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整体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又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承上启下。
一个透镜,由于物距的变化原因,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不容易想到。
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学生已有认识,这有利于教学。
由于产生的原因不清楚,需要老师指导。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
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问题1: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如图的光路(视频展示),对你有何启示?点评:会聚光线。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及其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
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教师复习提问: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什么特点?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不同?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在使用时条件不同,使得成像结果不同;照相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投影仪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物距(u)和像距(v)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学生认识物距和像距,并会计算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物距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更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等。
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明确其作用及放置顺序,并交流讨论:光具座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物距和像距;用蜡烛火焰作为发光的物体;光屏用来承接实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光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科学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当我设计这节科学课时,我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原理。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光屏、直尺、实验桌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讲解: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明白凸透镜成像的实质。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像头、投影仪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设计了实验和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集体讨论,深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本质。
在实验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中,学生需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凸透镜成像的过程,理解成像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是理解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例如用一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到成像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成像的规律是什么?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然后,我会进行课堂小结,概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强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课后,我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我还会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学仪器、摄影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方式的选择: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这是本节课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探究的过程: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成像规律。
3. 小组讨论:我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4. 课堂小结:我在课堂进行小结,概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强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这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和反思:我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并在课后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导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看到了人在照相的时候,总是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老爷爷还可以透过放大镜看到一个放大了的字,这都是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那么同样是凸透镜,为什么可以成这样不同的像呢?.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二、预习学案:知识回顾:1.照相机镜头是一个镜, 它能成的、的、像。
2.投影仪上也有一个相当于的镜头,它成的是立的、的、像。
3.放大镜就是一个镜,它能成立的、的、像。
4.实像:能在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而成的。
(也可用眼睛观察到)5.虚像: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课前预习:1.当u>2f时,能成的、的、像,像距,应用。
2.当f<u<2f时,能成的、的、像,像距,应用。
3.当u<f时,能成的、的、像,应用。
4、从左向右依次放置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光具座。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胶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板书课题5.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1.自学教材第97页至98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活动: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下列实验。
1.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
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__同一高度__。
2.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80 cm、60 cm、40 cm、30 cm、25 cm,并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它们每次都出现清晰的像。
在这次实验中,像相对于原物体都是__缩小__(选填“放大”或“缩小”)、__倒立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设计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初中物理资源*精品文档*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目标: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一、知识回顾:
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实像;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虚像。
3、焦距: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表示,则2倍焦距则表示为:______
4、物距: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表示。
像距: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表示
环节二、思考问题,设计实验:
1、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
2、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以便能够在光屏上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
3、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u<2f处,最后放在u<f处。
)
4、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记录物距和像距,观查像的性质。
)
5、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如何设计记录表格?
环节三、按步骤组织实验
1、估测凸透镜的焦距,并填入表格的上方相应位置处。
2、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
3、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高度,使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4、调整物距使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并将数据填入表格相应位置。
5、调整物距使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并将数据填入表格相应位置。
6、调整物距使2f>u>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并将数据填入表格相应位置。
7、调整物距使u=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并将数据填入表格相应位置(若找不到像,空着不填)。
8、调整物距使u<f,调整光屏的位置,看能否在屏上找到像。
如果不能,试着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烛焰,观察一下是实像还是虚像,并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填入表中。
9、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0、将实验仪器整理成开始做实验时的样子。
【实验数据】凸透镜焦距f= cm
物距(u)与焦
距(f)的关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质像距(v)
/cm
正立或倒立放大、缩小或相等实像或虚像u>2f
u=2f
2f>u>f
u=f
u<f
环节四、实验结论
1、如果以焦点为参考点,则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距离透镜,像的大小。
2、当u=2f时成等大的像,u>2f时成的像,u<2f时成的像,所以,u=2f是成像放大还是缩小的分界点。
3、当u=f时,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u>f时成实像,u<f时成虚像,所以,u=f是成像
的分界点。
4、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像距;成放大的像时,像距物距;成缩小的像时,像距物距。
5、实像总是的,像和物在透镜的;虚像总是的,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
记忆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正大;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
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环节五、课堂评估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的虚像.
3、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4.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5.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20 cm B.10 cm C.30 cm D.15 cm
6.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 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
初中物理资源*精品文档* 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
本文使用Word编辑,排版工整,可根据需要自行修改、打印,使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