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先父遗传:后代继承他们母亲前配偶的获得性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66.92 KB
- 文档页数:19
先父遗传先父遗传、间接遗传,指一种认为后代能继承父母双方中一方的前任伴侣的特征的学说。
先父遗传是一种遗传上的理论,现今已被质疑,但是直到19世纪晚期,它还广泛地被相信和接受。
这个理论是说,后代能继承父母双方中一方的前任伴侣的特征,因此寡妇或再婚女人的子女会有她们前任丈夫的部分特征。
这是1361年反对“黑太子”爱德华的婚姻的部分理由。
爱德华三世的继承人,和琼——“美丽的肯特郡少女”——结婚了,而琼是曾经结过婚的。
他们的后代,被认为不完全具有金雀花王朝的血统。
这个理论被亚里士多德当作自然科学作了解释。
亚里士多德相信这个理论,而在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的再认识中,这个理论又复苏了。
叔本华和赫伯特.斯宾塞两人都认为先父遗传是可信的,然而它却被现代基因理论确凿证明是错误的。
先父遗传的思想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关于希腊英雄的血统问题。
那些同时有一个不朽的父亲和凡人父亲的人,象特修斯一样,一个天神和一个凡人各占一半。
由于古代对性的了解,制造特修斯的精液是由来自神的和来自人类的精液的混合体,这就解释了英雄异于常人的地方。
有时希腊神话中类似的故事会产生一对双胞胎,一个是神,一个是人,就象“友爱”双神狄俄斯枯里一样。
依照帕那萨斯——特尔费的建立者——的假设,帕萨尼亚斯这样写:“象其他的英雄一样,他们被称为有两个父亲,一个是海神波塞冬,另一个是人类父亲克里奥滂浦斯。
”瓦伦廷的诺斯替教徒是将生理学和灵性结合起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群人。
在菲利普福音书中,这些人在拿哈玛地文集里发现了这样一段话:谁人得女爱,其子类谁人。
女人爱夫君,其子似夫君。
倘若爱奸夫,子亦肖其姘。
若与夫交接,心念常邪淫,其子女所生,亦必似通奸。
马的例子(英)在19世纪时期,被引用最多的例子来自Lord Morton的母马,是被外科医生Everard所发现的,后来又被达尔文引证。
Lord Morton把一匹白色母马和一匹种斑马交配,而后他又将同样一匹母马与一匹白色种马交配,它们的后代奇怪地在四条腿上带有条纹,就象那匹斑马。
遗传学从父母身上继承的特征遗传学:从父母身上继承的特征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规律以及遗传变异的科学。
它涉及到从父母身上继承的特征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通过研究遗传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和其他生物是如何继承和传递各种特征的。
1. 遗传物质的发现与特征传递遗传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格里戈尔·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单位,并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一段DNA序列,携带着特定的遗传信息并决定了生物的性状。
特征的传递是通过基因的不同组合来实现的,它决定着后代的表型。
2.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自交和杂交实验,总结出了三个遗传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优势定律。
分离定律指出,每个个体的两个基因组成的因式在生殖时分离,随后在合子中以随机的方式重新组合。
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不同基因对的组合是独立的,互相之间并不影响。
优势定律阐述了当一个个体在某个特征上具有不同形态的两个基因时,只有一种形态会表现出来,而另一种形态则被隐性。
3. 遗传物质的结构遗传物质DNA由四种核苷酸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这些核苷酸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了基因。
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集合,它们决定了一个生物体的整体特征。
4. 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在遗传过程中,基因会发生突变,从而导致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这可能会影响到基因的功能。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有益的,或者是无害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物种的遗传特征。
5. 父母亲特征的继承父母亲特征的继承是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来实现的。
在有性生殖中,个体的特征是由父母双方的一部分基因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父母双方都会将各自一半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使得后代具备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
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继承到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睛的颜色、身高等。
6. 多基因特征传递除了单基因特征,还有许多特征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
这些特征被称为多基因性状,如肤色、智力等。
初中遗传与进化知识总结遗传与进化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研究遗传与进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种的多样性和生命的起源。
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遗传和进化相关的知识。
本文将对初中遗传与进化的内容进行总结。
一、遗传基本概念遗传是指后代从父母那里继承到的性状的过程。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在有性生殖中,每个个体都由父亲和母亲的基因贡献构成。
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出现不同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遗传性状既有显性性状也有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表现在个体外貌上,隐性性状只在个体基因型上。
遗传的规律主要有孟德尔的单因性状遗传规律和浸透率和表现型比例的不确定性。
孟德尔的单因性状遗传规律指出,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只能有一个参与性状的决定。
二、遗传与进化的关系进化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的变化和发展。
遗传是进化的基础,因为个体的遗传信息在繁殖中传递给后代,后代会继承一部分父母的遗传特征。
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过多代繁殖,有利于生存繁殖的个体逐渐积累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进化的证据主要有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胚胎发育、生化相似性和比较解剖等。
这些证据揭示了生命物种是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和分化出来的。
三、进化的驱动力进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能在繁殖中更好地生存和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物种逐渐淘汰。
自然选择导致物种适应环境的特征得以传递和积累。
突变是指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产生,突变是进化的基础,因为突变导致了新的基因型的产生,从而增加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是指群体间基因的交流。
当不同群体之间发生基因交流时,会导致基因的混合,从而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可以减少物种之间的差异,并推动物种的形成。
四、人类的遗传与进化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我们与其他物种一样,遵循着遗传与进化的规律。
人类的进化可以通过化石和遗传分析来研究。
人类的进化主要包括智人起源和智人的扩散两个过程。
我们都是继承者作者:嘉重来源:《学与玩》2022年第03期通过你与父母的异同,来解开人类遗传的密码吧!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长着独一无二的面孔,即使你跟你的父母十分相像,仔细看看,也会有一些小小的差别。
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调查,看看我们与父母的相同与不同。
通过这个表,你们是不是已经发现自己与爸爸妈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那么这些异同是怎么产生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秘密。
我们是相同的我们又是不同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遗传与变异,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这些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你与你父母之间的相同与不同都与遗传有关,表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形态特征调查表里的内容就属于形态特征,如相貌、肤色等,这种是最直观的一种表现。
生理性我们的血型就属于生理性的特点,比如说你的父母都是 O 型血,那么你肯定也是 O 型血。
(详见下表)行为习惯大部分孩子都是右利手,而有的孩子是左利手,这就是一种行为习惯。
如果你是左利手,也完全没有必要改成右利手,因为使用左手正是你的基因决定的。
有时,你可能会发现你的某些爱好和某种特长与父母相同,也许这正是遗传了他们的缘故。
那么你跟父母的不同又是怎么回事呢?正如你们的好朋友乔乔木,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单眼皮男孩,而乔乔木的同桌则是双眼皮大眼睛,可非常奇怪的是,乔乔木的父母和他同桌的父母都是双眼皮,那为何乔乔木就是单眼皮呢?因为我们的外在特点是由基因决定的,在这里,大家要知道双眼皮的基因被定为显性基因,单眼皮则被定为隐形基因。
比如乔乔木同学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所以他们的眼皮基因表现为显性,乔乔木的同学遗传了他父母的显性基因,所以是双眼皮。
而乔乔木的父母也都是双眼皮,但乔乔木却是单眼皮,这就说明,在乔乔木爸爸妈妈的基因里面,还有隐性的基因,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这些隐性的基因可能来自乔乔木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而恰巧乔乔木的眼皮基因表现出了隐性的状态,因此乔乔木就是单眼皮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获得性遗传是什么
导语:相信有很多的人对这个获得性遗传都不是很了解,人们只是知道关于遗传,遗传就是属于父母给我们带来的,比如说父母有什么遗传性的疾病,那么
相信有很多的人对这个获得性遗传都不是很了解,人们只是知道关于遗传,遗传就是属于父母给我们带来的,比如说父母有什么遗传性的疾病,那么我们患者这个疾病的几率就很高,这个就是遗传,遗传父母们的面貌,还会遗传父母的缺点和优点,那么到底什么是获得性遗传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获得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获得性状是否能遗传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中争论的焦点。
如果获得性状可遗传,就可以进一步说明环境可引起遗传物质变异。
生物学家已发现了不少获得性遗传的实例。
例如,当用一种酶把枯草杆菌的细胞壁去除后,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它们可以继续繁殖,后代也是无壁的,并且这种状态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只有把它们放在另外的一种生长条件下,细胞壁才会重新生长出来。
逆转录酶的发现,也证实了获得性是有遗传可能性的。
“生命环境均衡论”的学者们认为:如果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了,生活也就发生改变,那么,动植物将采取适应其生活的性状,并且在这种性状永存的情况下,遗传因子也与之相应发生变化。
但是必须经过地质时代这样漫长的时间单位。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获得性是可遗传的,但并不能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
因为在环境条件未发生剧烈变化的很长时期,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完全停止。
生物进化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到底都必须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只有这样变异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获得性遗传只强调了进化的外因。
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用来解释进化的重要理论之一,他认为生物后。
遗产继承顺序及份额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的各继承人均等分配遗产。
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各继承人可不均等分配遗产。
继承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那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的先后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
继承份额可否不均等分?今天小编要为您详细介绍遗产继承顺序及份额的相关法律知识。
我国《继承法》第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也就是说,只有在被继承人未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因法定原因不能执行或不能全部执行时,才适用法定继承。
▲1.法定继承人范围。
我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
▲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
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是指财产继承人继承遗产时的先后排列次序。
法定继承开始时,并非所有的法定继承人都同时参加遗产继承,而必须按照继承法所规定的先后顺序依次继承。
在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存在并有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无权请求继承遗产;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放弃继承权或丧失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才能继承遗产。
我国《继承法》第10条中规定: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有: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第12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3.法定继承方式中的遗产分配原则。
根据《继承法》第13条的规定,在法定继承方式中,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当均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于继承份额多少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如果您还有这方面的疑问如:未成年人能否继承遗产、房产继承顺序,请联系,我们的律师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对您做法律上的解析,从而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父子基因遗传规律
1.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父母之间至少有一个表现为显性特征的基因,传递给子代的遗传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显性遗传的基因将显露在子代的表现中。
例如,假设有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父亲携带一个显性基因A,母亲携带一个隐性基因a,由于显性基因A的作用,子代将表现出与其相对应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父亲AA和母亲aa的自由交配中,所有子代都会表现为显性特征的Aa。
2.隐性遗传:隐性遗传是指父母之间都携带隐性基因,将隐性基因传递给子代的遗传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隐性基因可以隐藏在子代的表现中,只有在没有显性基因的情况下,隐性基因才会显露出来。
例如,如果一个父亲携带一个隐性基因a,母亲也携带一个隐性基因a,子代可能会表现出隐性特征aa。
具体表现为:父亲aa和母亲aa的自由交配中,有1/4的子代会表现为显性特征AA,2/4的子代会表现为隐性特征Aa,1/4的子代会表现为隐性特征aa。
1.随机分配原则:父亲和母亲各有一套染色体,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并在受精过程中随机组合,确定子代的基因组成。
这意味着每个子代从父母处获得的基因组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2.独立分离原则:不同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分离的。
每个基因的遗传是独立的,不会受到其他基因的影响。
这意味着父母分别传递给子代的基因是相互独立的。
先父遗传的实际例子
先父遗传是指一些疾病或身体特征可以通过父亲的基因遗传给孩子。
这些疾病或身体特征可能来源于父亲的染色体或突变基因,它们可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形状、颜色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实际例子来解释先父遗传的概念。
1. 遗传性肿瘤
许多遗传性肿瘤可以通过父亲遗传给孩子。
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变异会增加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
如果一个女性的父亲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的变异,她有可能从父亲那里遗传到这个基因突变,并因此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2. 眼睛颜色
先父遗传还通过某些基因影响孩子的外表特征,如眼睛的颜色。
父母的基因决定孩子眼睛的颜色。
有些基因会导致眼睛颜色为棕色或黑色,而有些基因则导致眼睛颜色为蓝或绿色。
如果父亲有蓝眼睛的基因,则孩子有可能从父亲那里遗传到这个基因,并因此具有蓝色或绿色的眼睛。
3. 血型
血型也是先父遗传的一个例子。
父母的ABO血型和Rh血型决定了孩子的血型。
例如,如果父亲是AB血型,母亲是B血型,他们的孩子可能是AB血型或B血型,因为孩子会从父母的基因中得到不同的血型信息。
4. 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以通过父亲的基因遗传给孩子。
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增加儿童心脏病的风险。
如果父亲患有这种疾病,并且将其基因传给了儿子或女儿,则后代也可能患有这种疾病。
1、先父遗传,网络流行词,指后代继承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前任伴侣的特征。
该说法可追溯至14世纪的英国。
没有科学依据,已经被现代基因理论证伪了,
2、先父遗传是指非处女的女性所生育的子女有此前与她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的部分特征,在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物种之间的表现都有不同。
母体被先父介质入侵并篡改了生殖细胞的基因组,使后代的子女具有部分先父的特征。
3、有处女情结的男性经常会捏造一些伪科学理论,意在打压和抹黑女性,比如特意夸大女性应该“纯洁”,如果不够“纯洁”就应该被贬低、被污名化。
或许他们是想通过贬低异性,抬高自我,以此取得在两性关系上的主导权。
说白了,如果女性交往的男性较多,眼界开阔,择偶标准自然也会更高。
所以特意强调“处女”的“珍贵”,除了凸显男性自身的不自信以外,对两性关系并无帮助,如果希望拥有一段稳定美好的两性关系的话,还是要学会尊重女性,双方平等交流。
后代形成与亲代遗传特征引言后代形成是生物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亲代遗传特征的传递和表现。
本文将介绍后代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亲代遗传特征对后代的影响。
后代形成的基本原理后代形成是指亲代的遗传物质在繁殖过程中传递给下一代,并表现出亲代的遗传特征。
这个过程主要由两个步骤组成:遗传物质传递和遗传物质表现。
遗传物质传递遗传物质传递是指亲代的遗传物质(如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在有性繁殖中,亲代的性细胞(和卵子)会合并成受精卵,其中包含了亲代的遗传物质。
在单倍子生物中,后代直接继承亲代的一部分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表现遗传物质表现是指后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亲代的遗传特征。
这些遗传特征可以是可观察的形态特征(如花色、体型)或功能特征(如味觉、视觉)。
遗传物质通过激活或禁止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决定后代的遗传特征表现。
亲代遗传特征对后代的影响亲代的遗传特征对后代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普遍的影响方式:显性和隐性遗传特征亲代的遗传特征可以是显性的或隐性的。
显性遗传特征会被直接表现出来,而隐性遗传特征需要两个隐性基因才能表现出来。
后代所表现出的遗传特征取决于亲代的基因型。
基因频率和变异亲代的基因频率和变异程度会影响后代的遗传多样性。
如果亲代的基因频率趋向于单一,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就会较低。
相反,亲代的基因频率趋向于多样化,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就会较高。
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会对后代的形成和遗传特征表现产生影响。
环境条件包括生物环境(如气候、食物)和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它们可以改变后代的发育进程和表现。
结论后代形成与亲代遗传特征有密切关联。
亲代的遗传物质通过遗传物质传递和遗传物质表现两个步骤,影响着后代的形成和遗传特征表现。
同时,亲代的遗传特征并不是唯一影响后代的因素,环境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进一步研究后代形成和遗传特征的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繁殖的过程和多样性的形成。
丁香园——■谣言终结者:“先父遗传”果有其事吗?最近轰轰烈烈的人口普查、上户口什么的搞得很多男人突然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也许不是自己亲生的,因为他们的老婆不是处女。
很多男人认为和非处女生下来的孩子会像她以前的那个男人,而不像自己。
有一天,听一个有处女情结的朋友谈起一个新奇的理论:先父遗传。
这个理论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女性与男人发生性关系后会使自己的基因发生改变,结论是女子与自己丈夫生的孩子有可能像她以前的男友。
从生物学上角度来看,这纯粹是瞎说!有人呼吁女性婚前一定要洁身自好,理由居然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与自己的丈夫生下的孩子是100%婚姻的结晶?还说科学研究证明,女性一旦有过性行为,基因就被“玷污”了?以后与别人生下的孩子永远都受到第一个男性的影响?天呐!为了未来的孩子万无一失,我是不是该去幼儿园预定一个开始源氏计划?那些鄙视非处女的人,拿出的某些所谓科学依据,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种所谓的科学依据通常是这么说的:“卵巢和子宫及阴部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在精液中遗传物质的作用下,能修改女人卵子甚至女人自己的基因,这就是为什么非处女生下的孩子,会有其他男人长相和身体特点的原因。
”这些所谓的“科学依据”到底从何而来的呢?据说,英国人类学研究所的Dr. Gossip教授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曾经指出,女人“子宫”中会分泌一种名为“ignorant ingredient”的液体,这个液体会和“某些”男性精子中的“virginalobsession”成分作用,并将所谓的“foolish goddamn factor”遗传给下一代。
Dr.gossip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婚前性行为”与“婚后性行为”在生理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报告中解释说,女性婚前如与别的男人有过“性行为”,而且曾经让男人的“精液”进入过自己的体内的话,那么该女人就会丧失其“最原始的纯洁基因”。
在“婚前”的“处女”第一次“性行为”时,男性数千万多的精子进入了女人的体内,除了一部分流出女人体外,其它精液会发生“自溶性”。
先父遗传【导读】先父遗传是指非处女的女性所生育的子女有此前与她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的部分特征,在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物种之间的表现都有不同。
母体被先父介质入侵并篡改了生殖细胞的基因组,使后代的子女具有部分先父的特征。
先父遗传是指非处女的女性所生育的子女有此前与她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的部分特征,在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物种之间的表现都有不同。
母体被先父介质入侵并篡改了生殖细胞的基因组,使后代的子女具有部分先父的特征。
这个看法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子女的特征不仅仅来自于父母,还可能会来自与母亲有过性行为的男人。
这种看法在19世纪曾经名噪一时,但是这个观点违背了现代对遗传和遗传学的认知,在不同物种的实验中都没有发现子女会继承母亲前性行为配偶的特征的任何证据,从人类家庭亲子相似程度的调查中也否定了这个观点。
先父遗传可信吗先父遗传观点认为女性第一次性行为时,男性五亿多的精子进入了她的体内,在精液“自溶性”时,会释放出遗传物质“DNA去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被女性子宫内腺所吸收从而干扰母体内的DNA基因,使女体内的性腺细胞发生变化,从而使以后女体内的卵细胞性状也会受干扰而变化产生“遗传变异”,因而产生“无距离遗传”的效果。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男人在女子阴道内射精后,大部分精子没能与卵子结合就溶解了,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DNA等都会被分解代谢,最终被排泄出体外,不会停留在人体,更无法改变女子的基因。
所以先父遗传是不可信的。
什么决定遗传先父遗传的原因认为是男性精子介入女性基因细胞改变女性基因,但是在现代的遗传学来看,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精液中精液中的确含有遗传物质,但是它们包裹在精子细胞当中而不是在精液中。
即便精子细胞破损,但跑出来的DNA很快就会被降解成片段,导致遗传信息破坏,所以男性精液根本不可能会改变女性基因。
科学也证明,人体细胞是绝对不会接受任何外来的物质的。
只有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细胞才会让DNA通过细胞膜进来,而在体内条件下,细胞是会把DNA拒之门外的。
引言本来写了个短篇科普文章,也就是说给文科的读者看的。
事实上,给不了解这方面知识的文科生科普很容易,至少要比让那些有了专业知识的所谓内行人看懂要容易得多。
昨天贴出后立刻有医生等人理解不了,我发现跟着评论来让他们搞清楚非常困难,干脆重写吧。
就像《为何在美国的中国人也容易得肝癌?》那篇科普,如果只是为了让文科的读者搞明白,三段话就够了,可我写了长篇累牍的“万言书”很多搞肝癌的人依然看不懂。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一看是肝癌的内容,脑子里就有了“是乙肝病毒导致肝癌”的定论,下面的具体文章内容他们就不读了,这就造成了他们的评论驴唇不对马嘴的笑话。
这个如同当年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的道理一样,他很容易让外行人听明白,但让搞理论物理的人,比如杨振宁,听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难了。
这就是“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的道理。
现在,我不得不重新写一篇“深入浅出”的长文,让那些懂得点遗传学的人搞明白。
(一)孩子像前夫的案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很多让法官头痛的案子,只是在 1990年以前科学还不能解释而导致的。
别说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了,就是县城也有这样的奇案:女人离婚了,几年后又找了新丈夫。
跟新丈夫结婚一年后生的孩子,长得不像第二个丈夫的,而是酷似前夫。
邻居们七嘴八舌,第二个丈夫也怒火中烧:“你跟他离婚这么久了,还跟他偷情!生的孩子,越看越不像我,而像他!你还有什么话说!”老婆痛苦不堪,可不论她怎么表白,比如说她两年都没见过前夫了,向老天爷发誓!可结果还是徒然。
亲子鉴定技术应用于法律和民事始于 80 年代中期。
在这以前,很多女人不得不遭受新夫甚至邻居的白眼。
但有了亲子鉴定技术以后,这些女人就可以得到澄清了。
(二)动物学案例在人类研究“孩子长得像前夫”之前,达尔文发现了动物界的现象,他是观察猪的颜色发现的。
后来苏联的巴普洛夫也重复了达尔文的试验。
其实,我们生产队的饲养员根本就不懂什么遗传理论,也观察到了相同的结果。
我把我们生产队猪场的实验结果简单告诉大家,比他们那些专家学者的试验更容易更简单。
遗传的两⼤基本规律总结(适⽤于复习课)分离定律和⾃由⾃合定律规律总结⼀、孟德尔运⽤假说演绎法得出两⼤遗传定律。
⼆、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建⽴在减数分裂基础之上的,两⼤遗传定律发⽣在减数第⼀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体的分离,位于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随⾮同源染⾊体的⾃由组合,位于⾮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也⾃由组合)。
三、⼀对相对性状(⽤A、a表⽰)遗传的各种杂交情况及⼦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及⽐例列表如下,务必熟记。
后代相交⽅式以及⼦代表现情况。
1、思路:将⾃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遗传的情况下,有⼏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个分离定律,如AaBbX E X e×AABbX e Y 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分离定律:Aa×AA;BbXBb;X E X e×X e Y。
2、概率的计算⽅法先求出每⼀对分离定律的概率,再相乘,如计算AaBbX E X e×AABbX e Y的⼦代中基因型为AabbX E X e的个体在后代中所占的⽐例,AabbX E X e=1/2Aa×1/4bb×1/4X E X e=1/32。
3、⽤分离定律可以解决⾃由组合的下列问题(1)配⼦类型及概率的问题如AaBbCc产⽣的配⼦种类为2×2×2=8,产⽣配⼦AbC的⽐例为AbC=1/2A×1/2b×1/2C=1/8 (2)配⼦间的结合⽅式问题如AaBbCc×AABbCc杂交中,配⼦间的结合⽅式种数先求出AaBbCc和AABbCc各⾃产⽣多少种配⼦。
AaBbCc产⽣8种配⼦,AABbCc产⽣4种配⼦。
再求出两亲本配⼦间的结合⽅式。
由于两性配⼦间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AaBbCc和AABbCc配⼦间有8×4=32种。
(3)基因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如AaBbCc和AABbCc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多少种,⽐例是多少。
基因传递后代如何继承父母的特征基因传递是生物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后代如何继承父母的特征。
在遗传学的研究中,人们已经逐渐揭示了基因传递的机制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基因传递后代如何继承父母的特征。
1. 遗传物质——DNA基因位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上,而遗传物质DNA构成了染色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DNA通过亲代之间的遗传传递,将父母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组合的方式决定了后代的特征。
一般而言,一个人拥有两条染色体,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每条染色体上包含了大量基因,这些基因编码了人体的各种特征。
2.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在基因传递的过程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德尔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他通过研究豌豆植物的不同特征,发现了隐性和显性基因的存在。
隐性基因在个体表现上不会被显性基因所覆盖,但在基因组中仍然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基因传递传递给后代。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随机性的基因分配基因传递的过程中,基因的分配是随机的。
每个个体在生殖过程中,基因会经过随机的配对与分离,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这种随机性决定了后代可能会获得父母某些特征或特性组合的概率。
例如,如果父母某一特征的基因表现为显性,那么后代有较大可能表现出这一特征。
4. 基因突变除了基因传递过程中的随机性,基因突变也会影响后代的特征继承。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而非正常的改变。
它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传递给后代。
有时,基因突变可能会给后代带来新的特征或者改变原有的特征。
5. 复杂特征的遗传一些特征不仅受单一基因的控制,而是多个基因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这类特征被称为复杂性状。
复杂性状的遗传方式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背后的机制。
例如,人类身高的遗传就是一个复杂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
基因传递后代如何继承父母的特征是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研究,我们逐渐了解了遗传物质DNA的作用和传递方式,掌握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认识到基因传递过程中的随机性和突变对后代特征的影响。
用了几天时间,终于将一篇2014年发表于高阶学术期刊《生态学通讯》上的一篇关于先父遗传的论文翻译出来了。
这篇论文用实验证实了先父遗传的存在。
因为我认识的人中有学水产养殖的,所以很久之前我就听说过先父遗传现象,据说这种现象在养殖中是非常普遍的。
但后来我看到的所有资料都痛批它是伪科学,而以前我是深信“主流科学”意见的,所以一直没关注它。
后来我发现并解释了淫乱降低后代智力的规律,并一直坚持反淫乱宣传,但那时我觉得,以性解放分子宣传的歪理,中毒的人连自己的孩子是隔壁老王还是经纪人老宋的都不在乎,哪还在乎自己的孩子带有老婆的前炮友的相貌特征?所以先父遗传即使被证实是真的,对反淫乱宣传都没什么卵用。
前几天有个网友在天涯这发出消息,说有科学团队用实验证实先父遗传,出于好奇,我立即去下载了这篇论文来看。
一看之下很受启发。
至少这篇论文证明了,亲代的生活习惯对后代性状有极大影响。
而事实上,2006年美国科学家皮特尼克就通过解剖发现了,淫乱物种大脑小睾丸大,而贞洁物种大脑大睾丸小,推断淫乱物种智力低。
而这个发现不被社会重视(或者相关研究被黑暗民族封杀),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有侥幸心理,认为淫乱降低后代智力的过程起码得有几万年,自己爽了再说,哪管它几万年后的事。
而这篇论文用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证明,你的生活习惯都可影响后代呢,淫乱降低后代智力哪用得了多久,你自己淫乱你的孩子就遭殃了。
而现在欧美日的民众普遍连个位数乘法都学不会的事实,更增加“淫乱降低后代智力”这一论断的说服力下面是该论文的译文。
因为我此前一直做的是中译英的工作,很少做英译中方向的翻译,并且国内甚少有相关研究,我没读过相应的中文资料,译文不可避免地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读者多多包涵!Ecology Letters, (2014) 17: 1545–1552Revisiting telegony: offspring inherit an acquired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mother’s previous mate生态学通讯(2014) 17: 1545–1552 (此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为10.772,算是仅次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的刊物了)重温先父遗传:后代继承他们母亲前配偶的获得性特征AbstractNewly discovered non-genetic mechanisms break the link between genes and inheritance, thereby also rais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previous mating partners could influence traits in offspring sired by subsequent males that mate with the same female (‘telegony’). In the fly Telostylinus angusticollis, males transmit their environmentally acquired condition via paternal effects on offspring body size. We manipulated male condition, and mated females to two males in high or low condition in a fully crossed design. Although the second male sired a large majority of offspring, offspring body size was influenced by the condition of the first male. This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when females were exposed to the first male without mating, implicating semen-mediated effects rather than female differential allocation based on pre-mating assessment of male quality. Our results reveal a novel type of transgenerational effect with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摘要】新发现的非遗传机制打破了基因与遗传特征之间的联系,从而也提高了前配偶能影响由后继雄性与同一雌性交配授精所产后代的性状的可能性(先父遗传)。
用了几天时间,终于将一篇2014年发表于高阶学术期刊《生态学通讯》上的一篇关于先父遗传的论文翻译出来了。
这篇论文用实验证实了先父遗传的存在。
因为我认识的人中有学水产养殖的,所以很久之前我就听说过先父遗传现象,据说这种现象在养殖中是非常普遍的。
但后来我看到的所有资料都痛批它是伪科学,而以前我是深信“主流科学”意见的,所以一直没关注它。
后来我发现并解释了淫乱降低后代智力的规律,并一直坚持反淫乱宣传,但那时我觉得,以性解放分子宣传的歪理,中毒的人连自己的孩子是隔壁老王还是经纪人老宋的都不在乎,哪还在乎自己的孩子带有老婆的前炮友的相貌特征?所以先父遗传即使被证实是真的,对反淫乱宣传都没什么卵用。
前几天有个网友在天涯这发出消息,说有科学团队用实验证实先父遗传,出于好奇,我立即去下载了这篇论文来看。
一看之下很受启发。
至少这篇论文证明了,亲代的生活习惯对后代性状有极大影响。
而事实上,2006年美国科学家皮特尼克就通过解剖发现了,淫乱物种大脑小睾丸大,而贞洁物种大脑大睾丸小,推断淫乱物种智力低。
而这个发现不被社会重视(或者相关研究被黑暗民族封杀),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有侥幸心理,认为淫乱降低后代智力的过程起码得有几万年,自己爽了再说,哪管它几万年后的事。
而这篇论文用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证明,你的生活习惯都可影响后代呢,淫乱降低后代智力哪用得了多久,你自己淫乱你的孩子就遭殃了。
而现在欧美日的民众普遍连个位数乘法都学不会的事实,更增加“淫乱降低后代智力”这一论断的说服力下面是该论文的译文。
因为我此前一直做的是中译英的工作,很少做英译中方向的翻译,并且国内甚少有相关研究,我没读过相应的中文资料,译文不可避免地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读者多多包涵!Ecology Letters, (2014) 17: 1545–1552Revisiting telegony: offspring inherit an acquired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mother’s previous mate生态学通讯(2014) 17: 1545–1552 (此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为10.772,算是仅次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的刊物了)重温先父遗传:后代继承他们母亲前配偶的获得性特征AbstractNewly discovered non-genetic mechanisms break the link between genes and inheritance, thereby also rais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previous mating partners could influence traits in offspring sired by subsequent males that mate with the same female (‘telegony’). In the fly Telostylinus angusticollis, males transmit their environmentally acquired condition via paternal effects on offspring body size. We manipulated male condition, and mated females to two males in high or low condition in a fully crossed design. Although the second male sired a large majority of offspring, offspring body size was influenced by the condition of the first male. This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when females were exposed to the first male without mating, implicating semen-mediated effects rather than female differential allocation based on pre-mating assessment of male quality. Our results reveal a novel type of transgenerational effect with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摘要】新发现的非遗传机制打破了基因与遗传特征之间的联系,从而也提高了前配偶能影响由后继雄性与同一雌性交配授精所产后代的性状的可能性(先父遗传)。
在一种澳大利亚蝇类(Telostylinus angusticollis)身上,雄性通过父亲效应把他们的环境获得状态(environmentally acquired condition)中的身体大小传导到后代中去。
我们操纵雄性条件,让雌性在一个完全交叉的设计中与两个分别处于高或低状态的雄性交配。
虽然后继雄性是绝大部分后代的遗传意义上的父亲,但后代的身体大小受前雄性身体状态的影响。
在雌性与前雄性接触但没有交配时,没有观察到这种效果,表明是精液介导这种效应,而非基于交配前雄性品质评估的雌性资源差异分配。
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新代际效应,这种效应对生殖策略的演进具有潜在影响。
KeywordsCondition, diet,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traits, non-genetic inheritance, paternal effect, plasticity, seminal proteins, telegony.关键词状态,饮食,获得性状遗传,非遗传遗传,父系效应,可塑性,精液蛋白,先父遗传。
Ecology Letters (2014) 17: 1545–1552INTRODUCTIONRecen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inheritance have revealed that offspring-parent resemblance cannot be explained solely by the transmission of parental genes (see recent reviews: Danchin et al. 2011; Bonduriansky 2012). Accumulating evidence shows that a variety of inheritance mechanisms (including but not restricted to epigenetic inheritance) operate alongside Mendelian inheritance, such that both genetic and non-genetic sources of vari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can influence phenotypic variation and evolutionary outcomes. The recognition of non-genetic process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variation across generations necessitates a re-examination of phenomena excluded by classical genetics. Before the advent of modern genetics, many biologists believed that a male can leave a mark on his mate’s body, causing the female’s subsequent offspring to resemble their mother’s first mate, despite being sired by another male (Rabaud 1914; Ewart 1920). This hypothesised phenomenon, dubbed ‘telegony’by August Weismann, was rejec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ecause it lacked unequivocal empirical support and was deemed incompatible with Mendelian genetics (Burkhardt 1979). However, recent discoveries have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mediate telegony (Liu 2011, 2013). Although classic discussions of telegony focused on effects carried over from one gestation to the next, similar mechanisms could enable males who do not sire any offspring t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offspring sired by other males.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telegony include penetration of maternal somatic cells by sperm, foetal genes in mother’s blood, and the ability of RNA to program genome rearrangement (Liu 2011, 2013). In addition, males provide the female with a suite of proteins and other molecules in the seminal fluid (Avila et al. 2011), the concentr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which can be altered by the male’s environment (Wigby et al. 2009; Perry & Rowe 2010; Sirot et al. 2011). Seminal products are known to have complex effects on female fitness and behaviour (Gillott 2003; Wigby et al. 2009; Perry et al. 2013), and can influence offspring health via effects o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Bromfield 2014; Bromfield et al. 2014). Hence, we propose that the phenotype of a female’s previous mate could potentially influe nce her future offspring, sired by other males, via the effects of seminal fluid on ovule development (Fig. 1). Previously, we have demonstrated in the neriid fly, Telostylinus angusticollis, that males reared on a nutrient-rich larval diet (high-condition fathers) produce larger offspring than males reared on a nutrient-poor larval diet (low-condition fathers) (Bonduriansky & Head 2007; Adler &Bonduriansky 2013). This paternal effect is especially interesting because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ny conventional form of paternal provisioning or nuptial gift in this species: mean copulation duration is only 43 s, there is no external or internal spermatophore or mating plug, and mean ejaculate size is < 0.01% of male body volume (Bonduriansky & Head 2007; Bath et al. 2012). The effect of paternal condition on offspring size could be mediated by the transfer of condition-dependent accessorygland products in the seminal fluid. To test for telegony in T. angusticollis, we manipulated male larval diet quality to generate variation in male condition, and mated recently eclosed females with a male in high- or lowcondition (first male) to expose developing ovules to seminal fluid from these males. Two weeks later, after the females’ eggs matured, we re-mated each female with a new high- or low-condition male (second male) in a fully crossed design, and quantified phenotypic traits in offspring produced after this second mating (Fig. 2a). Ovules are encased in a hard, largely impermeable chorion shell upon reaching their mature size, and then fertilised as they pass down the oviduct just before oviposition. Females store sperm in spermathecal ducts, but few females lay viable eggs 2 weeks after mating (AJC and RB, unpublished data).We therefore expected the second male to be the genetic sire of the offspring, and asked whether the first male can nonetheless influence offspring phenotype via nongenetic semen-mediated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e-chorionated ovules (Fig. 1). As first male effects on offspring could also be mediated by female differenti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developing ovules based on pre-mating assessment of male quality (Burley 1988; Sheldon 2000), we conducted a second experiment to verify the role of semen in mediating the first male effect, whereby recently eclosed females were either allowed to mate with a male in high or low condition or exposed to the male without mating (Fig. 2b).前言我们在遗传的探索方面的最新进展显示,后代--父母之间的相似性不能仅仅以父母基因的传递来解释(参见最新回顾文章:Danchin等,2011; bonduriansky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