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坚持宪法至上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复习资料一、核心知识点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1、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的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5、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6、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7、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8、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9、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10、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1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2、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13、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14、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15、我们要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1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17、要依法行使权利,积极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人格尊严权╱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公民的基本权利。
18、行使权利有界限。
19、公民权利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维护权利要用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进行。
20、要自觉履行义务,积极履行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劳动╱受教育等公民的基本义务。
2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23、依法行使权利24、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25、增强权利意识,增强义务观念26、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八年级下道德与法治知识要点复习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我国宪法如何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基本原则的?①宪法确认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③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④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保障措施。
⑤宪法规定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3.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③审批机关、检察机关要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④国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4.宪法是怎样组织国家机构的?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②宪法授予国家机构特定的职权,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职权。
③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①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造福于民,用不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6.怎样规范权力运行?/国家机关如何正确行使权力?①让人民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程序合法。
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1.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①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③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2.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与其他法律有哪些不同?①内容:宪法所规定的内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特点,其他法律规定的是一般性,某一方面的问题。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1、为什么要坚持宪法至上?(宪法的重要性。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4)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5)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宪法如何实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的?(1)宪法确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3)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5)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4、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1※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
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具体要求: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①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②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知识点总结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1.宪法的概况(1)宪法作用: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四个方面)(2)宪法的核心价值: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3)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权力属于人民2.宪法明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依据(1)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3)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4)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5)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努力为人民服务。
3、人权概况(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2)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
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3)人权的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4、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1)总体要求:要求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2)具体要求:①立法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②执法方面: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
③司法方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知识梳理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1.1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性质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宪法原则如何体现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3.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5.还规定了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6.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权益)三、人权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
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3.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
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4.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力。
四、国家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法律)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行政机关)3.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形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监察机关)4.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5.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国家)1.2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组织国家机构:1、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2、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3、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新中国的最早的立法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5、临时宪法: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河南省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宪法原则是指人们在指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
下列属于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的是()A.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广大人民通过人民政府行使国家权利答案:C本题考查宪法的基本原则。
C:依据教材可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C 是正确的;A: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与题意不符;B:说法是错误的,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一制度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但这不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排除;D:说法是错误的,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这也不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排除;故本题选C。
2、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因此,中国共产党要()①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②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③以党章为根本的活动准则④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本题考查坚持党的领导。
①②④:题文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要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说法①②④正确;③:中国共产党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说法③错误;故本题选D。
3、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
坚持宪法至上知识点一、宪法的基本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制度的法律基础,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及其权限,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宪法至上的原则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宪法是国家法治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所有其他法律法规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任何国家机关和组织、个人都不得有违宪的行为。
宪法的规范性:宪法不仅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还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能和权力。
宪法的规范性体现为其对国家机关及公民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确保国家治理和公民权利的稳定与有序。
三、宪法的实施宪法的普及与教育: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是宪法实施的基础。
通过广泛的宪法教育和宣传,增强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和尊重,使宪法成为全民守法的基本准则。
宪法的解释与适用:宪法解释是确保宪法正确实施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设立专门的宪法解释机构,负责对宪法条文进行解释,以指导实际的法律适用和实施,确保宪法在具体案件中的正确适用。
四、宪法的修改宪法的修改程序:宪法的修改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以确保修改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宪法修改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议和批准,通常需要通过专门的宪法修改程序来进行。
修改的范围:宪法的修改应在保证宪法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涉及国家制度和基本权利的修改必须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审慎的决策。
五、宪法的监督司法审查:确保宪法至上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司法审查机制,对违宪行为进行审查和纠正。
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发现相关法律法规与宪法不符的,可以提出违宪审查,确保宪法的权威和实施。
权力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应接受宪法监督。
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履行职能时,应确保其行为符合法律和宪法的规定,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维护宪法的权威。
六、宪法的保障法律保障:各级立法机关应制定符合宪法精神的法律法规,对宪法实施进行具体化和细化,确保宪法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贯彻执行。
8年级宪法至上知识点一、宪法的定义和作用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与职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二、宪法的来源宪法的来源可以分为写宪和习惯宪法两种形式。
写宪是指通过正式的程序制定宪法,如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或制宪会议制定。
习惯宪法是指根据习俗、惯例等形成的一些法律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宪法。
三、宪法的特征1.法律的最高形式:宪法是法律的最高形式,其他法律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
2.长期稳定性:宪法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频繁地修改,要保持相对的长期性。
3.基本权利保障:宪法应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财产权等。
4.适应社会发展:宪法应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保持与时俱进的特点。
四、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组织结构: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如国家的政府组织形式、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等。
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选举权等,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如遵守法律、保卫国家等。
3.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经济制度,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文化制度,如保护文化遗产;国家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等。
4.宪法的修改和解释:宪法一般规定了宪法的修改程序,以及宪法的解释权归属等内容。
五、宪法的重要性宪法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维护社会稳定: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组织结构,维护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2.保障公民权利: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使公民能够享有自由和尊严的生活。
3.限制政府权力:宪法规定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限制了政府的权力滥用,保护了公民的利益。
4.促进经济发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经济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八年级坚持宪法至上知识点作为一名八年级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并坚持宪法至上的法治观念,这也是我们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义务。
首先,什么是宪法至上呢?宪法至上是指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都必须依照宪法行事。
而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宪法至上,不断加强对宪法法律的学习和理解,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宪法中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规定。
宪法中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公民权利和义务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遵守的法律规定。
同时,在学习宪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关注和学习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刑法、民法、劳动法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规定。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宪法教育。
学校应该加大对宪法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的内容和重要性,增强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此外,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法律和法规,教育他们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最后,我们需要坚守宪法法律。
学生应该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不违反法律法规,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如果遇到了不法行为,应该及时向校方或者有关部门报告,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总之,八年级学生应该始终坚持宪法至上,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中,并学会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为国家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目录结构
维护宪法权威: 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坚持宪法至上
保障宪法实施: 1坚持依宪治国 2加强宪法监督
应知应会知识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精神——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5、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6、国家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7、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到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权利。
8、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9、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其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
10、为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宏伟目标,中国正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
1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2、五四宪法进一步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
13、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14、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15、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
16、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
17、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18、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五大部分。
19、新中国一共颁布了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20、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21、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2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24、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都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5、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
26、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
热点问题解答
1、为什么说中国人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答:首先,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
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其次,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
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2、我国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
答: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化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行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④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如何正确行使职权?
答: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权力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能超越权限,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
②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③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必须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4、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宪法的修改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大人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④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
5、为什么说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
答: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
6、宪法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答:①合宪性审查和监督;②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的违宪行为,追究其违宪责任,维护宪法权威。
7、如何增强我们的宪法意识?
答:①学习宪法。
②认同宪法。
③践行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