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 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447.00 KB
- 文档页数:9
1.3 浮力与压力压强知识梳理一、计算液面上升的高度Δh(1)把物体放在液面高度为h1,底面积为S的烧杯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则水上升的高度Δh=V排/S.证明:h1*S + V排= h2*S h2 h1 = V排/S 即Δh=V排/S(2)液面上升导致容器底受到的的压强增加,增加的压强P=ρgΔh。
(3)液面上升导致容器底受到的的压力增加,增加的压力F=ρgΔh*S =ρg V排=F浮。
所以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力等于浮力大小。
二、台秤问题1、台秤问题(台秤的示数等于容器对台秤的压力,压力越大,示数越大)将物体放入台秤上盛水的烧杯中,由于物体受到浮力,弹簧测力计示数会减小。
同时烧杯中的液面上升,烧杯底的压强压力增大,所以台秤示数也会增大。
且增大和减小的数值相同,均等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
2、对容器底部的压力(1)当物体放入容器中漂浮或悬浮时,若液面上升,台秤的示数增大。
上升后的总高度为h,此时容器底部受到的总压力为F,则F=ρgh S。
若液面不变则台秤的示数也不变。
(2)当物体放入容器中且沉底时,若液面上升,台秤的示数增大。
上升后的总高度为h,此时容器底受到的总压力为F,F等于液体对底部的压力加上固体对底部的压力。
即F=ρgSh+(G物F浮)= G液+ F浮+ G物F浮= G液+ G物。
三、冰块熔化问题(1)若冰块在水中漂浮,融化后液面不变;证明:由于冰块漂浮,F 浮=G冰,由阿基米原理:F浮=ρ水V 排g;又因为冰熔化前后重力不变,G 冰=G 冰化水即有:F浮=G 冰化水,因为:F 浮= G 冰化水= ρ水V 冰化水g,所以:ρ水V 排g=ρ水V 冰化水g,故V 排=V 冰化水所以冰熔化后液面不变.(2)若冰块在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漂浮,融化后液面上升;(3)若冰块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漂浮,融化后液面下降;四、小船抛物问题(1)漂浮或悬浮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若把漂浮或悬浮的物体放入小船,浮力仍等于重力,浮力不变,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液面不变。
1.5 水的浮力[典型例题解析][例1] 将质量是2.34千克的钢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钢块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例2] 一只铁球在空气中重3.12牛,全部浸没在水中重为2.5牛,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ρ铁=7.8×103千克/米3)[知识回顾]1.阿基米德原理可用公式F 浮=ρgV 表示,式中ρ是 ,V 是 ,浮力的方向是 。
3.如图1一23所示为一平底试管,长为l 1,横截面积为S ,倒扣并漂浮在水面上,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 2,进入管内的水柱长为l 3,水的密度为ρ,则试管受到的浮力为. ( )A.ρgSl 1B.ρgS(l 1—l 2)C.ρgSl 2D.ρgS(l 1—l 2—l 3) 4.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后,有52的体积露出水面。
求该木块受到的浮力。
[基础过关]1.水下6米深处有一条体积为300厘米3的鱼,它受到的浮力为 牛,这条鱼若再向上游5米,则它受到的浮力将 。
(假设鱼本身体积不变) 2.下列有关阿基米德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就是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B.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所减轻的重C.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体积和液体密度及常数g 的乘积D.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如图1—24所示是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装置图,请对实际步骤作出补充说明:(1)甲步骤:向溢杯中 。
(2)乙步骤:在空气中先称出物体重力G ,然后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示数G ',两次示数之差(G —G ')是 。
(3)丙步骤:两次弹簧秤示数之差(F 1—F 2)测出的是 。
比较(2)(3)两次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 物体排出的液体的重力。
4.质量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ρ铜>ρ铁>ρ铝)分别浸没在水中,三只球受到的浮力 ( )A.铝球所受的浮力最大B.铁球所受的浮力最大C.铜球所受的浮力最大D.三只球所受浮力一样大 5.有一个边长为L 的立方体木块,放入水中时有41L 露出水面,求木块的密度ρ木。
小学科学活动探究物体的浮力原理物体的浮力原理是小学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验与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实验活动,以及相关的浮力原理知识。
一、用鸡蛋探究浮力原理材料:鸡蛋、盐步骤:1. 取一个清洁的容器,加满水。
2. 将鸡蛋轻轻放入水中,观察鸡蛋会沉到底部。
3. 慢慢往水中加入盐,观察鸡蛋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随着添加的盐越来越多,鸡蛋逐渐浮起并停留在一定位置,不再下沉。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当我们在水中添加盐时,盐溶解在水中会使水的密度增加,使水的密度变得比鸡蛋的密度大,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浮力可以支撑起鸡蛋,使其浮在水上。
二、用纸张探究浮力原理材料:一张纸,装有水的容器步骤:1. 将纸张放在装有水的容器边缘,稍微贴附在水中。
2. 快速将纸张抽出,观察纸张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在迅速抽出纸张的瞬间,纸张上方的水分会被带走,纸张会被上方水压力所支撑,不会被水湿透。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当我们迅速抽出纸张时,纸张上方的水分没有足够的时间被引力拉下,而是受到上方水的压力支撑,因此纸张不会被湿透。
这个原理也应用在昆虫在水面上行走的情况中。
三、用飘浮的橡皮泥探究浮力原理材料:橡皮泥,水步骤:1. 将橡皮泥塑成一个小球状。
2. 将橡皮泥小球轻轻放入水中。
实验结果:橡皮泥小球会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橡皮泥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浮力原理,密度较小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而浮起。
因此,橡皮泥小球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以上实验活动,小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深入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
希望以上的实验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浮力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浮力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小编给您的好友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看完了没有?二、先学(一)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二)学生自学教材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过渡语:合上书,自立完成自我检测(三)自学检测反馈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_____ 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____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_____力。
《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生:好!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
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方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方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
〔出示板书:浮力〕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
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测。
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
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一)实验1: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
(教师巡视)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水的浮力
1.材料:塑料盆,水,(塑料泡沫,磁力积木,硬币,木头积木,小石头,玻璃球等等。
任何家里能找到的可以丢到水里的任何物品都行,挑选几个就行)
2.实验过程:
●把准备好的材料一个个的丢到水里,有些会沉下去,有些会浮在水面。
●用手指把浮在水面的物品往水里按,手指会感觉到上浮的力。
●将简单归两类,沉下去的,浮在水面的。
3.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水是具有浮力的。
●物体在水中是否能够浮起来,和物体的密度有关。
●通过查找资料,水的密度是1,金属的密度是8,木头的密度是0.5,石
头的密度是2.5。
塑料的密度在0.8-1.8之间。
●比水的密度大的材料会沉在水中,比水密度小的材料会浮起来,有的塑
料会沉下去也有的会浮起来和他的密度有关。
4. 引申思考:
密度=质量除以体积。
装满水的瓶子会沉下去,装满空气的瓶子会浮起来,是由于密度发生了变化,密度比水小就会浮起来。
浮力【学习目标】1.了解浮力的概念及方向;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4.会利用称重法,测量、计算浮力。
【要点梳理】 要点一、浮力1.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铝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1)步骤:①如图甲,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铝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就是铝块的重力G ;②把铝块浸没在水中(图乙所示),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拉。
(2)结论:①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变小,说明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浮力的作用。
②浮力的大小(图丙受力分析):=-F G F 浮拉4.浮力产生的原因:完全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各个表面均受到液体的压力,由于它前后左右对应部分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而平衡,物体的上下两面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对应部分所受压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同,这两个压力的合力方向向上,液体对物体上、下两面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用公式表示为:。
要点诠释:1. 浮力的施力物体就是“液体”,受力物体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同时,液体也受到物体对它的压力作用,这个力的大小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方向和浮力的方向相反。
2.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如果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不是沉底),这时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力,物体的下表面并没有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压力,物体虽然浸没在液体中,但是不受浮力。
(如图)要点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1)如图甲所示,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物体浸没在一种液体中,并分别停在液体内不同的深度; (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变化;(3)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1)如图乙所示,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逐渐增大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3)随着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逐渐增大。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1)用密度不同的液体(清水和密度不同的盐水),把这些液体,按照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再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同一物体先后浸没在这些液体中。
(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3)液体的密度越大,浸没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4.结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要点诠释:1.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了“称重法”测浮力:=-F G F 浮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问题。
【典型例题】类型一、浮力产生的原因1. 如图,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雪碧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
若用手指堵住瓶口,不久就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
此实验说明了()A.大气存在压强B.连通器原理C.浮力产生的原因D.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向下的压力30N,半球受到水施加的浮力为80N,则半球便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 N。
2.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要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呢?物理上研究问题往往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
设想有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是 的液体中,如图所示。
由于前后两侧面(左右两侧面)在液体中的深度相等,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也相等,因此受到的压力相等,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而上下两表面却不同: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为P上= ,受到的压力为F上= ;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为P下= ,受到的压力为F下= 。
因此液体会对正方体产生一个向上的和向下的压力的差F差= 。
实际上,这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正方体的浮力。
类型二、综合应用3.(2015春•兴仁县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浸没在水中小球所受浮力的方向应为图中的方向(选填序号),这是因为。
举一反三:【变式】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浮力都是由水产生的B.只有固体才能受到浮力的作用C.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D.在不同液体中浮力方向会不同4.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 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有关。
举一反三:【变式】小陆同学利用称重法探究金属块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所示,则金属块所受重力为,金属块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 N。
类型三、实验探究5.(2015•自贡中考)如图1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1)由甲、乙两图可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N。
乙图中,若将绳子剪断,物体将(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2)由乙、丙两图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浸没的深度(选填“有”或“无”)关。
(3)如果要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重力是否有关,可以选择图2所示的两个物体,将它们浸没在液体中,测出所受浮力的大小来进行比较.(4)本实验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如图2)。
举一反三:【变式】小明帮爷爷浇菜园。
他从井中提水时发现盛满水的桶露出水面越多,提桶的力就越大。
由此他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于是他找来一个金属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和烧杯等器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
(1)分析上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
(2)实验结束后,小明绘制了弹簧测力计对金属圆柱体的拉力和金属圆柱体所受浮力随浸入液体深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ρ水=1.0×103kg/m3,取g=10N/kg)分析图象可知:曲线(选填“a”或“b”)描述的是金属圆柱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该金属圆柱体所受的重力为 N。
(3)爷爷鼓励小明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请你帮小明选择合适的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①;②;③;④。
【巩固练习】一、选择1.一玩具气球充气后置于水池底部,松开手后,气球从池底开始上浮,最后浮出水面,在此运动过程中气球所受的浮力()A.先不变后变小B.先变大后变小C.先变小后变大D. 先不变后变大2.(2015•银川一模)跳水运动员入水的过程中,他所受浮力F随深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3.如图所示,用弹簧秤悬挂重10N的金属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为7N。
此时金属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是()A.7N,竖直向上 B.3N,竖直向下 C.10N,竖直向下 D.3N,竖直向上4.潜水运动员从水面开始下潜到全部浸没的过程中,潜水运动员受到的()A.重力变大B.浮力不变C.水的压力差不变D.浮力变大5.如图所示,一个塑料小球堵在一个水池的出口处,水无法排出,则该小球()A.仍受水的浮力B.不受水的浮力,也不受水对它的压力C.不受水的浮力,但受水对它的压力D.无法判断6.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才受到浮力,在空气中的物体不受浮力B.乒乓球和玻璃球均浸在水中,则乒乓球受到浮力,玻璃球不受浮力C.物体浸在液体中,由于受到浮力,物体的重力要变小D.铁球浸没在水中缓慢下沉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说明铁球所受浮力不变7.小吴同学为探究力之间的关系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弹簧测力计下端吊着的铝块逐渐浸入台秤上盛有水的烧杯中,直至刚没入水中(不接触容器,无水溢出).在该过程中,下列有关弹簧测力计和台秤示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不变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也不变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增大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增大二、填空8. 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前、后、左、右、上、下表面都受到液体内部压强的作用,和的压力差决定了物体浮力的大小。
9.(2015春•曲靖校级期中)弹簧秤下吊着重为14.7N的正方形金属块,当它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9.8N,则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为 N。
若金属块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力为19.6N,则金属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为 N。
10.如图所示,将石蜡块紧贴在烧杯底部,向烧杯中缓缓倒入水,石蜡块不上浮,这时石蜡块(填“受到”或“没有受到”)浮力。
轻拨石蜡块,让水浸入石蜡块底部,这时水对石蜡块有,从而产生浮力。
11.用一弹簧测力计挂着一实心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刚好与水面接触(未浸入水),如图(甲),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图(乙)所示是弹簧测力计示数随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深度的变化情况,则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 N;圆柱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是 pa。
12.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小琪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装置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1)物体A在②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为 N;(2)对比实验①、②、③可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有关;(3)在图③中,若物体A.完全浸没到盐水后,继续向下移动,则烧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强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解答与实验探究13.小玲将圆柱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手提弹簧测力计使圆柱体逐渐的浸入水中.在实验中她记录了圆柱体浸入水中不同体积时,测力计的示数T和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并根据记录的数据描绘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拉力T与浮力F浮的关系式是。
(2)当浮力是4.2N时,拉力T是 N。
14.(2015•大兴区一模)小明在探究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入水中深度关系的实验中,将圆柱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手提弹簧测力计使圆柱体缓慢竖直浸入水(水足够深)中,如图所示。
他记录了圆柱体全部入水之前下表面浸入水中不同深度h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归纳F与h的关系:。
15.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周逸凡为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1)为了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应选用的操作是:。
为了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应选用的操作是:。
为了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没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应选用的操作是:(以上均填图中的序号)。
(2)探究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