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 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 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因此, 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 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 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 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阅读方法
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 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 之处。请在文中找找,那些地方 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 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 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通过时 间、人物)
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 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在文中挑选三个你最喜欢的词语, 说说它们的作用
时间 地点 人物
《竹节人》 范锡林
画面想象 联系实际
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生动记叙了“我们”小时候痴迷于玩“斗 竹节人”游戏的事情,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年 代里,儿童的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美 丽时光的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我们小时候玩具的来历及迷上
竹节人。 第二部分(3-4):做竹节人的方法,写出了我们
对竹节人的痴迷。
理解词意
根据意思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
• (1)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弄巧成拙 )
• (2)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 (3)大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前功尽弃) (叱咤风云 )
• (4)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虎视眈眈)
• (5)变得什么都没有了。 • (6)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 (7)形容声势气派令人敬畏。 • (8)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第三部分(5-19):我们课余玩斗竹节人的方法、 平台及场景。
第四部分(20-29):我们因上课玩“斗竹节人” 被没收,而老师也玩的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