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读书笔记(通用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篇1刘勰在上一篇《明诗》篇中主要论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而则这篇主要讲乐府。
“乐府”最早指的是管理音乐的机构用以采集民歌,而这里所要论述的就是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以及魏晋时期文人创作的乐府诗。
刘勰依然从“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四个维度把握乐府。
首先论述乐府的含义、起源及作用,认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阙”等三代之乐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乐的诗歌肇始于上古时,夏殷之世,产生四音。
西汉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但大多为俚俗之曲。
《诗经》用来配乐,但先秦时代的雅正之曲在汉代乐府中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接着,刘勰论述两汉到魏晋时期乐府的发展史,秦汉之际,礼乐衰微,乐府产生。
随后经历汉武帝立乐府、汉宣帝制雅诗、元成二帝广淫乐、东汉郊庙祭祀杂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辞调”等阶段,到西晋达到“表里而相资”(即乐声和乐章互相配合)的境界。
最后一部分,刘勰论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
他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心在诗”,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刘勰论乐府的态度,基本上还是讲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严格区分雅与郑。
《赞》词曰:“《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即看出他对当时(汉魏以来)风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态度,而推崇先秦雅乐,文中他以“艳歌婉娈,怨志诀绝”称呼《碧玉歌》、《华山畿》等也可看出对通俗乐曲的贬低。
刘勰的这一态度与“宗经”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宗经,所以以先王的雅乐来作为衡量音乐的标准。
他提出“乐本心术”的观点,认为音乐对于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乐有雅声和溺音之分,雅声是周王朝的音乐,郑声则为溺音。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这部著作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许多文学爱好者奉为经典。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部著作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本质、文学与现实关系、文学创作规律等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刘勰对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但又不能完全复制现实,而应该通过想象和创造,反映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这种看法对于我自己的写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更加注重在创作中表达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文心雕龙”的概念,他认为“文心”是指文学创作的内在本质,“雕龙”则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雕刻。
这个概念对于我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细节进行精细的雕刻和打磨。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着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高深莫测和博大精深。
刘勰的文学理论虽然是在古代中国背景下产生的,但他的见解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的价值。
其次,我认识到了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和排列,更是心灵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学理论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
我相信这些启示和指导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原理性的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含义是,“文心”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指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
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
全书37000多字,分为50篇。
今本的《文心雕龙》分10卷,上下两部,每部25篇,每篇又系以赞。
从论述的内容上划分,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由于只阅读了前两部分,因此,只对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感受!一、体大思精第一部分,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作者自称的“文之枢纽”,也就是本书的总论,主要阐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
《原道》篇提出写作最根本的是要表现“自然之道”《征圣》和《宗经》二篇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概括了写文章要“衔华佩实”的基本原则。
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阐述执正之理,中心思想是阐明圣人根据道和上天意志制作的经书是文章的典范和渊源,因此为文需要学习儒家经典;《正纬》、《辨骚》为一组,阐述驭奇之理,合起来构成了“执正驭奇”的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
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弹》、《章表》、《奏启》、《议对》、《书记》20篇。
这部分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四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并列举以往的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
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二、核心思想《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书香心语】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是写作的方法,雕是将各种写作方法融会贯通,龙是写出的优秀的文章。
“文心雕龙”就是研究各种写作的方法,通过融会贯通后,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以上是我对于《文心雕龙》一书主旨的理解,以下是我读完《文心雕龙》的收获。
写作的过程一般是情理积蓄确定后选择意象素材,铺展文辞并决定取舍后斟酌字词和音韵。
作者情思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受到触动,便会铺展而成为文辞;而读者通过阅读文辞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思,进而产生共鸣或者受到启发。
思想表达得充分而语言又有文采,情感要真实而文辞又巧妙,这就是刘勰指出的写作的金科玉律了。
顺着心意和情绪,恬然自得地去写作,就会事理明白而情思舒畅;过分地钻研思虑,则会精神疲倦而气力衰微。
所以,为抒发感情而写作就会言辞简洁,感人至深;为写作而造作感情就会文辞浮华,内容杂乱。
写作构思是作者精神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志气掌握着精神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辞令支配着客观事物能否被顺利地表达出来。
写作的谋篇布局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开篇要总括文章的内容和条理;二是所写的内容要首尾呼应;三是合理决定素材和语句的取舍;四是各部分要紧密衔接,天衣无缝。
文章的风格一共有八种,可以分为相反的四对,分别是典雅与新奇,深奥与浅显,繁杂与精约,刚健与柔婉。
不同的风格会受到不同文体的制约,不同文体又会受到不同内容的制约。
不同的文体和风格有着不同的作用,全靠作者的才情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思来做出恰当地选择。
只有风骨而没有文采的文章就像是凶猛的山鹰,只有文采而没有风骨的文章就像是绚丽的野鸡,只有两者兼备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文场笔苑中的凤凰。
文思丰富的作者善于铺陈,才思精要的作者善于简化。
删削了文字而内容不完善,那是残缺而不是精要;文辞铺展了而语言重复,那是繁杂而不是丰富。
好的文章即使丰富也不能再删减,即使简略也不能再增补。
《诗经》六艺中的“比”是比附事理,“兴”是起兴引情。
文心雕龙《物色篇》读书笔记《文心雕龙物色》篇翻译春秋四季不断更代,寒冷的天气使人觉得沉闷,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四时景物的不断变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
春天来到,蚂蚁就开始活动;到秋天降临,萤火虫便要吃东西。
这些微小的虫蚁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见四季变化对万物影响的深刻。
至于人类,灵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气质有似奇花;在种种景色的感召之下,谁又能安然不动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悦舒畅;夏天炎热沉闷,人就常常烦躁不安;秋日天高气清,引起人们阴沉的遥远之思;冬天霰雪无边,往往使人的思虑严肃而深沉。
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一叶下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鸣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文心雕龙》中《物色》篇刘勰对《离骚》的评价是褒是贬要求原文,解释以及个人观点。
褒奖原文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
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翻译:《诗经》和《楚辞》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要点;后来善写文章的人,都不敢在这上面和它们较量。
却无不依照这种方法,学其巧妙,随着文章的气势而显示出奇特来。
所以,只要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就能把本来不新鲜的景物也描绘得极其新颖了。
因此,一年四季的景色虽然多变,但写到文章中去要有规则;事物虽然繁杂,但描写它们的辞句应该简练;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费力地流露出来,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
历代作家,前后相继,在写作上都是错综复杂地演变着,并在一面继承,一面改革中取得新的成就。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读《文心雕龙定势》,初时有些懵懵懂懂,感觉它的理论既深奥又玄虚。
读到刘勰所说的“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我感觉他在强调文章的体裁、情感与风格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就如同我们看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比如诗歌可能有它抒情表意时独特的趋势和风格,散文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姿态。
这让我想起平时读诗词,像李白的诗,大多情感豪放奔腾且诗意纵横开阖,这是他诗歌独特的“势”;而李清照的词,情感细腻婉约,词句多有一种轻柔的“势”。
这种“势”是根据诗人、词人不同的情致,以及诗词这种体裁所构成的。
特别触动我的是,文中提到的各种文体的写作之“势”不能互相混淆杂用。
这让我思考到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的适用性。
比如说写议论文,如果徒有华丽的辞藻像写散文一样的松散结构,那基本不能很好地阐述论点论据。
就像我以前写作文,有时候想把记叙文写得特别灵动精美,大量用抒情描写,结果却忽视了记叙文记事的根本,把事情写得断断续续。
后来我明白了,每个文体都有它该有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趋势,我们需要顺“势”而为。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在谈创作技巧层面上的事情,更是在传达一种文学创作的理念。
他希望创作者要尊重不同文体间的特性、尊重情感的表达与体裁之间的契合关系。
而且在创作的时候,要顺应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趋势。
对了还想说,文中很多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消化的,需要反复多读几遍还得结合具体作品才能慢慢体会。
像文中在阐述各种“势”的时候,列举了很多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果对这些作品的熟悉程度不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但是一旦理解了这种理论,在今后阅读作品时就能更好地从风格和趋势上去把握作品的精髓,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很多关于风格上的迷茫或许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此外,在我们日常的写作、文案创作等,《文心雕龙定势》的理论都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遵循一种约定的体裁趋势和表达情致的风格规律,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有条理、更加准确地感染读者。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在阅读了《文心雕龙》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受到文学艺术是有着其本质和价值的。
书中的《文心雕龙》一书记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其对于文学创作的探讨和指导,仍在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书中讲到的“气质”、“骨髓”等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要,这些因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我们无法只凭技术、手艺来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
同时,《文心雕龙》也明确了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够给人以精神满足和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教育人们爱国、爱民、关心社会,打破思想局限、启发人们思考等多种作用。
因此,对于文学艺术,我们不能视其为一种“应酬”,或是轻易地推崇技巧和手法,而应该真正的去理解其内涵和基本的要素,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文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尊重其存在和发展。
⋯⋯⋯⋯⋯⋯⋯⋯⋯⋯⋯⋯⋯⋯⋯⋯⋯⋯⋯⋯⋯⋯⋯最新料介绍⋯⋯⋯⋯⋯⋯⋯⋯⋯⋯⋯⋯⋯⋯⋯⋯⋯⋯⋯《文心雕龙·比兴》念书笔录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责备史上第一部有严实系统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感觉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广博而精湛,让我疑惑不已。
可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尝,联系从古到今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以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意思说比是比附,是依据事物的相像处来说明事理;兴即盛行,是依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望感情。
开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可是想到从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近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理解了。
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义深厚,相互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顺的相处特别相像,写水鸟是为了惹起读者的有关系想,酝酿氛围。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提出娴静漂亮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郁的旺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既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陶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劝告之:不可以沉迷于爱情,不然,结局凄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败凋落比较流年带走了的青春,以前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光阴中蹉跎了漂亮的容貌,再加上婚后长久过着贫穷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比较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厌旧喜新行为的愤恨。
最后一章顶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际。
“隰”是随地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成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特别恰切而更见深意。
《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着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着。
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博大而精深,让我困惑不已。
但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味,联系古往今来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意思说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
起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但是想到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明白了。
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的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了。
所以说在《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
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便于诗人抒情达意,而且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它们的意蕴,使其具有悠长的韵味,让人回味,让人沉思。
其实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
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孟郊的《游子吟》中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做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随着文学体裁的不断变化发展,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词的意境的塑造与艺术效果的表达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了比兴,诗词便会少了一份婉约,少了一份含蓄,少了一份韵致。
比兴手法的运用,拓展了诗词的意境,加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使得我国的诗词散发出了迷人的馨香。
刘勰对比、兴两法的运用,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全面观察了事物的基础上“拟容取心”。
比拟的是事物的形貌,但不应停留在形貌的外部描写上,而必须提取其精神实质;也就是说,要通过能表达实质意义的形貌,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斥言”、“托讽”,以小喻大。
这真是刘勰对文学理论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后世永远慢慢品读与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