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相对论
- 格式:doc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23
广义相对论具体解释
广义相对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它是爱因斯坦创造的一种关于引力的新理论,主要用于描述物体之间的重力相互作用。
下面按照列表的形式来详细解释广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引力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概念是引力,它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力。
与牛顿经典力学相比,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更为精细的引力理论,它认为物体之间的引力是由于它们所在的四维时空的形状和分布造成的。
2. 四维时空
广义相对论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四维时空,包括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
物体在这个四维时空中运动,不仅会受到引力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四维时空的结构和形状,从而产生重力波等现象。
3. 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论的另一个核心原理是等效原理,它认为在惯性系和加速系中,物理学的结论是相同的,这意味着任何物理实验都不能区分物体是自由下落还是被一个恒定的引力场作用所带动。
4. 柯西表面
柯西表面是广义相对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空间中的物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柯西表面,我们可
以研究物体的形态、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5. 黑洞
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黑洞理论。
黑洞是指宇宙中一种特殊的物体,它的引力非常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
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黑洞的存在和性质,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对宇宙的深入探索。
总之,广义相对论是一种非常精密的物理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了物质、时空和引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我们认识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
广义相对论详解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重要的物理学理论,它是对牛顿力学的一种深刻扩展和修正。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和能量会扭曲时空,而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则会受到时空的扭曲影响。
这种扭曲效应可以被看作是物质和能量对时空的“重力”作用,因此广义相对论被认为是一种描述重力的理论。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方程是爱因斯坦场方程,它描述了时空的几何结构和物质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这个方程通常写成:Rμν - 1/2 gμνR = 8πTμν
其中Rμν是时空的曲率张量,gμν是时空的度规张量,R是曲率标量,Tμν是物质和能量的张量。
这个方程的意义是:左边描述了时空的几何结构,右边描述了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两者之间通过这个方程建立了联系。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理论,它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验证。
例如,它成功地解释了黑洞的存在和性质,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并在2015年被实验观测到,还解释了宇宙加速膨胀的现象。
此外,广义相对论还为现代宇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广义相对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它无法与量子力学相一致,因此需要发展出一种量子引力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广义相对论对于时空的奇异性(例如
黑洞内部和宇宙大爆炸的起源)的描述也存在一些困难。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学理论,它成功地解释了很多重要的现象,为现代物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它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解释我们观测到的自然现象。
简介广义相对论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一种重力理论。
它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解释了引力是如何在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
广义相对论已被用来解释许多现象,如宇宙的膨胀和大质量物体周围的光线弯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广义相对论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解释。
什么是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解释引力如何在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理论。
它指出,引力是由时空的曲率引起的,时空是构成宇宙的四维结构。
根据广义相对论,像恒星和行星这样的大质量物体会导致时空围绕它们弯曲,产生我们所感知的重力。
这意味着空间中的物体不仅受到自身引力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附近其他物体的引力影响。
狭义相对论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他提出了另一个理论,叫做狭义相对论。
这一理论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它们可以根据观察者的参照系而被扭曲。
例如,两个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观察者对时间的体验是不同的;一个观察者可能比另一个观察者体验到的时间流逝更快。
狭义相对论还指出,没有什么能比光速更快;这意味着光在所有参照系中都有一个绝对的速度限制。
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广义相对论建立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解释了引力在大范围内的作用。
根据广义相对论,像恒星和行星这样的大质量物体会导致时空在它们周围弯曲,产生我们所感知的引力。
这意味着空间中的物体不仅受到自身引力的影响,还受到附近其他物体引力的影响;例如,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由于地球自身的引力和太阳的引力共同作用于地球的时空路径。
除了解释引力如何在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广义相对论还解释了为什么它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其他力量(如电磁力)不同。
大多数力在任何距离上都是瞬时作用的(例如,电的传播速度几乎是光速),而引力的作用要慢得多;由于它对时空的弯曲,它的影响在长距离上需要时间来感受。
广义相对论的含义广义相对论已被用来解释我们宇宙中的许多现象,如黑洞和中子星;这些区域的物质被压缩得如此密集,以至于产生了强烈的引力场,使时空扭曲,甚至连光都无法从其中逃脱(这种现象被称为"引力透镜")。
广义相对论的定义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的一种物理理论,用于描述引力现象的理论。
它是狭义相对论的推广,扩展了狭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包括了引力现象的描述。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是:空间和时间不再是绝对的,而是和物质和能量的分布有关。
物体的质量和能量会扭曲周围的时空结构,使得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
换句话说,广义相对论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效应。
广义相对论还提出了著名的“等效原理”,即任何在加速状态下的观测者无法通过实验来区分是否处于重力场中。
这意味着重力和加速度是等价的,也就是说,我们感受到的地球引力其实就是地球在加速运动。
通过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解释许多关于引力的现象,例如行星轨道、星体弯曲光线、时间的延缓等。
其中最有名的实验证据是1919年的日食观测,观测结果证实了太阳在背后的星系光线被太阳引力弯曲的现象,从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测。
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描述是由爱因斯坦场方程给出的,它描述了时空的几何结构和物质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这个方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偏微分方程,解它需要借助高级数学工具,因此广义相对论的研究需要深厚的数学基础。
广义相对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也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
相对论的提出打破了牛顿力学的框架,改变了我们对时空、引力的认识。
广义相对论的成功还引发了对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宇宙演化的研究,推动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然而,广义相对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黑洞的性质和行为。
广义相对论预测了黑洞的存在,但黑洞的内部结构和信息丢失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无法与量子力学完全统一,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行为。
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现象的理论,它将引力解释为时空几何的效应。
它的提出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时空和引力的认识,也推动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尽管广义相对论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但它仍然是现代物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义相对论通俗解释一、什么是广义相对论(一)什么是相对性呢?所谓相对,意思是说:同类事物之间以及同类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例如:夏天温度高,冬天温度低;四季交替的现象,物质的熔点、沸点等。
(二)物理学上把人眼所见的东西称为视觉,也就是说人的感官所接受到的光信号必须经过大脑的处理才成为人的知觉,即光信号——电信号——神经信号,这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感觉”,其缺点就是易于疲劳、不能同时显示微小的变化。
然而,人的思维活动又必须依赖于人的视觉功能,所以人们期望出现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来弥补人们感官的不足,于是,新的媒介应运而生了。
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光——电磁波!对这种光的统一命名为“电磁波”。
后来,人们为了区别于“看得见的光”,于是用了一个新的名词——“电磁波”来代替它,意思是人们对这种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那么“相对论”是研究什么的呢?“相对论”就是对这种“电磁波”进行研究的科学理论,换句话说,相对论研究的就是人们眼睛看不见的“电磁波”的规律。
它指出,人们看不见的“电磁波”实际上是一种人们看得见的但是人们以前没有发现的一种“非光”的波——引力波。
如果我们不用“正确”这个词的话,那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一回事,从相对论里推导出来的公式就等于量子力学中的公式。
同样,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测量不确定度等于零时,理论也就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对于牛顿力学来说,理论永远都是正确的,而对于量子力学来说,理论只有在绝对精确的状态下才是正确的,因此,可以说测量的结果不确定度等于零,对于牛顿力学来说,它永远都是正确的,而对于量子力学来说,它则是不正确的。
什么叫做时间相对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什么东西,甚至连整个宇宙都不会以你为中心运动的,在某种意义上,时间相对性并不是因为事物本身运动造成的,而是因为人的存在造成的。
也就是说,没有人,就没有时间相对性。
因此,说相对论也研究时间的话,那是很荒唐的。
物理学中的广义相对论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它被认为是爱因斯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解释了大量的天文现象,也是现代技术和工程领域中最成功的实验室验证理论之一。
广义相对论是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一次完善,也是量子力学相对独立的基础。
与狭义相对论相比,广义相对论更加完整,范围更广。
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一种由物质引起的时空的扭曲现象,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是由于物体所在时空的曲率引起的。
广义相对论最初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物理学家开始探讨光的速度是否是恒定不变的,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相对论的雏形产生了。
1905年,爱因斯坦出版了《狭义相对论》一书,其中他提出了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概念,这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基本粒子之间的联系,这也引入了著名的等价原理,即质量和重力是等价的,因为观测到重力的物理现象实际上是物体在曲率的时空中沿直线运动所呈现出来的结果。
广义相对论在其形成初期经常被称为爱因斯坦场论,这个理论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即重力是因为广义相对论规定的物质和能量间产生的时空弯曲而产生的,而这种弯曲可以通过狄拉克极限的方程来定义。
这个假设可以通过重力波的检测来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对于从形而上学角度来讲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的重新定义,它的思想是:时空的形成是通过物体质量的弯曲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时空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随物体质量所引起弯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至今为止,广义相对论已被运用于许多实验探索和应用领域中。
其中最有名的包括 GPS导航系统的运行、天文学的研究等。
物理学家们也在尝试直接观测重力波,这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
广义相对论的推断并不是站在推论和实验的结晶之间,它可以看做是一种最基本的规律,是理解星系和星体本质的必备法则。
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正在被科学家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新的发现或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认知宇宙。
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是爱因斯坦于1915年以几何语言建立而成的引力理论,统合了狭义相对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将引力改描述成因时空中的物质与能量而弯曲的时空,以取代传统对于引力是一种力的看法。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水星的轨道飘忽不定.广义相对论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5年发表的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它代表了现代物理学中引力广义相对论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
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包含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中,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等效原理而建立的。
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这种时空曲率与处于时空中的物质与辐射的能量-动量张量直接相关系,其关系方式即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从广义相对论得到的有关预言和经典物理中的对应预言非常不相同,尤其是有关时间流逝、空间几何、自由落体的运动以及光的传播等问题,例如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
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至今为止已经通过了所有观测和实验的验证——虽说广义相对论并非当今描述引力的唯一理论,它却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
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典型的即是如何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直接推导出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一个黑洞——时空中的某些区域发生极度的扭曲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逸出。
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
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能够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的多个成像。
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17点50分45秒,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以下简称LIGO)分别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Livingston)和华盛顿州的汉福德(Hanford )的两个的探测器,观测到了一次置信度高达5.1倍标准差的引力波事件:GW150914。
广义相对论介绍广义相对论(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是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的一项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引力的理解,重新定义了时空的本质,并提供了宇宙演化的新框架。
以下是广义相对论的详细介绍:1. 引言广义相对论是物理学中的一项杰出成就,它是关于引力的现代理论。
在广义相对论之前,牛顿的引力理论被广泛接受,它将引力视为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通过引力作用力来描述。
然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引力的方式,即质量和能量并不像牛顿理论中那样通过作用力来相互作用,而是通过弯曲时空来影响物体的运动轨迹。
2. 时空的曲率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是时空的曲率。
爱因斯坦认为,质量和能量引起了时空的弯曲,就像放在弯曲表面上的物体会沿着曲线移动一样。
这种弯曲效应导致物体的自由下落,看起来就像是受到了引力。
这个理念在当今的物理学中被称为“引力是时空的弯曲”。
3. 等效原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等效原理。
它表明,所有的物体都以相同的方式响应引力场,不论它们的质量或性质如何。
这意味着一个物体的自由下落只是它沿着弯曲时空中的测地线运动,而不受其自身性质的影响。
4. 爱因斯坦场方程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数学工具是爱因斯坦场方程,它描述了时空如何与物质和能量分布相互作用。
这个方程包含了时空度量张量和能动张量,通过它可以计算出时空的度量和物体的运动。
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决方法被称为“度规”,它决定了时空的几何结构。
5. 实验验证广义相对论的一大特点是它的预言在许多实验和观测中得到了验证。
一些著名的验证实验包括:黯淡的恒星位置偏移:1919年的日食观测表明,太阳光经过太阳边缘时会受到引力的影响,导致背景恒星的位置发生微小偏移,这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符。
引力透镜效应:引力场会弯曲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像是被放大了。
这个效应已在许多天文观测中得到了验证。
广义相对论全文介绍广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的一种描述引力的理论。
它是与牛顿引力理论相对立的一种物理学理论,通过重新定义了引力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更加准确的描述自然界中引力现象的方式。
广义相对论在宇宙学、黑洞研究以及引力波探测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数学形式和相关实验验证进行全面的探讨。
基本原理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等效原理:等效原理指出,在引力场中的质点自由下落的过程中,其运动状态与在没有引力场中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是等效的。
也就是说,引力场中的物体运动状态是由空间的弯曲决定的。
2.弯曲时空:广义相对论认为,质量和能量会弯曲时空,形成引力场。
这种弯曲是由物质的分布和运动引起的,被称为时空的曲率。
3.弯曲路径:在弯曲时空中,物体沿着一条路径运动时,会呈现出弯曲的轨迹。
这条路径被称为测地线,描述了物体在引力场中的运动轨迹。
4.引力是几何效应: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不是通过作用力进行传递的,而是通过时空的几何效应产生的。
物体在弯曲时空中自由运动,看起来就像是受到了引力的作用。
数学形式广义相对论使用了爱因斯坦场方程来描述引力场的性质。
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数学形式如下:R_{\mu\nu} - \frac{1}{2} g_{\mu\nu} R = \frac{8\pi G}{c^4} T_{\mu\nu}其中,R_{\mu\nu}是时空的曲率张量,g_{\mu\nu}是时空的度规张量,R是时空的标量曲率,G是引力常数,c是光速。
T_{\mu\nu}是物质能量动量张量,描述了物质对时空的影响。
爱因斯坦场方程可以通过求解时空的度规张量来得到。
求解爱因斯坦场方程是一个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问题,需要借助于数值方法来进行求解。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数值模拟来研究引力场的性质和时空的演化过程。
实验验证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已经得到了多个实验的验证。
下面列举一些重要的实验验证结果:1.光线偏转:1919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在太阳附近的背景星星上观测到了太阳光的弯曲。
爱因斯坦xx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继狭义相对论之后,深入研究引力理论,于1913年提出的引力场的相对论理论。
这一理论完全不同于牛顿的引力论,它把引力场归结为物体周围的时空弯曲,把物体受引力作用而运动,归结为物体在弯曲时空中沿短程线的自由运动。
因此,广义相对论亦称时空几何动力学,即把引力归结为时空的几何特性。
如何理解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呢?这里我们借用一个模型式的比拟来加以说明。
假如有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按牛顿的看法,它们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将彼此接近。
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并不认为这两个钢球间存在吸引力。
它们之所以相互靠近,是由于没有钢球出现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现在两个钢球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
这就相当于因时空弯曲物体沿短程线的运动。
所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不存在“引力”的引力理论。
进一步说,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等效原理及广义协变原理这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
等效原理是从物体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这个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引力与加速系中的惯性力等效,两者原则上是无法区分的;广义协变原理,可以认为是等效原理的一种数学表示,即认为反映物理规律的一切微分方程应当在所有参考系中保持形式不变,也可以说认为一切参考系是平等的,从而打破了狭义相对论中惯性系的特殊地位,由于参考系选择的任意性而得名为广义相对论。
我们知道,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一切有质量的物体均相互吸引,这是一种静态的超距作用。
在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产生引力场的规律由爱因斯坦场方程表示,它所反映的引力作用是动态的,以光速来传递的。
广义相对论是比牛顿引力论更一般的理论,牛顿引力论只是广义相对论的弱场近似。
所谓弱场是指物体在引力场中的引力能远小于固有能,力场中,才显示出两者的差别,这时必须应用广义相对论才能正确处理引力问题。
广义相对论在1915年建立后,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检验其正确性,即所谓三大实验验证。
名词解释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又称作相对论或广义相对性,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物理、天文、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
它最初是由德国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1905年发明的,他用它来改变了人们对现代物理学涉及的时空、力学和能量的理解。
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关于物体的运动的新的和完整的理论,克服了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即拉里-乔治定律(Lagrange-George Law),它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根据固定的物理规律运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爱因斯坦的“特殊相对论”为基础,它提出了宇宙构成物质的方式和解释物理实体之间的关系。
它把物质概念改变成四个维度: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
它直接驳斥了基本的物理学观,即物质和空间是分离的,物质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空间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提出,由于物体重力场、电磁场和空间弯曲,物质和时间影响彼此,从而形成一个空间时间的交织构成。
例如,重力场的影响使物体运动受到改变,电磁场的影响使物体在空间改变,而空间弯曲使物体穿越空间的距离变短。
因此,这种物质与时间的关系被称为“时间维度”,它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提出了关于物理实体能量和质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概念,即大能量系统的质量增加而能量减少。
换句话说,高质量物质会产生小能量,而低质量物质会产生大能量。
由于质量增加了,物体的重力也会增加,并影响物体的空间运动。
广义相对论的概念还被引申到宇宙学领域,提出宇宙的演化过程也受到物质和能量的影响。
因此,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是有限的,宇宙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来驱动。
总之,广义相对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物理学观,改变了人们对物质和时空的理解,改变了宇宙的演变模式,从而为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的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它代表了现代物理学中引力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
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包含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中,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等效原理而建立的。
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这种时空曲率与处于时空中的物质与辐射的能量-动量张量直接相关系,其关系方式即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从广义相对论得到的有关预言和经典物理中的对应预言非常不相同,尤其是有关时间流逝、空间几何、自由落体的运动以及光的传播等问题,例如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
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至今为止已经通过了所有观测和实验的验证——虽说广义相对论并非当今描述引力的唯一理论,它却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
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典型的即是如何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直接推导出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一个黑洞——时空中的某些区域发生极度的扭曲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逸出。
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
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能够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的多个成像。
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已经被间接观测所证实,而直接观测则是当今世界像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这样的引力波观测计划的目标。
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膨胀宇宙论的理论基础。
相关简介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论述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关系的理论。
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创立并和其他物理学家一起发展和完善,狭义相对论于190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于1916年完成。
19世纪末由于牛顿力学和(苏格兰数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年)电磁理论趋于完善,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结束”,但当人们运用伽利略变换解释光的传播等问题时,发现一系列尖锐矛盾,对经典时空观产生疑问。
爱因斯坦对这些问题,提出物理学中新的时空观,建立了可与光速相比拟的高速运动物体的规律,创立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提出两条基本原理。
(1)光速不变原理。
即在任何惯性系中,真空中光速c都相同,与光源及观察者的运动状况无关。
(2)狭义相对性原理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乃至自然规律,对所有惯性参考系来说都相同。
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第二种相对性理论(1916年)。
该理论认为引力是由空间——时间几何(也就是,不仅考虑空间中的点之间,而是考虑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点之间距离的几何)的畸变引起的,因而引力场影响时间和距离的测量.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基于光速对所有的观察者(而不管他们如何运动的)必须是相同的观念的理论。
它将引力按照四维空间—时间的曲率来解释。
狭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定律,都只是广义相对论在特殊情况之下的特例。
狭义相对论是在没有重力时的情况;而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在距离近、引力小和速度慢时的情况。
600千米的距离观看十倍太阳质量黑洞模拟图在600千米的距离上观看十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模拟图),背景为银河系诞生背景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一篇探讨光线在狭义相对论中,重力和加速度对其影响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雏型就此开始形成。
1912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探讨如何将重力场用几何的语言来描述。
至此,广义相对论的运动学出现了。
到了1915年,爱因斯坦场方程式被发表了出来,整个广义相对论的动力学才终于完成。
1915年后,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多集中在解开场方程式上,解答的物理解释以及寻求可能的实验与观测也占了很大的一部份。
但因为场方程式是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很难得出解来,所以在电脑开始应用在科学上之前,也只有少数的解被解出来而已。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解:史瓦西解(the Schwarzschild solution (1916)), the Reissner-Nordström solution and the Kerr solution。
在广义相对论的观测上,也有著许多的进展。
水星的岁差是第一个证明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证据,这是在相对论出现之前就已经量测到的现象,直到广义相对论被爱因斯坦发现之后,才得到了理论的说明。
第二个实验则是1919年爱丁顿在非洲趁日蚀的时候量测星光因太阳的重力场所产生的偏折,和广义相对论所预测的一模一样。
这时,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已被大众和大多的物理学家广泛地接受了。
之后,更有许多的实验去测试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并且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
另外,宇宙的膨胀也创造出了广义相对论的另一场高潮。
从19爱因斯坦解释广义相对论的手稿扉页22年开始,研究者们就发现场方程式所得出的解答会是一个膨胀中的宇宙,而爱因斯坦在那时自然也不相信宇宙会来涨缩,所以他便在场方程式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来使场方程式可以解出一个稳定宇宙的解出来。
但是这个解有两个问题。
在理论上,一个稳定宇宙的解在数学上不是稳定。
另外在观测上,1929年,哈勃发现了宇宙其实是在膨胀的,这个实验结果使得爱因斯坦放弃了宇宙常数,并宣称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the biggest blunder in my career)。
但根据最近的一形超新星的观察,宇宙膨胀正在加速。
所以宇宙常数似乎有败部复活的可能性,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可能就必须用宇宙常数来解释.基本假设简单地说,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一,等效原理:引力与惯性力等效;二,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等效原理:分为弱等效原理和强等效原理,弱等效原理认为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等同的。
强等效原理认为,两个空间分别受到引力和与之等大的惯性力的作用,在这两个空间中从事一切实验,都将得出同样的物理规律。
现在有不少学者在从事等效原理的论证研究,但是至少目前能够做到的精度来看,未曾从实验上证明等效原理是破缺的。
广义相对性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参考系都是不变的。
普通物理学(大学课本)中是这样描述这两个原理的:等效原理:在处于均匀的恒定引力场影响下的惯性系,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现象,可以和一个不受引力场影响的,但以恒定加速度运动的非惯性系内的物理现象完全相同。
广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所有非惯性系和有引力场存在的惯性系对于描述物理现象都是等价的。
基本概念广义相对论是基于狭义相对论的。
如果后者被证明是错误的,整个理论的大厦都将垮塌。
质量的两种不同表述为了理解广义相对论,我们必须明确质量在经典力学中是如何定义的。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质量在日常生活中代表什么。
“它是重量”?事实上,我们认为质量是某种可称量的东西,正如我们是这样度量它的:我们把需要测出其质量的物体放在一架天平上。
我们这样做是利用了质量的什么性质呢?是地球和被测物体相互吸引的事实。
这种质量被称作“小球落到正在加速的地板上和落到地球上引力质量”。
我们称它为“引力的”是因为它决定了宇宙中所有星星和恒星的运行: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质量驱使地球围绕后者作近乎圆形的环绕运动。
现在,试着在一个平面上推你的汽车。
你不能否认你的汽车强烈地反抗着你要给它的加速度。
这是因为你的汽车有一个非常大的质量。
移动轻的物体要比移动重的物体轻松。
质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定义:“它反抗加速度”。
这种质量被称作“惯性质量”。
因此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度量质量。
要么我们称它的重量(非常简单),要么我们测量它对加速度的抵抗(使用牛顿定律)。
人们做了许多实验以测量同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得出同一结论: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
牛顿自己意识到这种质量的等同性是由某种他的理论不能够解释的原因引起的。
但他认为这一结果是一种简单的巧合。
与此相反,爱因斯坦发现这种等同性中存在着一条取代牛顿理论的通道。
日常经验验证了这一等同性:两个物体(一轻一重)会以相同的速度“下落”。
然而重的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比轻的大。
那么为什么它不会“落”得更快呢?因为它对加速度的抵抗更强。
结论是,引力场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无关。
伽利略是第一个注意到此现象的人。
重要的是你应该明白,引力场中所有的物体“以同一加速度下落”是(经典力学中)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同的结果。
现在我们关注一下“下落”这个表述。
物体“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质量产生了地球的引力场。
两个物体在所有相同的引力场中的加速度相同。
不论是月亮的还是太阳的,光锥它们以相同的比率被加速。
这就是说它们的速度在每秒钟内的增量相同。
(加速度是速度每秒的增加值)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同性爱因斯坦一直在寻找“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的解释。
为了这个目标,他作出了被称作“等同原理”的第三假设。
它说明:如果一个惯性系相对于一个伽利略系被均匀地加速,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入相对于它的一个均匀引力场而认为它(该惯性系)是静止的。
让我们来考查一个惯性系K’,它有一个相对于伽利略系的均匀加速运动。
在K 和K’周围有许多物体。
此物体相对于K是静止的。
因此这些物体相对于K’有一个相同的加速运动。
这个加速度对所有的物体都是相同的,并且与K’相对于K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我们说过,在一个引力场中所有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因此其效果等同于K’是静止的并且存在一个均匀的引力场。
因此如果我们确立等同原理,物体的两种质量相等只是它的一个简单推论。
这就是为什么(质量)等同是支持等同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据。
通过假定K’静止且引力场存在,我们将K’理解为一个伽利略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其中研究力学规律。
由此爱因斯坦确立了他的第四个原理。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即引力和惯性力是等效的。
这一原理建立在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等价性上。
根据等效原理,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性原理推广为广义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参考系都是不变的。
物体的运动方程即该参考系中的测地线方程。
测地线方程与物体自身固有性质无关,只取决于时空局域几何性质。
而引力正是时空局域几何性质的表现。
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在弯曲的时空中,物体仍然顺着最短距离进行运动(即沿着测地线运动——在欧氏空间中即是直线运动),如地球在太阳造成的弯曲时空中的测地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太阳转,造成引力作用效应。
正如在弯曲的地球表面上,如果以直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地球表面的大圆走。
引力是时空局域几何性质的表现。
虽然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立的,但是它的数学基础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欧氏几何的公理和数个世纪以来为证明欧几里德第五公设(即平行线永远保持等距)所做的努力,这方面的努力在罗巴切夫斯基、Bolyai、高斯的工作中到达了顶点:他们指出欧氏第五公设是不能用前四条公设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