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长征历史背景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J||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
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
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
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
21日,中革军委以红l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安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
长征背景简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经济的危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长征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一、政治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会动荡。
然而,中国的政治局势并未因此稳定下来,相反,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经济的危机愈演愈烈。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被迫走向武装斗争。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但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力量处于劣势,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寻求新的战略转移。
193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历史性的会议,毛泽东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挥和理论领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战略转移。
同年10月,中国红军开始了长征,跨越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终到达了陕北。
二、经济背景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落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活动。
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危机,中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被迫走向武装斗争,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碍。
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中积极发展农村革命,提倡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实行了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力量处于劣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寻求新的战略转移。
1934年,中国红军开始了长征,跨越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终到达了陕北。
在长征中,中国红军不断开展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文化背景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状况也非常落后,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长征的背景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国共内战背景长征发生在国共内战时期,这场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政府军队之间的斗争。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形成了统一战线,但战争结束后,两党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演变为全面内战。
二、国民党政府的围剿战略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围剿战略,意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力量。
他们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分割红军势力范围,建立包围圈,以期将红军逐渐消灭。
三、中央红军的困境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中央红军陷入了极其困境的境地。
红军受到敌军的严密封锁,被迫转移到贵州、四川等地,但仍然难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与发展,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组成了中央红军。
五、长征的目标与路线长征的目标是突破敌军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通过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长征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历时370多天。
六、长征的艰苦与牺牲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行军,红军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等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战士因为疲劳、伤病或战斗中牺牲。
七、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它展示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长征的胜利使红军转移至陕北,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八、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对于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征也使红军队伍更加凝聚力,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九、长征的历史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体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国共内战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长征的背景原因宣讲稿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长征的背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理解长征的背景原因。
一、政治因素长征的背景原因之一是政治因素。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加剧,内战爆发。
红军在一系列战役中失利,被迫转移。
此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长征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摆脱敌人围追堵截,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二、军事因素长征的背景原因之二是军事因素。
在长征开始前,红军在中央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然而,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围攻日益加强,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此时,中国共产党需要采取战略转移,以保存军力,避免被敌人歼灭。
长征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军力,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转移。
三、经济因素长征的背景原因之三是经济因素。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十分落后。
红军在革命战争中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但是苏区内的经济条件十分困难。
此时,中国共产党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基础,以支持红军的发展。
长征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基础,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转移。
长征的背景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背景原因的探讨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世界革命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1934年1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长征。
你那么,⼤家知道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吗?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下⾯⼀起随店铺来看看。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的。
1932年,⽇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事变;1933年春,⽇军相继攻占⼭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中华民族的危机⽇益严重。
蒋介⽯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再对⽇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对⽇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表宣⾔,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对⽇宣战,号召全国⼈民团结抗⽇。
然⽽,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命的⽣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被迫实⾏战略转移。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长征”、“⼆万五千⾥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知。
1934年10⽉,中央红军(即红⼀⽅⾯军)开始实⾏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动称为“长征”,⽽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出版社中国部全体⼯作⼈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23⽇,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农劳苦群众书》中,第⼀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朱德在《中国⼯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长征,所向势如破⽵”,从⽽第⼀次提出“万⾥长征”的概念。
随着中央红军长征⾥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逐步增⼤。
了解长征背景简要概括
长征是指中共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长征发生在中国国内战争的背景下,当时中共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剿共运动的威胁。
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1年,当时中共中央在江西井冈山
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然而,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1934年秋天,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五
次围剿”,意图消灭中共红军。
由于大规模的敌人围剿,中共中央决定采取战略转移的策略,保卫红军的力量。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下的红军开始
了他们的长征。
长征的具体路径经过了艰苦的山地、草地和河流,中途还经历了决定性的战役。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艰苦的生活条件、缺乏粮食和药物的困境。
最终,中共红军于1935年到达了陕北地区,与当地的抗日武
装合流。
长征的胜利使得中共红军转移了自己的根据地,保存了自己的力量,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也成了中共红军逆境中坚持斗争的象征,对中共各级干部和战士的意志品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写作背景
【答案】:
1.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敌,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2.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几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3.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诗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
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长征的背景1、历史背景(1)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2)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
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2、意义(1)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背景故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它发生在1934年10月,历时一年多,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的艰苦跋涉。
长征的背景故事可以追溯到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环境。
一、国共内战的背景长征发生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
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开始了艰苦的游击战争。
国共两党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演变成全面的内战。
二、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军在江西瑞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但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为了保护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了长征。
长征的目的是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继续抗击国民党军队。
三、长征的艰难与困苦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跋涉,红军面临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艰难的山区、险恶的河流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同时,红军还要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保卫自己的生命和革命事业。
四、长征的胜利与意义长征虽然艰苦,但最终红军胜利地完成了跋涉,到达了陕北延安。
长征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以保存下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使红军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崇高的革命形象,吸引了大批革命者加入红军。
最后,长征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之一。
总结: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国共内战中的一次伟大壮举。
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国共内战的爆发和红军的战略转移。
长征的过程充满了艰难与困苦,但最终红军胜利地完成了跋涉。
长征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树立了红军的崇高形象,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之一。
长征的故事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路线简介摘要:一、前言二、长征背景三、长征路线概述四、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五、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正文:【前言】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文将简要介绍长征路线及其历史意义。
【长征背景】长征的背景源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当时,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主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路线概述】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青海、甘肃等省区,最后在陕西延安胜利会师。
长征过程中,红军进行了380 余次战斗,攻占700 多座县城,跨越了20 余条江河,翻越了18 座大山。
【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长征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存了革命火种,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最后,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即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紧密团结、严守纪律、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长征是一次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历史,它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原创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历程
3.长征的重要事件
4.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途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
一、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背景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当时中共领导层的错误判断,红军在战斗中处于劣势,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历程
长征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红军经过了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等地,途中遭受了极大的生命和物质损失。
三、长征的重要事件
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红军在这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红军在这次行动中
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天气的优势,成功突破了金沙江天险。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斗,红军在这场战斗中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红军在这段时间里遭受了极大的生命损失,但也充分体现了红军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也使红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考验。
长征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
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在“左”倾冒险主义者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
1934年4月28日,广昌陷落于蒋介石之手,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打破。
其它军事要塞也相继失守。
中央苏区逐渐缩小,这时中央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匮乏,红军已经失去了在根据地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
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红军完全陷于被动。
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
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
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
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
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长征是从战败逃跑到悲壮自救到转危为安到胜利前进的。
现代党史已经这样描述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长征资料
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
年间,从江西瑞金起跑,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西延安的一次伟大战役。
以下
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
1. 长征的背景: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抵
抗国民党的“围剿”政策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
2. 长征的起因:中共中央认为当时的武装反抗力量已经无
法一次性消灭敌人,决定采取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3.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
西延安。
4. 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的路径经过险峻的山脉、密林、
河流等地形,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追击,军队
经历了艰苦的长途跋涉。
5. 坚定的意志和艰苦奋斗: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
艰苦的战斗和生活条件,并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
的精神。
6.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转移了根据地,保存了战斗力,确立
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摘要: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自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以来,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历时一年多,行程两万五千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部英勇奋斗史。
以下是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概述。
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1934年,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长征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奋战一年余,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率领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
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1.突破乌江防线:1935年1月,红军主力在遵义会议后,迅速突破乌江防线,顺利进入贵州。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攻克娄山关:1935年5月,红军攻克四川境内的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4.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5.强渡大渡河:1936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畔展开激战,成功强渡大渡河,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6.大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长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威望,树立了群众观念,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长征锻炼了红军指战员,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4.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今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长征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长征时的故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意志。
在这里,我们回顾长征时的故事,感受那段充满艰辛、信念和希望的历史。
一、长征背景介绍长征发生在1934年至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
当时,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严密的封锁和围剿,红军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损失严重,被迫进行长征。
二、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长征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
这些战役和征程,展现了红军指战员的英勇顽强和智慧。
1.强渡乌江: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强渡乌江,突破敌人的防线,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
2.攻克娄山关:红军在娄山关战役中,英勇奋战,击败敌人,取得了长征过程中的重要胜利。
3.翻越高黎贡山:红军面对险峻的高黎贡山,展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成功翻越高黎贡山,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大转移,更是一次伟大的精神洗礼。
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
1.长征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2.长征锻炼了红军指战员,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如坚定的信念、英勇拼搏、团结互助等。
3.长征影响了国内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激发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尊敬。
四、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2.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
3.勇于攻坚克难,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总之,长征时的故事充满了激情、信念和希望,它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逃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远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一些相关资料。
一、长征的起因和背景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优势,红军被迫离开了瑞金,开始了长征。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斗争遭受了严重挫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二、长征的路线和过程长征的路线经历了多次变更,最终红军选择了从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这条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跨越了中国的南北和东西方向,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远征。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挑战,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条件。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和顽强意志,使其具备了更强大的战斗力。
最后,长征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得到了提升。
四、长征的启示和教训长征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在艰苦斗争中才能锻造出真正的革命战士。
其次,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路线和观点,才能赢得胜利。
最后,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五、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影响。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等,来追忆和纪念这段历史。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六、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长征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律长征的意思和注释七律是一种七句的律诗,每句五个字,且有规定的押韵方式。
《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律,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必胜的信念。
本文将从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意义、七律的结构和诗句的解读四个方面来解释《长征》这首诗的意思。
一、长征的背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后,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长征。
红军先后经过湘江、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地,最后到达陕北,与当地的抗日力量汇合。
长征中,红军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最终成功完成了长征的任务。
二、长征的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壮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的成功实现了红军的转移,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典范,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七律的结构《长征》这首诗是一首七律,每句五个字,共七句。
按照七律的结构,每句的押韵方式为“aabbccd”。
“a”、“b”、“c”三种韵脚交替出现,使得整首诗有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
四、诗句的解读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话表达了红军不惧艰难险阻的信念,也表现了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精神。
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前进。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话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跋涉的艰辛,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脉都是险峻的地形,红军不得不面对大大小小的山川。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句话描绘了长征中的两个重要场景,金沙江和大渡河。
金沙江是一个激流险滩,红军必须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渡过。
大渡河则是一个长长的铁索桥,红军必须要在冰天雪地之中过桥。
长征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
国民党对此当局异常恐惧。
因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
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
蒋介石调集兵力实施"围剿",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
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应主动退却,将敌诱进苏区内,发现和造成敌之弱点,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作战之战场,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部队于运动之中歼敌,以粉碎其"围剿"。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蒋介石的四次失败促使他改变围剿战略。
1933年初,在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
1933年五月,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
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
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
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
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
这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
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