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3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词汇,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思考的道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而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简单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这实际上是在探讨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
如果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决定意识,这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
比如,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相反,如果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决定物质,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创造的,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贯穿了整个哲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而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这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唯心主义大行其道。
但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逐渐占据了上风。
再来看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这是在探讨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如果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即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可知论的观点。
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存在,这就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可知论者相信,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凭借自身的理性和智慧,能够逐渐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不可知论者则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世界的真相。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
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
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形态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
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义。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是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也有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三)世界的存在状态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上说明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以理论形式系统反映世界的学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其次,世界观人皆有之,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都会自发形成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哲学则是人们用哲学的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予以表达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再次,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最后,世界观人人皆有,因而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就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它;但哲学又是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认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首先,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
可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其次,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的差异会导致方法论的不同,方法论的不同又体现了世界观的差异。
再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使抽象的哲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依据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是对哲学的发展和斗争史的科学概括与总结。
要把握思维和存在为什么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必须了解它的性质及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一. 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既区别又联系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4.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展开: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第一,思维和存有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第二,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
2. 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这个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如何回答这个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
第三,对这个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
第四,这个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第一,哲学派别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党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第二,没有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第三派,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论。
第三,阶级社会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第四,坚持哲学的党性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各种唯心论。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①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②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 唯物论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一、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二、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哲学和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
2、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三、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人们用世界观指导或影响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这是世界观也就是方法论。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的差异会导致方法论的不同,方法论的不同又体现了世界观的差异。
四、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知识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精神)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思维与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即何者为世界的本原,何者为本原所派生;•其二,思维与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第一性,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意识)是唯心主义四、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凡是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2、凡是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承认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知识点3哲学的主要派别一、唯物主义哲学1、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2、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3、只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有机结合,是真正彻底、科学的唯物主义二、唯心主义哲学1、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