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4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认为在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的设计当中,需要肯定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强调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列举大量日本和西方经典案例的设计手法上的异同支撑自己的设计理论。
此书对我们在对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有实际创作的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难免不着痛痒,难以指导专业设计实践。
芦原义信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之中,言简意赅,通俗而不浅薄。
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大量作品来说明这些理论,理论性强又不脱离实践,增强了其理论的说服力。
书中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和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所以说,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为建筑及相关领域奠定了研究模式,也在实践上为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的第一章中充分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廓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东西方人们对建筑的空间概念认知的不同,为街道的空间构成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筑空间——作者通过对日本和欧洲的住宅建筑形式的比较,剖析人们对空间本质关注的不同点,提出限定建筑的空间三要素是:地板、墙壁和天花板。
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
建筑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它是同周围环境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是一个可供人们在其内部停留、居住和工作的空间。
墙体——芦原义信在对“墙”的存在意义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墙体的存在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书籍介绍:名称: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出版日期:1985年3月作者简介: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
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
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
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
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
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花板。
由此引出外部空间的概念: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概念阐述的同时,作者又提出了所谓逆空间的概念,并认为内外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
逆空间的存在以及这种可逆的转换型对于考虑建筑空间时是既有启发性的,作者以意大利建筑内外空间的近似性为例的具体说明了这种可逆性的可能性。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1外部空间的形成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收敛性)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
(扩散性)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八十张席房间(7.2*18米)或者一百张席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外层空间设计|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无意识地创造空间建筑者在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来创造建筑空间?外部空间:外部空间从定义自然开始外层空间是由的框架定义的,不同于无限的自然。
外部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比自然更有意义。
因此,外部空间的设计也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架所包围,外部空间从框架建立了一个向内的向心秩序,在框架中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和功能相反,自然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负空间。
通常,建筑师非常关心他们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这是自然的,但即使是没有被建筑占据的反向空间也应该同样关注。
换句话说,当建筑的周围被设计成一个活动空间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整个土地被认为是一个建筑时,这可以说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倡议: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或计划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计划是首先确定外围边界,然后将顺序调整到内部观点(融合)空间的负面性:空间是自然的、无计划的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无计划,就是增加从内部到外部的扩散(扩散率)日本:传统木结构房屋,庭院属于房屋的内部秩序,内外边界都在墙的位置。
美国:独立的郊区住宅,内外边界在住宅和庭院的交界处。
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马路建造,所以内外边界明显在厚石墙的位置第2章外部空间元素1。
尺度建筑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值为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高度)。
当正方形中的D/H在1和2之间时,空间相对平衡且紧凑。
当D/H 小于1时,建筑物之间的干扰太强。
当D/H大于2时,建筑物过于分离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假设:外层空间可以采用8-10倍内部空间大小的尺度,这被称为“十分之一理论”80座房间(7.2*18米)或100座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厅的俗称。
这种空间的宽度被认为是根据人们相互聚在一起,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制和传统。
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寸增加到8倍,我们可以把外部空间计算为,这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大的外部空间。
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空间模数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空间模数是一种新颖的概念,它在数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外部空间模数是指一种用于描述空间中物体位置和运动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在空间中的行为。
在传统的数学模型中,我们通常使用笛卡尔坐标系或极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然而,这些模型在处理复杂的空间问题时存在一些局限性。
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空间模数则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模型,它通过引入额外的维度和参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
外部空间模数的核心思想是将空间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并为每个区域分配一个独特的数值。
这些数值可以表示物体在该区域内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通过将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并且可以更好地分析物体的运动轨迹和行为。
外部空间模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引入了额外的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调整模型的精度和灵活性。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需求来优化模型,使其更适用于不同的空间问题。
外部空间模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潜力。
例如,在物体追踪和导航领域,外部空间模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从而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外部空间模数可以用于描述机器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从而实现更智能化和自主化的机器人控制。
然而,外部空间模数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外部空间模数的计算复杂度较高,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算法支持。
其次,外部空间模数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性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特定的领域和问题上。
最后,外部空间模数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推导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总的来说,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空间模数是一种新颖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和分析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
虽然外部空间模数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它的潜力和前景仍然是非常广阔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外部空间模数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连载1译者序大谈空间,从世界建筑学领域来看,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
形形色色的空间概念,洋洋洒洒的空间专著,令人眼花缭乱莫知所从。
当然,这当中也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如:凯文·林奇(Kevin Lynch)根据城市景观对人们空间认知和记忆影响的调查分析,撰写了《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被称为是战后划时代的巨著,其影响迄今未减;诺博格·舒尔茨(C. Norberg Schulz)的《存在.空间.建筑》(Extence,Space and Architecture)从任何空间知觉均有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其影响仅次于凯文.林奇。
此外如克里斯托福·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关于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的研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建筑形体理论方面的创新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把建筑论、空间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空间论,文字晦涩难解,内容玄奥莫测,而且往往是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离题,从而“许多人对空间问题已经感到厌烦,他们宁愿谈‘结构’、‘体系’或‘环境’,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我看到了芦原义信的这本《外部空间设计》。
“这本书既包含有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
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
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
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1962年译者应早稻田大学建筑系邀请访日时,曾专程拜访了芦原义信先生,他一见面就很客气地问我:“您为什么要翻译我这本书呢?”上面这段话就是我当时地回答,这里我想也可作为理应对作者说明的,翻译介绍此书地目的所在吧。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索1.外部空间1.1外部空间定义提到“外部空间”,首先了解“空间”这一概念。
“空间”作为概念从提出到现今,一直被广大的设计者们所谈论,并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被广大设计者们用来解释“空间”的概念;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指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因而可以分析总结出“空间”的价值是通过“使用”来衡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它与其“使用人群”进行互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对外部空间做出了解释,认为“它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是由人创造出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总结“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定义可以得知,外部空间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细分,它是相对于内部空间提出来的概念,并在现今受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关注。
1.2 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认为“建筑空间根据常识来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的”,而建筑空间是与外部空间对立划分出的空间形式的一种。
因此,相对的建筑空间而言,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因为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必须是由地板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的”。
因此,外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比较,区别在于是外部空间有限定元素的,而限定元素正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手法。
换句话说就是外部空间是把自然环境通过“地板”和“墙壁”这两个限定元素设计而出的。
所以,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是由基本水平性和垂直性形式和由基本水平性与垂直性演变成的形式组成,通过限定使外部空间既区别于建筑空间,又有别于自然环境。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1外部空间的形成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收敛性)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
(扩散性)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八十张席房间(7.2*18米)或者一百张席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1外部空间的形成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收敛性)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
(扩散性)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八十张席房间(7.2*18米)或者一百张席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
空间的奥秘——《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廖帅玉11121732《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的异同,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偏于外向型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比较注重内部空间。
芦原信义还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他所举的例子多数来自于他曾经亲自参与的工程,实例结合通俗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
尤其是当我在街道上观察其理论时,发现其确实有其现实意义。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外部空间理论,从总体上对整本书体系奠定理论基础,阐述了对外部空间定义的理解,他认为“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相对地,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起向心秩序的空间。
外部空间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就必然由地面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
”并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人对空间的感受也不相同。
甚至从广义上说,一个正在演讲的人连同他所辐射到的听众也可以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场。
对于这一点,让我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空间就是一个场,是一个营造了特定氛围并明确或暗含了具有某种界限的范围。
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思维殿堂就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个人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三个人更甚,而且这个空间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他还举了意大利广场的例子,阐述了意大利把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概念,这个概念也十分有趣,这把空间反而简化了出来,一个家庭是由外向的客厅和内向的私人空间组成,对于一个社区,社区活动中心是这个社区的客厅,每个家庭被简化成了一个个私人空间,甚至我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广场是客厅,社区又可以被进一步简化。
再往大范围看去,甚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如中国,沿海的开放城市比如上海,就像是一个招徕外宾的客厅,而内陆城市从地理位置来说就像是私人内部空间。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
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书中提到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
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
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最后是空间秩序的建立的问题:1.加法创造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就象既有用某些材料堆砌而成的雕刻,也有从石头或木块上砍掉不需要的部分而做成的雕刻一样,建筑空间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上。
加法创造地建筑,它的规模自然有限,超过了,加法就陷入动脉硬化,最终会引起混乱,因此它的规模希望不超过一定限度。
在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秩序的方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在调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
2.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当一个内部秩序需要发展扩大的时候,比如一个家庭作坊,它的局部外部空间随着发展扩大的需要而逐渐转变成为内部空间,这样的过程会随着发展而反复进行,一直都处于内部化的过程。
外部空间的再认识建筑学-孙海瀚-13101081300008【摘要】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师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而忽略了外部空间。
在解读了外部空间概念的同时指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型及其方法。
【关键词】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 积极空间; 消极空间1 空间的概念与意义空间在一般哲学意义上,是一种物质属性的抽象,但具体到建筑领域,便具有了特定的内涵。
芦原义信的“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质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论断,表明:“空间”在建筑师心目中是个具象概念。
它在建筑科学中又是有着极大的人为性的概念。
所谓“人为性事物”是指“它们似乎只有靠目的或者意图而作为一个系统纳入其生存环境之中,才得以存在的。
当着眼于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时,“内”与“外”的概念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而建筑空间对其具体构成而言,地板、墙壁、天花板无疑都是基本的人为限定物,芦原义信甚至认为,此三者乃“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
2 外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设计原先一提起“外部空间”就没有选择地想到建筑物以外的空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建筑物以外的空间包含着多少内容?在建筑设计中往往忽视了“外部空间”的设计,只注重推敲建筑内部空间,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常常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单调和突然,缺乏趣味性和人性化。
“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它是把自然框定来划定空间的,与无限伸展的大自然是不相同的。
“外部空间”具有向内的向心秩序,而无限伸展的自然则具有离心的、向外扩展的特性(见图 1 和图 2)。
芦原义信把这两个相左的空间称之为“积极空间”(Positive-space)和“消极空间”(Negative-space)。
所谓 P(积极)空间,“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
而 N(消极)空间,“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计划性就是“从外围向内侧去整顿秩序”。
无计划性“就是从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
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方法的最终概括就是“尽可能将 N(消极)空间 P(积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