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史内容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科学思想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1010课程名称:科学思想史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s开课学期:3学时/学分:32 / 2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课开课专业:哲学选用教材: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主要参考书:1、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J.E.麦克莱伦第三、H.多恩:《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3、关士续编著:《科学技术史简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一、课程简介:科学思想史这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科学思想、概念和理论在历史上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人类认识现象和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发展过程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哲学理论思维能力。
该课程共包括六章,分别介绍古希腊时期的科学技术、中世纪的科学技术、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18世纪技术革命与科学进展、19世纪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和电气革命以及20世纪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
This course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s ,mainly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cientific ideas,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history , to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objective law whic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as a kind of human cognitive phenomenon and as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 follow with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tatus and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al development, to let student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thinking with philosophy theory. This course includes six chapters, respectively introduc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Greec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iddle ages,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science in 16th and 17th Century ,the scientific advance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18th Century,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electrical revolution in 19th century ,and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th Century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科学思想史是本校哲学专业的选修课之一,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哲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性和辅助性知识方面的帮助。
科学思想史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赵青霞kxsxs@绪论一、“科学”的限定science; nature science源于近代西方(16、17世纪),以自然的某一方面(领域)为其研究对象,利用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思维、借助数学工具形成其理论体系。
19世纪早期,西方确定“science”一词的含义。
该词后被翻译到日本,称为“科学”(借鉴中国“科举之学”)。
19世纪末期“科学”传入中国。
绪论二、科学思想史的价值科学时代要求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时代要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时代要求具备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史有助于理解科学、发展科学、反思科学,合理应用科学。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绪论三、如何学习科学思想史:转变功利观念,持有追求智慧的探索精神。
培养一些哲学思维方式阅读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有关书籍推荐阅读书籍➢ 1. 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或商务印书馆,1975年)➢ 2.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科学出版社,1975年➢ 5.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 6.吴国盛,《大学科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章科学的起源一、科学产生的原因☑生产发展的需要及结果:天文学——数学——力学——化学(炼金术)——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等实验科学……☑精神的需要:对世界进行合理解释的需求二、西方科学的源头巴比伦:占星术与科学的非理性埃及:医学与科学的理性➢公元前3500年前(或说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1.什么是科学?源于近代西方(16、17世纪),以自然的某一方面(领域)为其研究对象,利用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思维、借助数学工具来形成其理论体系。
(笼统的说,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2.什么是科学思想史?科学思想史,有时也称作观念论,是科学史中一种重要的编史纲领。
(不同于先前专注于史料考证和编年的科学史,它更注重于历史上科学概念及其形而上学基础的诠释,注重于这些概念及其思想体系的演变。
)3.学习科学思想史的意义?帮助我们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使我们具备真正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发展科学,反思科学,合理应用科学。
第一章1.西方科学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为什么?2.为什么能够产生科学?(1)生产发展的需要及结果:天文学—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等实验科学……(2)精神的需要:对世界进行合理解释的需求3.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诞生三条件”第二章1.综述古希腊思想与近代科学之联系。
2.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欧洲?第三章1.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征有哪些2.中国古代的技术思想和现代科学之间有什么联系第四章1.中世纪“黑暗”在哪里?2.中世纪对科学产生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五章1.近代科学革命如何产生?2.近代科学思想与古代思想的区别是什么?3.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是什么?4.近代自然科学与近代自然哲学的关系是什么?第六章1.18、19世纪有什么特点?2.19世纪的自然图景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第七章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2.当代科学思想与近代科学思想的区别是什么?第八章1.展望科学的前景?2.思考发展科学的目的和意义?总结:1.理清科学发展的思想脉络2.明确不同阶段的科学思想特点。
1、导论定义:今天所谓的“科学”,是在16、17世纪以来形成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包含着对事物的特定看法、处理问题的特定方法、知识制造的特定机制。
科学为人类规定了如何看待自然、研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
今天所持有的“科学观”本身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斗争的产物,在这种斗争中仅仅只有得胜了的观点才幸存下来。
今日科学的本质:数学化的看待自然科学1(S1):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经验陈述或形式陈述,以及由一定时间内被人们接受了的科学知识所构成的理论和数据的一种集合。
体现在教科书和科学论文中。
没有被真正地看成人类的行为,很少引起史学家的兴趣。
科学2(S2):由科学家们的活动或行为所构成,是作为人类行为的科学包含了作为某种过程结果的S1,但这个过程本身在S1中并没有得到反映。
通常在教科书和科学论文中找不到,必须与历史材料的利用结合起来。
是科学史研究的对象科学史可以称作历史吗?科学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搞科学史的人所思考的是历史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研究科学史需不需要精通特定的科学?观点1:大多数科学史学家对他们所研究的科学了解甚少,因此他们阅读科学著作的序言而对科学著作本身却不予理睬。
如果他们不是数学家,那么他们就没有权力干涉数学史和理论物理学史。
观点2:现代科学史家首先是一位史学家,因此不需要精通他正在研究的那门科学的技术内容。
科学史独立于科学本身科学史的研究对象与科学的对象毫无关系科学史与技术史观点1:科学和技术的确是不同的领域,但是在科学史和技术史之间不存在也不应当有某种明显的界限。
观点2:技术史不能作为科学史的附属物来对待,首先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科学史的“作用”读史明智,历史具有一种教育、启发或引起争论的价值为科学服务。
帮助理科教学,为科学知识包上糖衣看看以前做了些什么,以及还留下些什么要做从历史中为现实的科学难题寻找答案科学史家的科学史对科学研究基本上没有直接的用处为现实服务。
科学史的意识形态功能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史为现实科技政策服务研究科技的社会运行规律,帮助制定科技政策,研究制约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库为素质教育服务。
沟通文理,培养历史感、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树立准确的科学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如果不懂科学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科学。
科学史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科学思想如何形成的认识科学史的编史纲领16、17世纪科学革命时期的科学史主要起着论证新科学合法性的作用认为历史发展是科学中的一个自然的部分,是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清理。
科学史是“我们已经做的和我们能够做的事情”的报告早期的科学史的特点一般都是由科学家写成的。
编年史: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大部分是专科史综合史的出现:强调科学的统一及其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相互影响20世纪科学史的复兴三个原因:1、考古学、人类学、语文学领域的新发现,开阔了科学史的视野,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文化。
埃及、巴比伦、中国的数学、天文学成就的发现2、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因素。
将科学作为文化描述的一部分3、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用历史方法学习科学萨顿编史纲领的主要论点1、对过去的科学进行研究本身没有价值,但只有通过它与当代和未来科学的关联性,便可证明这种研究是有道理的;2、科学是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者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被当作这类知识的东西;同时,实证知识的获得和系统化仅仅是真正累计渐进的人类活动3、社会经济条件对科学生活并没有很深的影响;鼓吹科学史的内在主义的,科学是孤立的、自主的体系,伟大的天才人物是其载体;4、从历史视角考察,科学就是纯粹的好东西,是人类的恩主。
科学史研究不仅会有助于制止战争,而且还将建造起人文文化和技术-科学文化的桥梁。
新人文主义。
意义:使科学史获得了公认的学术性职业的地位,萨顿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科学史的宣传家。
他是科学史的培根,但不是科学史的牛顿。
柯瓦雷:总的原则:“科学思想的演化……也不自成一体……而是非常紧密地与超科学的思想、哲学、形而上学、宗教的思想相联系。
”优缺点:思想史编年方法获得成功的领域主要是天文学、力学和几何学,在历史上主要是指从哥白尼到牛顿这段时期。
概念演进,层层相叠,环环相扣,是科学思想史的得心应手的材料。
但是这样的科学史并不总是出现。
从18世纪开始,线索不分明,随着新学科的诞生,科学史不再是少数几个成熟学科的观念演化和变革的历史。
社会史编史方法重视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社会学把科学活动本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考察科学共同体的运作机制。
科学学注重研究科学发展与外部社会条件的相互制约关系。
本课程的性质:综合史广义上的思想史:以科学思想的发展为主体。
既包括科学史,也包括技术史。
2、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技术的文化传承,是人类生存模式的要素。
人:能够制造出工具来制造另一些工具,人类进化史的基础是技术史依赖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集约化农业是形成大型的、高度集权化的官僚国家的关键因素。
国家政策推动的活动,把农闲时期的民众动员起来,加强古埃及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实力维持尼罗河河谷灌溉农业的经济活力旨在锻炼民众的筋骨,情形类似于今天的兵器工业和航天工程早期文明中的科学,缺少抽象性和普遍性,没有自然主义理论,也没有后来古希腊把最求知识本身当作目的。
应用科学3、古希腊科学自由学术的三个条件奴隶制易于提供闲暇(亚里士多德的自由学术的条件之一)城邦民主制提供自由的空间(亚里士多德的自由学术的条件之二)希腊人的性格有如孩童,好奇、惊异(亚里士多德的自由学术的条件之三)奥林匹克赛会强调哲学和科学之来源的非功利性理性自然观1)自然独立于人,从整体上看待2)自然界有规律和秩序,可以把握;3)用数学把握规律城邦制的建立:从迈锡尼王宫文明走向城邦的社会天地和精神世界。
建立了以公众集会广场为中心的、新的社会空间新的社会关系:以公民间的对称性、可逆性和相互性为基础思想的世俗化、理性化、几何化以及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发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力置于中间(以防止任何人统治任何人)理性地争论政治体制与探究自然界的结构,两者之间只差一小步。
4、希腊化时期的科学罗马性格和希腊气质军事奇才、政治老手,注重实用,不喜玄想。
修建有富丽堂皇的城市和庞大的工程(如高架引水渠5、伊斯兰的科学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学术鼓励贸易和商业,有自由流动的空气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想背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地理环境的不同不仅限制了思想的内容,同时也限制了思想的方式。
古希腊:海洋国家。
商业繁荣。
精于计算。
抽象数字。
中国:农业国家。
轻视商业。
儒道思想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
政治农业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大一统的官僚化社会不允许国家行政系统之外的独立机构的存在,没有自治性的中间阶层。
科举考试消耗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知识分子与国家结构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和专门的知识联结在一起。
汉字在创造科学名词的时候,西欧不仅可以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词根,而且还可以用阿拉伯文词根,中文则没有这样的资源可供利用。
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得苏格拉底。
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
知识和德行统一而不可分。
西方哲学:客体性,大体以“知识”为中心而展开。
逻辑、反省知识得知识论、本体论和宇宙论。
中国科技衰弱的原因:社会条件:中间阶层没有形成,知识分子没有完全自治政治条件:明朝墨守成规,政策保守,孤立主义。
实用性:理论化的自然科学知识少,实用性的知识多。
科学没有和技术(工艺)结合,没有反馈作用。
7、第5讲近代科学革命(1)近代科学革命的意义:1、世界历史的转折点2、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建立3、科学观念的改变:科学是了解世界的方法,能够改变世界的工具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发生在欧洲?地理大发现引起的观念变革和经济后果突破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知识范围,脱离了对古典权威的迷信,为现代科学革命奠定了心理氛围和精神动力。
管理社会的权力从教会转到世俗政府手里科学革命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下展开8、近代科学革命(2)哥白尼革命中世纪的宇宙图景:层层相套的天球,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地球中心说被赋予了宗教意义。
对托勒密体系的背叛:天文学、物理学上的,改变的不仅是宇宙图景,而且是对当时的宗教情绪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挑战。
哥白尼的出发点:对于哲学家们不能对造物主为我们造成的美好而有秩序的宇宙机构提出正确的理论而感到气愤哥白尼的天文学没有利用任何新的观测资料《天球运行论》没有证明日心说,而是把日心说当作一种假设本质上是出于审美和观念的上的需要既然天文学就是数学,那么它必须略带几分数学价值的相对性。
那么,把什么点看作是整个空间系统的参照点就没有什么分别。
就天文学就是数学而论,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真的,因为二者都表达了事实,但是一个比另一个更简单、更和谐。
毕达哥拉斯主义:宇宙是由数构成的,凡是在数学上为真的东西也在实际上或者天文学上为真。
数学的相对性也适用于天文学。
柏拉图主义:将天体几何学在数学上简化成一个美丽、简单、和谐的体系。
哥白尼革命是由开普勒和伽利略共同完成的。
开普勒和伽利略的重要性不在于他们同哥白尼和过去的关系,而在于他们与随后的17世纪的关系。
在解决过去的问题时,他们提出了未来的问题,开普勒揭开了天上的动力学问题,而伽利略则揭示了地上的力学问题。
9、近代科学革命(3)伽利略:自然的数学化创造并示范了新的科学实验传统以追究事物之量的数学关系为目的的研究纲领将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宣传哥白尼日心说,与教会发生冲突。
伽利略:信仰和理性不该对立,科学要代替神学。
1632年出版《关于两大体系的对话》:不偏不倚对待两个体系。
对话体,广泛用于对普通民众进行教育的书籍。
用意大利文写成,而不是拉丁文。
伽利略没有用实验去直接验证结论只是用实验证实和说明他导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原理。
实验不是用来证实假说,而是用来演示分析推理先前已经得出的结论。
伽利略的贡献惯性运动定律抛物体和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天际并非纯粹不变,支持哥白尼体系以地球的运动解释潮汐现象10、近代科学革命(4)牛顿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统一起来。
牛顿是一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就像他是一位完美无缺的数学家一样。
贡献牛顿的实验-数学方法1)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简化,抓住并精确地定义现象的那些定量地发生变化的特征,以及它们变化的方式;2)对这些命题进行数学阐释,这不仅通常要借助于微积分,而且需要在数学上表示这些原则在他们可以被发现的不管什么数量或关系中的操作;3)必须做出进一步严格的实验,以便证实这些推论在任何新领域中的可应用性,并且把它归结为最普遍的形式在比较复杂的现象的情形中,检验可以得到定量处理的额外原因的出现并决定它们的值;在这些额外原因的本质依旧模糊不清的情形中,提出发展我们目前的数学工具的建议,以便能更有效地处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