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70
道家文化介绍
道家的思想、学说,在先秦时期已有萌芽。
经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努力,特别是经过秦汉之际道家、名家、墨家的发展,道家学说逐渐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
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老子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老子看到了当时统治者昏庸无道,天下大乱。
因此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民为贵”等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后道家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庄子是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自称是梁国蒙(今河南安阳)人。
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并把自己哲学思想同当时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逍遥为核心精神境界、以道为人生最高理想、以齐万物为价值取向和以无为为行为准则的独特哲学体系。
—— 1 —1 —。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中国道家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其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研究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对于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求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内涵(一)强调天人合一中国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这里的天指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社会。
天人合一传达了中国人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这种观念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就不会完整。
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要真正融入自然界,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二)重视自然中国道家文化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其主要的思想内涵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明历程中,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不断深入,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都在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道家文化强调自然的自然性和自然规律的普遍性,认为万物皆有自然规律可循,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活。
这种认识对于今天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注重精神修养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还重视个人精神修养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时,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义务,因此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修养、个性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自我约束。
这种注重个人精神修养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也体现了道家文化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的重视。
(四)开展互惠互利的交流中国道家文化还强调开展互惠互利的交往。
道家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那么奇迹便无法出现。
这种结交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同理心的基础上的,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二、价值意义(一)有助于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珍惜人与自然的联系,这是一种珍贵的素养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核心理念、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和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拥有独特而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其含义丰富而多样,既可指代宇宙天地的本源,也可指代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道教中,修道成仙是一种追求长寿、健康和超凡能力的修行方法,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升华。
二、道教的传承方式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经典典籍以及道教组织等方式进行。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这些经典是道教信徒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道教组织如全真教、武当山等是道教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传授修道方法和道教教义,传承并发扬道教文化。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修道心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素材。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融入了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重,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2. 对医学养生的影响:道教注重修养身心,倡导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古代,许多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术被纳入到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道教注重自然疗法和草药治疗,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鼓励奉行无为而治、仁爱之道,主张关心他人,懂得谦逊与宽容。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的补充与互补。
4. 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官僚制度、善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道士也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既担任宗教职责,又担负着社会公共事务。
道家小常识一、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思想基础主要来自于古代的《易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即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道家也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二、道家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成为了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
庄子是老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更加注重人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列子则是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列子》对后世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多个方面。
道家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人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同时也提倡科学思维和批判精神。
在艺术方面,道家文化倡导自然、空灵、淡泊等审美理念,对于中国的文学、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道家哲学道家哲学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然为本,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规律。
在伦理道德方面,道家哲学提倡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和精神的超越,同时也提倡宽容和包容的精神。
五、道家养生道家养生是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提倡通过调整饮食、呼吸、运动等方面来达到养生效果。
同时,道家也注重通过冥想、按摩等方式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六、道家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道家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然而,通过对于经典著作的研究、传承和发扬等方式,我们仍然可以将道家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将道家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道家文化的概念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派有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
道家文化以道教思想为核心,强调自然观念、修身养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价值观体现为“自然无为”,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首先,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观念。
道家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的。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真理和法则,在行为和思想上尽量符合自然的规律。
他们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道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
道家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宁静。
修身养性是一种道德修养,通过锻炼心灵,使其符合道义之道。
道家主张心无所执、无欲无求,在自然的法则下面对世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放逐。
道家通过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心灵的净化。
第三,道家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方式。
道家倡导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研究自然规律,学习自然界运行的道理,从而摆脱功利思想、追求个人独立自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他们主张不去侵犯自然、不去追逐名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平静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世界。
最后,道家文化强调“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去逆反自然、不去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静。
这种态度内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做无用之事、不争斗、不争权名,以避免劳神伤身。
自然无为强调如水的柔弱和迅疾,主张遵循事物的本性,尽力去接纳它们,并减少人为修饰和改变。
这种无为无欲的心态能够使人从繁杂的麻烦中解脱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自然观念、修身养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价值观体现为“自然无为”。
道家文化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它倡导自然之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静。
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有着悠久的哲学传统,在这一传统中,道家思想可以被认为是最令人着迷的一种。
道教生于汉朝,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对现代社会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哲学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道家思想“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扬光大的一部分。
“道”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词。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具体的行动去感悟“道”的存在。
尤其是1世纪的“老子”,他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万物本来就平等自然,生命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状态,以达到简单、自容、纯朴的境界。
如果将所有概念和言辞抛却,人们就可以接近那些真正的、不可言喻的事物。
所以,诸如好战、恐惧、贪婪和怨恨等不良情绪,都是应该戒除的。
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非想。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与坏之分,这个世界充满了复杂的可能性,众生应当当心呵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自由,而不用疲于保卫一套已经过时的执念。
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全方位、综合性,而且兼具多种元素。
首先,道家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例如在建筑、园林、绘画和书法艺术方面的代表作品,可以展现出道家思想的魅力和真谛。
其次,道家文化是可以借鉴和发扬的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都是与道家文化同等重要的文化遗产。
今天,在中国的景泰蓝、景泰蓝、紫砂壶等产品中,已经很明显的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流传和发扬。
例如,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融入了道家的“浑水摸鱼,顺其自然”的思想,在紫砂壶的设计中,也融入了“没有特别美丽的图案,没有浮华的饰品,只有自然的器形和摆放”的思路。
三、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份重要资源。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这些文化资源的应用和展现愈发重要。
首先,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利于培养和弘扬自然优雅、休闲自由、虚心接纳、性情中外、全面平衡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以及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化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通过返璞归真来追求真理和人的自由。
道家文化以《道德经》和《庄子》为代表作品,通过这些经典文献,道家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并对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道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二、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道家文学以唐宋时期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道家文化和文学的鼎盛时期。
道家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追求自然本真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道家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和咏史抒怀为主要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对自由、逍遥和无为而治的向往。
其次,强调意境的思索。
道家文学注重以抒怀情志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意境的构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道家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兴手法,借用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享受。
再次,注重形式与风格的独特性。
道家文学追求以简洁清新、超然高远的形式风格来展现思想,以达到温润如水的艺术效果。
在诗歌创作方面,道家文学倡导以五言古诗为主,以其音律和平仄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韵味和美感。
三、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文学与道教信仰相融合,互相交融的关系促使了道教文学的繁荣。
道教文学以神话、传说、道德教义等为题材,通过富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道教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道教发展早期的《神仙传》,以及明代陈维崧编纂的《太平广记》等,无一不展示了道教文学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引言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思想深邃,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概念、道德观念、修炼方式以及道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等。
道的概念在道家文化中,“道”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宇宙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绝对真理,是一种无形无物却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力量。
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生成和发展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服从于道的运行规律。
道是无穷无尽的,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人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顺应道的力量。
道德观念道家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国、以德养身。
道家认为,道德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准则,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道家强调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 - 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 忍让与宽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与互惠,注重宽容、忍让和谦逊的品质。
- 自律与自省:强调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反思、修正和自我纠正。
修炼方式道家文化提倡修炼和个人的内在成长。
道家修炼的方式主要包括: - 内丹修炼:通过内心的静心修炼和丹田的调养来增强身体和灵魂的力量。
- 心性修养:通过冥想、观察思维和感知的方式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 善行积累: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善良和仁慈。
道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显著的贡献。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哲学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中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风格。
道家的观念使得中国哲学不再仅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关注人与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政治道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古代的帝王统治和社会治理中。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要由老子和庄子两位先哲所创立,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文化则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氛围。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所倡导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文化。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道”。
在道家的眼中,道被视为宇宙的根源,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道是无形无相的,却又贯穿于宇宙万物的存在。
它不仅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是人们追求内心平和、达到自我超越的理想境地。
同时,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通过顺应自然,将个人的欲望降至最低,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道相合,实现自我与宇宙的融合,达到彻底的自我解放。
二、道家倡导的生活态度道家强调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和。
在道家看来,人类的内在本质是善良而完善的,只有当个人将自己的欲望降至最低,返璞归真地去追求内心自由时,才能达到人生最完美的境地。
因此,道家鼓励人们追求简朴、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在这种生活态度中,人们不追逐功名利禄,而是安于自己的本心,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道家还认为“自然无为”,即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去处理事物,而不是强求并反抗。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和,强调顺应自然。
这一思想观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山水画的创作方式契合了道家的审美情趣,追求“以气象为主、以神韵为本”的审美境界。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政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鼓励君主不要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便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它源自于道教。
在中国古代,道教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影响了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道家文化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思想体系,至今仍是现代人们探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下面我将介绍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宝藏之一。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道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
其思想的核心是“道”,也就是通往虚无的无形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道家文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体系,而更像是由一组思想所组成的信仰体系。
关于道家文化的理论体系,最早见于《庄子》,它描绘了一个超越合理和逻辑的“道”世界。
随后,《道德经》发表,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道家文化的理念。
《道德经》认为“大道至简”,强调“无为而治”,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家文化的基础。
二、道教的发展与扩散道家文化体系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
公元2世纪,道教形成于中国东南部,伴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渐渐扩散至全国各地。
道教融合了多种宗教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民间信仰的出路。
在道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民对人生价值观、生命哲学、生存状态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进化,同时也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文化的特色与魅力1.有趣的思维方式道家文化特别强调某些概念的非常态,激发人们思考变化与流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同时,它还强调个性,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道路,不受固有框架的束缚。
2.多元的思想体系道家文化并不是一个僵化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信仰和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来自于不同的方向。
道家文化包含诸多元素,其中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等等,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全世界的思想精英。
3.对生命的敬畏道家文化深深植根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命的珍视,他倡导“知足常乐”,并以自然界的变幻和流动为例,通过温暖的观点传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求。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信仰者,尤其是在当今高度压迫和压力之下,它的温馨和自由的风格尤其具有吸引力。
道家文化介绍道家文化是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容纳哲学内涵,效法自然寻求人间繁荣的,道家文化是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成长,而不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
道家文化以利于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利于群体利益为出发点。
道家文化的推广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一个个体的“自觉”。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的评论是:“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是道家思想由老而庄而文而列而黄老而道教。
因应能力,变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历程。
道家,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是遵从道家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道家养生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为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