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 课堂同步测试(带答案)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3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A.图中A物体长度为2.7cm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B.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C.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D.误差是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8.运动会上高速摄像机抓拍甲、乙、丙三位百米比赛运动员,在某时刻三者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
从起跑到该时刻,有关甲、乙、丙三位运动员的分析正确的是()A.乙的平均速度最大B.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可以判断甲运动员跑的最快C.甲的平均速度最大D.丙运动员每个时段的速度一定都是最小的9.如图所示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10s~4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大于甲车的平均速度C.乙车做加速直线运动D.在4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大于甲车的平均速度10.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A.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A物体作变速运动C.v A>v BD.B物体运动1.5s通过的距离是3m11.有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5s内通过了35m的路程,则该物体在3s内通过的路程为()A.6m B.7m C.14m D.21m12.中学生小明从学校步行回家,随身携带的手机记录共走了5000步,则小明从学校步行到家的时间最接近实际的是A.0.2h B.0.7h C.1h D.1.5 h 二、填空题(1)图(a)中物体的长度是cm;(2)图(b)中秒表的示数是s;16.人常说“一朝学会狗撵兔,从此踏上不归路”,这虽然有些调侃的意味,但也侧面证明17.小芳站在斑马线路口等绿灯时,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小芳是的;若马路宽19.中秋假期,小明一家开车去爬山,在路口处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汽车在遵20.下表为南通开往南京的D5538次动车运行时刻表,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选填“甲”或“乙”),铅笔的长度(1)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24.一辆汽车以速度表所示的速度通过一平直隧道,如图所示。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梳理知识点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 m,1m= cm,1m= mm,1m= μm,1nm= m。
知识点2长度的测量(1)选择和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
(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观、放、看、读、记。
(3)读数:正确读取测量数据,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读到的下一位,一个完整的数据=准确值+估计值十单位。
知识点3时间的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
还有小时,符号是;分钟,符号是。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调(归零);二按(启动);三停;四读。
(3)读数=小盘的分钟读数+大盘的秒读数。
知识点4误差(1)误差是测量值与之间的差异,误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减小误差的测量方法一般有:①;②;③。
点拨: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课堂练习1.[知识点2]测量金属块的长度,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2.[知识点4]误差产生的原因与()A.测量工具有关,但与测量人无关B.测量人有关,但与测量工具无关C.被测物体有关D.测量工具有关,也与测量人有关3.[知识点1]某同学身高是167.4 ,课本每张纸的厚度是7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长约6400。
4.[知识点2]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甲尺的分度值是;乙测量的结果是,乙尺的分度值是。
尺测量较准确。
5.[知识点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如图中紧密排绕的铜丝,若这些紧密排绕的铜丝一共有20圈,则铜丝的直径为 mm;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粗细均匀铅笔上的过程中,没有紧密排列,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知识点3]如图甲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是 min s;如图乙所示,电子秒表的读数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卷有答案一、选择题(共18道总分36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测量错误造成的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C.0℃的水与0℃冰的冷热程度相同D.地球自转不属于机械运动2、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A.B.C.D.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A.甲在乙前面0.6米处B.甲在乙前面1.2米处C.乙在甲前面0.6米处D.乙在甲前面1.2米处4、小明和小丽站在路边等校车,小丽说自己是运动的,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灯B.路边的树木C.小明D.驶来的校车5、在科技活动中,小万遥控一辆四驱车在平直轨道上运动,由静止起在5s内加速到8m/s,共运动了30m,该物体在这5s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5m/s C.8m/s D.都不对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8s,甲在乙前面1.6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7、如图是甲、乙两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确定8、李明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4次结果如下,其中记录错误的一次是()A.17.52cm B.17.32cm C.17.31cm D.17.30cm9、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10、降雪量是用一定面积的雪化成水后的高度来衡量的,一场大雪后,小华用刻度尺测出水平地面雪的厚度为180mm,然后他脚使劲将雪踏实,测出脚踩出的雪坑的深度为165mm,这场大雪的降雪量为()A.345mm B.180mm C.165mm D.15mm11、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0"刻度线量起B.不论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C.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应尽可能避免产生实验误差D.测量长度的准确值只与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关,与刻度尺的长短无关12、一物体从A地运动到B地,如果通过前二分之一路程时的平均速度是4m/s,通过后二分之一路程时的平均速度是6m/s,则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 m/s B.4.8m/s C.5 m/s D.6m/s13、正常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A.1.3m/s B.12m/s C.1.2cm/s D.1.2km/s14、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将PM2. 5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材知识全解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国际通用的符号,国际单位制中,米的符号是m。
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等。
它们同米的关系:1km=103m,1dm=10-1m,1 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例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14.5cm=14.5×10-2=0.145mB.14.5cm=14.5cm×10-2m=0.145mC.14.5cm=14.5÷(100m)=0.145mD.14.5cm=14.5×10-2m=0.145m解析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技巧:数字不变,乘以目标单位与原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原单位改写成目标单位即可。
所以本题正确的换算过程如下:答案 D注意换算后的数值太大或太小时,要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知识点二长度的测量直尺、卷尺、三角尺等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是精确度比较高的长度测量工具。
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步骤要求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和分度值(1)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2)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3)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会选在事先没有给定刻度尺时,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
选择刻度尺要会“两选”一选量程,量程要合适,尽量一次就能测完全长,二选分度值,根据需要,分度值要合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会看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读会记记录时,不要忘记注明测量单位2.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方法图示说明累积法平移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例2 如图1-1-1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一、选择题1.(0分)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小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皮筏是运动的B .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C .小明是运动的D .溪水是静止的解析:D【详解】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以小强为参照物,皮筏、小明、溪水相对于小强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岸边的树木相对于小强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选D 。
2.(0分)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它们的s t -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0.6m/s v =甲,0.2m/s v =乙B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6.0mC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4.8mD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2.4m解析:B【详解】A .由图可知,当t =6s 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 甲=3.6m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 乙=1.2m ,则v 甲= 3.6m =6ss t 甲甲=0.6m/s v 乙= 1.2m =6ss t 乙乙=0.2m/s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BCD .由图象可看出:经过6s ,甲车的路程是3.6m ,乙车的路程是1.2m ,由题知,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m-1.2m=2.4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m+1.2m=4.8m故B 错误,符合题意,C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3.(0分)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A .2:5B .5:2C .9:10D .5:8解析:C【详解】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由s t v=可知,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9:10,故选C 。
4.(0分)下列有关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10m /s ⨯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20m /sC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的5sD .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解析:D【详解】A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故A 选项错误;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故B 选项错误;C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的1s ,故C 选项错误;D .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故D 选项错误。
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一、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情境计算在0~10 s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0 m/s, 在10~20 s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0 m/s, 在20~30 s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0 m/s, 在30~40 s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0 m/s分析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结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情境计算在0~10 s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20 m/s, 在10~20 s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25 m/s, 在20~30 s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0 m/s, 在30~40 s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为45 m/s分析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不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结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判对错】(1)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指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2)由v=s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3)变速直线运动就是指速度时刻变化的运动。
(×)二、平均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v=st ,其中s表示物体运动的总路程;t表示物体运动的总时间。
【释疑点】(1)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某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重点一 平均速度的计算【典题1】(教材再开发·P22T4改编)小梦假期去南京姑姑家探亲,坐上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列车,看到了该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
站 次 站名 到达 时间 开车 时间 运行 时间 里程 1 北京南 始发站 08:00 0 min 0 2 济南西 09:32 09:34 1 h 32 min 406 km 3 南京南 11:46 11:48 3 h 46 min 1 023 km 4上海 虹桥12:55终点站4 h 55 min1 318 km(1)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G11次列车从济南西站到南京南站之间的平均速度为多少;(保留一位小数)(2)姑姑开车去南京南站接小梦,姑姑看到标志牌时刚好是上午11:00,请问姑姑以最大的速度行驶,接小梦会迟到吗?解:(1)G11次列车从济南西站到南京南站之间的路程s =1 023 km-406 km=617 km; 所用时间t =11:46-09:34=2 h 12 min=2.2 h; 平均速度v =s t =617 km2.2 h≈280.5 km/h 。
一、选择题1.(0分)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在0~10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B .在0~20s 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筝C .两同学在0~15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 .在0~15s 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100m 处相遇 解析:D 【详解】A .由图可知,乙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0~10s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0~15s 内的平均速度,所以乙的速度为100m 6.7m/s 15ss v t ==≈ 故A 错误;B .由图可知,0~20s 内时间相同,但路程不相同,根据公式sv t=可得,两个同学的速度不相等,故B 错误;C .由图可知,甲在10~15s 内静止,故C 错误;D .甲乙同学从同一位置同时出发,0~10s 内甲运动的快,甲在乙的前面,甲在10~15s 内停止运动,在时间为15s ,路程为100m 时两图像相交,代表甲和乙相遇,故D 正确。
故选D 。
2.(0分)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 A .2:5 B .5:2C .9:10D .5:8解析:C 【详解】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由st v=可知,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9:10,故选C 。
3.(0分)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奋力划浆,龙舟飞速前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该龙舟是运动的B .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河岸是运动的C.以龙舟为参照物,河岸是静止的D.以河岸为参照物,龙舟是静止的解析:B【详解】A.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相对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变化,该龙舟是静止的,故A错误;B.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河岸相对运动员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河岸是运动的,故B正确;C.以龙舟为参照物,河岸相对龙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河岸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河岸为参照物,龙舟相对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龙舟是运动的,故D错误。
人教版物理初二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总分:6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1.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 甲、乙都由稳定开始运动B. 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C. 甲、乙两车议决5s一定相遇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2.在风驰电掣的列车上,妈妈对孩子说“坐着别动”,其所选的参照物是()A. 铁轨B. 路边的树林C. 小孩的座位D. 车厢里的流动办事车3.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稳定的B. 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C. 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D. 加油机相敷衍地面是运动的4.人民币中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A. 3μmB. 3mmC. 3cmD. 3dm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下列s−t图象中能反应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是()A. B.C. D.第 1 页6.如图所示,小明水平向右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但没有推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箱子虽然没有被推动,但小明对箱子做了功B. 箱子没有被推动,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C. 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均衡力D. 箱子没有被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7.烟囱上烟和路面上两小车上旌旗飘荡环境如图所示.关于两小车运动状态的鉴别,正确的是()A. 甲车一定稳定B. 乙车一定稳定C. 甲车一定向右运动D. 乙车一定向左运动8.甲、乙、丙三位同砚测一张长1.2m的办公桌,甲、乙均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丙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甲、乙、丙三人测出的数据分别为1.203m、12.0dm、120.1cm,此中正确的是()A. 三者都对B. 甲对C. 乙对D. 丙对9.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守候时,坐在车内的小明忽然觉察自家的小车在后退,本来车子并没有动。
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 左右车道先行的公交车B. 小明爸爸C. 地面D. 自家小车10.小高上山的速度是1m/s,到山顶后又沿原路返回,速度是1.5m/s,则小高上下山的均匀速度是()A. 1.5m/sB. 1.25m/sC. 1m/sD. 1.2m/s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1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联合偏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______,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______(以上两空选填“稳定”、“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要的时间是()A.60sB.50sC.40sD.20s2.下面是体育老师对九(9)班小明同学的记录档案,不正确的是()A.小明的身高为167cmB.小明的质量是48kgC.小明的体温为36.8℃D.小明百米跑的成绩是113秒3.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理数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的沸点一定是100℃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C.成年人散步的速度约为5m/sD.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4.如图为小丁在体育测试1000m跑中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丁是静止的B.小丁的鞋底花纹很深,可以减小摩擦C.小丁冲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人具有惯性D.小丁跑得越快,到达终点所用时间越长5.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A.150 mB.140 mC.250 mD.50 m6.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可将大洋彼岸的情景实时地传递到我们的眼前,该卫星以下列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A.太阳B.月亮C.地球D.小行星7.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位同学的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B.甲同学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乙同学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C.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D.木块的长度为3.89cm8.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D.两只鸡蛋所受的重力约1N二、多选题9.一辆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关于此图像,说法正确的是()A.图像横轴代表路程,纵轴代表时间B.图像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C.该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D.该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10.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A.研究的气泡在水中运动是自上而下的B.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快一些C.本实验也可将玻璃管保持一定倾角放置D.若仅测得气泡在管内运动的全部路程和时间,则不可以判断气泡运动为匀速运动11.田径世锦赛在北京举行,如图是男子100米冠军博尔特冲线瞬间的照片,照片右上角显示的时间为其成绩,根据这些信息()A.可知博尔特跑得最快B.可排出各选手的最终名次C.不能求出博尔特全程的平均速度D.可知博尔特跑完全程用的时间最长12.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B.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会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受到惯性作用C.人沿水平方向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D.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闹钟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1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选择题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A .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B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C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D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2.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2∶3,运动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1,则甲、乙的通过路程之比是( )A .3∶1B .3∶2C .4∶3D .3∶4 3.王瑞同学水平推动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物体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 )①物体0~1s 处于静止状态②物体在第1~4s 做匀速直线运动③物体在4~6s 通过的路程是2.4m④物体在0~6s 的平均速度是0.7m/sA .只有①正确B .只有②③正确C .只有①②③正确D .①②③④都正确4.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在0~10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B .在0~20s 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筝C .两同学在0~15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 .在0~15s 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100m 处相遇5.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小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皮筏是运动的B .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C .小明是运动的D .溪水是静止的6.下列有关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10m /s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20m/sC.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的5sD.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奋力划浆,龙舟飞速前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该龙舟是运动的B.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河岸是运动的C.以龙舟为参照物,河岸是静止的D.以河岸为参照物,龙舟是静止的8.物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四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以声速C.一位同学按选项 A方法测量时间,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D.一位同学按照选项 B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9.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甲的速度等于乙的速度D.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10.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课堂同步测试(带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使用刻度尺应注意四点:放、看、读、记.2.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2)化曲为直法(如滚轮法、软线法和分割法);(3)等量代换法.3.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为15 min)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 s),并将它们相加.4.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1.读取被测长度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该数位上无数,则应补零.2.测量结果后面应带上相应的单位.3.错误不同于误差.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如图所示,海螺的长度为________cm,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cm.【提示】海螺的长度为2.15 cm,其中2.1 cm为准确值,0.05 cm是估读值;硬币的直径为1.20 cm,其中1.2 cm为准确值,数据末尾的“0”为估读数字.【答案】 2.15 1.20知识点1长度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km=______m,1 m=______dm=______cm=______mm=______μm=______nm.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正确使用刻度尺:(1)放:________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___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________,不能歪斜;(2)看:视线要________刻度线;(3)读:区分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要________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记录________,并注明__________.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h=______min=______s.4.实验时常用________测量时间.知识点3误差5.________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错误______避免,而误差______消除,只能尽量______误差.1.(柳州中考)图中所列仪器用于测量时间的是 ()A.卷尺B.游标卡尺C.螺旋测微器D.挂钟2.如图所示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3.(新疆中考)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70() A.纳米B.微米C.毫米D.厘米4.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 s的是()A.眼睛迅速眨一次B.人正常呼吸一次C.人心脏跳动一次D.人打一个哈欠5.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错误B.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C.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D.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不遵守测量规则造成的6.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准确程度较高的是______刻度尺,最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的读数是________cm.第6题图7.如图所示是“停表”的示意图,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______min______s.第7题图8.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五次的记录数据分别为:17.82 cm、17.83 cm、17.81 cm、17.28 cm、17.81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物体的长度应为________.9.2013年1月11日到1月1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2.5 μm=2.5 μm×10-6 mB.2.5 μm=2.5×10-5 dmC.2.5 μm=2.5×10-6 cmD.2.5 μm=2.5×10-9 m10.(淮安中考)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11.(呼伦贝尔中考)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长为25.91 cm,宽为18.35 cm,那么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A.1 mm B.1 cmC.1 dm D.1 m12.采用密绕法测铜丝的直径时,把铜丝在木棍上绕50匝,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50匝铜丝的总宽度L,则可得出一根铜丝的直径d=L50.用此法先后测量三次,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位置,结果三次测得的铜丝直径不同,则误差产生的原因是()A.可能是由于铜丝间绕得紧密程度不同B.可能是由于铜丝的粗细不均匀C.可能是由于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D.以上说法都不对13.小刚学习了长度测量以后,在分组探究活动中,估计教室里所用课桌的高度约为80______(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然后又用刻度尺测量橡皮擦的长度,如图所示,图中橡皮擦的长度为______cm.14.学了刻度尺的使用后,李华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了粉笔盒的宽度,李华的测量如图所示.请你对李华的测量做出评估.(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1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后用刻度尺测得这个线圈的长度是________cm,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_mm.挑战自我16.小霞的妈妈买了一盒新蚊香,蚊香盒上写着广告语“2014新款:加大圆盘”.小霞将其和该品牌的旧款蚊香(如图)做了比较.发现新款蚊香圆盘确实加大了,每盒仍然为4盘,蚊香条的粗细没有变化、但每盘蚊香的圈数减少了.给你一把刻度尺,请你再添加适当辅助器材设计实验来判断到底新款蚊香有没有加量,请写出方案.第2节运动的描述1.运动和静止的判断: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体就是运动的;若未发生变化,则物体就是静止的.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时,首先应考虑研究对象周围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物体.不要错误地认为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为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为参照物,但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常德中考)如图所示,袋鼠妈妈把小袋鼠放进育儿袋中后,在草地上向前跃进.说小袋鼠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A.草地B.袋鼠妈妈C.天空D.灌木丛【提示】此题中描述的是小袋鼠是静止的,也就是分析出小袋鼠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可.【答案】 B 【方法归纳】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参照物的步骤:先确定研究对象;再弄清研究对象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最后再分析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位置的变化,确定出参照物.知识点1机械运动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知识点2参照物2.在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______.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______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______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__.知识点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一般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可见运动和静止是______的.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行星转动B.鲜花怒放C.枯叶飘落D.骏马奔腾2.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面上的房屋是静止的B.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静止的C.恒星是静止的D.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3.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照物就是静止不动的物体B.静止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C.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照物D.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4.(邵阳中考)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了方便市民,我市在市区不同位置设立了自行车停取处.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车去上学.在行驶途中,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公路两旁的房屋B.公路两旁的树C.他骑的自行车D.对面驶来的汽车5.(牡丹江中考)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是 ()A.飞奔的猎豹B.放在桌面上的书C.慢慢爬行的蜗牛D.站在上升扶梯的人6.“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7.(辽阳中考)假日里,小东乘坐电动观光车欣赏世博园的美景,路边的垂柳缓步向他走来,婀娜的身姿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鲜花向他微笑,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垂柳向小东走来”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8.《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他不懂得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知识.9.(嘉兴中考)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10.(厦门中考)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河对岸D.从对岸吹来11.(武汉中考)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D.小强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12.(长沙中考)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13.(巴中中考)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________的,以大道两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是__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14.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15.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宝叔在外求学读书,宝叔的父亲去看他,宝叔向父亲询问家中可有怪事.他父亲说:“怪事倒也不多,只是昨夜一阵大风甚怪,把咱家院中的一口井吹到了篱笆院外.”如图所示,宝叔细想言道:“此风少也.确实甚怪.”请你仔细分析一下,此风“怪在哪里”.挑战自我16.小明喜欢打篮球,更喜欢观看电视转播的CBA比赛.他发现:运动员始终处于电视屏幕上,但我们却感觉运动员在球场上来回不停地跑动.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桌面上安装一条滑轨,上面放着一幅带轮子的背景画,前面放一个小卡通人物画.请你按照实验自己试一试.(1)当推动背景画向左运动时,会感觉到卡通小人向______(填“左”或“右”)跑.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篮球运动员始终处于屏幕上,我们为什么会感觉他们在跑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节运动的快慢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不变,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2.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一、写出公式;二、代入物理量及其单位;三、算出结果;四、写出答案.1.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2.不要错误地认为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为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为参照物,但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如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________km/h.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提示】 甲图中,汽车的速度为80 km/h ,汽车行驶的里程为13 561 km ;乙图中,汽车行驶的里程为13601 km ,故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s =13 601 km -13 561 km =40 km ,汽车的平均速度v =s t =40 km 0.5 h=80 km/h 【答案】 80 80知识点1 认识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______;(2)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______;(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______.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之比叫做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为v =________.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为______;在交通运输中,常用________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________.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知识点2 匀速直线运动4.物体沿着直线且______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5.通常用__________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快慢.1.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快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②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③物理学上用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④物理学上用物体所用时间与通过路程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在相同的路程里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D.以上说法都对3.(襄阳中考)2013年9月29日建成通车的卧龙大桥是襄阳首座斜拉桥,全长4 343.5米,桥面宽31.5米,双向六车道.如果一辆大车通过该桥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则所用的时间是(保留整数位)() A.4 min B.6 minC.8 min D.10 min4.(潍坊中考)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如图1),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像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图1 图2A.135 m/s B.168.75 m/sC.2.25 m/s D.2.81 m/s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5 m/s速度匀速行驶,则20 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_m.6.(广安中考)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________km/h,合________m/s.7.(永州中考)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 s内加速跑完了36 m,接着保持8 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________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8.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9.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 A .1.2 cm/s B .1.2 m/s C .12 cm/sD .12 m/s10.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 .路程跟时间、速度均成正比D .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1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 -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6 s,甲在乙前面1.2 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12.(菏泽中考)一辆长10 m的大货车,以36 km/h的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 s,则隧道长为________m.13.(株洲中考)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当t=50 s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__m.第13题图14.(绥化中考)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向______做直线运动,经过6 s甲乙两物体相距______m.第14题图15.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 h到达三水,休息0.5 h后,再以8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 h到达肇庆.求:(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挑战自我16.屋檐下有一木质直角三角架,如图所示,已知AB=3 m,BC=4 m,抓抓猫逮到跑跑鼠后,在A点让跑跑鼠逃脱,跑跑鼠沿ABC路线以3.5 m/s的平均速度拼命逃窜,抓抓猫选择AC路线同时开始追赶并恰好在C点再次逮到跑跑鼠.问:(1)抓抓猫和跑跑鼠何者平均速度大?(2)抓抓猫平均速度多大?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v =st.3.误差分析:若测得的路程偏大,时间偏小,则测出的速度会偏大;反之速度偏小.1.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应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2.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南宁中考)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 AB<t BC B.t AB=t BCC.v AB>v BC D.v AB<v BC【提示】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 AB=5 s,t BC=3 s,所以t AB>t BC,A、B两选项说法错误;由图得出小车走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st分析判断出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答案】 D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________,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__,则可利用公式__________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2.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斜面的一端用木块______,使它保持______的坡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有关部门在路边竖立了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分别竖有50 m、100 m、200 m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的速度,他用手表测出汽车从确认牌开始到200 m标志牌的时间为8 s,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A.6.25 m/s B.12.5 m/s C.25 m/s D.25 km/h2.如图是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02 s自动拍照一次,拍下了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选项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球运动情况的是()3.(哈尔滨中考)同学们用图甲________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3题图第4题图4.(烟台中考)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若秒表每格为 1 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5.打点计时器是记录时间的仪器,其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平均速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则A、C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cm,物体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6.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7.在测运动员短跑时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给你的器材有:皮尺、天平、量筒、停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和________;实验中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实验中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则男运动员在前2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女运动员在前5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8.(大庆中考)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 m.(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 B=________m/s;(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_______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______m/s.(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9.(河南中考)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10.如图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车费发票,车票上显示了一些数据,试根据其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2)由于受到雨淋,车票上金额一项已无法看清,小明在出租车的车门上看到如下消息:“起步价7元,限2 km,按起步价加上超过的里程以2.60元/千米收费.”根据这些消息,车票的金额应该为多少元?(保留到0.1元)参考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前预习1.米m10310102103106109 2.刻度尺零刻度线紧靠平行正对估读数值测量单位 3.秒s60 3 600 4.停表 5.测量值可以不可减小当堂训练1.D 2.B 3.B 4.C 5.C 6.B 2.357.338.58.17.28 cm17.82 cm课后作业9.B10.C11.A12.A13.cm 3.1014.(1)刻度尺没有放正(2)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3)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15.5.00 1.616.答:蚊香圆盘不是线段,不能直接利用刻度尺测量其长度,可以取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使其与蚊香圆盘完全重合,然后量出这段棉线的长度,蚊香的长度就等于这段棉线的长度.参考答案第2节运动的描述课前预习1.位置 2.标准 运动 静止 参照物 3.不同 相对当堂训练1.B 2.D 3.D 4.C 5.B 6.C 7.观光车 8.运动 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后作业9.D 10.A 11.D 12.C 13.静止 运动 14.帆船 青山 1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有所不同.以篱笆为参照物,当篱笆越过了井口,相对篱笆而言,井就移动到了篱笆院子外了.因此这才是此风“怪”的原因. 16.(1)右 我们是以背景画为参照物 (2)因为我们在观看时是以电视画面中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了参照物参考答案第3节 运动的快慢课前预习1.路程 时间 路程 2.快慢 路程与时间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 /t 3.米每秒 m/s 千米/时 km/h 1 m/s =3.6 km/h 4.速度 5.平均速度当堂训练1.A 2.C 3.A 4.C 5.300 6.90 25 7.16 6.25课后作业8.A 9.B 10.D 11.D 12.190 13.30 450 14.东 30 15.(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s 1=v 1t 1=90 km/h ×0.5 h =45 km ;(2)广州到肇庆,汽车行驶的路程s ′=s 1+v 2t 2=45 km +80 km/h ×1 h =125 km ;汽车行驶的时间t ′=0.5 h +0.5 h +1 h =2 h ;汽车行驶的速度v ′=s ′/t ′=125 km/2 h =62.5 km/h. 16.(1)由题意知,跑跑鼠运动的路程是AB 和BC 之和,即为7 m ;抓抓猫运动的路程是AC ,根据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3 m )2+(4 m )2=5 m ,所以抓抓猫运动的路程是5m ,由于它们的运动时间相同,所以跑跑鼠的平均速度大;(2)跑跑鼠运动的时间:t 鼠=s 鼠v 鼠=7 m 3.5 m=2 s ,因为抓抓猫和跑跑鼠运动时间相同,所以t 猫=2 s ,则抓抓猫的平均速度:v 猫=s 猫t 猫=5 m 2 s =2.5 m/s参考答案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课前预习1.路程 时间 v =s t2.垫起 很小 使小车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当堂训练1.C 2.C 3.玻璃管刻度尺、停表气泡的速度是2.5 cm/s 4.时间0.2 m/s小于 5.10.20 2.55课后作业6.B7.皮尺停表路程时间 6.2568.(1)0.8(2)0.5 1.3(3)变大9.(1)40.025.0(2)小(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10.(1)小明13:41上车,13:56下车,出租车行驶时间:t=13:56-13:41=15 min=0.25 h.v=st=7.2 km0.25 h=28.8 km/h.(2)根据计费标准可分段计费,0~2 km,7.00元;2 km~7.2 km共计5.2 km,每超过1 km收费按照2.60元/千米收费,故7.00元+5.2 km×2.60元/km=20.52元≈2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