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 格式:docx
- 大小:11.13 KB
- 文档页数:4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典故【优秀3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篇一司马懿杀了曹爽,过了两年,他也死了。
接替他职位的是他儿子司马师。
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
大臣中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
魏少帝曹芳恨透司马师。
有人曾经劝曹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
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不服司马氏的专权,司马师废去曹芳后,就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毌丘,姓,毌音guàn)俭起兵声讨司马师。
司马师亲自带兵征讨,打败了文钦和毌丘俭。
但是在回师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接着,司马昭做了大将军。
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
魏帝曹髦实在忍耐不住了。
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文言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着他来收拾我。
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就劝他忍耐,不要闹出大祸来。
可是曹髦从怀里掏出一道预先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再说还不一定死呢。
”说着,他进内宫去禀报太后。
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倒有两个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
二十岁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治司马昭。
他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地从宫里杀了出来。
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了一队兵士赶来,挡住了禁卫军的去路。
双方打了起来。
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动剑杀过去。
贾充的手下兵士一见皇帝自己动手,毕竟有点胆怯,有的准备逃了。
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跟贾充说:“您看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贾充这一说,成济才胆大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直刺去。
曹髦来不及招架,被成济刺穿了胸膛,跌下车来死了。
消息传到司马昭那里。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解释】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解释:司马昭的想法,连路人都知道。
【近义词】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反义词】一无所知【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司马懿有个儿子叫司马昭。
魏国在魏文帝曹丕死后,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家父子手里。
司马家在魏国呼风唤雨,甚至能左右皇位更替。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máo),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
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
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前言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典故,其中有一个流传较广、被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司马昭之心”。
这个典故虽然历史悠久、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仍然有许多人对它的来龙去脉不是很清楚。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司马昭之心”的历史背景、含义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吧!历史背景司马昭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
他曾任大将军、太尉等职位,十分有实力且在政治上极有才华。
他有一个很大的野心,总是不满足于目前的地位和成就,希望成为真正的君主。
但是他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他没有任何一方面的优势可以支撑他成为皇帝。
所以他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以义兄荀顗的名义买通了百官,给自己织了一副金甲,表演为将军,冒充荀顗进行移花接木的篡位行动。
最终他成功地篡位成为晋朝的第三任皇帝,即晋惠帝,统治了大约十一年。
司马昭之心典故的由来自从司马昭篡位之后,他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力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然而他一直担心来自外部的威胁,于是他就设法开辟了一条自己的纵向永远不到达尽头的官阶通道,这个通道让将领们可以通过升官晋级一步步接近帝位。
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强大,他在这条通道的尽头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太学,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从小受教育、修养品德、强化阶级意识,从而积累足够的力量成为未来的皇帝。
在这个太学中,司马昭以自己为标准,要求后代各方面超越自己。
据传,在这座太学的中央,立着一尊铜像,上面刻着“司马昭之心”的字样。
这个“司马昭之心”指的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不顾他人利益、极为自私自利的心态。
用现代话说,司马昭之心就是一种特别自私的心态,充满着权力欲望和野心。
这种心态现在依然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并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因此,对这个典故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社会现象。
司马昭之心的含义“司马昭之心”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自私、占据主导地位、不顾他人利益、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态度和心态。
这种心态之所以被称为“司马昭之心”,是因为司马昭的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在当时就已经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
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
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
贾充见这景象,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正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莫非不正是为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出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意思:形容阴谋野心完全暴露,早已尽人皆知、无须隐瞒了。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政权就逐渐落入姓司马的手里。
继曹丕即位的,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即魏明帝)。
曹丕临死,嘱托皇族曹爽和功臣司马懿共同扶持曹睿,因此两人在朝中的权力都很大。
到曹睿死后,曹睿的儿子曹芳继位不久,司马懿就把曹爽杀了,一切军政实权,就归司马懿一人独揽。
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大将军司马师,撵走曹芳,另换曹髦代充名义上的皇帝,自己当上相国,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统治权力。
司马师死后,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地位后,更加专横跋扈,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帝曹髦放在眼里。
曹髦封司马昭为“晋公”时,同时赏赐了许多珍品宝物,司马昭很不礼貌,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辞谢不受。
曹髦心里明白,任何厚封重赏,都不能满足司马昭的野心,他所希望的是把帝位让给他。
曹髦气愤不过,对几个大臣和侍从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与其坐受废辱,不如跟他拼一拼。
”于是,向司马昭发动武装袭击。
但司马昭大权在握,伤感故事,全部武装部队都在他手里。
曹髦凭着少数侍卫随从,哪里能够取胜,就在这次失败的袭击中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
司马昭怕人不服,还不敢立即做起皇帝来,假意扶立了曹奂,作个幌子。
不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轻易地赶走了曹奂,取得天下,改称晋朝,当了晋朝的第一代皇帝(即晋武帝),而追尊他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
精心整理历史典故大全:司马昭之心_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大全:司马昭之心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
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
司马昭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
他顿时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很是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全国人会如何看我呢?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赔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吗?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措施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皮算着这事如哪边理才好。
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命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的典故1. 背景介绍说到“司马昭之心”,这典故可真是个老话题了,大家都知道,司马昭可不是个省油的灯。
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权力心思特别重,像个精明的商人,总是想着怎么能把权力握得更紧。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些人总想在工作中占个便宜一样,司马昭的心思呢,基本上就是在明处却又暗藏玄机。
想想看,这样的家伙,怎么能不让人警惕呢?2. 典故来源“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这句话,源自《三国志》,是描述司马昭的一个著名成语。
简单来说,就是说他的阴谋诡计一眼就能看穿。
听起来是不是像在说某个朋友想请你帮忙,但又偷偷摸摸地在算计着你?哈哈,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司马昭一心想掌控整个政权,可偏偏他那些小把戏,被人看得一清二楚,简直就是“谁都能看得出来”的那种感觉。
这让我想起某些人,总是觉得自己聪明得不得了,结果呢,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2.1 司马昭的角色再说说司马昭这个人,他可是个深谙权谋的人物。
他利用家族的地位,打压异己,像是在下棋一样,布局可是丝毫不马虎。
想象一下,有些人在职场上,喜欢把竞争对手的风头压下去,其实没必要那么拼吧!而司马昭就喜欢把所有的棋子都摆到自己的阵营里,想要做到“所向披靡”。
可是呢,越是这样,就越是让人觉得他的野心太明显,跟那些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有得一拼。
2.2 “昭然若揭”的道理这句“昭然若揭”,真的是说得特别好。
就像有时候,朋友之间的小秘密,根本就掩藏不住。
比如说,你家那只猫,明明在沙发上睡觉,却偏要假装没听见你叫它,结果还是被你逮到了。
这种时候,司马昭就像那只猫,想要装得无辜,结果越是掩饰,反而越被大家看得透透的。
正是因为他心机重,才能让大家都心知肚明。
3. 启示与反思其实,这个典故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思太重、算计太深,最终都会被大家看穿。
像在职场中,如果你总想着用阴谋诡计去攀爬,那真的会有人对你敬而远之,反而会影响到你的发展。
生活中,我们要真诚待人,才是长久之道。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杀了曹爽,过了两年,他也死了。
接替他职位的是他儿子司马师。
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
大臣中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
魏少帝曹芳恨透司马师。
有人曾经劝曹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
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不服司马氏的专权,司马师废去曹芳后,就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毌丘,姓,毌音guàn)俭起兵声讨司马师。
司马师亲自带兵征讨,打败了文钦和毌丘俭。
但是在回师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接着,司马昭做了大将军。
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
魏帝曹髦实在忍耐不住了。
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文言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着他来收拾我。
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就劝他忍耐,不要闹出大祸来。
可是曹髦从怀里掏出一道预先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再说还不一定死呢。
”说着,他进内宫去禀报太后。
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倒有两个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
二十岁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治司马昭。
他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地从宫里杀了出来。
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了一队兵士赶来,挡住了禁卫军的去路。
双方打了起来。
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动剑杀过去。
贾充的手下兵士一见皇帝自己动手,毕竟有点胆怯,有的准备逃了。
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跟贾充说:“您看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贾充这一说,成济才胆大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直刺去。
曹髦来不及招架,被成济刺穿了胸膛,跌下车来死了。
消息传到司马昭那里。
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真的杀了皇帝,也有点着慌,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来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臣子司马昭。
当
时他想要效仿曹丕的做法,让曹髦禅位给自己的想法,已经被天下人知道。
司马家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的经营后,已经权倾朝野,成为了魏国权力最
大的家族。
这样一个场景,像极了汉献帝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总是
惊人的相似,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禅位;谁曾想曹家的后人,也会有这
一天存在。
如果汉献帝泉下有知,应该会乐开怀。
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源自三国时期真实历史事件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当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
际大权,曹家人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也只能够忍气吞声。
有了权力之后,
人就会变得飘飘然,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
司马昭在整个魏国,只需要对一个人尊敬,这个人便是当时魏国的皇
帝曹髦。
曹操和曹丕做梦也不会想到,父子两辛苦打下的江山,只传到了
孙子这里,就摇摇欲坠。
司马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逼迫曹髦禅位给自己,重现当年汉
献帝和曹丕的场景。
而他的这份心思,已经是天下人皆知,由此可见司马
家的实力,已经大到了无惧任何力量。
二、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我们大家都只听过上半句,却并不曾知晓这句话,原来还有下文。
当
时的魏国皇帝曹髦,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眼见司马昭的野心,一步
步紧逼,便想到了利用皇帝身份,这张最后的王牌,去杀掉司马昭。
他知道不可能就此平息这件事情,但却可以借此震慑司马昭,让事情出现转机。
可惜他遇上了一位二愣子,司马昭的门客,直接将其刺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司马昭,字子上,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胞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是西晋建立的奠基者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知道很多人就在小时候的课本里学过了,这句话出自于三国时期,比喻了那些人所共知的阴谋和野心。
而这句话也被记录在了晋--陈寿《三国志》一书中。
三国后期阶段,魏国的大权基本上被司马氏所掌控。
魏少帝刚刚即位时就有司马懿和曹爽一起来辅助朝政。
后来司马懿看曹爽很是不舒服,于是暗中将他杀害,自己掌握了大权。
没过多久,司马懿死后,就由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将军的职位。
于是朝中大权再一次掌握到了司马师和他的弟弟司马昭的手中,即便后来更换了皇帝,司马师死后,但基本上的所有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的手中。
司马昭生性阴险和狡诈,有极度高的权力欲望,虽曹髦是皇帝,但是没什么势力,很是忌惮司马昭,一早就知道他有篡夺帝位的野心。
直到有一天皇帝受不了了,打算召集几位大臣一起来商量对策。
对大臣说道:“司马昭的野心,就连过路的人都知道他的野心。
我不能够坐以待毙,一定要趁他动手前动手。
”而大臣们认为司马昭势力过大,我们与他抵抗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劝说皇帝继续忍耐。
可是曹髦那里受得了,说:“就是死了也要拼一下。
”于是带着几百号的人向司马昭的府邸走去,在路上碰到了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双方没说几句就打了起来。
贾充命令手下杀死了曹髦,便向司马昭禀告去了。
在历史的最后,司马昭死后,他的长子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司马昭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像国家的江山是他辛苦打下来的,所以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开国皇帝,可以是意外的是他用尽一生都没有称帝,尽管司马昭的后人都给他追谥了帝号,但追谥和称帝始终是两回事。
那为什么司马昭不称帝呢?他又在想些什么呢?我们知道司马昭还在世的时候就消灭了蜀汉,并且还掌握了魏国的实际大权,可以说,当时的司马昭实际上已经是拥有当时江山的三分之二了。
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的典故哎,说起“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这句话,那可真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简单几个字,就把那心思透亮、明摆着的事儿给说绝了。
这故事啊,得从三国那会儿讲起,那时候天下大乱,英雄辈出,但今儿咱们就聊聊那位司马昭,和他的那点子“小心思”。
话说司马昭,那可是魏国后期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爹司马懿老谋深算,打下了坚实的基业,轮到他接班,那心思可就更活络了。
他啊,不光想守住这份家业,还琢磨着怎么更进一步,把皇帝那宝座也给挪挪位置,自己坐上去。
这心思啊,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平日里,司马昭对朝廷大事那是事必躬亲,表面上看着是勤政爱民,实则呢,是在一步步架空皇帝,把权力往自己兜里揣。
他提拔的亲信,遍布朝野,就像是织了一张大网,把朝廷上下都罩得严严实实的。
老百姓们虽然不懂那么多弯弯绕绕,但眼睛是雪亮的。
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私下里议论纷纷:“哎,你看那司马昭,整天忙前忙后的,明摆着是想当皇帝嘛!”“可不是嘛,这心思,比那夏天的太阳还热乎,谁看不出来啊!”这话传着传着,就成了“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的典故。
意思是说,司马昭想当皇帝的心思,已经明摆到不能再明了,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心知肚明。
这不仅仅是对司马昭的一种调侃,更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一种深刻揭示。
当然了,司马昭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看在眼里,所以行事更加谨慎,表面上还是一副忠臣良将的模样。
但暗地里,他加快了步伐,一步步逼近那个最终的目标。
最终啊,虽然司马昭自己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因为他死得早了点),但他的儿子司马炎却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伟业”,建立了晋朝。
这也算是应了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司马昭的“小心思”总算是得到了实现。
不过话说回来,这“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的故事啊,也给我们后人提了个醒:做人做事啊,还是得光明磊落点好。
别整天藏着掖着的,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其实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那点小心思啊,早就被人看得一清二楚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形容司马昭心思深沉,计谋深远,人人都知道他的心思。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政治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也是传奇而动人的。
司马昭,字子上,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儿子,也是司马懿的孙子。
他从小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宠爱。
在司马炎称帝后,司马昭被封为齐王,成为晋朝的一员重要王族。
司马昭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天赋,他在政治上深得司马炎信任,成为了司马炎的得力助手。
司马昭之所以让路人皆知,主要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手腕。
他深谋远虑,善于用人,善于制衡各方势力,处理政治关系得当。
他曾经用计谋消灭了自己的政治对手王衍,使得自己在政治上地位更加稳固。
他还利用吴国内乱之际,出兵攻打吴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南北,统一了中国。
除了在政治上的才能,司马昭在文学方面也有着非凡的造诣。
他精通经史,擅长书法,还善于作诗。
他的文学才华使得他在当时的文化界也是颇有声望的。
他的一生,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成就,在文化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司马昭的一生并不完美。
他在政治上虽然有着非凡的才能,但也因此留下了一些不好的记忆。
他对待政敌非常残酷,对待百姓也并不宽厚。
他在政治上的手段也并不光明磊落,有时甚至可以说是阴险狡诈。
这些都让人们对他的评价产生了一些争议。
总的来说,司马昭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才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的一生并不完美,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力却是不可否认的。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影响力,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敬佩。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的故事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小编整理的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故事,欢迎阅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个成语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所掌握。
魏王只不过是司马氏一家的傀儡而已。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一家的手里。
曹髦看到曹氏的威权一天天失去,司马昭又在暗中策划取而代之,内心非常气愤。
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密商对策。
曹髦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权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原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坐等被废弃被侮辱,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非止一日,只靠少数人马不解决问题。
希望曹髦重新考虑一下。
曹髦激动地况,“我已决定这么干,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更何况不一定死呢?”王沈、王业跑出王宫.把曹髦的计划偷偷地告诉了司马昭,当曹髦带领百名宫廷护卫前去攻打司马昭时,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死了。
司马昭看到篡夺王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曹髦死后,改立曹奂做了傀儡皇帝。
直到公元265年底,才由司马炎将曹魏推翻,建立了晋朝。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为成语,指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怎么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历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历,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历司马昭是司马懿之子,当年魏明帝驾崩前嘱托其父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佐曹芳打理朝政。
曹爽在与司马懿的争权中失败,本人和同党全被诛杀,司马家大权在握。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很快就废掉了曹芳,把十三岁的曹髦推上了皇位,权势超过了他的父亲,但是不久病死,从此司马家的权力就落到了司马昭的手上。
独掌大权的司马昭野心勃勃,一直想要废掉曹髦取而代之,竭力除掉政敌。
曹髦深知就算一时苟安当个傀儡,也不可能长久,早晚都会像曹芳那样被废掉,就谋划着以突袭的方式诛杀司马昭。
有一天晚上,曹髦命仆射李昭到凌云台安排好士兵,并召见了散骑常侍王业、侍中王沈、尚书王经这几个心腹大臣,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我绝对不会等着被废掉蒙受耻辱,我要跟诸位一起去诛讨他。
”王经劝谏说:“司马昭掌执掌大权,朝中官员几乎都站在他那边的,皇上您的势力太弱了,贸然出动,后果会很严重,请您三思。
”王业、王沈这两人竟然把这件事泄露给了司马昭。
曹髦带着士兵冲到司马昭的府宅,声讨罪人,敢违抗者诛灭全族。
当时司马昭早已派贾充等人做好了准备,并激起了将士的斗志,成济用戈刺杀了坐在车上的曹髦。
司马昭有弑君之心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曹髦的檄文,当上皇帝的他不堪忍受做傀儡,更不希望将来成为废帝受辱,所以召集了心腹和士兵前去讨伐司马昭,只可惜行动失败,自己身亡。
后人就把弑君篡位的罪名安到了司马昭的头上。
仔细分析一下曹髦的那番话,他是怎么断定司马昭要谋反的?又是怎么确定大家都知道他要造反的?难道仅仅是他在朝中的权势和地位吗?历史评价曹髦有才但不够沉稳,不懂得权术,当皇权为摆设时,忍受不了,讨伐败亡。
其实曹髦大可不必这么做,即使皇权形同虚设,但他毕竟是皇上,名正言顺,如果司马昭要篡位,不是逼他禅让就是弑君,都是要担当恶名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企图和想法已经被大众所熟知。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三国时期。
当时,魏国的权臣司马昭想要篡夺皇位,但他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一直保持着虚伪的态度。
然而,尽管他没有宣布自己的野心,但他的行为举止早已引起了众人的猜测。
一天,有一位路人看到司马昭饮酒的时候,用手指着天空对同伴说:“我有一计,可以取得天下。
”
这件事传开以后,大家都知道了司马昭想要篡夺皇位的计划。
听到这个消息后,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意味着一个人的打算和企图已经被大众所知道了,无论他怎么隐瞒和掩饰,都无法欺骗人们的眼睛和耳朵。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做人处世的时候,应该坦诚待人,不要心怀鬼胎,如此才能更好的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成语典故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时期,魏国由曹操建立,曾是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
然而,随着曹操去世,魏国的局势逐渐发生变化,政权也开始被他人所操控。
到了曹芳继位时,实际掌握魏国大权的是司马家族。
司马师作为魏国的权臣,手持宝剑入宫,一切政务几乎都由他一人决断,完全将年轻的曹芳排除在外。
面对这种局面,曹芳极度愤怒,决定通过密诏诛杀司马师。
然而,曹芳的计划并不周密,诛杀计划很快被泄露,司马师察觉后,果断废黜了曹芳的帝位。
尽管司马师掌握了朝政,但当时并不适合直接篡位,于是他选择另立一位曹氏宗亲——曹髦为新的魏王。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原本封号为高贵乡公。
他虽然年少,但登基后,心中一直有重振朝纲的想法。
然而,朝中大权早已完全被司马氏控制。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任,成为魏国最具实权的人物。
他自封为天下兵马大都督,继续挟制皇帝,企图篡夺魏国政权。
司马昭的野心日益明显,朝廷上下以及民间纷纷议论此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由此流传开来,意指司马昭的篡位企图已是人尽皆知,天下无人不晓。
面对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感到无比愤怒,但他知道正面抗衡的危险。
心中不满的他,作了一首《潜龙诗》来抒发心中的愤懑与无奈。
诗中将自己比作被困井底的龙,不能飞上天空也无法跃出深渊,而司马昭则被比作水中的鳅鳝,肆意舞动,似乎暗示了司马昭的猖狂和自己被压迫的无力感。
诗中表达的心境敏锐而深刻,显然引起了司马昭的警觉。
当时有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员,得知曹髦写的《潜龙诗》后,立即将此事告知司马昭。
司马昭得知自己在诗中被比作鳅鳝,勃然大怒,亲自携剑带领随从冲入皇宫,公开在朝堂上威胁曹髦,并厉声质问他:“你是不是想成为第二个曹芳?”这句话既是对曹髦的警告,也是对他掌控权力的公然宣示。
曹髦回到后宫,痛苦万分,痛哭了一整天后,心中下定决心,绝不再让司马昭继续猖獗。
他召集了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商议铲除司马昭的计划。
王经试图劝谏曹髦,提醒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失败的例子为鉴,劝他三思而后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_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是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那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小编这里为大家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
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寓意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
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后用此词比喻野心膨大,也说明了人的野心有时也不能太狂野司马昭的人物评价毌丘俭、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王经: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力都
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
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