q (d 为这两个物体间相对移动的路程)。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 作用下减速上升了H ,在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B.物体的动能减少了FHC.物体的机械能增加了FHD.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小于动能的减少解析:由以上三个定理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是A 、C【例2】 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
其正上方A 位置有一只小球。
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 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 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 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
小球下降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B 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B .在C 位置小球动能最大C .从A →C 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大于小球动能的增加D .从A →D 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解析:小球动能的增加用合外力做功来量度,A →C 小球受的合力一直向下,对小球做正功,使动能增加;C →D 小球受的合力一直向上,对小球做负功,使动能减小,所以B 正确。
从A →C 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小球动能的增加和弹性势能之和,所以C 正确。
A 、D 两位置动能均为零,重力做的正功等于弹力做的负功,所以D 正确。
选B 、C 、D 。
v aD二、动量能量综合问题我们已经复习了牛顿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
它们分别反映了力的瞬时作用效应、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和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解决力学问题离不开这三种解题思路。
在比较复杂的题目中,这三种手段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下面举几个例题说明这一点。
【例3】 如图所示,a 、b 、c 三个相同的小球,a 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同时b 、c 从同一高度分别开始自由下落和平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它们同时到达同一水平面B .重力对它们的冲量相同C .它们的末动能相同D .它们动量变化的大小相同解析:b 、c 飞行时间相同(都是gh2);a 与b 比较,两者平均速度大小相同(末动能相同);但显然a 的位移大,所以用的时间长,因此A 、B 都不对。
由于机械能守恒,c 的机械能最大(有初动能),到地面时末动能也大,因此C 也不对。
a 、b 的初动量都是零,末动量大小又相同,所以动量变化大小相同;b 、c 所受冲量相同,所以动量变化大小也相同,故D 正确。
点评:这道题看似简单,实际上考察了平均速度、功、冲量等很多知识。
另外,在比较中以b 为中介:a 、b 的初、末动能相同,平均速度大小相同,但重力作用时间不同;b 、c 飞行时间相同(都等于自由落体时间),但初动能不同。
本题如果去掉b 球可能更难做一些。
【例4】 质量为m 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 匀速行驶,发动机实际功率为P 。
若司机突然减小油门使实际功率减为2P 并保持下去,汽车所受阻力不变,则减小油门瞬间汽车加速度大小是多少?以后汽车将怎样运动?解:由公式F - f=ma 和P=Fv ,原来牵引力F 等于阻力f ,减小油门瞬间v 未变,由P=Fv ,F 将减半,合力变为vP F 22=,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大小为mvP 2;以后汽车做恒定功率的减速运动,F 又逐渐增大,当增大到F=f 时,a =0,速度减到最小为v /2,再以后一直做匀速运动。
点评:这道题是恒定功率减速的问题,和恒定功率加速的思路是完全相同的。
【例5】 质量为M 的小车A 左端固定一根轻弹簧,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B 从右端以速度v 0冲上小车并压缩弹簧,然后又被弹回,回到车右端时刚好与车保持相对静止。
求这过程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 P 和全过程系统摩擦生热Q 各多少?简述B 相对于车向右返回过程中小车的速度变化情况。
解析:全过程系统动量守恒,小物块在车左端和回到车右端两个时刻,系统的速度是相同的,都满足:mv 0=(m +M )v ;第二阶段初、末系统动能相同,说明小物块从车左端返回车右端过程中弹性势能的减小恰好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即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 P 恰好等于返回过程的摩擦生热,而往、返两个过程中摩擦生热是相同的,所以E P 是全过程摩擦生热Q 的一半。
又因为全过程系统的动能损失应该等于系统因摩擦而增加的内能,所以ΔE K =Q =2E P而()m M MmvE k+=∆220, ∴()()m M MmvQ m M MmvE p +=+=2,42020至于B 相对于车向右返回过程中小车的速度变化,则应该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刚开始向右返回时刻,弹簧对B 的弹力一定大于滑动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车受的弹力F 也一定大于摩擦力f ,小车向左加速运动;弹力逐渐减小而摩擦力大小不变,所以到某一时刻弹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这时小车速度最大;以后弹力将小于摩擦力,小车受的合外力向右,开始做减速运动;B 脱离弹簧后,小车在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继续减速,直到和B 具有向左的共同速度,并保持匀速运动。
【例6】 海岸炮将炮弹水平射出。
炮身质量(不含炮弹)为M ,每颗炮弹质量为m 。
当炮身固定时,炮弹水平射程为s ,那么当炮身不固定时,发射同样的炮弹,水平射程将是多少?解析:两次发射转化为动能的化学能E 是相同的。
第一次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炮弹的动能;第二次化学能转化为炮弹和炮身的动能,而炮弹和炮身水平动量守恒,由动能和动量的关系式mpE K 22=知,在动量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质量成反比,炮弹的动能EmM M mvE E mv E +====22221121,21,由于平抛的射高相等,两次射程的比等于抛出时初速度之比,mM M ss mM M v v ss +=∴+==∴2122点评:这是典型的把动量和能量结合起来应用的应用题。
要熟练掌握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它的动量大小的关系;要善于从能量守恒的观点(本题是系统机械能增量相同)来分析问题。
【例7】 质量为m 的长木板A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两个质量也是m 的铁块B 、C 同时从A 的左右两端滑上A 的上表面,初速度大小分别为v 和2v ,B 、C 与A 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⑴试分析B 、C 滑上长木板A 后,A 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⑵为使B 、C 不相撞,A 木板至少多长?解析:B 、C 都相对于A 滑动时,A 所受合力为零,保持静止。
这段时间为gvt μ=∆1。
B 刚好相对于A 静止时,C 的速度为v ,A 开向左做匀加速运动,由动量守恒可求出A 、B 、C 最终的共同速度3v v =',这段加速经历的时间为gv t μ322=∆,最终A 将以3v v ='做匀速运动。
全过程系统动能的损失都将转化为系统的内能,而摩擦生热mgd fd Q μ==,由能量守恒定律列式:()g v d v m v m mvmgd μμ37,3321221212222=⎪⎭⎫⎝⎛⋅-+=解得。
这就是A 木板应该具有的最小长度。
点评:本题还可以求系统机械能损失(摩擦生热)和B 、C 与A 摩擦生热之比:第一阶段B 对A 的位移就是对地的位移:s B =v 2/2μg ,C 的平均速度是其3倍因此C 对A 的位移是其3倍:s C =3v 2/2μg ;第二阶段A 、B 共同向左运动的加速度是μg /2,对地位移是s =v 2/9μg ,C 平均速度是其4倍,对地位移是s /= 4v 2/9μg ,相对于A 位移是v 2/3μg ,故B 、C 与A 间的相对位移大小依次是d B = v 2/2μg 和d C =11v 2/6μg ,于是系统摩擦生热为μmg (d B + d C )=7mv 2/3,d B ∶d C =3∶11【例8】 质量M 的小车左端放有质量m 的铁块,以共同速度v 沿光滑水平面向竖直墙运动,车与墙碰撞的时间极短,不计动能损失。
动摩擦因数μ,车长L ,铁块不会到达车的右端。
到最终相对静止为止,摩擦生热多少?解析:车与墙碰后瞬间,小车的速度向左,大小是v ,而铁块的速度未变,仍是v ,方向向左。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车与铁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方向决定于M 与m 的大小关系:当M >m 时,相对静止是的共同速度必向左,不会再次与墙相碰,可求得摩擦生热是mM MmvQ +=22;当M =m 时,显然最终共同速度为零,当M <m 时,相对静止时的共同速度必向右,再次与墙相碰,直到小车停在墙边,后两种情况的摩擦生热都等于系统的初动能()221v m M Q +=【例9】 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 kg 的A 、B 两物块都以v = 6 m /s 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4 kg 的物块C 静止在前方,如图所示.B 与C 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求:在以后的运动中:(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A 的速度多大?(2)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大? (3)A 的速度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解析:(1)当A 、B 、C 三者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 、B 、C 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m A +m B )v =(m A +m B +m C )v A ′ 解得 v A ′=4226)22(++⨯+ m/s=3 m/s(2)B 、C 碰撞时B 、C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 、C 两者速度为v ′,则 m B v =(m B +m C )v ′ v ′=4262+⨯=2 m/s设物A 速度为v A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为E p , 根据能量守恒E p =21(m B +m C )2v ' +21m A v 2-21(m A +m B +m C )2'Av=21×(2+4)×22+21×2×62-21×(2+2+4)×32=12 J(3)A 不可能向左运动系统动量守恒,m A v +m B v =m A v A +(m B +m C )v B 设 A 向左,v A <0,v B >4 m/s 则作用后A 、B 、C 动能之和 E ′=21m A v A 2+21(m B +m C )v B 2>21(m B +m C )v B 2=48 J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E =E p +21(m A +m B +m C )·2'Av =12+36=48 J根据能量守恒定律,E '>E 是不可能的【例10】 如图所示,滑块A 的质量m =0.01 kg ,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用细线悬挂的小球质量均为m =0.01 kg ,沿x 轴排列,A 与第1只小球及相邻两小球间距离均为s =2 m ,线长分别为L 1、L 2、L 3…(图中只画出三只小球,且小球可视为质点),开始时,滑块以速度v 0=10 m/s 沿x 轴正方向运动,设滑块与小球碰撞时不损失机械能,碰撞后小球均恰能在竖直平面内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并再次与滑块正碰,g 取10 m/s 2,求:(1)滑块能与几个小球碰撞?(2)求出碰撞中第n 个小球悬线长L n 的表达式. 解析:(1)因滑块与小球质量相等且碰撞中机械能守恒,滑块与小球相碰撞会互换速度,小球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机械能守恒,设滑块滑行总距离为s 0,有200210mv mgs-=-μ得s 0=25 m(个)120==ss n(2)滑块与第n 个球碰撞,设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v n ′ 对小球,有:nnnmgL v m mv2212122+'=①nnL v mmg 2'= ②对滑块,有:2022121mvmvmgns n-=-μ ③解 ①②③三式:254505220n ggsnv L n -=-=μ【例11】 如图所示,两个小球A 和B 质量分别是m A =2.0 kg ,m B =1.6 kg.球A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M 点,球B 在水平面上从远处沿两球的中心连线向着球A 运动.假设两球相距L ≤18 m 时存在着恒定的斥力F ,L >18 m 时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相距最近时,它们间的距离为d =2 m ,此时球B 的速度是4 m /s.求:(1)球B 的初速度; (2)两球之间的斥力大小;(3)两球从开始相互作用到相距最近时所经历的时间.解析:(1)设两球之间的斥力大小是F ,两球从开始相互作用到两球相距最近时的时间是t 0当两球相距最近时球B 的速度是v B =4 m/s ,此时球A 的速度与球B 的速度大小相等,v A =v B =4 m/s.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 B v B 0=m A v A +m B v B①代人数据解得v B 0=9 m/s (1分)(2)两球从开始相互作用到它们之间距离最近时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移Δs =L -d 由功能关系可得: F Δs =21m B v B 02-(21m A v A 2+21m B v B 2)②代人数据解得F =2.25 N(3)根据动量定理,对A 球有: Ft =m A v A -0 t =Fv m AA代入数值解得t =932 s=3.56 s【例12】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固定,一端与质量为 m 的小物块A 相联,原来A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弹簧没有形变,质量为m 的物块B 在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下由C 处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在O 点与物块A 相碰并一起向右运动(设碰撞时间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