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10.95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相同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如图是甲、乙两个网球沿水平面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a到b,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B.从a到b,甲球的平均速度比乙球大C.甲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答案:CAB.甲乙两球起点和终点位置相同,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相等,甲有6个点,是摄影5次的结果,乙有4个可知,甲乙运动相同路程时,甲所点,是摄影3次的结果,所以时间不同,且甲的运动时间比乙长;由v=st用时间长,所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小。
故AB错误;C.由甲图可知,甲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甲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由乙图可知,乙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短,所以乙球速度越来越小,故D错误。
故选C。
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测量中,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允许的B.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C.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会造成实验误差D.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答案:BA.在测量中,错误是不允许的,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一定存在的,故A错误;B.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故B正确;C.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会产生错误,而不是造成实验误差,故C错误;D.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和丁B.乙和丙C.乙和丁D.甲和丙答案:C甲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乙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丙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丁图表述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图和丁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三运动的快慢知识点汇总新人
教版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s t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s
t
,变形可得:s=vt,t=
s
v。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2.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 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 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替代法。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更精密的仪器。
7.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 ),小时(h );1min=60s;1h=60min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二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
二、运动的描绘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地点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依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参照物(不可以
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状况时,往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一样的参照物来察看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一样。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1) 1 nm=1×10-3μm=1×10-6mm=1×10-7cm=1×10-8dm=1×10-9m(2) 1 nm2=1×10-6μm2=1×10-12mm2=1×10-14cm2=1×10-16dm2=1×10-18m2(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看量程和分度值;( 所有测量工具第一步都是选择测量、分度值)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③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初中物理只有刻度尺要估读)⑥注意单位(2)中考常考长度估值①中学生身高约1.6—1.8m,手掌宽度约10cm,②指甲宽度约1cm。
③中学生步长约50—70cm。
④居民楼房每层约3m。
教室门高约2m。
⑤考试所用答题卡宽度约30cm。
⑥一只新铅笔长度约18cm。
⑦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18cm。
⑧1元硬币直径约2.4cm,10元人民币长约14cm。
⑨课桌高度约0.8m,椅子高度约0.4m。
⑩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时间的测量(1)1h=60min=3600s(2)常见的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机械停表的使用①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②先读小盘的读数,单位分钟,③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④读大盘的读数,单位是秒,前半分钟就读0-30s,后半分钟读31-60s。
(4)中考常考时间估值①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min,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1s。
②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
③做一次眼保健操时间为5min。
④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⑤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0.3秒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系:用于测量和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标准。
二、速度与加速度1.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3.秒速、米制国际单位制速度单位:m/s。
4.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5.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6.瞬时速度:极短时间段内的速度。
7.加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
8.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9.秒速、米制国际单位制加速度单位:m/s²。
10.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三、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同一方向上匀速运动。
2.特点:速度恒定,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3.速度-时间图:直线。
4.位移-时间图:直线。
四、匀加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均匀增加或减小的运动。
2.特点:加速度恒定,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3.位移-时间图:抛物线。
4.速度-时间图:直线。
五、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狭义上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而做竖直方向上自由下落的运动。
2.特点:加速度恒定,取向竖直向下,大小为9.8m/s²。
3.位移计算公式:位移=初速度×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六、简谐振动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的运动。
2.特点:周期恒定,振幅和频率可以改变。
3.周期的定义:一个完整的往复运动所需要的时间。
4.频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往复运动次数。
七、单摆运动1.定义:物体通过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与一个固定点连接,做往复运动的运动。
2.特点:周期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周期越长,频率越低。
综上所述,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和单摆运动等。
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卩m),纳米(nm)。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女口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1)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讲测量方法、选用更精密的仪器(4)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三、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本文为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发生的位置变化。
位置的变化是由物体的运动引起的。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1.1 平动平动是指物体的全身同时按着同一方向平移运动的现象。
在平动中,物体的各个部分移动的路程、速度和方向都是相等的。
例如,火车沿直线轨道匀速行驶、小车沿直线轨道滑行等都属于平动。
1.2 转动转动是指物体绕着某个轴线旋转运动的现象。
在转动中,轴线上的点由于与轴线的距离不同,所以它们移动的路程、速度和方向也不同。
例如,地球的自转、风车的转动等都属于转动。
2. 机械运动的描述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需要使用一些物理量来度量和表示。
2.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量,用Δx表示。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方向与直线的方向相同。
2.2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用v表示。
速度的大小等于位移的大小除以经过的时间,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2.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用a表示。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改变量除以经过的时间,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3. 机械运动的运动学公式机械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机械运动过程中的相关物理量。
3.1 平动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对于平动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运动学公式:•速度公式:v = Δx / Δt•位移公式:Δx = v * Δt•加速度公式:a = (v - u) / Δt其中,v表示终止速度,u表示起始速度,Δt表示经过的时间。
3.2 转动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对于转动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运动学公式:•角速度公式:ω = Δθ / Δt•弧长公式:Δs = r * Δθ•角加速度公式:α = (ω - ω₀) / Δt其中,ω表示终止角速度,ω₀表示起始角速度,Δθ表示绕轴旋转的角度,Δt 表示经过的时间,r表示轴线上的点到轴线的距离。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参考答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um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18.4cm ,估计值是0.01cm ,单位是厘米。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 1.90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0.1 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1.7 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使用刻度尺应注意四点:放、看、读、记.2.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2)化曲为直法(如滚轮法、软线法和分割法);(3)等量代换法.3.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为15 min)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 s),并将它们相加.4.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1.读取被测长度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该数位上无数,则应补零.2.测量结果后面应带上相应的单位.3.错误不同于误差.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如图所示,海螺的长度为________cm,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cm.【提示】海螺的长度为2.15 cm,其中2.1 cm为准确值,0.05 cm是估读值;硬币的直径为1.20 cm,其中1.2 cm为准确值,数据末尾的“0”为估读数字.【答案】 2.15 1.20知识点1长度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km=______m,1 m=______dm=______cm =______mm=______μm=______nm.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正确使用刻度尺:(1)放:________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___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________,不能歪斜;(2)看:视线要________刻度线;(3)读:区分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要________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记录________,并注明__________.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h=______min=______s.4.实验时常用________测量时间.。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 ,那么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屡次测量求平均值(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防止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那么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防止的。
二、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三、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四、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⑴比拟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那么运动快⑵比拟百米运发动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那么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发动同万米运发动比拟快慢,采用:比拟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那么获得第一名的是 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⑶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μm;1m=109n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⑷常识: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4、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知识要点总结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知识重点总结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地点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
宇宙中最广泛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仍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仍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地点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关于参照物地点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假如地点没
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随意的,选择不一样的参照物来察看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样。
比如:坐在履行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
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关于参照物的选择,应当按照有
益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许
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 如房子、树木等 ) 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全部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则是相关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仍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适合的参照物。
外语学习网
(2)看被研究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地点能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地点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地点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 、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以下图所示);需实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准确选择、使用刻度尺、理解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 _; 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 _;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 _;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 __;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 __; 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_;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_; 教室门的宽度是0.95_m _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 __; 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 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μm _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_; 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_; 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 __;分析: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能够了。
1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 基础知识篇 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在教材中主要体现为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等板块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达到的要求是: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第一章机械运动 知识网络构建
测量工具长度单位及换算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间单位及换算测量方法概念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选定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机械运动定义定义匀速直线运动公式速度单位直线运动分类意义机械运动定义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曲线运动svt
原理:=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实验过程
高频考点透析 序号 考点 考频 2
1 长度测量的方法 ★★ 2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 3 参照物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
4 速度公式及相关计算 ★★ 5 平均速度的测量 ★ 第一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长度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31km10m,11dm10m,21cm10m,31mm10m,61μm=10m,91nm10m。
知能解读(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做到“三看”,如图所示。
(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刻度线量起。 (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2.使用时做到“五会” (1)会“选”。“选”是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精确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测量对象 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也不同。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精确程度要求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选用分度值是1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 (2)会“放”。如图所示,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歪斜;二是指要尽可能地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3)会“看”。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且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4)会“读”。要注意区分大格及小格的数目,精确的测量需要估读,即在读数时,除准确读 3
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如25.38cm中,25.3cm是准确值,0.08cm是估计值,它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25.3cm~25.4cm范围内,且更接近于25.4cm。 (5)会“记”。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1)记录时要注意:准确值+估计值=测量值,后面标明单位。 (2)使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所达到的精确程度不同。如图所示,上面的刻度尺能精确到1毫米,可以读为2.81 cm,其中2.8 cm是精确的,0.01 cm是估读的。下面的刻度尺只能精确到1厘米,可以读为2.8 cm,其中2 cm是精确的,0.8 cm是估读的,就没有上面的刻度尺精确。反过来,当我们读出一个2.81 cm的数值时,就知道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所以2.81 cm和2.8 cm是不一样的。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最后结果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要与测量值一致。 知能解读:(三)时间及单位 1.时间: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反映物体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需要用到时间和时刻两个概念。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 2.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知能解读:(四)时间的测量工具 时间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停表、手表、钟表以及古代用的日暑、沙漏等。 知能解读:(五)停表的使用 停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宝,如图所示,秒针转一圈的时间是30s。当秒针转动一圈时,内圈的分针转动一小格。 使用方法: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
知能解读:(六)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叫做误差。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①跟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有关; ②跟测量人读取的估计值不同有关 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
减小或避免 不能避免,只能减小。减小方法: ①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改进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采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 4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一)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问题 一要看刻度尺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二要看视线是否正对刻度线,三要看是否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方法技巧(二)停表的读数 首先要明确大表盘的指针转一周是多少秒,分度值是多大;小表盘的指针转一周是多少分,分度值是多大。然后再读数。 跨越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没有去掉错误的数据 用刻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如果数据中有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则应去掉错误数据后,将剩余的数据求平均值。 物理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法 若某一未知量跟可以计算出的量或可以直接测量出的量相等,则可以用计算出的量或直接测量出的量代替这一未知量,这种方法叫做等量代换法。在本讲中,等量代换法主要应用于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中。 中考考点链接 考点链接: (一)中考考点解读 本讲内容中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及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刻度尺的使用将是今后考试的方向,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考查。 考点链接: (二)中考典题剖析 1.长度单位的选择 2.刻度尺的读数 第二讲运动及其测量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知能解读:(二)参照物 1.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 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理解 (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但不能选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反之,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时,就应该看运动的物体相对谁的位置在变化,谁就是运动物体的参照物。 知能解读:(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相对于这个物体是静止的,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可能是运动的,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