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24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教学目的]1、了解发展的含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3、掌握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教学难点]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批判。
[本章主要内容]1、人的发展的含义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3、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生命诞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单因素说这种理论从某侧面提出和论证了某一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又过分而片面地夸大某因素的单独作用,忽视影响个体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属于这一类型。
(一)、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
高尔登是英国的人类学家,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序,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决定的一样。
高尔登选出977个著名人物,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和艺术家等,调查他们的亲属,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0人具有名声。
另外,他又调查了977个他们所认为的普通人,结果这些人的亲属中只有一个人具有名声。
由此,他得出结论:非凡的才能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主张“复演说”,把儿童在胎儿期和出生后的发展分别看作是动物和人进化的复演,把生物的发展规律机械地搬到人的发展上来。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附答案)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 “人是思维的芦草”说明人的特殊的。
3. “你可以堕落为野兽也可以再生为神明” 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人的早期发展对的依存程度,大大高于外部影响。
5.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必须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6. “学不躐等” ,不凌节而施“说明教学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7.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 皮亚杰的构造理论认为,儿童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活动图示,活动图示经过不断的同化、和平衡,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
9.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性、社会性和。
10.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因素的理论可以分为内发论和。
二、单项选择题1. 狭义的人的发展指的是()A. 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种族发展C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D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身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2.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指()A. 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矛盾性 B 不平衡性差异性顺序性连续性C 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顺序性D 顺序性矛盾性连续性方向性3.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A.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B 遵循针对性的原则C遵循针对性的原则D遵循长善救失的原则4. 人的身心发展虽有共同的阶段性,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和优势特点在不同个体身上各有不同,这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A. 不平衡性 B 差异性C顺序性D矛盾性5.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A. 在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是各自发挥作用的B. 在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C. 遗传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关系是乘法关系D.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6. “最近发展区”是指:()A. 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B. 在有指导的环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C. 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D. 儿童先天具有的水平和后天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差异7. 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B. 机体成熟与是否得到训练没有关系C. 训练能够促进个体的成熟D. 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8.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选择题1.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2年统考真题]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答案】D【解析】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内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
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能“茁壮成长”;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
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答案选D。
2.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2010年统考真题]A.成熟论B.性善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即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二、单项选择1.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A )。
A.霍尔 B.高尔登 C.华生 D.洛克2.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的是( A )。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发展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4.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C )的发展。
A.社会性 B.智力 C.身体和心理 D.个性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
A.主导作用B.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D.生理前提作用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7.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B)。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9.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1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11.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B )。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深层次上塑造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在认知、情感、身体健康、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概述教育的定义与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传递知识、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人的发展的多维性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二、教育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知识体系的构建教育通过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知的灵活性。
学习方法的掌握教育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持续提高认知水平。
三、教育对情感能力的影响情绪识别与管理教育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管理情绪,提高情感智商。
自我意识与自尊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
社交能力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与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教育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
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心理健康的维护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
五、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职业规划与指导教育应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和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是社会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A.认识和情感 B.生理和心理C.理性和感性 D.气质和性格2、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均衡性D.阶段性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B.洛克C.华生D.杜威4、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要循序渐进,其原因在于( )。
A.学生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D.教育活动受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5、我国古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的说法,突出了(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6、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是道德发展到()的表现。
A.第三阶段B.第四阶段C.第五阶段D.第六阶段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B.整体性C.不均衡性D.互补性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9、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
A.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10、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A.决定作用B.提供物质和社会条件C.提供心理前提D.主导发展方向11、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
A.宏观B.间接C.一般D.特殊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1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A.决定作用B.主导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15、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