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7.52 KB
- 文档页数:4
他是北宋一大文豪,为人清正严苛,他就是欧阳修一提到欧阳修,我们第一印象就是高居庙堂之上的一代文豪。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北宋文坛的一代领袖,领导了当时的文化革新运动。
他的慧眼识人也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苏家三父子考试时是他担任的主考官,他第一眼就认定了他们的才华。
所以后人称他为千古伯乐。
虽然他降生的家庭是个家底不错的官宦世家,但是等他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有落寞的趋势了。
他的父亲在朝廷当官,职位却不高,再加上为人也是老实敦厚,作风清正,并不会去讨好上司,所以多年以来都没有升官。
他4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因为仕途上的不如意,郁结于心,不久就逝世了,他唯一的依靠就只有他的母亲了。
然而一个女人如何在这样的一个世道中教养三个孩子呢?他的母亲深知其中的困难,所以带着他们投奔了在随州当官的叔叔。
虽然这是他的亲叔叔,但毕竟是别人的家并不是自己的家,生活肯定不如以往那么自由愉快。
他从小就懂得了寄人篱下的苦,因此他更加地用功读书。
况且他叔叔与母亲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叔叔家中也并不富裕,但是会尽自己所能满足他成长道路上的需要。
由于家中请不起老师教他学习,所以他的教育都是由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
他的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经常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读书。
家里买不起书,他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抄读。
大概是因为他头脑本来就比其他人灵活,再加上学习刻苦用功,往往一本书还没有抄完,他就已经能够熟练地背下来了。
也正是这段时间知识的积累,让他年少的时候就能够熟练的作诗写文章。
下笔写出的文章的老练程度,那些读过的人不敢相信作者竟是一位少年。
有一次的习读文章对他往后的文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那是当他第一次接触到韩愈的文章的时候。
韩愈的文章在当时并没有很盛行,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看懂这些其中的价值,因此韩愈的文集被随意丢弃在了书房的一个装旧书的竹筐里。
起初欧阳修感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很在意,但是粗粗的读了其中一篇文章之后,他被这本文集惊艳了。
欧阳修整饬文风宋朝初期,文坛承袭五代遗风,崇尚内容空洞、风格浮艳、纤涩气弱的骈俪体。
欧阳修中进士之后,到西京洛阳上任,就与当时许多有作为的文学家一起,针对当时的文风,写作平实朴素的文章,效法韩愈古文,开展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古文革新运动。
不久,在一些青年读书人中,又流行起一种名叫“太学体”文章,险怪奇涩,令人难以卒读。
举子参加科举考试,一些考官竟对这种文章缺乏判断能力,每每评以高分,使许多写作“太学体”的考生得以高中。
欧阳修对这种与文学的健康发展相背悖的文章相当反感。
宋嘉礻右二年(1057年),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举,这时的欧阳修处在文坛盟主地位,他所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进入重要发展阶段。
欧阳修决心借用这次科举取仕的机会,痛惩文场歪风邪气,培育平易自然的文风。
考卷交上来了。
欧阳修一翻,果然有许多“太学体”文章。
一份考卷中,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等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的语句,这篇文章是一位名叫刘几的考生所作。
而刘几正是考生中学写“太学体”的代表人物,曾在国学考试中多次夺魁。
欧阳修决定拿他开刀,当即在刘的文末戏续两句:“秀才刺,试官刷。
”意思是说,你这个酸秀才写出如此咬文嚼字、文理不通的文章,我这个试官就把你从红榜上刷下来,接着又用大红笔将试卷从头到尾横抹一扛,批上“大纰缪”三字,并张榜示众。
读到苏轼的文章,欧阳修被苏轼平易的文风深深打动,不禁拍手称赞,逢人便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选拔在高第。
登第名单和刘几的文章公布后,原先中选呼声最高的几乎全部落榜,而中第的都是如苏轼、苏辙兄弟这样的无名之辈。
顿时,社会舆论哗然,风波骤起。
写作“太学体”的落第举子受到了讽刺和打击,恼羞成怒,把矛头一齐指向欧阳修。
欧阳修一次上朝,途中竟遭到他们的围攻和辱骂。
还有人撰写《祭欧阳修文》,极尽侮辱、漫骂之能事,还把文章扔进欧阳修的住宅,诅咒他早死。
可欧阳修并没有被侮辱、漫骂所吓倒,仍坚持打击文坛险怪文风,终于使“太学体”销声匿迹,一代平易文风逐渐形成。
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篇1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
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
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
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在母亲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欧阳修勤奋好学,叔叔给他留下的书籍很快便读完。
欧阳修整肃文风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永固子,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
他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历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在政治上,欧阳修主张“清议”、“旌表”,提倡以文治国,坚持礼教,反对庸俗之风。
在文学上,他主张肃文风,反对奢侈浮华的文风,提倡严谨简练的文风,被后人称为“欧体”。
他的《新定文选》、《文赋》、《文镜秘府》等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整肃文风,主要是针对当时文风的一些弊端进行规范和改善。
北宋时期,文风日趋奢侈浮华,诗文中充满了词藻华丽、辞藻丰富的修辞手法,内容多为歌颂权贵和追求享乐。
而欧阳修提倡的肃文风则是要求文风严谨简练,内容真实,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注重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以及真诚、朴素、恬淡的风格。
这种文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推崇为经典。
在诗歌方面,欧阳修主张诗歌要真挚、朴素,以情感为主,不追求华丽的辞藻。
他认为,诗歌要有情有境,真实表达内心的感情和情感。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哲思和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期待,内容质朴真实,感情真挚动人。
在散文方面,欧阳修主张散文要简练、深刻,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而要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
他提倡通过散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呼吁社会风气的改善与道德伦理的弘扬。
他的散文作品以“气实明切,直己见人”为宗旨,以“言之有物,意不虚发”为准则,深受后人的赞誉。
在对话文学的发展和规范方面,欧阳修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的主张。
他主张对话文学要反映生活,贴近生活,写实、细腻、深刻,要求对话内容和人物形象要真实、深刻,不追求虚幻浮夸的情节和人物,不涉及罗曼蒂克的情感,要求对话内容要符合逻辑、合情合理,不能言之无物,不做空洞的谈天论地。
欧阳修整肃文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增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深度和内涵,让文学作品更加接近生活,更加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名人故事——醉翁欧阳修欧阳修的父亲早逝,家庭贫困,母亲教年少的儿子学问时,没有纸笔,就用芦荻为笔,在沙地上画出字来教授给他。
母亲曾经对他讲述其先父的事迹:“你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一个小官吏,夜间在烛下看案卷,屡屡掩卷叹息。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个死刑犯,我想替他求生而不可得。
做官,就是为他人求生路的。
”不到20岁的欧阳修首次在湖北随州应举就失败。
韩愈古文是他向往的境界。
但当时的“高考要求”又是什么呢?他周围的同学津津乐道的,不是西昆体诗就是杨刘时文。
所谓西昆体诗,是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的,无病呻吟,雕章琢句,缺乏思想内容。
又过了两年,欧阳修再次应举,仍未得中。
两度落第,使他不免沮丧,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西昆体诗和“时文”上来。
21岁的欧阳修以自己新写的《上胥学士偃启》为贽,去拜会汉阳军长官胥偃,这篇并不高明的“时文”让胥偃“一见而奇之”,不久后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欧阳修随未来岳父来到京师汴梁。
在开封三试第一,荣选为进士,被特授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忘不了这人生极荣耀的一刻,欧阳修等从崇政殿出东华门,前有引导,后有侍从,在东京街头傲然走过。
欧阳修23岁就步入了帝国的最高人才层,看来官运来了。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五月,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为革除弊端,上章批评时政,指陈时弊,惹恼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
吕夷简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因此被贬饶州。
肩负言谏之责的高若讷不仅不伸张正义,反而肆意诋毁范仲淹的人格。
欧阳修气愤不过,写了一封信给高若讷,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得出结论:“足下非君子也。
”因为这封意气用事的信函,欧阳修被贬为湖北夷陵县令。
醉翁欧阳修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里,没有什么书籍可供他消遣,他便取出旧案卷反复阅读,看到其中冤假错案不可胜数,于是欧阳修发誓,即使是当个县令小官,对待政务也绝不敢有丝毫的倦怠、半点的疏忽。
之后,欧阳修在各地辗转做地方官多年,每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深受百姓拥戴的政绩。
欧阳修虚心求教,文风严谨,画获教子传佳话三则故事
的启示
一则启示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的老师。
不以不懂为耻,不耻下问,是一个人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都能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我们又有什么不可。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
不耻下问,能让我们从无知变成有知,从有知变得博学。
不论是不懂装懂,还是耻于下问,都是虚荣心在作怪,绝对要不得。
不懂不问,便永远不会懂。
二则启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他每写完一篇文章,常贴在卧室里反复修改,直到称心如意为止。
晚年的欧阳修写文作诗更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有时忙得废寝忘食。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思想,从而是自己成为越来越好的人。
三责启示
从“画荻教子”故事可以看出来,面对家庭贫困,郑氏没有抱怨,没有埋怨,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唠唠叨叨,而是教育欧阳修一起做家务劳动,一起引领孩子学习。
以伟大的母爱为孩子支撑起一个艰苦奋斗、刻苦学习、贡献社会的家庭教育氛围;而且用欧阳观的清正廉洁的品德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走正道,做好人,不贪财,不贪恋物质享
受,要立志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事,从这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对待困难,不折不挠、刻苦学习、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价值思想。
历史名人故事关于欧阳修历史名人故事(一)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
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
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
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
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历史名人故事(二)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意思是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扩展资料: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
在诗文改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是英勇无畏的旗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闯将。
他们分别团结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携手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
嘉祐二年礼部试,欧阳修彗眼识苏文,提拔为进士第二名,虽引起一场风波,亦令科场风气大变。
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
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
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
”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
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
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
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
”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
”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
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
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
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
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
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欧阳修改革文风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唯一的任务只是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幼小的欧阳修在祖母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后来,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得韩愈的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同。
他就认真研究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
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会考,连考三场都得了头名。
欧阳修20多岁的时候,已经在文坛上很有声誉了。
欧阳修的诗、词、散文和政论文都很有名,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并且能行之于身。
在此基础上,他反对那些高谈阔论而没有实际内容的文章,认为那种文章对时政于事无补。
正因如此,欧阳修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政论文,体现了他的政治伦理观念和文学主张,因为这些文章针对实际有感而发,写得婉转流畅、丰满生动、说理透彻,让人读来正气凛然,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都是名篇。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写景状物,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
虽然他的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
三一文库()〔欧阳修的历史典故〕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下欧阳修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欧阳修的历史典故范仲淹推行新政的时候,有些反对新政的人诬陷范仲淹和赞成新政的人是“朋党”,滥用职权。
当时,谏官欧阳修也赞助新政,特地写了一篇《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
后来,范仲淹被贬官,欧阳修受到牵连,也被贬官到外地去了。
欧阳修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泥土地上划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识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专心,不少书读过就能背诵。
家里的书不多,很快读完了,他就向邻居借书。
遇到重要的书,他还亲手抄写一部。
由于母亲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在少年时代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京城去参加进士考试,获得第一名,被派往西京(今河南洛阳)做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当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僚。
钱惟演是当时有名的文人。
他手下的许多幕僚大都很会写文章。
有一次,钱惟演在西京修建了一所驿舍,叫尹师鲁、谢希深和欧阳修三个幕僚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
三个人把文章写好了,拿出来互相观看,谢希深的文章七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只有尹师鲁的文章三百多字。
尹师鲁的文章短小,文字却十分精炼,叙事清晰,而且结构严谨。
欧阳修看了,很是钦佩,就带了酒去拜访他,向他讨教。
两人讨论文章的写法,整整一夜没有睡。
欧阳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点,就认认真真地重写了一篇。
重写的文章比尹师鲁的还要少二十几个字,内容却更加完整。
欧阳修的小故事关于欧阳修的小故事(通用12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欧阳修的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欧阳修的小故事篇1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
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问:“城下何人?为何现在进城?”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
”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很有点口才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欧阳修答道:“遵命。
”老兵念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便接上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
”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
”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
讲到这里,也许少年朋友们会问:“对联讲究的是字数相等,既然上联十一个字,下联怎么是十六个字呢?”其实,这幅对联是: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欧阳修的小故事篇2寒假里偶尔读到一篇《欧阳修的故事》,深有感触。
故事主要内容讲的是:有个人爱写诗,有一次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他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远一枯树,两个树枝桠。
”显然,这两句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
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这个人听了也就绞尽脑汁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道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主雪作花。
关于欧阳修的小故事其一、虚心求教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其二、行文求简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其三、文风严谨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
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
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欧阳修整肃文风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爱晚居士,被誉为“欧苏”,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在文学上的影响和贡献都是非常深远的,而他的整肃文风更加是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誉。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欧阳修整肃文风的相关内容。
欧阳修的整肃文风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中。
他提倡文风素净,充满了对古典文学及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借鉴。
在他的著作《醉翁谈录》中,他提出了“尊古则知养”、“流教则知温”等观点,表明了对古代文学的推崇和对当时文风的批评。
他主张要以古人之风,来浇灌自己的文学创作,使文风更加清丽、严谨、朴实,这种整肃文风的追求延续至今,影响深远。
欧阳修在文学批评上,也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了严肃的整顿。
他颇有批评家之风,他认为当时的文风过于浮华,雕饰过多,不够朴实和严谨,因而提出了整肃文风的观点。
他在文学批评中提倡要“风骚洒脱,然无浮词,无掩饰痞肆之风”,他认为文学应该是朴实凝重、端庄清丽的,而不应该过于雕饰和虚华。
这种整肃文风的追求,体现了对文学的高度要求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成为了后世文学家学习的榜样。
除了文学批评,欧阳修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注重整肃文风的追求。
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修辞素净、文字朴实为特点,以古典文学为借鉴,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佳作。
比如其词作《浣溪沙》,《秋浦歌》,《西江月》,《采桑子》等,都是以古典文学为蓝本,内容严谨朴实,语言简练流畅,体现了整肃文风的追求。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榜样。
欧阳修还致力于整肃文风的文学理论研究。
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以古为鉴,乃知养正”,“政化者立文风”,“必于古通今,通今通古”,“求谐趣,养正风”,等一系列著名的文学理论,一方面深刻地阐述了整肃文风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后人在文学理论研究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他对整肃文风的不懈追求和深刻领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欧阳修整肃文风欧阳修,宋代文学家、文化名流。
他的名字至今仍然被历史上的人们津津乐道,因为他为宋代文学及语言、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欧阳修曾经在宋代文化的中心地带,长期从事文艺创作,主要从事的是诗歌、小说及随笔的创作。
但是,不同于其他几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长期以来一直强调严肃文风的重要性,并努力提升字句的精准度,使得文学风格更加高雅端庄。
他的严肃文风也成为之后的文学家们所倚仗学习的对象。
在欧阳修的文学理论里,他命名了一种“平肆”文风,其中,平就是指文风平淡,不仅要在词汇上力求简明,而且还必须注意到文本的布局和排版。
而肆则指在文本上使用一些制约技巧,以便使得文本的精确度更高。
欧阳修认为这两种文风的结合能够产生最优秀的文本效果。
他的思想表明,他高度认识到,语言的准确性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理解文本,这也是一种表达文学家思想的方式。
以《醉翁亭记》为例,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一位昏庸的官员如何在一次宴会上羞辱他的朋友,从而开阔了人们的 horizons about 人性。
欧阳修在文章中使用了一种高度精确的语言,用各种具体的细节描述了事件经过。
他强调事实,而不是自己的情感,通过写出细节和事件,使读者更多地理解事件的全貌,并为官员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
这些技巧,不仅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展示了欧阳修强大的写作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控力。
在欧阳修的文字里,他注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始终坚持精准表达的原因。
他倡导要复兴古文字义,在许多作品中注重强调文字本义的恢复,并将一些难懂的文字翻译成易懂的汉语。
因此,欧阳修不仅仅是自己鸿鹄意气的代表,更是整个汉族文化的象征,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
我们可以通过欧阳修的作品和思想了解到,严肃的文风和精准的用语,在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恰如欧阳修所说,“以真、以良,以恺、以谴”,这些必要的品质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欧阳修刚正不阿的事例话说北宋年间,有个大文豪名叫欧阳修,此人不仅文章写得好,人品也是杠杠的,刚正不阿,是个响当当的汉子。
那时候,官场风气不太好,很多人喜欢搞小圈子,拉帮结派。
可欧阳修呢,偏偏不吃这一套。
1.1 有一次,朝廷里有个大官,想拉拢欧阳修,给他送了好多好东西,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应有尽有。
欧阳修一看,眉头一皱,说:“哎呀,你这是干啥呢?我欧阳修可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
”1.2 他把礼物统统退了回去,还写了一封信,大意就是:咱为官一任,就得清清白白,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丢了原则和底线。
这事儿传出去后,大家都对欧阳修竖起了大拇指,说他真是个硬骨头。
欧阳修不仅对自己要求严,对身边的人也是一样。
2.1 他有个好朋友,叫范仲淹,也是个正直的人。
范仲淹因为上书言事,得罪了权贵,被贬到了外地。
欧阳修知道了,二话不说,也跟着上书,为范仲淹说话。
他说:“范仲淹是个忠臣,他说的话都是为朝廷好,你们怎么能这么对他呢?”2.2 这下子,可把那些权贵们惹毛了,他们也想找欧阳修的茬儿。
可欧阳修呢,根本就不怕,他说:“身正不怕影子斜,我欧阳修行的正坐得端,你们能把我怎么样?”2.3 后来,欧阳修还当上了大官,掌管了朝廷的考试。
他更是严格把关,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作弊的人。
他说:“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大事,怎么能让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混进来呢?”欧阳修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正气歌。
3.1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人品更是没得说。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君子。
3.2 有人说,欧阳修是个书呆子,不懂得变通。
可欧阳修听了,只是笑笑,说:“变通?变通也要有底线,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就忘了国家大义。
”如今,欧阳修已经离我们远去很久了,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却像一盏明灯,一直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学习欧阳修那种刚正不阿、坚守原则的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欧阳修严谨认真的故事介绍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有很多,那你知道欧阳修严谨认真的故事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欧阳修严谨认真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欧阳修严谨认真的故事欧阳修,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豪,生性喜欢喝酒,因此自号醉翁。
他的表字是永叔,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文章登北宋文坛巅峰。
他为人正直,学生众多,其中不乏王安石这种文坛政坛都非常了得的人。
鉴于他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上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不少,其中还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比较多,也比较出名。
有故事说他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
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
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
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
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
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
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欧阳修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体现出的他的性情,也可以反映出欧阳修对文学的态度,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求教,写作上严谨认真,积极向上。
欧阳修范仲淹的故事欧阳修参与范仲淹变法,受到牵连,被贬成为县令,在此期间广游名山,写下不少文章,也是北宋文学史上最早开创新一代文风的领袖,他所作散文语言简洁凝练,却又不失风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此基础上革新,新的一种散文体应运而生。
后人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成就不仅仅在文学上,他通晓史书,主持修撰《新唐书》,欧阳修用易懂的词语,一改当时宋代文坛生僻难懂,空话满篇的文风,使得大家都能读懂这本书;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招考了苏轼兄弟,曾巩等人,对北宋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读欧阳修虚心求教、欧阳修文风严谨和画荻教子传佳话的启示示欧阳修出生在一个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名叫欧阳观,是一个小吏。
父亲在欧阳修四岁时离开了人世,于是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一肩挑起了这个家庭。
为生计故,母亲不得不带着刚四岁的欧阳修从庐陵辗转到随州,以期在随州的欧阳修的叔父能够给予一些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贫寒,只读过几天书,略识得几个字,但却是一位能够吃苦耐劳,有坚韧的毅力以及远见卓识的妇女。
在欧阳修年幼之时,郑氏常常给他讲一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讲完一个故事,她都会作一下总结,让欧阳修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她教导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要有见地,有想法,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等欧阳修年纪稍大之后,快要到了上学的年龄,郑氏就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并一心想让孩子读书,但是家徒四壁,无钱买纸笔,因此郑氏为此一筹莫展。
有一次她在屋子前面的池塘边徘徊,看到池塘上长满了荻草,忽然灵机一动,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正合适吗?于是她以荻草秆为笔,铺沙为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在母亲的精心指导下,欧阳修在地上一丝不苟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直到字迹工整为止。
后来这个故事被人称做“画荻教子”,用来赞美欧阳修的母亲,并传为千古佳话。
经过母亲苦心孤诣的教育,欧阳修很快就喜欢上了诗书。
每天不停地读写,就这样,胸中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过目成诵。
后来,在他母亲的帮助下,加上他天生勤奋,勤学好问,欧阳修最终成了一代大家,在他出仕以后,仍不忘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时刻记挂着为了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
仁宗皇祐四年,欧阳修的母亲病逝于南京,享年72岁,欧阳修万分悲痛地将母亲的遗体护送至故乡安葬。
为了缅怀母亲,他写下《泷冈阡表》,字字锥心泣血,无不透出对母亲的绵绵深情。
我国古代有很多言传身教的例子。
“岳母刺字”、“曾子杀猪教子”都是很好的典范。
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如果你想要孩子具有优良的品质,那么你自己就要具备这种品质,然后用无形的力量去感染孩子。
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 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因他文章中诡谲险 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
欧阳修很讨厌这 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有 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意思是:天地初分时, 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
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 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
”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 你刷掉! 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 称作“红勒帛”, 批上“大纰缪” 三个字张榜公布。
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
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 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
欧阳修说:“清 除邪恶一定要彻底, 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 以便铲除文坛祸患。
” 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 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
”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 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
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 定为第一名。
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
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 几,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
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 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 、苏轼和苏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