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共16页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被誉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政治学方面的贡献也无可置疑。
他的政体论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政体类型、探讨政治组织和治理方式,乃至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并分享一些关于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政体的定义和分类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定义为由一群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方式和制度。
在他的政体论中,根据统治者的数量、目标和性质,他将政体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宪政。
1. 君主政体:君主政体是指由一位统治者(君主)领导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政体可以是理想的,如果君主是一个有德行、智慧和善意的统治者,他将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利。
然而,如果君主缺乏德行,君主政体就容易变成暴政。
2. 贵族政体:贵族政体是由一小部分富有和有教养的人组成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贵族政体的统治者是有德行且关心整个国家的人,那么这种政体将是一种优越的形式。
然而,如果贵族只关注自己的私利,贵族政体就会变得不公平。
3. 宪政:宪政是由广大公民参与政府运作的政体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宪政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因为它可以确保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不会导致专制或特权。
在这种政体中,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定。
二、政体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对于各种政体形式都进行了详细的评估,他指出了每种政体的优点和缺点。
在他看来,君主政体的优点是效率和一致性,因为决策可以迅速实施。
而贵族政体的优点是富有智慧和经验的统治者可以更好地管理国家。
至于宪政,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优点在于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然而,君主政体的缺点在于君主可能滥用权力,导致暴政;贵族政体的缺点在于富有的统治者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广大民众的需求;宪政的缺点在于政治权力分散可能导致决策缓慢,人们难以达成共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公管14 张宇星2014311651《政治学》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
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也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
本书分为八卷。
卷一讨论家庭;卷二讨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卷三阐释公民和政体理论;卷四讨论现实政体的类别;卷五讨论政变和革命;卷六讨论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卷七讨论政治理想;卷八讨论教育原则。
本书主要关于两种问题的讨论(一)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二)关于现实政制的讨论。
卷一:首先,人类各团体各有其目的,其组成和治理的方式亦各异,然而政治团体在于实现善业,具有最高尚的目的。
政治团体即至高的社会团体——城邦。
城邦起源于家庭,家庭由主奴、夫妇、父子三伦组成。
家务管理主要在于治产。
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奴隶制度是家务管理的一个条件。
此外还讨论了财富之获得与家计管理之间的关系。
卷二:评论了《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不认同《理想国》里妻子共育,儿童以及财产公有的观点。
评论了柏拉图《法律篇》里的政治理想。
此外还评论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政治较为修明的现世各城邦评论了斯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三种政体。
并肯定了梭伦的民主改革。
卷三:只有政治权利才是成为公民的真正资格条件。
其他诸如居住权利,诉讼权利公民的后裔都不足构成公民身份。
就一般政体而言,凡属公民在一定时期内可参加司法和议事机构。
根据所立的宗旨和统治者的人数分为正宗政体:君主、贵族和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则相应地分为僭主、寡头和平民政体。
再者,公民资格和政治权利的分配。
最后,描述了君主政体各品种。
卷四到卷六讨论国家的形态学与病理学。
卷四讲现实政体的类别,卷五讨论了政变和革命,卷六讨论了简历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
这三卷里,讨论了“最好的国家”、暴君统治及民主。
讨论寡头统治,与民主相对,讨论“最好的国家”,与暴君统治相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的本质就是统治奴隶的艺术公元前431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后,雅典的执政官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其中有一句话被世人广为传颂、经久不绝;他说:“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在伯利克里的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统治的艺术变得极具吸引力。
这种观念扭转了苏格拉底“把自己限制在私人生活中,远离政治”的伦理主张。
希腊人逐渐意识到政治学与统治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在谈论哲学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了政治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前半部分主要围绕“正义”的话题进行辩论,本质上还属于伦理学的领域,而到了后半部则转到政治学之中,描绘了理想城邦的形态,并且提出让“哲学王”来统治国家的观点。
在柏拉图的众多弟子中,亚里士多德似乎是专门为反对他而生的。
当柏拉图还在世的时候,后者就主动退出了学园,对此,柏拉图说:“亚里士多德踢开了我,犹如小雄驹踢开生养它的母亲。
”这名“小雄驹”在哲学领域用“形式论”来批驳老师的“理念论”,在另一个领域又写出了《政治学》,直接与《理想国》唱反调。
柏拉图认为政治学是“哲学王”的治国之术,把它交给肉食者们来谋划就行了。
而亚里士多德则说:“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小到家庭,大到城邦,无不充斥着各种政治生活,政治学绝非政客、君王、家主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公民”——当然,奴隶、妇女、工匠和异邦人要被排除在外。
由谁来作为城邦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家庭为逻辑起点,他认为家庭是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当数个家庭聚集群居时,就形成了村落。
每个村落都会推举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老来主持集体事务;而多个村落为了更优质的生活而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城邦。
正因每个人都出生在家庭中,而城邦又包含着村落和家庭,所以每个人一出生就获得了“某某邦人”的政治属性,也就是取得了“籍”。
【1】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
【2】Arrow, K. J., 1970, and 1986: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Social Choice and Multi-criterion Decision Making, MIT Press(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3】Arrow, K. J., 1984):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Basil Blackwell Limited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4】Asimakopulos, A., 1988, Theori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阿西马科洛浦洛斯编:《收入分配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
【5】Blaug, M., 1980,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Or How Economists Expl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Bottomore, T., Elites and Society(汤姆·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7】Bromley, D. W., 1989, 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Public Policy, Basil Blackwell Inc., New York(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