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郭生》阅读答案附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6.33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作文提升课堂:走出理解误区,准确翻译文言文引子2021年全国新高考二卷,翻译题的第(2)小题: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
“感激”一词,有考生翻译成“激动”,是不准确的。
“感激”现代汉语中是“衷心感谢”的意思,文言文里常见的义项有二:①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感动奋发。
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②感慨愤激,恼恨。
这里“感激”的原因是“知大功不遂”,“感激”的结果是“卒于雍丘”,因此,解释为“感慨愤激,恼恨”是比较准确的。
参考译文:祖逖知道北伐大业难已成功,感慨愤激引发重病,九月,在雍丘病故。
文言文翻译题,由于其考点较为固定,容易把握,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提分点。
本文总结出一些考生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的常见误区,希望能给考生们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误区一: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019Ⅱ卷)误译:圣人如果可以生活在强大的国家,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得利益,就不必遵循旧制。
分析与对策:误译句对“强”字错译。
在这个句子中,“强”,形容词使动,应译为“使……强盛”。
而上面的译句却仍将其翻译成“强大”。
考生做出这样的误译,究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掌握不牢;二是考生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强”字,应当翻译为“使……强大”。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自己译文的初步想法,代入到文段当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应译为:圣人如果可以凭借变法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凭借变法使百姓获得利益,就不必遵循旧制。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
御史行台按访之。
丁亡去,至安丘遇雨。
避身逆旅。
雨日中不止。
有少年来,馆谷丰隆。
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
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
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
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
”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
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
丁怪之。
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
”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
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
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
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赞叹而别。
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
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
至诸城,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
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
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
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
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
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走怦① 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
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
惊问之,妻言:“自君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又给一婢,为妾驱使。
”杨感不自已。
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走怦:派人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御史行台按访之按:考察B.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业:以……为业C.数年无耗耗:损耗D.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诣:拜访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俄出仍以反客B.问:“主人何业?” 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C.丁赞叹而别。
第6单元14(P218)【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昂其直,居.为奇货居:储存B.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蹑:踩踏C.一鸡瞥.来,径进以啄瞥:突然D.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俾:使【答案】B【解析】蹑:追随。
2.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掭以尖草B.问者爇香于鼎C.焚拜如前人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答案】D【解析】D.定语后置句。
3.下列对《促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促织祸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
B.面对朝廷对促织的征收,成名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在这种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
C.文章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为全文做了铺垫;第二段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是故事的发展。
D.“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句,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谴责;“天将以酬长厚者”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对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
【答案】C【解析】文章第一段写朝廷征收促织,是故事的背景;第二段写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是故事的开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______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①中医治病常用中药,中药的概念讲究“气”。
这个“气”是个多义词,常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是为“四气”。
中医还有“补脏气”之说。
②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气”则指生理功能,“补脏气”即指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③《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④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________人体的功效,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⑤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这种特性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译文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
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
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
期年大青死。
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笥:箱笼),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冥搜亟呼,迄无影兆。
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
以此故冀其自至。
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
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大喜,如获拱璧。
视其后,小蛇从焉。
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
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
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
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
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
缘二青驯,故未遽弃。
又二三年,长三尺余。
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
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
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
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
呼曰:“二青!”蛇顿止。
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
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
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
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
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
”二蛇垂头,似相领受。
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如转圜: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
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17、《聊斋志异》的作者是(1分)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A.二青亦渺()B.俾得自适,寻复返()C.缘二青驯,故未遽弃()D.因而行旅相戒()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第一篇: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吾少林出也。
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聊斋志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
四月间,妻贺氏独居,夜为盗所杀。
是夜微雨,泥中遗诗扇一柄,乃王晟之赠吴蜚卿者。
晟,不知何人;吴,益都之素封①,与范同里,平日颇有佻达之行,故里党共信之。
郡县拘质,坚不伏,惨被械梏,诬以成案;驳解往复,历十余官,更无异议。
吴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茕独。
阴赂监者使市鸩。
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日‘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
”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
未几,周元亮先生分守是道,录囚至吴,若有所思。
因问:“吴某杀人,有何确据?”范以扇对。
先生熟视扇,便问:“王晟何人?”并云不知。
又将爰书②细阅一过,立命脱其死械,自监移之仓。
范力争之。
怒曰:“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众疑先生私吴,俱莫敢言。
先生标朱签,立拘南郭某肆主人。
主人惧,莫知所以。
至则问曰:“肆壁有东莞李秀诗,何时题耶?”答云:“旧岁提学按临,有日照二三秀才,饮醉留题,不知所居何里。
”遂遣役至日照,坐拘李秀。
数日,秀至。
怒曰:“既作秀才,奈何谋杀人?”秀顿首错愕,曰:“无之!”先生掷扇下,令其自视,曰:“明系尔作,何诡托王晟?”秀审视曰:“诗真某作,字实非某书。
”曰:“既知汝诗,当即汝友。
谁书者?”秀曰:“迹似沂州王佐。
”乃遣役关拘王佐。
佐供:“此益都铁商张成索某书者,云晟其表兄也。
”先生曰:“盗在此矣。
”执成至,一讯遂伏。
先是,成窥贺美,欲挑之,恐不谐。
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
逾垣入,逼妇。
妇因独居,常以刀自卫。
既觉,捉成衣,操刀而起。
成惧,夺其刀。
妇为挽,令不得脱,且号。
成益窘,遂杀之,委扇而去。
三年冤狱,一朝而雪,无不诵神明者。
吴始悟“里边吉”乃“周”字也。
然终莫解其故。
后邑绅乘间请之。
笑曰:“此最易知。
细阅爰书,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
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
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佟曰:“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
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
”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
董授之。
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
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
”遂于衣底出短刀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
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
邀佟至家,坚留信宿。
叩以剑法,谢不知。
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拏②。
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
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搒掠③,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
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
”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
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
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
”烛之已杳。
逡巡出,那么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菅遗灰焉。
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
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家后,不听床头人呜泣而止哉?” (选自《聊斋志异》)注:①跨蹇:骑驴②纷拏:喧闹③搒掠:用板子拷打1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适自海外归耳适:刚刚,才B.董骇极,亦请过手过手:交手C.盗坐名相索坐名:点名D.而卒食言卒:最终1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 / 不如因善遇之B.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 / 我启户,为君警厮仆C.董乃自述所好 /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D.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 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18.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董生渴望遇异人学异术,途遇佟客,因其自海外归,又身怀利器,想其必为学武之人精通剑术,所以请至家中。
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技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
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汝大A卤莽B惹他C何为D幸先以我名E告之F不然G股已H断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钵,指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
《聊斋志异·郭生》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郭生,邑之东山人。
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
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
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
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
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见污本,问之。
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
讶曰:狐似有意。
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
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
郭有抄本,爱惜臻至。
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
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
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
自是狐竟寂然。
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①沈:弄脏。
②狃:因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C 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3分)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B 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于是渐不信孤C 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D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一日,郭生游于市,偶见一书生,气宇轩昂,衣饰华丽,携一婢女同行。
生见其举止非凡,心中暗生好奇,遂尾随其后。
行至一幽静小巷,书生将婢女引入一宅院,遂匆匆离去。
郭生窥见宅院,见其建筑精美,门庭若市,心想:“此间必有奇事。
”遂潜入宅内,窥见书生与一老者相对而坐,谈笑风生。
郭生屏息而听,闻老者曰:“吾乃郭生之友,久闻君才名,特来相访。
”郭生闻言,心中一惊,遂现身相见。
书生起身相迎,曰:“吾闻君才智过人,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郭生谦逊答曰:“先生过誉,小子愚钝,不足挂齿。
”自此,郭生与书生结为莫逆之交,常相往来。
一日,书生邀郭生共游名山大川,郭生欣然答应。
二人行至一山洞,洞口幽深,书生率先进入,郭生紧跟其后。
洞内曲折,奇景迭出,二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来到一石室。
石室中有一老者,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端坐于石床之上。
老者见二人到来,起身相迎,曰:“吾乃此洞之主,闻君二人才高八斗,特来相见。
”郭生与书生谦逊答礼,老者遂邀请二人入座。
酒席间,老者谈及世间奇闻异事,郭生与书生听得津津有味。
老者见二人求知若渴,遂将洞中秘籍传授于郭生,曰:“此秘籍内藏世间奇珍异宝,汝若能习得,必成一代宗师。
”郭生感激涕零,跪拜受教。
老者遂将秘籍传于郭生,并告诫道:“此秘籍非同小可,汝须谨慎习之,否则必有灾祸。
”郭生点头答应,心中暗下决心,定要修炼有成。
郭生归家后,闭关修炼,刻苦钻研秘籍。
经过数年苦修,郭生终于练就一身神奇的本领,成为一代宗师。
他游历四方,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
郭生之才,不仅体现在武艺上,更在于他的学识和智慧。
他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通。
他所著之书,流传后世,被誉为“郭生经”。
郭生晚年,归隐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收徒传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郭生之德,流传千古,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郭生传》记载了郭生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流传至今,仍让人感叹不已。
郭生,一个才子,一个侠客,一个传奇,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聊斋志异之郭⽣》原⽂及译⽂ 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说集。
下⾯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郭⽣》原⽂及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 郭⽣,⾢之东⼭⼈。
少嗜读,但⼭村⽆所就正,年⼆⼗余,字画多讹。
先是,家中患狐,服⾷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
⼀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墨。
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恚愤⽽⽆如何。
⼜积窗课⼆⼗余篇,待质名流。
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
恨甚。
会王⽣者,以故⾄⼭,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见污本,问之。
郭具⾔所苦,且出残课⽰王。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
讶⽈:“狐似有意。
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
”过数⽉,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晓,⼜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王。
王阅之⽈:“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库。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备狐啖饮。
每市房书名稿,不⾃选择,但决于狐。
由是两试俱列前名,⼊闱中副车。
时叶、缪诸公稿,风雅绝丽,家弦⽽户诵之。
郭有抄本,爱惜臻⾄。
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余字,⼜拟题构作,⾃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
⽆何,叶公以正⽂体被收,⼜稍稍服其先见。
然每作⼀⽂,经营惨淡,辄被涂污。
⾃以屡拔前茅,⼼⽓颇⾼,以是益疑狐妄。
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尽泚之。
乃笑⽈:“是真妄矣!何前是⽽今⾮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涂四画,粗于指,第⼀章画五,⼆章亦画五,后即⽆有矣。
⾃是狐竟寂然。
后郭⼀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
名⼩⽴,遂⾃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不变,势不⾄⼤败涂地不⽌也。
满之为害如是夫!” 译⽂: 郭⽣,是淄川东⼭⼈。
从⼩就喜欢读书,但⼭村中没有可以求教指正的⼈,⼆⼗多岁了,写的字笔画错讹还很多。
2007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广东卷)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掺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目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
《聊斋志异之天宫》原文及译文《聊斋志异之天宫》原文及译文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天宫》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郭生京都人,年二十余,仪容修美。
一日薄暮,有老妪贻尊酒,怪其无因,妪笑曰:“无须问。
但饮之自有佳境。
”遂径去。
揭尊微嗅,冽香四射,遂饮之。
忽大醉,冥然罔觉。
及醒,则与一人并枕卧。
抚之肤腻如脂,麝兰喷溢,盖女子也。
问之不答,遂与交。
交已,以手扪壁,壁皆石,阴阴有土气,酷类坟冢。
大惊,疑为鬼迷,因问女子:“卿何神也?”女曰:“我非神,乃仙耳。
此是洞府。
与有夙缘,勿相讶,但耐居之。
再入一重门,有漏光处,可以溲便。
”既而女起,闭户而去。
久之腹馁,遂有女僮来,饷以面饼、鸭臛,使扪索而啖之。
黑漆不知昏晓。
无何女子来寝,始知夜矣。
郭曰:“昼无天日,夜无灯火,食炙不知口处;常常如此,则姮娥何殊于罗刹,天堂何别于地狱哉!”女笑曰:“为尔俗中人,多言喜泄,故不欲以形色相见。
且暗中摸索,妍媸亦当有别,何必灯烛!”居数日,幽闷异常,屡请暂归。
女曰:“来夕当与君一游天宫,便即为别。
”次日忽有小鬟笼灯入,曰:“娘子伺郎久矣。
”从之出。
星斗光中,但见楼阁无数。
经几曲画廓,始至一处,堂上垂珠帘,烧巨烛如昼。
入,则美人华妆南向坐,年约二十许,锦袍炫目,头上明珠,翘颤四垂;地下皆设短烛,裙底皆照,诚天人也。
郭迷乱失次,不觉屈膝。
女令婢扶曳入坐。
俄顷八珍罗列。
女行酒曰:“饮此以送君行。
”郭鞠躬曰:“向觌面不识仙人,实所惶悔;如容自赎,愿收为没齿不二之臣。
”女顾婢微笑,便命移席卧室。
室中流苏绣帐,衾褥香软。
使郭就榻坐。
饮次,女屡言:“君离家久,暂归亦无妨。
”更尽一筹,郭不言别。
女唤婢笼烛送之。
郭仍不言,伪醉眠榻上,抁之不动。
女使诸婢扶裸之。
一婢排私处曰:“个男子容貌温雅,此物何不文也!”举置床上,大笑而去。
智慧365—在线学习管理《聊斋志异》郭生故事的启示国务院年初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与其说是低收入群体的福音,不如说是在挑战所谓不可逾越的市场配置资源红线,给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分配自主权等管理权限带来巨大的冲击,挑战了之前的管理观念,使人颇有前是而今非之感。
《聊斋志异》中郭生的故事与此颇类,蒲松龄在故事的末尾告诫人们,学习有进步是好事,理应得到鼓励,即为是;但学无止境,如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在更高的标准面前拿过去的收获说事儿,就显出了小家子气,难免遭到唾弃,则为非,并且应当非之。
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这种情况: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变平均主义的惰性,下不保底,上不封顶曾经被视为分配领域大胆改革的象征,企业纷纷采取加大收入差距的办法激励员工,舆论也普遍赞同。
但是随着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倍增,控高、提低、严格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则事关社会和谐的底线,不容规避。
这时候管理者如果还认为麾下的收入差距算不得什么,那在媒体上一定会遭遇拍砖。
与郭生在科举中总是被动接受选择不同,管理者在资源配置中有相当的话语权,而且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多有斩获。
碰到有人对过去取得成功的做法前是而今非,往往会产生一个本能反应:这是不是在否定自己已经取得的业绩?这时候,将走回头路的帽子扣给别人自然痛快,但是要想真正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就需要弄清楚在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障碍,建立前是而今非未必是要倒退的确信。
古希腊的哲学家早就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按照前是而今非的逻辑进行管理的调整更难以复旧。
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企业对员工要从幼儿园关注到火葬场,成为沉重负担。
在体制改革中,企业的社会职能被纷纷剥离出去;管理者明确告诉职工,企业不是家。
然而在新的经济形势面前,为了消解由此带来的利益关系的冷漠,起源于美国的员工帮助计划(EAP)使得新家庭主义运动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员工的家庭责任与公司成长的互动性,有的企业采取了给员工父母发养孝金等措施。
《郭生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
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
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
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
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
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见污本,问之。
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又复视沈①卷,类冗杂可删。
讶曰:“狐似有意。
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
”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
郭有抄本,爱惜臻至。
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
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
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
自是狐竟寂然。
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
②狃:因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C.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1.B【解读】:本题考查语音的识记与辨识能力。
答案为B。
诅zǔ、趄qie 、狙jū、沮jǔ。
A项“峥、狰”读zhēng;“慎”读shèn;“缜”读zhěn。
C项“诮、俏、峭”读qiào;“梢”度sào。
D项“辍、啜”读chuò;“拙”读zhuō;“绌”chù。
2.C【解读】:本题考查熟语(成语)的运用能力。
答案为C。
“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指当时名望很重,符合语境。
A项“间不容发”是个多义成语,①指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②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③比喻文字精练、严谨。
不是指空间容不下的意思。
B项“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
原句是自诩的意思,不符合语境。
D项“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行动与目的相反。
原句是说我俩考虑问题不同,可改为“大相径庭”。
3.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名。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成分残缺等(A 项“任用、培养、激励、评价机制”语序不当,应为“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 ;C搭配不当,“推销”不能与“人”搭配;D句式杂糅,“原因还是……造成的”杂糅。
)4.【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解答连贯题可以从确定相邻句入手,题干中给出的最后一句提到汉印,所以与之相邻的应是③;由④⑤两句中“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很熟悉”可知这两句应为相邻句,顺序为⑤④;再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即可确定答案。
此类试题可以从话题、结构、逻辑、条理及情境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确定相邻句入手结合排除法作答。
5.【解读】: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案为D。
录:抄录。
6.【解读】: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答案为D。
A、“而”: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7.【解读】: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快速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
⽂⾔⽂900个原⽂及翻译⼤全(2)《说苑·介⼦推不受禄》原⽂及翻译《陈平之⽤》原⽂及翻译《⽥婴善剂》原⽂及翻译袁中道《听⾬堂记》原⽂及翻译《宋史·施师点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潚传》原⽂及翻译《明史·胡濙传》原⽂及翻译《宋史·陈韡传》原⽂及翻译《隋书·元胄传》原⽂及翻译㣿洵《彭州圆觉禅院记》原⽂及翻译《后汉书·刘茂传》原⽂及翻译《宋史·罗点传》原⽂及翻译《宋史·刘述传》原⽂及翻译《宋史·太祖本纪》原⽂及翻译苏轼《万⽯君罗⽂传》原⽂及翻译《北史·源⼦邕传》原⽂及翻译韩愈《送浮屠⽂畅师序》原⽂及翻译《宋史·赵⼦崧传》原⽂及翻译《后汉书·耿恭传》原⽂及翻译《明史·张鹏传》原⽂及翻译《宋史·张阐传》原⽂及翻译《汉书·傅喜传》原⽂及翻译李渔《饭粥》原⽂及翻译《新唐书·侯君集传》原⽂及翻译《晋书·罗含传》原⽂及翻译《资治通鉴·永元⼗四年冬,⼗⽉》原⽂及翻译《新唐书·柳浑列传》原⽂及翻译宋濂《游琅琊⼭记》原⽂及翻译《后汉书·郭太传》原⽂及翻译《三国志·任峻传》原⽂及翻译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原⽂及翻译《宋书·谢晦传》原⽂及翻译《后汉书·黄琼传》原⽂及翻译《明史·邹元标传》原⽂及翻译《梁书·明⼭宾传》原⽂及翻译《隋书·⾖卢毓传》原⽂及翻译《北史·杨津传》原⽂及翻译《宋史·刘勔传》原⽂及翻译《宋史·包拯传》原⽂及翻译《明史·韩爌传》原⽂及翻译《明史·袁忠彻传》原⽂及翻译《魏书·张蒲传》原⽂及翻译《明史·罗喻义传》原⽂及翻译《宋史·徐处仁传》原⽂及翻译《清史稿·熊赐履传》原⽂及翻译《明史·黄宗载传》原⽂及翻译《清史稿·赵国祚传》原⽂及翻译《明史·程启充传》原⽂及翻译《隋书·循吏·樊叔略传》原⽂及翻译《江⽔⼜东,经黄⽜⼭下》原⽂及翻译《成王封伯禽于鲁》原⽂及翻译《宋史·汪澈传》原⽂及翻译《宋史·张庭坚传》原⽂及翻译《晋书·颐和转》原⽂及翻译《汉书·周勃传》原⽂及翻译《宋史·陈襄传》原⽂及翻译《宋书·刘⼤夏传》原⽂及翻译《后汉书·班彪传》原⽂及翻译《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宁》原⽂及翻译《史记·义纵传》原⽂及翻译《宋史·彭乘传》原⽂及翻译《聊斋志异·郭⽣》原⽂及翻译《清史稿·骆秉章传》原⽂及翻译曾国藩《遵义黎君墓志铭》原⽂及翻译《宋史·段思恭传》原⽂及翻译《明史·周新传》原⽂及翻译《北史·李訢传》原⽂及翻译《周书·寇俊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崔⽇⽤传》原⽂及翻译《宋史·陈康伯传》原⽂及翻译《宋史·张美传》原⽂及翻译《晋书·王彪之传》原⽂及翻译《南村辍耕录·迈⾥古思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吴保安传》原⽂及翻译《晋书·朱序传》原⽂及翻译《宋史·许奕传》原⽂及翻译《明史·沈希仪传》原⽂及翻译《明史·谢迁传》原⽂及翻译《元史·吕思诚传》原⽂及翻译《宋史·卞衮传》原⽂及翻译《后汉书·谯⽞传》原⽂及翻译《旧唐书·萧俛传》原⽂及翻译《明史·张永明传》原⽂及翻译《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原⽂及翻译《明史·张家⽟传》原⽂及翻译《晋书·阳裕传》原⽂及翻译《南齐书·禇炫传》原⽂及翻译《明史·刘荣传》原⽂及翻译《元史·孔思晦传》原⽂及翻译《宋书·垣护之传》原⽂及翻译《宋史·苗授传》原⽂及翻译《宋史·何栗传》原⽂及翻译《汉书·杜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卢从愿传》原⽂及翻译《宋史·程公许传》原⽂及翻译《南史·萧⼦良传》原⽂及翻译《宋史·李兑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刘武周传》原⽂及翻译《宋史·张觷传》原⽂及翻译苏轼《南⽅多没⼈》原⽂及翻译《贞观⼆年,太宗谓侍⾂⽈》原⽂及翻译《汉书·武五⼦传》原⽂及翻译《明史·林聪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孙伏伽传》原⽂及翻译《宋史·范祖禹传》原⽂及翻译《旧唐书·第五琦传》原⽂及翻译归有光《封中宪⼤夫兴化府知府周公⾏状》原⽂及翻译《宋史·徐经孙传》原⽂及翻译《元史·董⽂⽤传》原⽂及翻译《宋史·孟宗政传》原⽂及翻译《清史稿·刘长佑传》原⽂及翻译《北史·乐运传》原⽂及翻译《宋书·何承天传》原⽂及翻译《新五代史·张敬达传》原⽂及翻译李鸿章《亡妹张夫⼈家传》原⽂及翻译《宋书·刘穆之传》原⽂及翻译《明史·魏源传》原⽂及翻译《新唐书·从谠传》原⽂及翻译《宋史·薛叔似传》原⽂及翻译《明史·吴时来传》原⽂及翻译《旧五代史·王晏球传》原⽂及翻译《宋史·尹继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娄师德传》原⽂及翻译《明史·童元镇传》原⽂及翻译《三房⼗四叔⾮不勤读》原⽂及翻译《后汉书·虞诩传》原⽂及翻译《元史·魏初传》原⽂及翻译《宋史·郭守⽂传》原⽂及翻译《宋史·黄震传》原⽂及翻译《梁书·谢举传》原⽂及翻译《新唐书·虞世南传》原⽂及翻译《明史·张宁传》原⽂及翻译《晋书·张闿传》原⽂及翻译《李彦仙传》原⽂及翻译《中⼤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原⽂及翻译《隋书·窦荣定传》原⽂及翻译《宋史·郭廷谓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潮传》原⽂及翻译《北史·段⽂振传》原⽂及翻译《说苑·政理》原⽂及翻译《汉书·⾼帝纪》原⽂及翻译孔融《论盛孝章书》原⽂及翻译《宋书·宗悫传》原⽂及翻译《宋书·何执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清史稿·李鸿章传》原⽂及翻译《宋史·程颢传》原⽂及翻译《秦观劝学》原⽂及翻译《陋室铭》原⽂及翻译《段太尉逸事状》原⽂及翻译《郎中令赵⾼恃恩专恣》原⽂及翻译《三国志·张温传》原⽂及翻译《宋史·乔执中传》原⽂及翻译朱鹤龄《西郊观桃花记》原⽂及翻译颜之推《名实篇》原⽂及翻译《宋史·范如圭传》原⽂及翻译《宋书·王诞传》原⽂及翻译《明史·徐阶传》原⽂及翻译《宋史·卢之翰传》原⽂及翻译姚鼐《登泰⼭记》原⽂及翻译《宋史·宇⽂昌龄传》原⽂及翻译归有光《先妣事略》原⽂及翻译书《孟德传》后原⽂及翻译《孟德传》原⽂及翻译《后⼗九⽇复上宰相书》原⽂及翻译《明史·陶琰传》原⽂及翻译《史记·张丞相列传》原⽂及翻译《宋史·王拱⾠传》原⽂及翻译《新唐书·严挺之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及翻译《新唐书·孟浩然传》原⽂及翻译《明史·张罗彦传》原⽂及翻译《宋史·陈恕传》原⽂及翻译《⼦产为政》原⽂及翻译《宋史·余良肱传》原⽂及翻译李肖《萧毕顺传》原⽂及翻译《马先⽣钧,字德衡》原⽂及翻译《宋史·党进传》原⽂及翻译《宋史·陈从信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魏谟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徐⽂远传》原⽂及翻译谢枋得《丞相留忠斋书》原⽂及翻译《明史·张淳传》原⽂及翻译《宋史·王应麟传》原⽂及翻译《宋史·丁谓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周纡传》原⽂及翻译《于是秦王⼤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原⽂及翻译《明史·胡俨传》原⽂及翻译《北齐书·阳斐传》原⽂及翻译《去宥》原⽂及翻译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及翻译《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霍峻等传》原⽂及翻译《宋史·陆诜传》原⽂及翻译《明史·廖庄传》原⽂及翻译《三国志·步骘传》原⽂及翻译《宋史·刘甲传》原⽂及翻译《元史·马亨传》原⽂及翻译《晋书·江统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张荐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郑覃传》原⽂及翻译《郑成功传》原⽂及翻译《明史·李时勉传》原⽂及翻译《宋书·沈怀⽂传》原⽂及翻译《汉书·张良传》原⽂及翻译《晋书·陶侃列传》原⽂及翻译元好问《送秦中诸⼈引》原⽂及翻译《汉书·苏武传》原⽂及翻译(⼆)《史记·信陵君离赵救魏》原⽂及翻译《后汉书·钟离意传》原⽂及翻译《宋史·王凯传》原⽂及翻译《宋史·杨⼤异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屈突通传》原⽂及翻译《三国志·吴范传》原⽂及翻译《明史·张任学传》愿⽂及翻译《王安⽯待客》原⽂及翻译王若虚《门⼭县吏晓堂记》原⽂及翻译刘⼤魁《程易⽥诗序》原⽂及翻译《宋史·许骧传》原⽂及翻译《南史·沈炯传》原⽂及翻译《明史·温纯传》原⽂及翻译《汤义仍先⽣⽂集序》原⽂及翻译《宋史·张逊传》原⽂及翻译《梁史·褚翔传》原⽂及翻译戴名世《蓼庄图记》原⽂及翻译《宋史·林光朝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长孙顺德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原⽂及翻译《南唐书·周本传》原⽂及翻译《谏说之难》原⽂及翻译《万⽊图》序原⽂及翻译《旧唐书·冯⽴传》原⽂及翻译《宋史·傅伯成传》原⽂及翻译《宋史·吴奎传》原⽂及翻译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原⽂及翻译苏轼《司马温公⾏状》原⽂及翻译《北史·薛聪传》原⽂及翻译曾巩《张久中墓志铭》原⽂及翻译《元史·敬俨传》原⽂及翻译《北史·庾信传》原⽂及翻译《隋史·杨善会传》原⽂及翻译《魏书·阳固传》原⽂及翻译《旧唐书·陆贽传》原⽂及翻译《后汉书·黄⾹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卢简辞传》原⽂及翻译《明史·赵世卿传》原⽂及翻译《宋史·虞允⽂传》原⽂及翻译《明史·张肯堂传》原⽂及翻译汪琬《传是楼记》原⽂及翻译《明史·唐胄传》原⽂及翻译《宋史·卢秉传》原⽂及翻译《隋书·燕荣传》原⽂及翻译《旧唐书·薛嵩传》原⽂及翻译《隋书·万宝常传》原⽂及翻译王世贞《⽵⾥馆记》原⽂及翻译《光武帝纪》原⽂及翻译《北齐书·斛律羡传》原⽂及翻译《明史·安磐传》原⽂及翻译宋濂《阅江楼记》原⽂及翻译《登扫叶楼记》原⽂及翻译《刘备⼊益州》原⽂及翻译《三国志·费祎传》原⽂及翻译《晋书·胡威传》原⽂及翻译《旧唐书·柳公权传》原⽂及翻译《宋史·李及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孟尝传》原⽂及翻译《明史·李充嗣传》原⽂及翻译《游龙鸣⼭记》原⽂及翻译《新五代史·孔谦传》原⽂及翻译布颜图《画树法》原⽂及翻译《明史·郑晓传》原⽂及翻译《宋史·梁克家传》原⽂及翻译叶适《留耕堂记》原⽂及翻译《元史·丘处机传》原⽂及翻译(⼆)《元史·丘处机传》原⽂及翻译资治通鉴之《春,⼆⽉,曹操攻黎阳》原⽂及翻译《宋书·孔觊传》原⽂及翻译《北齐书·卢潜传》原⽂及翻译《晋书·王沈传》原⽂及翻译《后汉书·梁慬传》原⽂及翻译《颜⽒家训·风操篇》原⽂及翻译《汉书·隽不疑传》原⽂及翻译《钱神论》原⽂及翻译《晋书·虞喜传》原⽂及翻译《商於⼦论治国》原⽂及翻译《宋史·郭逵传》原⽂及翻译汪⼠铎《记江乐峰⼤令事》原⽂及翻译《翱⾄零⼝北,有畜鸡⼆⼗⼆者》原⽂及翻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及翻译(三)《唐才⼦传·⽅⼲传》原⽂及翻译《周书·郑孝穆传》原⽂及翻译《南史·王规传》原⽂及翻译《美⼈赋》原⽂及翻译《明史·杨荣传》原⽂及翻译《元年,关中饥,⽶⽃直绢⼀匹》原⽂及翻译《晋书·刘弘传》原⽂及翻译《柳宗元》原⽂及翻译曾巩《⼴德湖记》原⽂及翻译《宋书·谢庄传》原⽂及翻译吴敏树《新修吕仙亭记》原⽂及翻译《凡⾳,⽣于⼈⼼者也》原⽂及翻译《宋书·谢弘微传》原⽂及翻译《宋史·蒋重珍传》原⽂及翻译《与致虚妹丈书》原⽂及翻译《周顗奔琅琊王睿》原⽂及翻译《⽵⼭》原⽂及翻译司马相如《⼦虚赋》原⽂及译⽂《初,魏⼈范睢从中⼤夫须贾使于齐》原⽂及翻译吕⼤防《合江亭记》原⽂及翻译陆陇其《崇明⽼⼈记》原⽂及翻译《明史·陈幼学传》原⽂及翻译王鏊《王⽂恪公笔记》原⽂及翻译《陈书·张种传》原⽂及翻译《霍丘知县阳湖左君》原⽂及翻译《楚襄王为太⼦之时》原⽂及翻译《宋史·苏缄传》原⽂及翻译《明史·杨信民传》原⽂及翻译《黄花岗七⼗⼆烈⼠事略序》原⽂及翻译袁枚《江宁两校官传》原⽂及翻译《宋史·席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王维传》原⽂及翻译杨⼠奇《翠筠楼记》原⽂及翻译《敬之识才》原⽂及翻译《⼦昂碎琴》原⽂及翻译《新唐书·马怀素传》原⽂及翻译《三国志·程昱传》原⽂及翻译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宋史·王沿传》原⽂及翻译《明史·⾦国凤传》原⽂及翻译《宋史·邹浩传》原⽂及翻译《明史·廖永安传》原⽂及翻译《晋书·谢安传》原⽂及翻译《汉书·霍去病传》原⽂及翻译《明史·张⽂锦传》原⽂及翻译王慎中《海上平寇记》原⽂及翻译《晋书·安平献王孚》原⽂及翻译《旧唐书·杜亚传》原⽂及翻译《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原⽂及翻译《新唐书·马燧传》原⽂及翻译《⾼帝求贤诏》原⽂及翻译《三国志·刘放传》原⽂及翻译《宋史·吕蒙正传》原⽂及翻译《晋书·傅咸传》原⽂及翻译《明史·崔铣传》原⽂及翻译《秦废封建》原⽂及翻译王充《论衡·⾃纪篇》原⽂及翻译《列⼦·说符》原⽂及翻译《明史·邹应龙传》原⽂及翻译王引之《汪容甫先⽣⾏状》原⽂及翻译《后汉书·赵憙传》原⽂及翻译《陈书·谢贞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翼传》原⽂及翻译程晋芳《⽂⽊先⽣传》原⽂及翻译《裴琰之传》原⽂及翻译《辽史·萧韩家奴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徽传》原⽂及翻译《李世民畏魏征》原⽂及翻译杨循吉《况侯抑中官》原⽂及翻译《新轩乐府引》原⽂及翻译《南齐书·垣崇祖传》原⽂及翻译《宋史·喻樗传》原⽂及翻译《周书·颜之仪传》原⽂及翻译王安⽯《⽥公墓志铭》原⽂及翻译《宋史·张景宪传》原⽂及翻译《宋学⼠⽂集·李疑传》原⽂及翻译《郁离⼦》序原⽂及翻译《宋史·种放传》原⽂及翻译《宋史·张邵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湘传》原⽂及翻译李渔《闲情偶记·卷五》阅读练习及答案欧阳修《养鱼记》原⽂及翻译《齐⼈说靖郭君》原⽂及翻译《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原⽂及翻译《明史·崔恭传》原⽂及翻译《宋史·王罕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晁传》原⽂及翻译宋濓《宣慰曾侯嘉政记》原⽂及翻译《魏书·张济传》原⽂及翻译《宋史·邵伯温传》原⽂及翻译《宋史·王觌传》原⽂及翻译《宋史·种谔传》原⽂及翻译《宋史·袁甫传》原⽂及翻译《韩雄传》原⽂及翻译《元史·王都中传》原⽂及翻译《新唐书·源乾曜传》原⽂及翻译姚鼐《答翁学⼠书》原⽂及翻译童轩《治溷⽣传》原⽂及翻译《宋史·赵禼传》原⽂及翻译《晋书·⽯鉴列传》原⽂及翻译《汉书·张骞传》原⽂及翻译《南史·张⾏信传》原⽂及翻译王⼠祯《登燕⼦矶》原⽂及翻译《宋史·⽂天祥传》原⽂及翻译(⼆)⽂天祥《游⽂⼭观⼤⽔记》原⽂及翻译《宋史·黄洽传》原⽂及翻译欧阳修《与⾼司谏书》原⽂及翻译《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及翻译《晋书·王导传》原⽂及翻译《赵简⼦传》原⽂及翻译《宋史·刘颖传》原⽂及翻译《元史·梁曾传》原⽂及翻译《明史·李汝华传》原⽂及翻译⽂同《屯⽥郎中⽯君墓志铭》原⽂及翻译《明史·仇钺传》原⽂及翻译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及翻译《元史·姜彧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沛传》原⽂及翻译《宋史·吕公绰传》原⽂及翻译《北史·达奚长儒传》原⽂及翻译《宋史·司马池传》原⽂及翻译《史记·晁错传》原⽂及翻译《宋史·韩通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韦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晋书·王舒传》原⽂及翻译《史记·陈豨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元澹传》原⽂及翻译《元史·谢让传》原⽂及翻译《南齐书·张融传》原⽂及翻译《周书·泉企传》原⽂及翻译《元史·安童传》原⽂及翻译《尉缭⼦·治本》原⽂及翻译《宋史·符彦卿》原⽂及翻译《旧唐书·郑善果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陆⽻传》原⽂及翻译《明史·叶旺传》原⽂及翻译《宋史·丰稷传》原⽂及翻译《宋史·萧注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刘⿊闼传》原⽂及翻译李渔《⾼低抑扬》原⽂及翻译《明史·胡⼴传》原⽂及翻译《⾦史·张⾏信传》原⽂及翻译《辽史·耶律安抟传》原⽂及翻译《宋史·李⼤性传》原⽂及翻译《宋史·吴芾传》原⽂及翻译《元史·赵世延》原⽂及翻译《宋史·王刚中传》原⽂及翻译《明史·李东阳传》原⽂及翻译《宋史·曾⼏传》原⽂及翻译。
《聊斋志异·郭生》阅读答案附翻译郭生,邑之东山人。
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
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
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
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
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见污本,问之。
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
讶曰:“狐似有意。
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
”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
郭有抄本,爱惜臻至。
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
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
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
自是狐竟寂然。
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①沈:弄脏。
②狃:因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C 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3分)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B 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于是渐不信孤C 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D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
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
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9.断句和翻译。
(9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参考答案:5.D【答题分析与思考】这道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ABC三项的解释都是对的,只有D项“录”应为“收录、抄录”的意思,不是“记载”的意思。
考查的4个实词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6.D【答题分析与思考】这道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
A项“而”:①连词,表转折,但是,却;②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B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因为。
C项“所”:①助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②助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D项“于”:①介词,对于;②介词,在。
很显然是应该选D项。
这道题考查的四个虚词都在《考试大纲》列举的18个虚词之内,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另外,以往该题的例句一般是一句出自选文,一句出自课文,本题则是所有例句都选自选文中,这样的处理,对于选择不同教科书的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这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
7.B【答题分析与思考】这道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是王生发出的动作,并不是郭生发出的。
而其它项都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
所以应选B。
在阅读的基础上作出筛选,考生是可以做到的,本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8.C【答题分析与思考】这道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级。
原文中的说法是“于是渐不信狐”,可以知道并不是“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所以应该选C。
本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9.(1)【答案】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每错3处扣l分)【答题分析与思考】本小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2006年的断句题比较长,需要断的地方很多,可断可不断的地方比较多。
造成了评卷场的压力很大,今年的句子长度是合适的。
补充的评分细则是科学的,所举的例句囊括了考生的各种答题情况,符合考生的答题实际,便于评分操作和始终如一地坚持评分标准。
(2)【答案】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3分)译对“但”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
但:只是;仅仅。
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3分)译对“德”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
德:感激;感恩。
【答题分析与思考】本小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考查。
能力层级为E级。
翻译题是传统的题型,要翻译的这两个句子,没有生僻的字,其中的虚词也是考试大纲中列出的18个虚词的范围之内。
评分细则做得很细,基本囊括了所有考生的答题情况,有利于评分标准的始终如一。
这道题(1)(2)小题满分共9分,全省平均分5.09分,得分率56.67%,难度0.57。
难度适中。
选文来自《聊斋志异·郭生》,既有志怪小说的文学性,又在行文上类似于以往文言文阅读选择的传记类材料,比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精神。
材料没有生僻字,少见的字都作了注释,符合《考试大纲》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附:参考译文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
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
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
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
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
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
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
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
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
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
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
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
”郭生开始不以为然,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
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
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
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
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
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
”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
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
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
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缪等人的作品,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
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缪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
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
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
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
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
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
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
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
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蒲松龄说:“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则能受益,这是真理。
刚刚小有名气,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害!”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