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9
我国八大民主党派简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是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事业的政党。
主要创始人为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
一、历史轨迹1945年和1946年以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为基本骨干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分别在重庆和广州成立。
1947年11月,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会议在香港举行。
1948年1月1日,会议宣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何香凝、冯玉祥等入选中央领导机构。
1949年,李济深、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共同纲领》的制定,参与选举中央人民政府。
宋庆龄、李济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谭平山、朱学范、傅作义、李德全、何香凝分别任政府部委的部长和主任。
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决定将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统一为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民促宣告结束)。
统一后的民革分别于1956年、1958年、1979年、1983年、1988年、1992年、1997年召开了第三、四、五、六、七、八、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历届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侯镜如、李沛瑶;现任主席何鲁丽。
二、今日民革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民革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积极拥护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动员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大业努力奋斗,谒诚奉献。
民革发展成员,是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
目前,除台湾、西藏外,民革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组织,现有党员六万余人。
中国民主同盟简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民主同盟的成立背景三、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历程1.初期发展2.抗日战争时期3.解放战争时期4.新中国成立后四、中国民主同盟的贡献与影响五、结语正文:一、引言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党派之一。
自成立以来,民盟始终积极参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为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各个时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二、中国民主同盟的成立背景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 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民众对于民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黄炎培、沈钧儒等,联合起来成立了民主同盟,旨在推动国家的民主改革。
三、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历程1.初期发展民主同盟成立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民主思想,推动国家的民主改革。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同盟迅速发展壮大,成员人数迅速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同盟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同时,民盟还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同盟坚决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主张和平建国。
同时,民盟还积极参与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4.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同盟成为新中国的参政党,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建设。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民盟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中国民主同盟的贡献与影响中国民主同盟自成立以来,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民盟都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为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五、结语总之,中国民主同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党派,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总第71期)JOURNAL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42020(Serial No.71)试论民主革命时期陕西民主党派的发展演变及历史贡献◎张玮摘要:陕西民主党派是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澎湃的历史浪潮中展现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
陕西民主党派走过了光荣而又曲折的道路,他们坚定地投奔光明,摒弃黑暗,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对陕西地区乃至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其作用是十分重要和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发展;贡献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62(2020)04-0005-06民主党派是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历史洪流中诞生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陕西地区的民主党派萌芽于动乱混战的年代,成长于矛盾尖锐的敏感时期,在澎湃的历史浪潮中展现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
他们坚定地投奔光明,摒弃黑暗,对陕西地区乃至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其作用是十分重要和不容忽视的。
一、陕西民主党派初创阶段与历史背景早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作为同盟会西北地区的重要领导人,陕西地区早期的民主革命人士井勿幕,曾三赴日本组织力量,召集同盟会的留学生、学界、军界、会党和刀客,先后组织创立了同盟会陕西支部、同盟会陕西分会,制定了以拥护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纲领、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武装推翻清政府的决议,为陕西辛亥革命组织发动打下了根基。
上世纪初,陕西同乡会召集在东京的全体陕西留学生和甘肃留学生陆续创办了《秦陇报》《夏声》等进步杂志,大力宣传同盟会政治纲领和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井勿幕在其中发表的《二十世纪之新思潮》一文还是至今为止在陕西最早介绍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献。
⑴井勿幕等人创办的《夏声》共发行九期,成为同盟会陕西分会的机关刊物,深得国内外知识界拥护。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陕西早期党团组织也相收稿日期:2020-09-27基金项目:2020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项目“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的统战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TZ-3)。
政治经济民主党派的两次历史性转变及原埘分析王鑫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一..………………………………………………………………………………………………………………………………………………………‘_字摘要:社会主义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缔造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参与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民主党派的发展史上有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本文将对这两次历史性转i i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
以利于民主党派的进一步发展。
{≮。
,关键词:民主党派;历史性转变;原因分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促使中国社会形成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i支支撑中国政治格局的政治力量。
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的社会力量、阶级状况时,指出: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主党派就是代表中间力量的政治派别。
民主党派产生的政治基础是反帝爱国、要求民主。
一.民主党派发展进程中的两次历史性转变(一J从坚持中间立场的资产阶级政党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党抗日战争结束后。
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性选择,民主党派主张建立一个国共两党之间折衷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抗战结束到1948年解放战争进人战略反攻这一段时期,随着国民党一幕幕镇压民主的惨案的上演,民盟被迫解散。
民主党派放弃第i条道路,表达与共产党合作的愿望和要求。
民主党派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948年4f l30目,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发出“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纷纷发出响应中困共产党五一号召的通电。
至此,在中国,以新政协的召开为标志,一个暂新的政权建立起来,一个全新的政党格局随之形成,民主党派自身实现J,第一次政治跃进。
(二)从阶级联盟性质的新民主主义政党到政治联盟性质的社会主义政党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需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八大民主党派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是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主义人士所创建。
1941年,王昆仑、屈武、高崇民等人在重庆秘密成立“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
1945年,谭平山、陈铭枢、朱蕴山等人建立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 民联”)。
1946年,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人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
1947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在香港举行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于1948年1月1日宣布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宋庆龄任名誉主席,李济深任主席。
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在北京召开代表会议,决定将上述三组织统一为一个组织,取名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民促宣告结束。
民革历届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朱学范、李沛瑶,现任主席为周铁农。
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是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是以文教界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政党。
1939年秋,张澜、沈钧儒、黄炎培、梁漱溟等在重庆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1941年3月,统一建国同志会经过改组,由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组成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2年,沈钧儒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该组织。
这时民盟有“三党三派”之称。
1 944年9月,该组织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参加。
尔后又将投靠国民党反动派的青年党与民主社会党开除出民盟。
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盟总部被迫解散,地方组织和广大成员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成立临时总部,公开宣布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
民盟历届主席是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楚图南、费孝通,现任主席为蒋树声。
3、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
是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是主要由工商经济界人士及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中国民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各种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政治运动的起伏。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的民主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清朝末年(1895-1911):中国民主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清朝政府面临着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民间思潮开始崛起。
维新派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改革政治制度,引进西方的民主观念和制度。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干扰和抵制,这些改革努力最终失败。
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这次革命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制度的转变。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中华民国的民主发展进程并不顺利。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政治事态依然动荡不安。
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和冲突导致了政府的不稳定和民主发展的停滞。
尽管北洋政府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制度建设,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努力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发展。
国共合作与国共内战(1928-1949):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国共内战。
中国共产党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的民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时代(1949-1976):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尽管这些改革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平等和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为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人权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主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978至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民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逐步放宽了对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控制。
虽然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相对较慢,但在经济领域的开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变革和民主发展。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中国民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对民主权利的渴望也日益增强。
以下是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成功导致了清朝的覆灭,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民主发展的开端。
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战争,但也浮现了一些民主实践。
例如,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确立了一些基本的民主原则,包括选举制度和言论自由。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民主实践并未得到充分发展。
3. 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但民主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陷入混乱,民主权利受到严重压制。
许多知识份子和政治异见者被迫沉默或者受到迫害。
5.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民主发展带来了新的希翼。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开放经济,加强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与此同时,一些民主实践也开始浮现,例如基层选举和法治建设。
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党的领导下的民主制度被称为“社会主义民主”。
党内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中国民主发展的重要方面。
7. 当代中国的民主实践:近年来,中国在民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发展。
例如,基层选举的普及和透明度的提高,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参预度的增加,以及一些公民权利的扩大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经历了蜿蜒和挑战,但也取得了一些发展。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民主的追求是持续不断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实践。
未来,中国民主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但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民主进程将继续向前发展。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中国民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为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回顾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从早期的政治运动到现代的改革开放。
一、早期政治运动(1911-1949)中国民主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开辟了道路,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仍然面临着政治动荡和战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的目标是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然而,到了1930年代,中国陷入了抗日战争。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时代的开始。
在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政治权力集中在中国共产党手中。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但这些运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包括经济下滑和社会动荡。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民主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变革,同时也为民主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时期(1978-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政治上,中国加强了法治建设,推进了选举制度和地方自治,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经济上,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民主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普及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为中国的公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表达意见的渠道。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民众更容易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总结: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推进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加强了法治建设。
任何一个政党都是某个社会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政治代表,代表着那个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一个政党的历史地位,实际上是这个政党所代表的那个阶级、阶层或集团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首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通过工农联盟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从而代表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阶级的利益;中国国民党曾经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的代表,不仅代表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而且代表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但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之后,以蒋介石集团为主的国民党逐渐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成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政治代表;中国各民主党派从诞生之日起,就夹在国共两党之间,在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的各民主党派逐渐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包括和它们所联系着的那部分知识分子)的政治代表,即中间阶级的政治代表。
所谓中间阶级,意指居于作为革命主力的中国工人阶级和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那些阶级。
共产党是前者的政治代表,国民党是后者的政治代表,作为中间阶级政治代表的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地位,是同它们与国共两党的相互关系分不开的。
在中国革命中,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演进,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又联合又斗争并最终夺取革命胜利掌握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的历史过程相伴随;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演进,又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相伴随。
而无论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地位问题不能孤立的看,而应当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当中来看。
所谓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地位问题,实际上就是它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问题,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各民主党派代表哪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同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之中的问题。
(一)民主党派产生的背景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可是,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造成了为其服务的买办资产阶级,又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成它们统治中国的基础,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其基本阶级关系是:少数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
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是一个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阶级,但人数不多,产业工人不到三百万。
在这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之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民和其他中间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是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阶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又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严重摧残。
同时,由于其自经济力量的脆弱,它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其经济地位相联系,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具有反帝爱国、反封建的要求,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妥协性。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人口仅次于农民的一个广大的人群,包括了许多阶层,构成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整个阶梯。
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有很强的革命性,同时也有较大的散漫性,又经常处于资产阶级的影响之下,因此,不可能成立独立的政治力量。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党派产生的阶级基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的激烈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党的兴起。
19世纪70、8 0年代,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们就对西方的政党政治有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