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79.00 KB
- 文档页数:21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水排水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2. 学习并了解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要求;3. 掌握给水排水系统中常见设施的类型、功能及适用条件。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给水排水系统的实际需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2.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模拟与优化;3. 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给水排水系统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水排水工程事业的热爱,提高职业认同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给水排水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给水排水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实际项目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水排水系统基本原理与组成- 给水系统概述:水源、取水、输水、配水;- 排水系统概述:排水设施、排水管网、污水处理与回用。
2.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要求- 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原则与目标;- 设计流量计算、管网布置与设施选型。
3. 给水排水系统常见设施- 给水设施:泵站、水池、水箱、管道等;- 排水设施:检查井、雨水口、泵站、污水处理厂等。
4.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 设计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 设计方案制定与优化;- 施工图绘制与预算编制。
5.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了解设计过程;- 学习优秀设计案例,提高设计水平。
6.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软件应用- 介绍专业软件功能与应用;- 学会使用软件进行系统模拟与优化。
教学楼排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学楼排水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设计要求。
2. 使学生掌握排水系统中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如流量、流速、管道直径等。
3. 引导学生了解排水系统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排水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教学楼排水系统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排水系统设计与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排水系统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排水系统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在项目实践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实践性、应用性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基础,对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楼排水系统基本构成:讲解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雨水收集、排水管道、检查井、水泵等设施。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城市排水系统概述”2. 工作原理及设计要求:介绍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地形、气候、建筑特点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排水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3. 排水系统关键参数计算:教授流量、流速、管道直径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排水管道设计计算”4. 排水系统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作用:讲解排水系统在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意义。
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排水系统与环境”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楼排水系统的现场观察、测量和计算,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排水工程(上)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城镇和小区排水管网系统设计的方法、步骤和有关计算方面的知识,增加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设计题目某研究所的雨水污水管网系统的设计三、资料见教材118页第5题四、要求1 根据资料雨污分流2 独立完成3 文字说明条理清楚,图纸计算表格干净规范五、主要内容雨水管网设计1 管网布设2 水力计算表3 图纸污水管网设计1 管网布设2 水力计算表3 图纸六、主要成果(一)雨水管网设计图表1 管网总体平面布置图2 水力计算表3 主要干管平面图和纵剖面图(二)污水管网设计图表1 管网总体平面布置图2 水力计算表3 主要干管平面图和纵剖面图小区污水管道的设计1 、在小区平面图上布置污水管道从小区平面图可知道,该区自被向南倾斜,坡度小,无明显的分水线,支干管布置在支道路的较低一侧,主干管布置在主道路的中轴线上。
2 、划分设计管段,计算设计流量根据设计管段的定义和划分办法,将各干管和主干管中有本段流量进入点,集中流量和旁侧支管进入的点,作为设计管段的起迄点的检查井编上号码。
本设计的主干管根据流量的变化情况再划分为1—2 ,2—3 ,3—4 ,4—5 ,5—6 ,6—7,6个设计管段。
各个管段的设计流量由题就可以知道。
A 实验室排出的流量为 2.5 L/S ,B 实验室y443排出的流量为 5 L/S ,y463排出的流量为10 L/S ,y481排出的流量为5 L/S,C实验室排出的流量为6.5 L/S ,南试验楼中y530排出的流量为8 L/S ,y515排出的流量为3 L/S ,D 实验室y406排出的流量为15 L/S ,y396排出的流量为2.5 L/S ,这样就可以得出各个管的计算流量,详细计算看污水主干管水利计算表。
3 、水力计算1.从管道平面布置图上得到各个管道的长度2.将各个设计管段的实际流量列出3.确定各个管道的坡度和管径4.根据坡度和流量表得到流速和充满度5.确定各个管段上下端的水面,管底标高及其埋设深度。
排水灌溉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排水灌溉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重要性和作用;2. 学生能掌握排水灌溉工程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3. 学生能了解我国排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排水灌溉工程的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 学生能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整理排水灌溉工程的相关信息;3. 学生能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对排水灌溉工程的认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水利工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 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认识到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结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排水灌溉工程的认知。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对水利工程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态度,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排水灌溉工程基本概念:讲解排水灌溉的定义、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排水灌溉工程类型及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排水灌溉工程,如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喷灌、滴灌等,分析各自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我国排水灌溉工程现状与趋势:阐述我国排水灌溉工程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4. 实践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排水灌溉工程案例,分析其设计原理、施工方法及运行效果。
教材章节:第二章5. 排水灌溉工程与生态环境:探讨排水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给排水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水力学基础、流体输送及水质处理等关键概念;2. 学习并熟悉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如管网设计、设备选型及系统优化;3. 掌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能够运用到实际给排水工程项目中。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简单的给排水工程设计和计算;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给排水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故障排查和系统优化;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项目讨论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对给排水工程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给排水工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关注工程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给排水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大学三年级,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为未来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系统原理:包括流体力学基础、水力学公式应用、流体输送特性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给排水工程设计:涵盖管网设计原理、设备选型与布置、系统优化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技术规范与标准:介绍我国给排水工程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法规,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给排水工程案例:分析典型给排水工程项目,包括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水质分析、泵站运行等,结合教材第五章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6. 专业软件应用:教授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给排水工程设计,如CAD、EPANET等,对应教材第六章内容。
灌溉排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能够分析灌溉和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1)了解灌溉和排水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掌握灌溉和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3)了解我国灌溉和排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灌溉和排水问题;(2)具备灌溉和排水工程的基本设计和实施能力;(3)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灌溉和排水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农业水利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尊重和重视;(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灌溉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灌溉制度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3)灌溉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1)排水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3)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3.我国灌溉和排水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用于分析灌溉和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问题;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灌溉和排水工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进行灌溉和排水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的教学资源安排如下:1.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灌溉和排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灌溉和排水相关知识,拓宽视野;3.多媒体资料: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灌溉和排水工程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用于进行灌溉和排水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给排水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功能。
2. 学习并了解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的相关知识。
3. 掌握我国给排水行业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给排水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简单的给排水系统故障排查。
2.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简单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计算。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掌握一定的给排水设施操作与维护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排水技术行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为我国给排水事业做贡献的愿望。
2. 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给排水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为未来从事给排水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给排水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涵盖以下方面:1. 给排水系统基础知识:包括给水系统的水源、水质处理、输配水设施;排水系统的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及排放设施。
2. 给排水工程设计:涉及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
3. 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介绍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及运行维护要点。
4. 给排水技术标准与规范:学习我国给排水行业的相关法规、标准及规范。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第一周:给排水系统基础知识(教材第一章)第二周:给水系统设计及计算(教材第二章)第三周:排水系统设计及计算(教材第三章)第四周: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教材第四章)第五周:给排水技术标准与规范(教材第五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排水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排水工程是指为了解决城市雨水、污水等排放问题而进行的设施建设工程。
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居民的生活品质,还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合理规划和设计排水工程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排水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
二、排水工程规划2.1 城市排水系统结构在排水工程规划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城市排水系统的结构。
城市排水系统一般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途径等。
其中,雨水管网用于收集、运输和排放雨水,而污水管网则用于收集、运输和处理污水。
2.2 雨水排水设计在规划设计雨水排水系统时,需要考虑城市区域的降雨量、排水能力和地质条件等因素。
通过合理设置雨水下水道和雨水口等设施,以及进行管道的布置和排列,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雨水积聚和洪涝灾害。
2.3 污水排水设计污水排水设计主要是为了将城市产生的污水收集、运输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设计污水管网时,需要考虑城市建筑物的数量、人口密度、污水产生量等因素,以及确定合适的污水处理设施。
三、排水工程设计3.1 排水系统设计原则在进行排水工程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设计原则,以确保排水系统的高效运行。
这些设计原则包括流量计算、管径选择、坡度设计、排气装置设置等。
3.2 雨水排水设计方法雨水排水设计方法包括理论计算和实测方法两种。
理论计算方法主要是根据降雨量和泄洪能力等指标进行计算,而实测方法则是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数据来确定设计参数。
3.3 污水排水设计方法污水排水设计主要涉及到污水管网的设计和污水处理设施的选择。
在设计污水管网时,需要考虑污水流量、管道材质、管道覆土深度等因素;而在选择污水处理设施时,需要考虑处理效果、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等因素。
3.4 排水系统施工技术排水系统的施工技术包括土方开挖、管道铺设、连接和检测等。
宿舍排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排水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宿舍排水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排水问题及其原因,如堵塞、漏水等。
3. 学生能够了解并阐述排水系统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排水系统知识,分析并解决宿舍生活中的排水问题。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简单的排水系统检查和维护方法。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排水系统改进方案,提高宿舍生活设施的功能性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排水知识,培养对日常生活中工程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培养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结合工程技术和生活实际,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对排水系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排水系统基础知识:介绍排水系统的定义、功能、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对应教材第3章内容。
- 排水系统的类型与结构- 排水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2. 宿舍排水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宿舍排水系统常见问题及原因,如堵塞、漏水等,参考教材第4章案例。
- 常见排水问题及原因- 宿舍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后果3. 排水系统检查与维护:讲解排水系统的检查方法、维护技巧,结合教材第5章内容。
- 排水系统的检查流程- 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方法4. 排水系统改进与优化:探讨如何改进宿舍排水系统,提高其功能性和效率,参考教材第6章。
- 简易排水系统改进方案设计- 节能环保在排水系统改进中的应用5.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排水系统检查、维护及改进方案设计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第7章实验内容。
办公楼给水排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涉及的关键参数和计算方法;3. 学生能够了解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进行初步设计和计算;2. 学生能够分析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工具,绘制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图和施工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能够认识到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和给水排水工程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之成为具有责任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概述- 系统组成与功能- 系统设计原则与要求2. 办公楼给水系统设计- 给水系统分类及选择- 给水管径计算与设备选型- 给水管网布置与水泵房设计3. 办公楼排水系统设计- 排水系统分类及选择- 排水管径计算与设备选型- 排水管网布置与污水处理设施4. 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施工图绘制- 施工图绘制规范与要求- 给水排水系统图绘制方法- 施工详图绘制及标注5. 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实例项目背景与需求- 设计方案分析与评价-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6. 办公楼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与标准- 相关法规、规范及标准介绍- 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定- 施工验收及质量控制要求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五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更新。
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本次课程设计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五版作为教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等方面的内容。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维工作;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中独立思考和创新。
三、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施工工艺及其流程;4.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运维管理及其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理论部分主要采用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实践部分主要采用实验、模拟和场地观察等教学形式。
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铺垫知识在第一阶段,我们将重点讲解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设计原理和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在第二阶段,我们将采用实验、模拟和场地观察等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熟悉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施工工艺及其流程,并掌握相应的实操技能。
第三阶段:综合评估在第三阶段,我们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主要采用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实践操作。
六、教学考核本次课程设计的教学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考试和实践操作。
其中,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实践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一、引言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保障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排水系统正常运行,防止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对于排水工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进行一次完整有效的排水工程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目标1. 熟悉排水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2. 能够独立完成小型排水工程设计;3. 掌握常见排水设施的选型和使用方法;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1. 理论学习:通过教材、PPT等方式讲解排水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城市雨洪管理规划;(2)雨洪径流计算方法;(3)雨洪系统结构及构造;(4)雨洪设施选型及使用方法;(5)管道布置和管径计算原则等。
2. 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基础测量技能;(2)排水管道施工技能;(3)排水设施维护和管理技能等。
3. 课程设计论文:通过对某一具体排水工程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完整的课程设计论文,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项目背景和需求分析;(2)方案设计和实施计划;(3)预算和资源调配;(4)现场监测和效果评估。
四、课程设计步骤1. 确定课程设计主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确定一项具体的排水工程为主题。
2. 收集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市政工程规范、行业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等。
3. 进行理论学习:通过教材、PPT等方式讲解排水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
4. 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
5. 撰写课程设计论文:根据所选排水工程主题,撰写一篇完整的课程设计论文,并进行答辩。
五、注意事项1. 选择适合自己的排水工程主题,避免选择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项目;2. 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3. 撰写课程设计论文时,要注重实际操作和效果评估。
六、总结通过对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探讨,可以看出,一次完整有效的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应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课程设计论文三个方面。
管立得排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排水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管立得排水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能描述排水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了解不同情境下的排水需求。
3. 学生能解释排水系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管立得排水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排水问题。
2. 学生能运用计算工具,进行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排水系统的模拟搭建和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排水工程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排水系统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排水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数学计算能力,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排水系统基础知识:介绍排水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功能,以及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1-3节2. 管立得排水原理:讲解管立得排水的原理,包括重力排水、压力排水和虹吸现象。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4-6节3. 排水系统设计与计算:教授排水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方法,包括管道直径、坡度和流量计算。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7-10节4. 排水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不同场景下的排水系统设计,如建筑物、道路和园林景观。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11-13节5. 排水系统与环境保护:探讨排水系统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如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和排放。
-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14-16节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排水系统的模拟搭建和测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解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流程。
2. 使学生了解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掌握不同类型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要求。
3. 帮助学生了解给水排水系统中常用的设备、管材和附件,并熟悉其性能和选用原则。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绘制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纸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根据建筑特点及需求,独立完成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3. 提高学生分析建筑给水排水系统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增强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3. 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环保和节能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基础知识:包括给水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功能及组成,以及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建筑给水排水概述2.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原理:讲解系统设计流程、设计计算方法及相关规范标准。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原理与计算3. 给水排水系统设备与管材:介绍常用的给水排水设备、管材、附件及其性能、选用原则和安装要求。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给水排水设备与管材4.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纸绘制:教授利用CAD等软件绘制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纸的方法和技巧。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纸绘制5. 不同类型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分析各类建筑(如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的给水排水设计特点及要求。
给排水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了解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2.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3.了解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问题;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对给排水系统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和施工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给排水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尊重和敬业精神;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以及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介绍给排水系统的概念,解释给排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部分,包括给水设备、排水设备、管道系统等。
2.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讲解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给水过程、排水过程等,介绍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设计标准、设计原则等。
3.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阐述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包括保障建筑内部水质卫生、防止水患等,介绍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以及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使学生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给排水系统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概述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物内部水的供应和排放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给水系统设计、排水系统设计、净化处理系统设计以及相关管道和设备的选型与布局等。
二、给水系统设计1. 给水系统概述首先,需要了解建筑物内部给水系统的概述。
给水系统主要由进水管、室内分配管道、用水设备和配件组成。
进口管道可以来自市政供水或井泉等地下水源。
室内分配管道应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如卫生间、洗衣房等。
2. 设计流程其次,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给水系统的设计。
具体流程如下:(1)确定用水需求:根据建筑物类型和每个区域的用途,确定用水需求。
(2)计算总需求:根据用途和人数,计算总需求。
(3)确定供应方式:选择市政供应或地下井泉等方式供应。
(4)计算进口管径:根据总需求和供应方式,计算进口管径。
(5)设计室内分配管道:根据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设计室内分配管道。
(6)选型与布局:根据管道材料和设备性能,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布局。
三、排水系统设计1. 排水系统概述建筑物内部排水系统主要由下水管、污水处理设备和配件组成。
下水管可以连接到市政污水处理厂或自行处理。
污水处理设备包括沉淀池、生化池等。
2. 设计流程排水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下:(1)确定排放方式:选择自行处理或连接市政污水处理厂。
(2)计算总需求:根据建筑物类型和每个区域的用途,计算总需求。
(3)确定下水管径:根据总需求和排放方式,计算下水管径。
(4)设计污水处理设备:根据排放标准和设备性能,设计污水处理设备。
(5)选型与布局:根据材料和性能,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布局。
四、净化处理系统设计1. 净化处理系统概述净化处理系统是为了提高建筑物内部用水的质量而设置的。
主要包括软化器、过滤器、杀菌器等设备。
2. 设计流程净化处理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下:(1)确定用水质量:根据建筑物类型和用途,确定用水质量。
关于给排水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给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给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了解各种给排水设施的工作原理。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给排水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给排水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简单的给排水系统设计、故障排查等。
2. 提高学生进行给排水设施操作、维护和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创新能力,为未来从事给排水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 增强学生对给排水行业的职业兴趣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给排水工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给排水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为我国给排水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系统概述:介绍给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涉及课本第一章内容。
- 给水系统:水源、输水管道、水厂、配水管道等组成部分。
- 排水系统: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厂、排放管道等组成部分。
2. 给排水设施与设备:讲解各种给排水设施的工作原理及功能,对应课本第二章。
- 给水设施:水泵、阀门、水箱等。
- 排水设施:排水管、检查井、污水处理设备等。
3. 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考课本第三章。
- 设计原则:满足用水需求、确保水质安全、考虑经济效益等。
- 施工方法:管道铺设、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
4. 给排水系统运行与管理:介绍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原理、常见故障及维护管理方法,涵盖课本第四章内容。
- 运行原理: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一部分总述1.1 工程概况为某一城市设计一座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求出水达标,工厂适中,满足当地污水处理需求。
1.2 基本资料1.2.1 污水水量、水质污水处理水量10万m3/d;污水水质为:CODcr≤500mg/L,BOD5≤250 mg/L, SS≤250 mg/L,氨氮≤35mg/L,总磷≤4.0 mg/L。
1.2.2 处理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应符合以下具体要求:CODcr≤60mg/L, BOD5≤20 mg/L, SS ≤20mg/L,氨氮≤8(15)mg/L,总磷≤1.0 mg/L。
1.2.3 气象与水文资料风向:多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气温:最冷月平均为-3.5℃;最热月平均为32.5℃;极端气温,最高为39.9℃,最低为-11.6℃,最大冻土深度:0.38m;水文:降水量,多年平均为每年728mm;蒸发量,多年平均为每年1210mm;地下水水位,地面下5-6m。
最高洪水位:55.36m1.2.4厂区地形污水厂选址区域海拔标高在64-66米之间,平均地面标高为64.5米。
平均地面坡度为0.3-0.5‰,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厂区征地面积为东西长600米,南北长400米。
1.2.5 市政污水进厂管:管径:1800mm管底绝对标高: 54.37第二部分处理工艺流程2.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原水→泵→格栅→沉砂池→→氧化沟→二沉池→出水2.2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按《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推荐,10万t/d规模大型污水厂一般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工艺,10-20万t/d污水厂可以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氧化沟、SBR、AB法等工艺,小型污水厂还可以采用生物滤池、水解好氧法工艺等。
对脱氮除磷有要求的城市,应采用二级强化处理,如A2 /O工艺,A/O 工艺,SBR及其改良工艺,氧化沟工艺,以及水解好氧工艺,生物滤池工艺等。
由于该设计中的污水属于生活污水对脱氮除磷有要求故选取二级强化处理可供选取的工艺:氧化沟工艺,SBR及其改良工艺等。
2.2.1氧化沟严格地说,氧化沟不属于专门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但是随着氧化沟技术的发展,它早已超出原先的实践范围,出现了一系列除磷脱氮技术与氧化沟技术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按照运行方式,氧化沟可以分为连续工作式、交替工作式和半交替工作式。
连续工作式氧化沟,如帕斯韦尔氧化沟、卡鲁塞尔氧化沟。
奥贝尔氧化沟在我国应用比较多,这些氧化沟通过设置适当的缺氧段、厌氧段、好氧段都能取得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连续工作式氧化沟又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
交替工作式氧化沟一般采用合建式,多采用转刷曝气,不设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设施。
交替工作式氧化沟又可分为单沟式、双沟式和三沟式,交替式氧化沟兼有连续式氧化沟和SBR工艺的一些特点,可以根据水量水质的变化调节转刷的开停,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实现最佳的除磷脱氮效果。
氧化沟具有以下特点:(1)工艺流程简单,运行管理方便。
氧化沟工艺不需要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
有些类型氧化沟还可以和二沉池合建,省去污泥回流系统。
(2)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
氧化沟的BOD平均处理水平可达到95%左右。
(3)能承受水量、水质的冲击负荷,对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这主要是由于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长、泥龄长和循环稀释水量大。
(4)污泥量少、性质稳定。
由于氧化沟泥龄长。
一般为20~30 d,污泥在沟内已好氧稳定,所以污泥产量少从而管理简单,运行费用低。
(5)可以除磷脱氮。
可以通过氧化沟中曝气机的开关,创造好氧、缺氧环境达到除磷脱氮目的,脱氮效率一般>80%。
但要达到较高的除磷效果则需要采取另外措施。
2.2.2 A2/OA2/O处理工艺是Anaerobic-Anoxic-Oxic的英文缩写,它是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简称,A2/O工艺是在厌氧-好氧除磷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该工艺同时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
A2/O工艺的特点:(一):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功能;(二):在同时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工艺中,该工艺流程最为简单,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它工艺。
(三):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下,丝状菌不会大量繁殖,SVI一般小于100,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四):污泥中含磷量高,一般为2.5%以上。
2.2.3 SBRSBR是一种间歇式的活性泥泥系统,其基本特征是在一个反应池内完成污水的生化反应、固液分离、排水、排泥。
可通过双池或多池组合运行实现连续进出水。
SBR通过对反应池曝气量和溶解氧的控制而实现不同的处理目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SBR池通常每个周期运行4-6小时,当出现雨水高峰流量时,SBR 系统就从正常循环自动切换至雨水运行模式,通过调整其循环周期,以适应来水量的变化。
SBR系统通常能够承受3-5倍旱流量的冲击负荷。
SBR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SBR工艺流程简单、管理方便、造价低。
SBR工艺只有一个反应器,不需要二沉池,不需要污泥回流设备,一般情况下也不需要调节池,因此要比传统活性污泥工艺节省基建投资 30%以上,而且布置紧凑,节省用地。
由于科技进步,目前自动控制已相当成熟、配套。
这就使得运行管理变得十分方便、灵活,很适合小城市采用。
(2)处理效果好。
SBR工艺反应过程是不连续的,是典型的非稳态过程,但在曝气阶段其底物和微生物浓度变化是连续的(尽管是处于完全混合状态中),随时间的延续而逐渐降低。
反应器内活性污泥处于一种交替的吸附、吸收及生物降解和活化的变化过程之中,因此处理效果好。
(3)有很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SBR工艺可以很容易地交替实现好氧、缺氧、厌氧的环境,并可以通过改变曝气量、反应时间等方面来创造条件提高除磷脱氮效率。
(4)污泥沉降性能好。
SBR工艺具有的特殊运行环境抑制了污泥中丝状菌的生长,减少了污泥膨胀的可能。
同时由于SBR工艺的沉淀阶段是在静止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沉淀效果更好。
(5)SBR工艺独特的运行工况决定了它能很好的适应进水水量、水质波动。
其中改进工艺包括了ASBR,它是在20 世纪 90 年代 ,由美国 Dague 教授等将过去用于好氧生物处理的SBR工艺用于厌氧生物处理 ,开发了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简称 ASBR ) 。
ASBR法是一种以序批间歇运行操作为主要特征的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一个完整的运行操作周期按次序分为进水、反应、沉淀和排水 4 个阶段。
与连续流厌氧反应器相比 ,ASBR 具有如下优点:不会产生断流和短流;不需大阻力配水系统 ,减少了系统能耗;不需要二次沉淀池及出水回流;所需要的搅拌设备和滗水器在国内为定型设备 ,便于建设运行;运行灵活 ,抗冲击能力强 ,能适应废水间歇无规律排放。
根据该地区污水水质特征,污水处理工程没有脱氮除磷的特殊要求,主要的去除目的是BOD5,CODCr和SS,本设计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曝气池采用传统的推流式曝气池。
2.3 设计说明2.3.1格栅格栅是用以去除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纤维物质和固体颗粒物质,以保证后续处理单元的正常运行,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负荷,防止阻塞排泥管道和设备。
按形状分为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两种。
按格栅栅条的净间隙,可分为粗格栅,中格栅和细格栅。
按清楂方式可分为人工清楂和机械清楂两种。
本设计选用的中格栅和细格栅,机械清渣。
2.3.2 沉砂池沉砂池的作用是从废水中分离密度比较大的无机颗粒,例如:直径为0.1mm,密度为2.5g/cm3以上的砂粒。
沉砂池有平流式、竖流式、曝气式和旋流式四种形式。
本设计选用停留时间t=2min的曝气沉砂池。
因为平流式沉砂池的主要缺点是沉砂中约夹有15%的有机物,使沉砂的后续处理难度加大,而曝气池就能克服这一缺点。
曝气池的优点还有通过调节曝气量可以控制污水旋流速度,使除砂效率较稳定,受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同时还起预曝气的作用,但其构造比平流式沉砂池复杂。
2.3.3 二沉池二沉池有别于其他沉淀池,首先在作用上有其特点。
它除了进行泥水分离外,还进行污泥浓缩,并由于水量、水质的变化,还要暂时贮存污泥。
由于二次沉淀池需要完成污泥浓缩的作用,所需要的池面积大于只进行泥水分离所需要的池面积。
其次,进入二次沉淀池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性质上有其特点。
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浓度高,具有絮凝性能,属于成层沉淀。
活性污泥的另一特点是质轻,易被出水带走,并容易产生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使实际的过水断面远远小于设计的过水断面。
池型说明:分为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斜管(板)沉淀池四类,本设计选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第三部分 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3.1 泵前中粗格栅3.1.1 粗格栅设计要求1)经初步核算每日栅渣量>0.2 m3/d 。
所以采用机械除渣。
2)我国过栅流速一般采用0.6-1.0m/s 。
此次设计采用0.9m/s 。
3)格栅倾角一般采用45°-75°。
机械清除国内一般采用60°-70°本设计采用60°。
4)格栅前渠道内水流速度一般取0.4-0.9 m/s 。
本设计取0.7 m/s 。
3.1.2 设计参数:设计排水量3310/ 1.16/Q m d m s ==万日平均时设计秒流量3331.310/13/ 1.505/d Q K Q m d m d m s ==⨯==万万 日最高时设计秒流量333max 1.5413/20.02/ 2.317/h Q K Q m d m d m s ==⨯==万万 栅前水深h=1.29m,进水渠宽1B =栅前流速v 1=0.7m/s ,过栅流速v 2=0.9m/s 栅条宽度s=0.01m ,格栅间隙e=20mm 栅前部分长度0.5m ,格栅倾角α=60° 渐宽部分展开角α1=20°单位栅渣量W 1=0.05m 3栅渣/103m 3污水 3.1.3设计计算 (1)栅条间隙数292.9n === (取n=100)设计两组格栅,每组格栅数n=50条(2)栅槽有效宽度2(1)0.01(501)0.0250 1.49B s n en m =-+=⨯-+⨯=总水槽宽220.22 1.490.2 3.18B B m m =+=⨯+=(考虑中间隔墙厚0.2m )(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mB B L 32.220tan 249.118.3tan 2111=-=-=α(其中α1为进水渠展开角)(4)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m L L 16.1232.2212=== (5)过栅水头损失h 1因栅条边为矩形截面,取k=3,β=2.42则m g v e s k h 103.060sin 81.929.0)02.001.0(42.23sin 2)(2343/412=︒⨯⨯⨯⨯==αβ (6)栅后槽总高度H取栅前渠道超高h 2=0.3m ,则栅前槽总高度H 1=h+h 2=1.03+0.3=1.33m 栅后槽总高度H= H 1+h 1=1.33+0.103≈1.34m (7)格栅总长度L=L 1+L 2+0.5+1.0+H/tanα=2.32+1.16+0.5+1.0+1.333/tan60° =5.75m(8)每日栅渣量33max 186******** 2.3170.057.7/0.2/10001000 1.3z Q W W m d m d K ⨯⨯===>⨯所以宜采用机械格栅清渣3.1.4进水与出水渠道城市污水通过1250DN mm 的管道送入进水渠道,然后,就由提升泵将污水提升至细格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