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的形成
- 格式:docx
- 大小:21.41 KB
- 文档页数:3
海啸预警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海啸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许多沿海地区,制定有效的海啸预警和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海啸的形成原因、预警系统以及应急预案,以期增强民众的海啸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海啸的形成原因海啸,又称地震海啸或津涌,是由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等造成的海底地壳运动所引起的海洋破坏性波浪。
当地壳发生断裂或滑动时,巨大的能量会传播到海床,使水体产生极大的震荡,形成海啸波。
这些海啸波在远离震源的地方逐渐变成了厚度较大、速度较快、波峰与波谷高度差较大的巨浪,造成沿海地区的灾害性影响。
二、海啸预警系统为了迅速、准确地预测海啸的发生,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许多沿海地区都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通常由地震监测、海洋观测和信息发布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1. 地震监测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监测地震活动可以预测海啸的可能发生。
在沿海地区建立地震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地震事件,并通过地震参数的分析来判断是否可能引发海啸波。
2. 海洋观测海洋观测是预测海啸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布设海底压力计、浮标、浮刺等观测设备,可以收集海洋波浪、海底地壳运动等数据,为海啸预警提供支持。
3. 信息发布当海啸预警系统检测到可能发生海啸时,需要迅速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这些信息通常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传播,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撤离危险区域。
三、海啸防灾减灾应急预案1. 加强宣传教育对于沿海地区的居民而言,了解海啸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海啸的形成原因、预警信号和应对措施,提高居民的海啸安全意识。
2. 建立疏散路线和撤离场所在沿海地区,需要制定详细的疏散路线和明确的撤离场所。
这些场所应该远离海岸线,并且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口。
在发生海啸时,公众可以根据预警信息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降低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健全监测和预警体系完善海啸预警系统,并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对于准确判断海啸威胁和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非常重要。
海啸对沿海地区的破坏力海啸(tsunami)是一种在海洋中形成的巨大海浪,通常由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海底滑坡等地壳运动引起。
一旦海啸逼近沿海地区,其破坏力不可小觑。
本文将探讨海啸对沿海地区的破坏力,以及如何降低海啸带来的损失。
一、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相对复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或滑坡等地壳运动是海啸的主要诱因。
当地壳发生运动时,可能会引起海域中大量水体的剧烈震荡。
2. 初始海底地质变动:地壳运动引起的振动扰动水体,使得海底地质构造发生变动。
这种变动形成了海啸波。
3. 海啸波传播:海啸波以极高的速度在海洋中传播,一般可达每小时500至800公里。
当海啸波到达浅海区域时,其速度会减慢,而增加其高度。
4. 上岸形成海啸:当海啸波到达浅海区域的沿海地区时,其高度逐渐增加,形成巨大的海浪直冲岸边。
二、海啸的破坏力1. 毁灭性的水浪:海啸产生的巨大水浪将直接冲击沿海地区。
这些水浪具有高度、速度和冲击力,并能将建筑物、船只和其它物体冲击至远离原本存在的位置。
2. 冲击与侵蚀:海啸波的冲击力以及侵蚀效应,经常导致海岸带的沙滩、海岸线和土壤严重破坏。
这将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3. 水域内溶解氧的消耗:海啸带动海水进入内陆地区,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流失,给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大量海洋生物。
4. 肆意摧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海啸的冲击力会摧毁沿岸城市、港口和纺织厂等基础设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5. 潜在的核辐射威胁:一些沿海地区设有核能发电站以及核设施。
当海啸发生时,这些设施的安全可能受到威胁,进而引发核事故。
三、降低海啸破坏的措施1. 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海啸监测与预警系统是降低海啸破坏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地震监测、海底设备和气象预报,及时向沿海地区发出警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2. 灾害教育与知识普及:加强对沿海地区居民的灾害教育与知识普及,提高他们的灾害自救能力。
什么是海啸?
一、定义
海啸是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滑坡、陨石撞击等原因引起的海浪,也
称为津波。
大部分海啸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因此又被称为地震海啸。
二、形成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发生位移,使大量海水被推向海堤或海岸线,
在海水遇到陆地或浅水区时,会遇到阻力,形成高大的海浪。
这种海
浪通常比普通的海浪要高出很多倍,而且速度也非常快,可以迅速地
冲击到岸边。
三、影响
海啸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巨大的伤亡。
海啸的波浪往往比较高大,
冲击力也很强,如果遇到建筑物、码头、船只等障碍物,就会造成很
大的破坏。
而且海水的冲击力也可以把人、车辆、建筑物等物体带走,造成很大的伤亡。
四、预防与应对
由于海啸的发生几乎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只能对其采取一些应对
措施,包括:
1.加强海堤、防波堤和护岸的建设,提高海涌抵抗能力;
2.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海啸预测的准确性;
3.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海啸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五、结论
海啸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灾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我们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海啸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以减少海啸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为什么会有海啸?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常常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为什么海啸会在某些地区发生,而在另一些地区却不会呢?本文将为大家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并解释海啸形成的原理。
一、海啸形成的原理1.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大多数海啸都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当地震发生时,海床会受到巨大的震动,导致海水产生大浪潮,沿海地区的水位会瞬间上升数米,形成海啸。
2. 海底火山的爆发也会引起海啸与地震类似,海底火山也可以引起海啸。
当火山爆发时,海底的地形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导致海水产生巨浪。
3. 海底滑坡也是海啸的一个原因在某些情况下,海底发生滑坡也会引起海啸。
当海底的大块岩石或泥土滑落到水下山谷或沟壑中时,它们产生的运动能够将大量的海水推向大陆,从而形成海啸。
二、海啸造成的影响1. 海啸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海啸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可以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失。
它们可以摧毁建筑物,淹没城镇,甚至夺去人们的生命。
2. 海啸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海啸会对海底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大量冲刷入海的泥沙和化学物质会扰乱海底的水流,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殖造成威胁。
三、如何预防海啸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气象部门可以通过监测海洋中的异常气象和水流来预测海啸的发生。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让沿海居民有充足的时间采取措施避免伤亡或财产损失。
2. 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对于海啸的起源和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海啸的预测和预警能力,及时保护生命和财产。
3. 建立防护工程针对海啸的防护工程,如建立堤防、挡潮墙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海啸的破坏力,保护沿海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总结: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通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
海啸会给沿海城镇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要采取一系列的预警和防护措施,以便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文/陈宇航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从而形成海啸,分为“下降型”和“隆起型”。
海啸的分类“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遥海啸: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
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
如2004年底发生在印尼的大海啸就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严重灾害。
本地海啸: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
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只有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海啸预警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关于海啸的资料一、海啸的定义及成因海啸是一种源于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滑坡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海洋巨浪。
当地壳运动引发海底地震或火山喷发时,海底板块的位移会引起大规模水体的动荡,形成海啸。
二、海啸的分类根据产生海啸的原因、规模和影响范围不同,海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地震海啸:由地震引发的海啸,规模较大,破坏力强。
2.火山海啸:由火山喷发引发的海啸,规模较小,但仍然具有一定破坏性。
3.滑坡海啸:由海底地质滑坡引发的海啸,威力不如地震海啸,但仍然会对沿岸地区造成破坏。
三、海啸的影响海啸可以对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人员伤亡:海啸引发的海水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海啸破坏了沿海地区的建筑、设施和农田,给当地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生态影响:海啸带来的巨浪可能破坏沿海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
四、海啸的预防和减灾为了减少海啸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减灾措施:•建立海啸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海啸传播速度等数据,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海啸,减少人员伤亡。
•加强应急演练:做好应急预案,提高民众的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规划合理的沿海建设:避免在潮汐带或易受海啸影响的区域建设重要设施,降低损失。
五、海啸的救援和重建一旦海啸发生,必须立即展开救援和重建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组织搜救行动:及时救援被困人员,减少生命损失。
•提供救助和医疗:安置灾难中的受灾者,提供食品、饮水、医疗等援助。
•重建受灾地区:修复受损建筑、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重建受灾地区。
以上是关于海啸的资料,希望能够让大家更深入了解海啸及其应对措施。
海啸名词解释1. 什么是海啸?海啸,又称海洋地震波,是指在海洋中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或陨石撞击等造成的巨大能量释放,引起的一种巨大水波。
它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海洋灾害,可以对沿海地区和海上设施造成毁灭性影响。
2. 海啸的形成过程海啸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1 激发阶段当地震或其他能量释放事件发生时,最初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海底。
这些地震波会产生一种称为“初级潮”或“模态1”激发的现象。
这些海底地震波使海底上下移动,形成一种激发波。
2.2 传播阶段激发波会向海洋表面传播,并逐渐变成一种称为“次级潮”或“模态2”的波。
这种次级潮波会以一个固定的速度传播,这个速度取决于海洋的深度。
2.3 到达沿岸阶段当次级潮波到达浅水区时,水深变浅,波速减小,波峰变得更加陡峭。
这时的波称为海啸。
海啸会以极快的速度冲击沿岸地区,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3. 海啸的灾害影响海啸对沿海地区和海上设施的影响非常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溺水和淹没海啸带来的巨浪能够淹没低洼地区和沿海城市,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溺水是海啸造成的主要死因之一。
3.2 建筑物破坏海啸的冲击力可以摧毁沿岸地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巨大的水流和漂浮物可以将建筑物冲垮,造成大面积损毁。
3.3 生态环境破坏海啸会对海岸线河口和沿海湿地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植被受损,生物栖息地破坏,破坏生态平衡。
3.4 经济损失海啸造成的损失巨大,包括房屋、工厂、农田等财产的损失,以及对渔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打击。
恢复和重建所需的费用也非常庞大。
4. 预警体系与防御措施4.1 预警体系为了减少海啸带来的伤害,各国建立了海啸预警体系。
该体系包括地震监测、海洋监测、数据传输和信息发布等环节。
当海啸威胁到沿海地区时,可以通过预警系统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送警报。
4.2 防御措施为了减少海啸对沿岸地区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
包括:•建设海堤和护岸,以阻挡海啸的冲击;•设立逃生路线和避难所,方便人们在海啸来临时躲避;•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害;•提高居民和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加强海啸应对的培训和教育。
海啸形成的条件海啸有什么特点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爆发、海底滑坡或⽓象变化产⽣的破坏性海浪,形成海啸有什么条件呢?下⾯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下海啸形成的条件。
海啸形成的条件 海啸是⼀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以内、⾥⽒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下或沿岸⼭崩或⽕⼭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上以不断扩⼤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掉进浅池⾥产⽣的波⼀样。
海啸波长⽐海洋的最⼤深度还要⼤,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的分类 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海啸、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 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范围的急剧下降,海⽔⾸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出现海⽔⼤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在海底遇到阻⼒后,即翻回海⾯产⽣压缩波,形成长波⼤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 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范围的急剧上升,海⽔也随着隆起区⼀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出现⼤规模的海⽔积聚,在重⼒作⽤下,海⽔必须保持⼀个等势⾯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26⽇,中⽇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遥海啸 遥海啸是指横越⼤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
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旦在源地⽣成后,在⽆岛屿群或⼤⽚浅滩、浅⽔陆架阻挡情况下,⼀般可传播数千公⾥⽽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之遥的地⽅也遭受海啸灾害。
海啸是如何产生的HowTsunamisWork海啸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产生源于地震、火山喷发或其他地质活动。
当这些活动在海底或海岸线附近发生时,它们会引发大规模的海啸。
海啸是由巨大的海浪组成的,具有破坏性,可以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伤害。
下面将详细介绍海啸形成的过程以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一、地震引发海啸地震是海啸最常见的起因之一。
当地壳发生断裂,地震产生时,其中一部分能量会传递到海底,引起海底地块的位移。
随着地块的运动,大量水被推向海面上方形成海啸。
这种地震海啸称为地震引发的海啸,它是最常见的类型。
二、火山喷发导致海啸火山喷发也可以引起海啸的发生。
当火山喷发产生的物质进入海洋中时,它们引起了水体的剧烈扰动,导致海啸的产生。
由于火山喷发通常与地震活动相关,这两种原因有时也会同时发生。
三、其他地质活动引发海啸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其他地质活动也有可能引起海啸。
例如,滑坡、地震引发的崩塌或海底火山爆发都可能导致海啸的发生。
这些地质活动使大量的水体被迅速位移,形成巨大的海浪。
四、海啸的形成过程海啸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成、传播和到达。
生成阶段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或其他地质活动引起海底地块或水下物体的迅速位移。
这种位移引起了海洋中的水体剧烈扰动,产生了大量的能量。
在传播阶段,位移所产生的能量沿着水体向外传播,形成巨大的海浪。
海浪以至少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传播,可以跨越整个大洋。
最后,海啸到达阶段是指海浪接近陆地的过程。
当海浪遇到海底的斜坡或浅海区时,速度会减慢,但振幅增大。
这时,海浪变得更加高大和破坏性,最终侵袭到沿海地区。
五、海啸的影响海啸对人类和环境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首先,海啸造成的瞬时洪水可以摧毁海岸城市和社区,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海啸的破坏力非常强大,可以冲毁建筑物、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给受灾地区的恢复工作带来困难。
其次,海啸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地。
当海浪退去时,它们携带的泥沙、废物和化学物质会留在沿海地区,污染周围环境,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种植。
海啸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海啸,也被称为海浪地震、海洋地震,是指在海洋中由地壳运动引发的巨大海浪。
它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海岸线的剧烈变化,危及海岛和沿海地区的居民和建筑物。
海啸在地质历史上多次发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影响。
1. 海啸的形成海啸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形成:首先,地壳运动会引发地震或火山喷发。
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会传播到海底,使海水发生剧烈的运动。
这种运动会在水下引起长波,长波能量在水体中传播并逐渐累积。
一旦这些累积的能量到达沿岸地区,就会形成巨大的海浪,进而形成海啸。
2. 海啸的特征海啸在波浪的性质上与通常看到的波浪有很大的不同。
其主要特征是波长很长、高度很大、速度很快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海啸形成后,波浪在深海中可以达到数十米的高度,并以很高的速度向海岸线移动。
一旦靠近浅海地区,波浪的高度会减小,但能量却会集中,使得海水像洪水般倾泻而出,造成巨大的破坏性。
3. 海啸的影响由于海啸具有巨大的能量和破坏性,它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在海域,海啸能够摧毁海上建筑物,破坏船只,并造成港口淤泥和物资的倾泻。
而在沿岸地区,海啸会席卷居民和建筑物,毁坏道路、桥梁和基础设施。
同时,由于大量的污水和盐水混合流入内陆,海啸还会对土壤和农田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4. 海啸的预警和减灾措施鉴于海啸的破坏性,国际社会致力于加强海啸预警和减灾措施。
预警系统的建立包括对地震的监测、沿海地区的测量和观测以及海啸警报的发出。
同时,进行有效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海啸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也非常重要。
减灾方面的措施包括建立紧急疏散预案、加固沿海建筑物、提高海岸防护设施等。
这些努力旨在减少海啸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环境。
5. 文化和历史意义海啸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对一些岛屿和沿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歌舞伎和传统绘画中常常描绘了海啸的场景,这反映了海啸在该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突如其来的海啸是什么原理突如其来的海啸是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或陨石撞击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海底地壳运动或水下地质构造变化所引发的海洋波浪现象。
海啸通常具有巨大的能量和高度,其波长通常较长,速度较快,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海啸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增长和成熟。
首先,在海底地壳运动或水下地质变化引起的地震或其他灾害事件发生之后,海水受到剧烈扰动,形成起始阶段的初级波。
接下来,波浪向外扩散并向海岸靠拢,逐渐增长并形成次级波,这是增长阶段。
最后,波浪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型的海啸,高度可达数十米,速度可超过每小时800公里,这是成熟阶段。
海啸的原理主要涉及海洋动力学中的波浪传播和干涉等基本原理。
在海底地壳运动或地质变化产生的能量作用下,海水受到扰动,形成初级波,从震中向外扩散。
当初级波传播至海水较浅的地方,波速减慢,波长缩短,波峰变高,最终形成海啸。
与常见的风浪不同,海啸波长较长,波速较快,能量较大。
这是因为海啸的能量源自地壳运动或地质变化,能量传播至海底才引起海水的运动,并进一步传播为波浪。
因此,海啸对海水深度不敏感,能够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并在靠近海岸时增长高度,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海啸在靠近海岸时会发生干涉现象,即多个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并形成更大的波浪。
这种波浪干涉会导致海水水位急剧上升,形成滔天巨浪,对海岸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波浪的高度和破坏力取决于海啸的能量、波长、水深和海底地形等因素。
海啸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具有巨大的威胁。
它可以摧毁海岸城市和渔村,淹没低洼地区,破坏港口设施和植被,甚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海啸的影响,各国普遍采取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紧急疏散预案和建设抗震海岸建筑等。
综上所述,突如其来的海啸是由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或陨石撞击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海洋波浪现象。
海啸的形成与海底地壳运动、波浪传播和干涉等基本原理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的能量和破坏力。
对于减少海啸的影响,科学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海啸形成原理
海啸的形成原理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因素:地震、海底山崩塌方和宇宙天体的影响。
1.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从而引发海啸。
2.海底山崩塌方也会引发海啸。
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
3.宇宙天体的影响是另一个原因。
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则最不常见,通常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总的来说,地震是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具体情况包括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山体滑坡等,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可能产生海啸。
海啸是如何形成的海啸的起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方案,如活动方案、宣传方案、销售方案、策划方案、培训方案、实施方案、招商方案、激励方案、推广方案、施工方案、其他方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方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programs, such as activity programs, publicity programs, sales programs, planning programs, training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programs, investment promotion programs, incentive programs, promotion programs, construction programs, other program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olutions, please pay attention!海啸是如何形成的海啸的起因海啸是如何形成的海啸的起因海啸通常是由一系列波动组成,海底地震、滑坡、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都能引发海啸。
关于海啸的原因海啸的定义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的起因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的危害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剧烈震动后,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
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海啸的分类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海啸的形成海啸通常是由一系列波动组成,海底地震、滑坡、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都能引发海啸。
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本文是小编整理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的资料,仅供参考。
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1: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巨大岩体塌陷和滑坡等导致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造成近岸海面大幅度涨落。
2:海底地震或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3:由于海底地震、地壳变动、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海中核爆炸等造成的海洋和近岸水域水面巨大涨落现象。
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一,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害我们称为海啸灾害。
二,海上的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也能引发海啸,这种海啸称为风暴海啸,它同样能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三,滨海沿岸的大规模山崩、悬崖滑落也曾引发海啸,四,水下核爆炸也会引发海啸,因为水下核爆炸会在瞬间在海洋中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剧烈振荡而引发海啸五,引起最大规模海啸是天体事件,小行星和慧星如果撞击海洋就会引发规模比印尼海啸的能量大几十万倍、几千万倍。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
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
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的形成根据海啸形成的不同情况,科学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其中有海底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诱发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带来的滑坡海啸……2010年2月27日,当地时间凌晨3时34分,南美洲智利中部近岸发生了里氏8.8级地震。
震源深度为55千米,震中距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赛普西翁100千米,距智利首都圣地亚哥320千米。
它在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还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海啸横扫太平洋,祸及日本东部沿岸地区。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解释,形成智利地震的原因是两个板块碰撞和互相挤压的结果。
由于两个板块互相挤压形成隆起,海水受到向上的挤压后被迫向四周扩散,因此诱发海啸。
根据海啸形成的不同情况,科学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其中有海底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诱发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带来的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地壳的两个板块发生挤压时,压力在板块岩石中聚集,使岩层变形。
一旦一方岩石不能支撑,便产生断层,岩石恢复原位,发生回跳,巨大的能量释放激发地震。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常伴有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环境污染、商业中断、信息丢失和社会功能瘫痪等次生灾害。
海啸是由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者下降而引起的海洋巨浪,其破坏力极大。
海啸掀起的惊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甚至几十米,犹如一堵“水墙”。
这堵“水墙”内含有巨大的能量,如果涌向海湾内和海港,冲上陆地,往往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啸的波长很长,可以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正因为能量大、波及范围广,所以海啸的杀伤力极强。
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一定都会引发海啸,但大约95%的海啸都是由地震引发的,主要取决于地震震级、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和震源深度。
具体来说,震级达到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触发海啸的可能。
断层垂直错动方式更易引发海啸,断层强烈的垂直上下运动会带动地面和海面产生强烈的浪涌,致使震荡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方式向远距离扩散。
震源深度在40千米至50千米时,地震波的扩散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大,诱发海啸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科学家指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海啸是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
当时,印度洋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的边缘,剧烈的地壳运动聚集的巨大能量因为超过岩石强度而造成岩石破裂,在苏门答腊岛形成一个纵向1200~1300千米、横向100千米的区域。
其中最严重的断层发生在400千米的范围,结果造成海水上下颠簸,形成海啸。
它以每小时700~800千米的速度极快地向外扩展,很快殃及到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和孟加拉等东南亚和南亚诸国,甚至远在东非海岸的索马里也未能幸免。
这次地震是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即断层的上盘上冲的错动。
由于形成的机制各异,地震海啸分为“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两种。
“下降型”海啸地震发生时,有时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急剧下降。
于是海水会首先朝着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随之在下降区域的上方出现海水的大规模积聚。
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便会立刻翻回到海面,产生的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迅即向四周传播和扩散。
在海岸,异常的退潮现象是这种海啸的最初表现。
“隆起型”海啸和上述情况正好相反,地震有时会使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
海水会跟着隆起区域一起抬升起来,并在它的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
在重力的作用下,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的巨浪。
这种海啸在海岸的最初表现有所不同,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风暴潮风暴潮又称为“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通常指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和温带气旋(寒流)等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
灾害的轻重一方面取决于受风暴增水的大小和当地天文大潮高潮位的制约,如果与天文高潮相叠,酿成灾难更大。
另一方面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等密切相关,如果位置正处于海上大风的正面袭击,海岸呈喇叭口形状,海底地形较平缓,受灾更重。
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几十千米至几千千米不等,时间周期大约1~100小时,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天文潮波之间。
风暴潮影响的区域随着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移动,一次风暴潮过程有时甚至可影响一两千千米的海岸区域,时间达数天之久。
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台风风暴潮又叫着热带风暴风暴潮,在北美称为飓风风暴潮,在印度洋沿岸称为热带气旋风暴潮。
由台风引起,多见于夏秋季节台风盛行的时期,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等特点。
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温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等引起,主要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有发生。
一般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
多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全球有8个热带气旋(即台风或飓风)多发区,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1/3左右发生在这里,强度也最大。
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国家中,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
历史资料表明,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害。
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的海岸,呈喇叭口状,面向印度洋,极易受风暴潮的侵袭。
美国地处中纬度,它的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濒临大西洋,在夏秋季节时常出现飓风风暴潮;而濒临大西洋的东北部沿岸,则以冬季的温带风暴潮为主。
荷兰是一个低洼泽国,极易受风暴潮灾的影响。
火山海啸火山海啸是因火山爆发引起的海水剧烈扰动的现象,又称“火山津浪”或“火山津波”。
海啸在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
它是火山活动主要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往往超过火山喷发的直接灾害。
火山如果在海洋的地下爆发,会使海水体积突然增大并且被抬升,然后下降,形成波浪。
当能量足够大时,就会在海岸形成破坏力极大的海啸。
位于海洋中的火山岛也会引发可怕的海啸,这些火山岛往往在喷发了几个世纪后突然因耗费完所有的能量而坍塌,并且滑向深深的大海。
这个剧烈的过程会引起海水水位的巨变,引发的海啸可以掀起100米高的浪头。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靠近滨岸的火山喷发也能酿成海啸。
1883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突然喷发,碎岩石、熔岩浆和火山灰向空中飞溅,滚滚的浓烟直冲数十千米的高空。
不久,巨大的火山喷发物从天而降,坠落到巽它海峡,随之激起一个30多米高的巨浪,以极快的速度涌向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
巨浪犹如发疯的野兽,张着血盆大口,顷刻间就吞噬了3万多人的生命。
火山喷发物随高空气流飘移,致使印度洋和大西洋零星小海啸不断发生。
滑波海啸海底滑坡指较浅或较深的海洋地区的滑坡,产生海底滑坡有两个原因:一是海底大量不稳定泥浆和沙土聚集在大陆架和深海交汇处的斜坡上,产生“滑移”;二是由于海底蕴藏的气体喷发,导致浅层沉积海底坍塌,出现水下“崩移”。
由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称为滑坡海啸。
科学家强调说,对海底滑坡不可掉以轻心。
在很多时候,海底滑坡的过程很平缓,海底沉积物只是缓慢地移动着,它们的体积也不大。
但在另外一些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像大山一般的土层会突然崩塌,其移动的速度超过每小时100千米。
1998年7月,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一次海底地震引发了一次海底滑坡,而这个滑坡又带来了一次海啸,海啸掀起高达15米的浪涛,蹂躏了这个岛国20千米的海岸线。
研究发现,大约在7500年前,一块相当于冰岛国土面积的不稳定海底滑行了800 千米,在挪威西北部海岸“落户”。
这次海底滑坡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地质运动之一,引发了海啸。
它所产生的海浪高10~20米,不仅袭击了挪威海岸,而且波及到苏格兰东部沿岸。
科学家是在找到海底滑坡后沉淀的岩屑和贝壳之后,才得出海底滑坡引起海啸产生的结论的。
1929年11月,加拿大东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致使27人丧生。
最初,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海啸,系地质运动造成海底板块上升或下沉,产生水墙冲击海岸。
然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纽芬兰岛上的13条海底越洋电报电缆受海啸影响而中断。
通过自动观测仪,研究人员对每次中断时间进行了精确记录。
在分析了电缆每次中断的时间和位置之后,科学家最后得出结论,是海底液态沉积物受到震动影响变得松散,随后以每小时95千米的速度沿着海底倾泻,最终以500千米的时速涌入大西洋,才造成了这次海啸。
提前预警可减灾海啸的破坏极为严重,虽然人类还不能控制它,但可以加以预防。
利用地震波和地震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之差,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对海啸的到来提前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数小时预警,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提前发布预报,可以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海啸是完全能够提前预报的,理由有两条: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传播的速度更快,以智利发生的海啸为例,传到夏威夷需要经过13个小时,大约20个小时之后才会到达日本沿岸。
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到的地震波记录,就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海啸警报,为有关地区赢得时间。
地震引发的海啸在登陆之前,会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宏观前兆现象——海水出现异常,退潮和涨潮的时间与平常不一致,海水退、涨的速度比平常快得多,而且海水退、涨的幅度大,常常能退到最低的潮线以下,或涨到最高的潮线以上。
上述现象在震后出现的时间因各地距震中的远近而有所差异,有的紧随主震,有的在主震后10~20分钟。
从海水暴退、暴涨到海啸登陆,间隔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仅有几分钟,长的可达到几十分钟。
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深蓝色海面会突然变成白色,并在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
究其原因,在于海水越深,海啸波速度越快;海水越浅,海啸波速度越慢。
当海啸波从远离海岸的深海区进入海岸附近的浅海区后,波速便急剧降下来。
而后面的波速依然很快,追上了前波,两者相叠加,便使波浪的高度倍增,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巨浪。
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突然从海上传来巨大、惊人、可怕的异常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
这一切都是海啸临近的标志,是灾难预警信号。
它们向人们发出警示:海啸即将登陆,赶快往高处逃跑才能生存下来;否则,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会被巨浪无情地吞没而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