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9太室埙、韶埙新探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李公麟诗词【李公麟简介】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
字伯时,号龙眠居士。
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李龙眠既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因安庆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
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
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
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和邓慎思重九考罢试卷书呈同院诸公二首·其一》吁俊天畿合辟雍,愧将瓦釜缀黄钟。
听穷一一竽无滥,拨遍磷磷玉似逢。
龟列春庭先壤奠,龙飞天路得云从。
吾曹莫念拘萦久,求称公朝庆赏浓。
《和余樗年试院即事呈诸公》盍簪闻善若江河,帘幕疏閒笑语过。
月照飞笺穿户绮,风生挥麈动衣罗。
已张英彀收三俊,更赋离骚续九歌。
凉夜沉沉清不寐,空庭无奈叶声何。
《和邓慎思初入试院》敕使书囊问队行,聚星深馆粲诸英。
云随襟袖来蓬岛,香散房栊宿化城。
振鹭充庭天有幕,珊瑚入网海无声。
范模一世尊先觉,况此提平慰后生。
《和邓慎思重九考罢试卷书呈同院诸公二首·其二》鞅掌栖迟一亩宫,愤听更柝及晨钟。
黄华慰眼祗尔许,绿蚁于人亦漫逢。
几日囊篇赓不逮,三时庭步笑相从。
近来寻却家山梦,投枕和衣睡更浓。
《四时乐·其二·夏》火云蔽日当空浮。
田头耨草汗欲流。
绿竹人寂鸟声休。
暂来歇午乘清幽。
山妻送饷扇遮头。
《和邓慎思秋日同文馆诗三首·其三》寄栖容幕燕,覆节等醯鸡。
欲雨风多北,穷秋日易西。
官书便夜读,家报索亲题。
早晚骖騑入,重门坼印泥。
《和邓慎思秋日同文馆诗三首·其一》锁寂身如隐,幽清物向齐。
忘忧经露菊,苏肺到霜梨。
白发知谈笑,朱签历品题。
贤书天下望,鹊喜遍深闺。
《赠蔡天启》上溯虞姒亦易尔,下者始置周秦间。
喜添男孙的七律诗《贺人生孙》作者:卓田(宋)诗文:兰荪秀茁谢庭初,善积五教庆有余。
此子异时□跨灶,乃翁今日验弃闾。
怀中玉燕梦符说,天上石麟祥应徐。
未得踵门索啼看,先投林甫弄麞书。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作者:苏轼(宋)诗文: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
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
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贺徐提管可大得子》作者:何梦桂(宋)诗文:四十生儿得宁馨,试教啼看是真英。
五文凤自云间落,一角麟从天上生。
积善家应长孙子,读书种定作公卿。
他年大耋还推子,谩道同年我是兄。
《贺舍弟新得子》作者:李刘(宋)诗文:早来乾鹊鸣檐楹,报我庭阶玉树生。
告白祖宗知积善,喧传奴婢总欢声。
远增阿大中郎喜,足想殊常散骑情。
点校六经留汝读,吾家元不蓄金籯。
《贺陈正之得男》作者:方回(宋)诗文:初喜明珠入掌中,良由善念与天通。
吉祥预报长庚梦,福德应临长子宫。
急写贺书端不错,滥叨佳集顾何功。
此诗特为高门庆,大似麟经记鲁同。
《贺周子问得子》作者:项安世(宋)诗文:旬时织女渡银潢,付与天孙紫锦囊。
又向素娥圆满后,悬知丹桂异时香。
金鱼玉带传家旧,犀果银钱照坐光。
鹤发含饴天下乐,百年重庆侍高堂。
《贺赵宰夫美任生子》作者:姚勉(宋)1. ◦ ◦2. ◦ ◦3. ◦ ◦4. ◦ ◦5. ◦ ◦6. ◦ ◦7. ◦诗文:赵侯德与甘棠种,制邑三年民善颂。
玉皇有诏趣归班,一夜长庚来入梦。
丰江罗峰神秀夺,龙泉太阿光芒动。
玉女擎香龙吐水,慈云亲抱麒麟送。
怀玉仙人秀眉目,披羽笑出蓬莱洞。
奇骨峥嵘千里骏,异采缤纷九苞凤。
人生有子万事足,又值朝天欲飞鞚。
骊珠在掌凫,庆事方新殊渥重。
周公为父伯禽子,清庙明堂要梁栋。
长成传取魁衣钵,天生奇材须大用。
此儿见说骨已异,壮气冲天摇螮蝀。
我识英物试使啼,他日定当磐石宋。
《贺李宪校书生子》作者:王子俊(宋)诗文:乃翁学海深无底,材如莫耶淬清水。
天教乞与玉麒麟,拍手欢呼为公喜。
埙古诗词1.埙篪鸣自合,金石莹逾新。
——唐·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2.金玉本高价,埙篪终易谐。
——唐·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3.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
——唐·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4.鸿雁翻秋影,埙篪和笑声。
——宋·张元干《南歌子》5.宫徵不独运,埙篪自相寻。
——唐·刘禹锡《乐天寄洛下新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6.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宋·苏辙《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7.攒杂啾嚄沸篪埙,彤幢绛旃紫纛幡。
——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8.一瓢俱好学,伯仲吹篪埙。
——北宋·黄庭坚《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9.以诗互埙箎,笑语逐飞觞。
——宋·白玉蟾《丹丘同王茶干李县尉高会》10.戾不殊冰炭,和不侔埙篪。
——宋·邵雍《观棋大吟》11.谁背如水火,谁同若埙篪。
——唐·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12.连华得琼玖,合奏发埙篪。
——唐·汤悦《鼎臣学士侍郎、楚金舍人学士以再伤…成四十字陈谢》13.沙屿扫粉墨,松竹调埙篪。
——唐·皮日休《太湖诗·销夏湾》14.攀条感花萼,和曲许埙篪。
——唐·徐铉《太傅相公以庭梅二篇许舍弟同赋再迂藻思…庶申感谢》15.南宫清深禁闱密,唱和有类吹埙篪。
——唐·韩愈《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16.老夫梳白头,潘何埙篪集。
——北宋·黄庭坚《宿黄州观音院钟楼上》17.愿荐埙篪曲,相将学玉箫。
——唐·刘禹锡《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18.同游翰墨场,和乐埙篪然。
——唐·刘禹锡《奉酬湖州崔郎中见寄五韵》19.迢递山水隔,何由应埙篪。
——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20.对床风雨人皆有,协韵埙箎我独无。
——宋·白玉蟾《和主簿家兄赠别韵》21.荣联花萼诗难和,乐助埙篪酒易醺。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名句100句1、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
——陈造《招郑良佐》2、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莫东篱湿露华》3、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司空图《重阳阻雨》4、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文森《九日》5、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
——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6、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
——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7、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
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
——《九日雨中》8、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9、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丁巳重阳》10、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
——刘长卿《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11、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12、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13、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14、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赵时春《原州九日》15、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杜甫《九日寄岑参》1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17、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耿湋《九日》18、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
——张可久《风入松·九日》19、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醉花荫》20、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21、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重阳日酬李观》22、重阳试新酿,谓子当不速。
——苏辙《次韵王巩见赠》23、他日秋花媚重九,清香知自故人来。
——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醾菊二首·吕园未肯轻沽我》24、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写婴儿的诗句1.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王安石《张良·留侯美好如妇人》2.莹灵声韵明眸,正觑婴儿,兑方骑虎。
——王哲《黄莺儿·心中真性修行主》3.婴儿日吃黄婆髓,姹女时餐白玉杯。
——吕洞宾《七言》4.我闻皇穹大德在生育,爱养万物同婴儿。
——李覯《闵雨诗》5.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
——韩偓《八月六日作四首》6.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韦庄《秦妇吟》7.旅馆将分被,婴儿共洒巾。
——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走笔依韵》8.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刘禹锡《白太守行》9.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
李靖灭高昌为高昌第十一》10.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高昌》11.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
——孟郊《偷诗》12.周室既板荡,贼臣立婴儿。
——高适《题尉迟将军新庙》13.声音咽哕若有谓,号啼略与婴儿同。
——司空曙《杜鹃行》14.我识婴儿意,何须待佩觿。
——皎然《潘丞孩子》15.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
——权德舆《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16.欢娱非老大,成长是婴儿。
——张祜《喜王子载话旧》17.种薤煮白石,旨趣如婴儿。
——贯休《古意九首》18.婴儿只恋阳中母,姹女须朝顶上尊。
——吕洞宾《七言》19.到此乡,非常客,姹女婴儿生喜乐。
——吕洞宾《敲爻歌》20.火中姹女正含娇,回观水底婴儿俏。
——吕洞宾《谷神歌》21.婴儿姹女见黄婆,儿女相逢两意和。
——吕洞宾《谷神歌》22.脱却青衣露素体,婴儿领入重帏里。
——吕洞宾《谷神歌》23.或名龙,或名虎,或号婴儿并姹女。
——吕洞宾《鄂渚悟道歌》24.老氏自此号婴儿,火候九年都经过。
——吕洞宾《窑头坯歌》25.腹内婴儿养已成,且居廛市暂娱情。
——吕洞宾《崔中举进士游岳阳遇真人录沁园春词诘其姓名…留诗于壁》26.着白接{上四下离}麾猛将,坑红衲袄等婴儿。
文明的古诗词1.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
——刘慎虚《寄阎防》2.天下文明仰龙见,胸中韬略困鹰杨。
——陈普《忆昔》3.文明烛无疆,煌煌中天衢。
——李廌《送霍子侔还都》4.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贯休《寄怀楚和尚二首》5.闭藏浊世如有待,开眼今日观文明。
——宋京《礼殿(原注:蜀事补亡)》6.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刘商《金井歌》7.天启文明泰运兴,汉庭来召鲁诸生。
——梅尧臣《送贡仲章之燕》8.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李贺《感讽五首》9.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
——白居易《偶然二首》10.玄功致海晏,锡宴表文明。
——韦应物《奉和圣制重阳日赐宴》11.梵文明处译,禅衲暖时缝。
——许浑《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12.帝出于震,文明始敷。
——皎然《讲古文联句》13.煌煌文明代,俱幸生此辰。
——王建《送薛蔓应举》14.春藻下中天,湛恩阐文明。
——权德舆《奉和圣制九月十八日赐百寮追赏因书所怀》15.两上东堂不见春,文明重去有谁亲。
——齐己《送相里秀才赴举》16.知恋文明在,来寻江汉来。
——齐己《答知己自阙下寄书》17.九重方侧席,四海仰文明。
——齐己《送孙凤秀才赴举》18.贞信发天姿,文明叶邦选。
——储光羲《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19.贱士敢知言,成颂文明代。
——储光羲《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20.余生落其下,亦值文明时。
——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21.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
——张说《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22.书阁移年岁,文明难复辞。
——张说《送乔安邑备》23.代是文明昼,春当宴喜时。
——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24.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
——汪遵《项亭》25.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
——皇甫松《古松感兴》26.万物皆相见,文明午日中。
——方回《后天易吟三十首·万物皆相见》27.文明应奎壁,杲杲白日临。
天籁之音诗句七绝1.阴晴一日肯四时,天籁壑深虚自响。
——邓谏从《题巫山瞻华亭》2.天籁侵晨占少女,雨师连夜檄玄冥。
——范成大《三次喜雨诗韵少伸嘉颂》3.天籁无声随物应,阳春有脚从中入。
——宋·李曾伯《满江红》4.星郎高韵凌云烟,天籁唤归酌流泉。
——邓肃《题吹衣亭》5.天籁吟风社燕归,渚莲香老碧苔肥。
——唐·和凝《宫词百首》6.天籁远兼流水韵,云环常听步虚声。
——苏轼《瑞金东明观》7.筇枝拄到峰头阁,天籁都归十八公。
——薛绍彭《经行三首》8.天籁鸣风异丝木,昼夜锵金戛球玉。
——周必大《永新谈汉卿…用诚斋…意而推广之》9.惟能应变不囿物,天籁自与人心俱。
——苏颂《陈和叔内翰…以相示…诗以纪其事》10.正欣夜久沉天籁,尤喜空明郁帝青。
——楼钥《夜坐》11.非筝非竽发天籁,不湍不濑含风漪。
——卫宗武《新暑赋西轩竹》12.铜瓶火暖鸣天籁,宝鼎香残拂岫云。
——王谌《友人招饮》13.一尊放意受天籁,万累回头真土苴。
——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14.非聪何以闻天籁,有畀终须辨国香。
——度正《正伏承泽深…正生朝…篇辄次元韵》15.耳边为爱闻天籁,故约游缰缓缓行。
——赵孟坚《九里松马上作》16.语馀百响入天籁,众奇引步轻翩翻。
——唐·刘禹锡《唐侍御寄游…中丞姚…和见征继作》17.一夜杉松响天籁,满空疑是奏云环。
——文同《宿斗山奉真宫》18.府公牙颊着天籁,吮漱渖武鸣咸池。
——陈造《帅寄诗再次韵》19.八风自转成天籁,五纬更调祚有年。
——陈棣《代上时相生辰》20.席间风起闻天籁,雨後山光入酒杯。
——欧阳修《游石子涧》21.一登天籁亭前望,黄鹤未归春雨寒。
——白玉蟾《快活歌二首》22.山掩豩光龙脊断,谷传天籁虎风凉。
——李新《题明远轩》23.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唐·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24.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
——赵瞻《子夏山》25.四塞风沈天籁寂,半庭月冷市尘赊。
描述北京什刹海鼓楼的诗句1.鼓楼岩下人如玉,说与渔郎仔细寻。
——陈普《咏史下·朱文公》2.绮罗樽俎诸宾醉,箫鼓楼台九陌晴。
——陈造《次韵杨帅留客赏雪二首·园林花絮忽冥冥》3.月白霓裳殿,风干羯鼓楼。
——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4.高怀不是爱山行,钟鼓楼高有宿盟。
——陈著《龄叟得稼山好语因赞之》5.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苏轼《骊山》6.废鼓楼前蔓草多,夕阳骑马下坡陀。
——文征明《吊伪周故址(戊午)》7.鼓楼岩下一声笛,惊落梧桐飞起秋。
——白玉蟾《九曲櫂歌十首·几点沙鸥泛碧流》8.禁鼓楼头第一敲,弯弯新月上林梢。
——王禹偁《新月》9.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张继《华清宫》10.机岩学馆第传授,鼓楼石床知有无。
——洪迈《赴建安守泛舟游九曲》11.神仙蜕骨鼓楼山,一去丹霄更不还。
——欧阳光祖《和朱元晦九曲櫂歌·神仙蜕骨鼓楼山》12.鼓楼冈下路高低,处处萝墙映竹畦。
——李流芳《送汪伯昭游白门伯昭将自京口至栖霞寺因忆旧·鼓楼冈下路高低》13.火烟亭馆春多少,钟鼓楼台夜几更。
——吕定《金陵旅夜》14.桔槔亭古荒秋草,钟鼓楼高送夕阳。
——李东阳《九日和谢于乔韵》15.朝来整笏趋朝地,钟鼓楼高月未沈。
——李东阳《地震斋居国贤侍郎以诗来自通州次韵一首》16.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白居易《紫薇花》17.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白居易《直中书省》18.鼓楼冈上旧坟头,又有山灵献寝邱。
——陶梦桂《先茔之左得生圹喜而示儿》19.醉听鼓楼声已远,幔亭环佩响珊珊。
——石建见《集峰名》20.鼓楼岩下鼓楼开,举世邯郸梦未回。
——叶梦鼎《武夷鼓楼岩》21.沈香火底鳌山柱,翠幕星前羯鼓楼。
——吕诚《越楼观灯》22.翻经台畔一灯寂,挝鼓楼前双杵悲。
——器封《寄田子艺》23.戍鼓楼船且未休,石城淮浦忆前游。
——王闿运《忆江淮旧游送薛福保还无锡》24.羽骑传呼催返驾,钟鼓楼前已三下。
埙的常用指法和转调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
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就是早期的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埙的常用指法和转调,欢迎阅读。
埙的常用指法和转调埙的常用指法有筒音做低音5(F指法),中音1(C指法)。
每把埙都有自己的基本调,阴氏陶埙一般的基本调指的是筒音做低音5时的调,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变出别的调来。
这对初学者已经很难了,我建议初学者只掌握基本指法就可以了,基本指法音最全,八音孔埙筒音做低音5可以吹到高音1,十音孔埙还可以吹到高音2或是高音3,足够初学者用了。
学会基本指法以后再学学乐理知识,然后在考虑学转调。
初学陶埙为什么吹不响初学吹不响陶埙,主要是没有掌握好吹奏方法。
1.把孔都按密闭了2.对着镜子,练习风门、调整角度。
一定能发出声音,主要是要发完全部的音埙的养护1、不要有摔、碰、砸、踩、碾、踢等破坏性动作。
2、不要长时间存放在潮湿的地方,以免发霉和破坏埙体。
3、稍脏可以临时水洗一下,但一定要放在荫蔽处自然晾干,不要暴晒、猛吹、烘烤等剧烈行为,以免发生爆裂。
4、不要吃完饭不擦嘴就吹,油污、残食、口水、甚至菜帮子会搞进埙腔,天长日久那里面的味道可想而知了。
5、最好把口红擦擦再吹埙,不然,你的埙口也会色彩斑澜的。
6、存放埙时最好就放在埙盒内,远离儿童、宠物。
7、携带时最好放在硬质箱包内,软布包裹一下,以防损坏。
8、演奏时不要学歌星抛麦克风的陋习去抛埙,看似潇洒,其实很傻。
9、吹的时间久了,吹孔和指孔周边会磨损,或斑驳、或变色,看似不雅,可用同色自喷漆(5元一筒)修复。
当然,如果你想故意让别人看到你的“文物”有悠久的历史,或显示你老道的吹奏史,你可以再弄的旧些。
10、不要随意雕刻你的陶埙,弄不好改变埙壁厚度会引起震动不均而变音,甚至会把埙弄烂,弄巧成拙。
11、时刻记着你的埙是陶质的,不是瓷的也不是铁的,多了解一些陶器保养知识。
寄景贤一十首《寄景贤一十首》元· 耶律楚材其一龙冈能觅淡中欢,心与孤云自在闲。
琴阮生涯事松菊,诗书活计老丘山。
叩弦声自无中出,得句思从天外还。
踏破化工无尽藏,闲人受用亦非悭。
其二龙冈漆水两交欢,纵意琴书做老闲。
未得一言安海内,已输三箭定天山。
肯容诗思妨心慧,岂使声尘碍耳还。
信手拈来无不是,清风明月有何悭。
其三人间聚散妄悲欢,何似林泉遁世闲。
十载残躯游瀚海,积年归梦绕闾山。
空岩猿鹤招予往,满架琴书伴我还。
多谢龙冈怜老隐,新诗酬酢路无悭。
其四弦索词章且助欢,羡渠临老得安闲。
琴歌爱子弹秋水,佳句服君仰泰山。
声古调凄真可听,辞雄韵险实难还。
先难后易今方省,名士襟怀本不悭。
其五宦情触处不成欢,未得浮生半日闲。
荐鹗有书惭北海,泽民无术愧东山。
琴书习气终难忘,岩麓荒园怎得还。
卜隐龙冈成老伴,肯教诗思笔头悭。
其六广文怜我失清欢,每著琴书伴我闲。
痛忆金声并玉振,酷思流水与高山。
诗坛吝啬犹深闭,琴债迁延未肯还。
一状如今都领过,龙冈须破两重悭。
其七琴书吾子尽幽欢,随分消磨日月闲。
佳句典刑传四海,水仙声韵彻三山。
每惭木李投君去,却得琼瑶报我还。
从此龙冈开廪藏,徽边笔下更无悭。
其八世间何事最为欢,争似能偷忙里闲。
得遇夜晴须对月,每逢春盛强登山。
无钱沽酒和衣典,图利吟诗倍本还。
绮语千章琴百曲,莫教风月笑人悭。
其九我与先生久已欢,而今皆愿老来闲。
同舟载棹醉观月,并辔骑驴饱看山。
绮句缀成连谱换,纯音弹了着诗还。
琴诗此际慵拈出,可怨龙冈为纸悭。
其十闲人闲里竟闲欢,未得回光未是闲。
叩道一螺斟巨海,参玄千里望恒山。
但能透镞穿三句,何必拖泥辨八还。
个事人人皆富有,含生休怨释迦悭。
陶韵古埙 立秋之音
——“挽袖坊”制埙作品赏析科学之友2019-06
28
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
它演奏的是抑扬顿挫、波澜壮阔的音乐,传播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乐书》中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它的声音如秋天之凄美,似时光般悠远。
赵遥制作出来的埙,造型各异、音准规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色泽自然、古朴淡雅、手感温润细腻,散发着独特的幽幽远古气息。
精心烧制后的埙轻巧坚固,精致脱俗,集工艺品、民族乐器、纪念品于一体,凝聚着厚重大气、深沉悠远的古老文化气息。
埙集乐器与陶艺品于一身,陶器固有的材质属性决定了它的耐藏性,历经千万年不会质变。
有的精美古朴,有的精致优雅,使人爱
不释手。
Inheritance
传承
29。
潮州扬琴曲目
潮州扬琴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弹拨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它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了各种曲调、曲牌和曲调变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潮州扬琴曲目:
1. 《潮州古调》:这是潮州扬琴最经典的曲目之一,它以悠扬的旋律和婉转的音色展现了潮州地区的独特韵味。
2. 《风来江水冷》:这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情怀的曲目,以流畅的音符勾勒出江水流动的景象,表达着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3. 《千里佳人》:这是一首充满激情与浪漫的曲目,以轻快的音韵展现出中国古代豪情壮志的风采。
4. 《念奴娇·春日情怀》:这是一首咏史悲怀的曲目,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思念和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
5. 《渔舟唱晚》: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味的曲目,以优美的旋律描绘出渔舟在夕阳下归来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除了以上的曲目,潮州扬琴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曲目,如《潮州古调十九首》、《扬琴龙华寨》等。
这些曲目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考古的七律诗1.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2.风流文物夙有人,九州共识黄山谷。
——赵蕃《审知以诗送行借韵留别》3.衣冠文物今无几,车笠交游最有情。
——仇远《呈王直卿御史》4.三吴文物有坛坫,不敢自王修职贡。
——金天羽《嘲诗钟示三九吟社诸子》5.君家文物冠先朝,破甑生尘久寂寥。
——晃冲之《范元章惠然相过见问奇章公服钟乳三千两事因》6.亲观文物蒙雨露,见我昔年侍丹霄。
——韦应物《白沙亭逢吴叟歌》7.南纪山川题欲遍,中朝文物写无遗。
——张镃《诚斋以南海朝天两集诗见惠因书卷末》8.君侯总是文章伯,文物差宜锦绣胸。
——方回《汉臣明府与公度使君话吾州山水之胜有诗次韵·秋容洗雨雁浮空》9.莫道江山歇英气,如今文物有斯人。
——杨万里《和王元驹》10.万方文物洽尧雍,若论声明极洛中。
——王恽《洛中吟》11.虚惭珥笔亲文物,实有《甘泉赋》未陈。
——于慎行《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六首·圣后乘乾奉帝禋》12.只今往事漫蒿莱,文物衣冠俱扫地。
——王冕《钱塘纪行》13.为贺圣朝文物盛,喜於初入紫微垣。
——王禹偁《闻进士孙何及第因寄》14.傅流吾宋盛文物,学老儒宗相断述。
——刘学箕《上王通守傅易数》15.金源中华盛文物,玉堂学士锵鸣珂。
——吴师道《九月廿三日城外纪游》16.松青不变四明色,钟铿一朝振文物。
——刘学箕《古交行》17.隋家文物今虽改,舞馆歌台基尚在。
——李涉《醉中赠崔膺》18.焕章三朝旧文物,直与造化同陶甄。
——张仲深《送危太朴检讨还京》19.争似楚王文物国,金镳紫绶让前途。
——齐己《寄湘中诸友》20.吾邦文物古来多,清风劲节今相摩。
——周瑛《送友人朱弘裕归潼川》21.一朝文物沦殊俗,万里江湖望帝乡。
——丁宝光《和洪月樵见赠原韵》。
郑孝胥七律342首展开全文郑孝胥(1860-1938)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
福建省闽侯县人。
清末官僚,伪满洲国总理。
改革派政治家,亦伪满洲国建国参与者。
编有《孔教新编》。
有《海藏楼诗》八卷、《骖乘日记》二卷。
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
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
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
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
郑孝胥的书法是近代书家中很有个性特点的一位。
以擅长行书著称。
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
郑孝胥诗学古趋向,在于谢灵运、孟郊、柳宗元、王安石、陈与义、姜夔、元好问诸家,它的特点是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
其代表作为《海藏楼杂诗》。
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郑孝胥与陈衍都是闽派诗的首领。
晚清光绪12年(1886)在北京时,与陈衍标榜“同光体”。
陈衍论道光以来诗,区分为“清苍幽峭”、“生涩奥衍”两派,把郑孝胥列在清末前一派之首。
郑孝胥诗学古趋向,在于谢灵运、孟郊、柳宗元、王安石、陈与义、姜夔、元好问诸家,它特点是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
其代表作为《海藏楼杂诗》,名句如“乱峰出没争初日,残雪高低带数州”《泰安道中》、“楚泽混茫方入夏”《渡江会议商约归得上海书》等。
当时影响较广,但后辈往往是“直效海藏,未必效海藏所自出也”《石遗室诗话》。
海藏楼诗卷第一春归以下己丑正是春归却送归,斜街长日见花飞。
茶能破睡人终倦,诗与排愁事已微。
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
昨宵索共红裙醉,酒泪无端欲满衣。
六月十六日观洗象去年英吉利灭缅甸宣南洗象迎初伏,万骑千车夹水看。
法驾旧仪从卤薄,玉泉新涨试波澜。
蒲甘国破封难复,莽氏民存业遂残。
〔摘 要〕本文以“韶埙”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资料为论述基点,在梳理历代“韶埙”的相关论述后,撮述其基本人文和历史线索,以目前稀见的刻有铭文的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韶埙”为考察中心,在具体比较了其来源、年代、尺寸、材质、音孔、颜色、铭文、形状与特点、调式与音域等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作出图表式分析和总结。
并初步地阐明两处博物馆所藏韶埙的比较分析的文献史和理论史的价值,探掘韶埙文化赏鉴与辨析同当下文旅发展的关联性。
〔关键词〕韶埙;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文 / 刘 豪 上海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存世“韶埙”之异同艺术漫谈上海博物馆韶埙⑤|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外形似秤砣,整体为三角扁圆形,上锐下锋平底、腹部较鼓, 通底顶部设椭圆前后对开 V 形吹口,前三孔按倒品字形排列,分布偏向埙体下部,后二孔为上下纵列,埙的下腹部钤印铭文四字“令作韶相比“上博韶埙”调门较高,声音略亮。
依照上图的平口圆形小吹口和高位置的三个指孔,即便是有演奏功底的人也较难吹响这五个孔里的全部音阶,更一、埙的表面处理工艺比上博韶埙平整美观了很多。
二、为了提升振动增大音量,内壁较上博韶埙减薄。
三、令氏并非懂埙之人,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枚“令字韶埙”可以看出这两枚埙不属同一批次,可能在有吹奏技术人士的指导下,在上博韶埙的基础加以改良,通过上博韶埙实验中发现此埙的前二后一的三个高位置指孔,高音不易发声,尝试借鉴了尺八和洞箫的切口发声原理从而想达到提高埙的灵敏度使其易发声。
经验不足的制作者,声学理论浅薄,生搬硬套,误开了前后两个V形切口,削弱了其(从指孔磨损程度看,这是一枚基四、相比上博韶埙的制埙理念及制埙水平有所提升,试验中得知:偏向埙体下部移低音孔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高音难发声的问题,并且对手型持握手感和演北京故宫博物院韶埙⑧北京故宫韶埙为上博韶埙之后工匠改良再造之器,属于试验阶段初期探艺术漫谈音乐世界存世韶埙的异同分析的研究价值及意义21世纪以来,文旅融合伴随着古风热,多地开始研究《韶乐》的当代价值及其如何开发,发现《韶乐》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
描写埙演奏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第一篇)埙,又称陶埙,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
埙演奏通过埙筒的吹气和手指的变动,产生出纯净悠扬的音调,给人一种古朴而优雅的感受。
下面是我为您精心创作的描写埙演奏的句子,希望您喜欢:1. 埙声如溪水,细细流淌,清澈欢畅。
2. 指尖轻触埙孔,一股神秘的氛围弥漫开来。
3. 音符在空气中舞动,如微风轻拂花瓣。
4. 埙声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江畔。
5. 时而高亢激昂,仿佛峡谷中回响的声音。
6. 时而低沉袅娜,似深山中蕴藏的乐章。
7. 埙音交织成一道绝美的画卷,将人带入悠远的古代。
8. 埙声如流水般荡漾,带来一丝丝甜蜜的宁静。
9. 吹响埙,仿佛引领灵魂漫游于古老的世界。
10. 清脆的音符穿越时空,在耳畔回荡不绝。
11. 埙音如涓涓细流,深深地打动着人们心灵的琴弦。
12. 触碰埙孔,恍若与神秘的古代力量相互呼应。
13. 埙声宛若一位诗人的吟唱,将心灵的深处唤起。
14. 埙音悠扬而宏亮,如同森林中传来的预示。
15. 手指在埙孔间舞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魅力的音韵。
16. 埙声细腻婉转,温柔地拂过每个人的心房。
17. 吹响埙,恍若引领人们穿越时空的魔法之举。
18. 埙音如一抹柔和的阳光,将人心温暖包裹。
19. 音符从埙孔中流转,犹如思绪在心中盈溢。
20. 埙声穿越岁月的疆域,散发出古老而沉稳的气息。
21. 吹响埙,如同开启了一扇窗,让人们透过时间的长廊。
22. 埙音像一只自由翱翔的鸟儿,展翅在乐谱的天空中。
23. 埙声像春风吹拂,温润了人们久违的灵魂。
24. 吹响埙,仿佛封印的记忆被唤醒,涌现出美好的年华。
25. 埙音回荡在山谷间,将人们带入心灵的寻觅之旅。
26. 埙声如泉水般潺潺,洗涤着疲惫的心灵。
27. 吹响埙,才知原来音乐可以如此动人。
28. 埙音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洒落在心间。
29. 埙声如水晶般纯净,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30. 吹响埙,生命的音符在指尖间萌发,散播开来。
太室埙、韶埙新探
方建军
天津音乐学院
“太室埙”和“韶埙”,是两种有铭文的陶埙,常被中国古代音乐史著述所称引,为这方面读者所习知。
1916年,罗振玉先生在《金泥石屑》中最早著录了这两种陶埙的铭文拓本,其中有同铭太室埙六件,韶埙三件,以及不同铭的韶埙一件1。
之后,一些古器物图录及古陶文汇编等书籍均有转录。
1980年,于省吾先生撰文,称其友人另赠太室埙和韶埙铭拓各一,并谓此二埙传出山东青州2。
1981年,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引用这两种陶埙,并断其时代为西周3。
1994年和1996年,李纯一先生的《先秦音乐史》和《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二书均有论述,所引二埙乃故宫博物院藏品,李先生断其时代为春秋或东周4。
自1996年始,《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陆续出版,从其中的《北京卷》、《上海卷》和《山东卷》可知,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藏有太室埙和韶埙各一件,山东省博物馆藏有太室埙六件,均系个人捐赠,山东省博物馆所藏传出山东临淄。
《北京卷》断其为周代制品5,其余二卷都断其为战国时物6。
由此可见这两种陶埙的影响。
2008年夏,蒙山东省博物馆王之厚等先生的帮助,我有机会赴该馆对六件太室埙详加观察,并试行吹奏测音。
今结合故宫和上博所藏太室埙和韶埙,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写出,以就教于大家。
山东所藏太室埙,为泥质灰陶,外观呈灰黄色,捏制。
形似长卵,上端较尖,下端为小平底。
吹孔有前后对开的V形凹口,共有五个指孔,前三后二,前面三孔按品字形排列,后面二孔为上下纵列。
这六件太室埙,较大的一件已残破,其余五件大小略有不同,通高在9—10厘米之间。
埙的下腹部钤印阴刻铭文七字,字体和行款皆同,用今字写下:
令司乐作太室埙。
故宫和上博所藏太室埙,形制和铭文与山东所藏全同,惟尺寸略大一些。
据我的考察测音,这些太室埙甚为可疑,不能作为实用的乐器。
太室埙最为可疑之处,是它那前后对开有V形凹口的吹孔,这种吹孔不见于迄今考古发现的先秦埙。
考古发现的先秦埙,都是圆形或椭圆形吹孔,而太室埙的吹孔,由于前后均有凹口,故极难吹出声音。
据我反复试吹,山东所藏六件太室埙,一件残损不能吹奏,一件勉强可以吹出筒音(全闭指孔),剩下的无一能够吹响。
我们知道,埙的吹孔做成圆形或椭圆形,为的是便于通过气流激发边棱而发音。
洞箫类竖吹管乐器,只是在吹孔端朝向指孔的一面,挖成一个U形或V形凹口,形成口风,以便吹奏发音,但它与太室埙两面均有V形凹口的吹孔殊不相侔。
太室埙这种吹孔,由于两面开有凹口,所以无法集中气流来激发边棱发音。
《上海卷》的编者也曾对太室埙测音,但结果是“较难吹响”7。
仅此一项,即可判定太室埙为非实用乐器。
宋代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卷五绘制的“古埙”及“今埙”(即宋代埙)线图,吹孔为两面呈V形的凹口8。
宋代陈旸《乐书》卷一一五所绘埙图,如“大埙”(按陈氏注明为“古埙”)和“小埙”,吹孔也是如此9。
但考古发现的先秦埙,以及传世的明清两代埙,均无这样的吹孔。
这种无法吹出声音的V形埙孔,出现于聂、陈二书的附图,应为当时绘图不确所致。
实际上,这两部书所绘古乐器图,有不少都与考古发现的乐器实物不合,在此不能详论。
太室埙的指孔设计有些非同寻常。
它的前面三孔,并非商周埙常见的倒品字形排列,而是品字形排列,后面二孔也非商周埙平行一字排开,而是上下纵列。
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春秋中期陶埙10,有三或四个指孔,但均非品字形排列。
新郑热电厂和土地局东周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陶埙11,只有两个指孔,但为平行横排。
山东章丘女郎山墓葬出土的战国时期陶埙12,有四个指孔,前面二孔上下斜开,犹如倒品字的上口和一个下口,后面二孔也为平行横排。
太室埙的指孔位置设计,虽然于演奏并无大碍,但毕竟不像商周埙那样指法自然。
太室埙的铭文也有疑点。
先秦“太”字均写为“大”,但细审太室埙之“大”字,下有一折横,十分乖异。
太室埙的“室”字,“至”的上半为一个角朝上的三角形;但《金文编》第四版所收室字,“至”的上半却都是一个角朝下的三角
形13。
“室”字,《上海卷》释为“宰”。
查《金文编》,“宰”字下半出头,与“室”字下半不出头显异,故此字不能释为“宰”。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上海卷》之所以释此字为“宰”,恐怕也反映出对释其为“室”的疑问。
太室埙之“埙”字反书,从土,从员。
埙字《说文》所无,甲骨文、金文未见。
查《金文编》从员从贝诸字,与太室埙之员旁或贝旁均不相同。
上面已说过,太室埙为捏制,这与考古发现的商周埙多为轮制者不同。
捏制的埙,其形制一定不如轮制埙规整,表面也不如轮制埙光平。
作为专用于太室的祭祀乐器,其制作不应如此粗陋。
综合几方面因素,使我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太室埙不仅无法吹奏,而且疑为伪作。
韶埙的情况则与太室埙有所不同。
上博所藏韶埙,为泥质灰陶,外观呈灰黄色,表面较光平,但有刮削痕迹。
制作较为规范,外形似蛋,上尖下大,腹部较鼓,吹孔为椭圆形。
埙体有五个指孔,前三后二,前面三孔按倒品字形排列,后面二孔与太室埙相同,为上下纵列。
通高9.7厘米。
埙的下腹部钤印铭文四字,以今字写出:
令作韶埙。
这件埙的外形与前述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葬所出埙较为相似,但指孔数及排列方式有异。
韶埙的前面三个指孔,排列方式与商周埙相同,但两个食指孔位偏上。
上博韶埙的吹孔为椭圆形,没有两面对开的V形凹口,无疑可以吹奏。
《上海卷》的编者对其进行了测音,据已公布的数据,可以构成徵—宫—商—角—清角—徵音阶结构14。
韶埙的韶字,由于省吾先生释出。
所谓韶埙,即用于演奏韶乐之埙。
埙字右旁下的“贝”字,与太室埙构形不同,而见于《金文编》贝字及从贝之字。
综合起来考虑,上博所藏韶埙应为出土品。
如果考虑到韶埙传出山东青州(古齐地),以及孔子(春秋时人)曾在齐国听到过《韶》乐的情事15,似可将上博韶埙的时代估计为东周时期。
然而,由于这件埙为非发掘品,并且目前尚无足够的两周陶埙可资对比,所以上博韶埙的确切时代仍难断定。
故宫所藏韶埙略有残裂,泥质灰陶,捏制,外观呈灰黄色。
外形似秤锤,上
锐下丰,平底,吹孔象太室埙那样,有前后对开的V形凹口。
埙体开设五个指孔,前三后二,前面三孔呈倒品字形排列,后面二孔为上下纵列。
通高9厘米。
埙的下腹部钤印铭文四字,与上博韶埙铭文相同。
但是,与上博韶埙相比,故宫韶埙表面不平整,底部较大,前面三个指孔的分布偏向埙体下部。
它那前后对开的V形吹孔,很难吹奏发音。
从此而看,故宫韶埙应非实用乐器,甚至也应疑伪。
注释:
1罗振玉:《金泥石屑》,卷下,景石印本,1916年。
2于省吾:《论语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124页;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404—405页;李纯一先生《先秦音乐史》(修订版)对此二埙续有称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41—142页)。
5袁荃猷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6马承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24—125页;周昌富、温增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7马承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24页。
8聂崇义:《三礼图集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9陈旸:《乐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彩版三四,图版八八、九八。
11赵世纲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24—25页。
12周昌富、温增源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13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
14同7,第125页。
15《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本文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