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3.43 KB
- 文档页数:5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后的一点收获引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一本探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经典著作,作者列夫·苏霍姆林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这本书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亲身经历和观察,阐述了一些关于儿童教育和教育哲学的重要理念。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收获了许多有关教育的见解和体验,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和分享。
儿童是主体苏霍姆林斯基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中强调了一个主要观点:儿童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体。
他认为,传统教育往往忽视儿童的需求和利益,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纪律的执行。
相比之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将他们视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
这一观点对我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我可能更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意识到儿童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以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要符合儿童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相结合。
他强调了“游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游戏可以让儿童更好地学习、成长和发展。
他建议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设置学习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在过去,我可能过于关注课程和内容的安排,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然而,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开始意识到儿童的学习应该是有趣和具有参与性的。
只有在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激励和赞扬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中还强调了激励和赞扬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和赞美,以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他认为,通过正面的激励,儿童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力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一观点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我可能过于注重纪律和惩罚,而忽视了激励和赞美的重要性。
然而,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开始意识到激励和赞美是促进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第一章:引言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集结了他的一系列重要著作。
本次的读后感旨在对该选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选集的内容概述本章节将对《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的内容进行概述,包括选集的篇章组成和主要主题。
选集包含的著作涵盖了教育领域的多个方面,如教育哲学、教学方法、学生发展等,旨在向读者呈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
第三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本章节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
其中包括他对儿童发展的理解、教育的目标与方法论、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观点。
第四章:选集中的经典篇章分析本章节将挑选选集中的几篇经典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这些篇章的内容涉及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自主性、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等,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改革的独特见解。
第五章:对选集的总体评价本章节将对《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进行综合评价。
从思想深度、论述逻辑、实践指导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以较为客观的角度评价选集的贡献和局限性。
附件:本文档附带如下附件,供读者参考:-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的书籍封面- 选集相关的教育研究报告- 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访谈视频法律名词及注释:1. 文化大革命:指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场政治运动,于1966年至1976年期间进行。
其目标是清除一切被定义为资产阶级或偏向资产阶级的势力,导致了广泛的社会动荡和人员伤亡。
2. 教育改革:指对现有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行动。
教育改革的目的包括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一次全面阐述和梳理。
该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涉及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心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思考和贡献。
本人阅读了该书之后,对于人的心理和教育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该选集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本身具有学习的天赋和能力,教育者的贡献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和激发这种能力,而不是通过机械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让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实施教育。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让读者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文化心理学”这一概念,认
为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给人们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中还涉及到音乐、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分析,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对人的情感和意识觉醒的影响。
这些观点和理念对于文化及艺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位著名学者的思想和贡献,更可以从中获取到对于自身思维和行为的启示与认识,以及对于教育方法和文化艺术的深入理解。
因此,该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可以深入思考的有价值的教育书籍。
教师读书随笔《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我在看完朱永新教授写的《我的大学理想》与《我的阅读观》之后对教育这个神圣的词有了更多的渴望。
书中大量引用了乌申斯基、马卡连、昆体良、加德纳、孔子、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与学者的著作,使得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如此浅薄,没有体系。
因此我决定拜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在XX国庆8天长假里,我把自己锁在屋子里,过着“吃饭—看书—休息”加上晚上锻炼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也让我掀起了对于教育理解的那份狂热,还有一夜梦见苏老对教育的狂热所散出那灿烂光辉的光芒。
在这近4500页的长卷里,掩藏着苏霍姆林斯基倾注着所有的心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集体的方法》,《年轻的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论文集》。
我不想对每本书做总结,脑子里总是映着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需因素的系统性研究。
从学习认知、情感、信念、道德、性格、心理、学习、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角度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另外从集体责任感以及对家庭、社会、祖国的热爱等角度分析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情怀;从善与恶、勤与惰、孝与逆、善良与冷漠等角度分析如果让孩子拥有一种健康的处世态度;从阅读的影响、劳动的价值、思考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关键因素。
从教师能力培养、教学能力、学生沟通等角度分析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
“爱学生,了解学生,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最真诚的职业态度;尤其是《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与《公民的诞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热爱最真实的写照。
读这两本书也许是平淡无奇,但是那种对学生真诚的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育视为生命却在字里行间时刻体现。
《公民的诞生》详细论述了少年叛逆期的心理过程,以及如何培养少年在这阶段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2019-11-29导语:《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200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本书收录了作者一生的教育精华理论。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供您参阅。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1我在看完朱永新教授写的《我的大学理想》与《我的阅读观》之后对教育这个神圣的词有了更多的渴望。
书中大量引用了乌申斯基、马卡连、昆体良、加德纳、孔子、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与学者的著作,使得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如此浅薄,没有体系。
因此我决定拜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我把自己锁在屋子里,过着“吃饭―看书―休息”加上晚上锻炼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也让我掀起了对于教育理解的那份狂热,还有一夜梦见苏老对教育的狂热所散出那灿烂光辉的光芒。
在这近4500页的长卷里,掩藏着苏霍姆林斯基倾注着所有的心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集体的方法》,《年轻的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论文集》。
我不想对每本书做总结,脑子里总是映着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需因素的系统性研究。
从学习认知、情感、信念、道德、性格、心理、学习、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角度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另外从集体责任感以及对家庭、社会、祖国的热爱等角度分析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情怀;从善与恶、勤与惰、孝与逆、善良与冷漠等角度分析如果让孩子拥有一种健康的处世态度;从阅读的影响、劳动的价值、思考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关键因素。
从教师能力培养、教学能力、学生沟通等角度分析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
“爱学生,了解学生,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最真诚的职业态度;尤其是《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与《公民的诞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热爱最真实的写照。
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驻马店市第十二小李文1、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
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
教育启示: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
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想学生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1 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
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的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识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的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
教师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大全教师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大全教师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学会尊重:尊重是指人格上的平等。
或许在我之间有很多的区别,可是大家都是人的个体不会改变,因此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
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首先,幸福工作,须从认识自我开始。
认识自我是幸福的前奏。
很多人经常抱怨,抱怨自己的收入不高,抱怨领导不重视自己,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幸福。
并且,把所有的这些归咎于没有机遇,或是受了别人的排挤与暗算。
更有甚者,将这些归咎于父母的无能或自己的运气不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
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
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
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
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
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1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
怀着敬畏,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其中“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思考力。
教师备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目标知识(学科),有关学生的知识,学科教育知识。
这些都是由上而下的进行的。
而学生学习则是从个人经验、前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解答三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的。
教师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
这就引起师生对接矛盾。
因为学生是经由自主建构兴盛“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回家作业,测验考试等形式在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
教师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
教师用重复练习,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等形式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
所以教师要思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
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为本,不管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变革,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展开。
有一点应该铭记: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防患于未然,一以概之就是要会读书,有思考力。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2上个月,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
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
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1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
怀着敬畏,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其中“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思考力。
教师备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目标知识(学科),有关学生的知识,学科教育知识。
这些都是由上而下的进行的。
而学生学习则是从个人经验、前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解答三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的。
教师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
这就引起师生对接矛盾。
因为学生是经由自主建构兴盛“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回家作业,测验考试等形式在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
教师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
教师用重复练习,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等形式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
所以教师要思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
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为本,不管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变革,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展开。
有一点应该铭记: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防患于未然,一以概之就是要会读书,有思考力。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2上个月,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
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1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在我的书房里,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
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真理总是简单的。
我得到的第一个字是:实在。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
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买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教育家”显得那么无力与乏味。
说一句实话,我并不反对理论,但优秀的理论同样应该成为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
对于教育理论书刊的众多的优秀的论文,从来都是能带给我们美妙的启迪的,从来就是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的——我觉得阅读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精神发展相联系的话,阅读便会成为一件苦差使。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我在看完朱永新教授写的《我的大学理想》与《我的阅读观》之后对教育这个神圣的词有了更多的渴望。
书中大量引用了乌申斯基、马卡连、昆体良、加德纳、孔子、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与学者的著作,使得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如此浅薄,没有体系。
因此我决定拜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我把自己锁在屋子里,过着“吃饭—看书—休息”加上晚上锻炼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也让我掀起了对于教育理解的那份狂热,还有一夜梦见苏老对教育的狂热所散出那灿烂光辉的光芒。
在这近4500页的长卷里,掩藏着苏霍姆林斯基倾注着所有的心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集体的方法》,《年轻的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论文集》。
我不想对每本书做总结,脑子里总是映着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需因素的系统性研究。
从学习认知、情感、信念、道德、性格、心理、学习、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角度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另外从集体责任感以及对家庭、社会、祖国的热爱等角度分析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情怀;从善与恶、勤与惰、孝与逆、善良与冷漠等角度分析如果让孩子拥有一种健康的处世态度;从阅读的影响、劳动的价值、思考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关键因素。
从教师能力培养、教学能力、学生沟通等角度分析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
“爱学生,了解学生,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最真诚的职业态度;尤其是《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与《公民的诞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热爱最真实的写照。
读这两本书也许是平淡无奇,但是那种对学生真诚的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育视为生命却在字里行间时刻体现。
《公民的诞生》详细论述了少年叛逆期的心理过程,以及如何培养少年在这阶段的成长。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堪称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我想我定会重读这三本著作。
其中《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经典中的经典,成为教师行业的标杆,我在图书馆能看到国内很多类似的书籍,比如《给老师……建议》,以传承这一经典。
这三本书把教师推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扇崇高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劳动、阅读、思考三者的作用,他详细的论述了劳动、阅读、思考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地位。
“劳动,是培养良心的重要源泉”、“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思考,不要死背”。
他的名言能唤起一位老师激荡的心,《帕夫雷什中学》是他35年工作浓重的缩影。
他曾了解全校XX个学生中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与学习状态;他坚持每天听课,如果有一天不听课,一定会在下一周补回来;他和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藏书有1。
95万册;他建立了“思考之室”;他拒绝了高官厚禄,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了35年,并担任22年的校长;他深入研究过178位称为“难教”的学生的曲折的学习成长历程……他认为,教育最高的境界是自我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是教育最崇高的任务;教育最佳的方式是让学生感觉不到教育与训话的同时能收获良多,并引起学生的思考;教育最好的结果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特长并不断积累自己的信心与能力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教育学校的领导,他认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这句话成为教育职业的至理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实践的科学,在其著作中无处不体现着这一点。
劳动的力量如此之大,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
他用无数实例说明了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心灵的科学。
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灵,就不能了解学生,就无法教会学生,也就没有教育。
因此,教师,必须情感细腻、见多识广、语言能力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任何教师,首先也必须是语文教师”,他非常强调语言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唯物、辩证的科学。
他反对古板、陈旧与没有变化的教育观。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法,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师”,他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对刻板、单一的教学。
“没有恶,也就没有善的存在”,因此培养善良,就必须知道和了解恶的存在。
“懒惰,是一切罪过之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回归人本性的科学。
他不断探索儿童成长最本源的认知规律,并努力使用符合这种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去实施教育,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这篇优秀的博士论文中对人科学的成长做了详细的论述。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发展的科学。
他的光辉教育思想没有也不会停止,他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它在卫国战争中重伤住院4个月被问到工作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回学校”。
他的生命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的发展。
人的一生,精力总是有限的,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来得及对于成长心理做系统研究,限于当时的道德水平与社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论述已经达到当时至高的境界了。
因此后世会不断的进行继承与发展。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
在此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下面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
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爱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
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的没劲,教师也感觉讲得没意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除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外,不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以至于孩子们有的听不进,有的听不懂,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
教师的这种淡而无味的课堂教学,对教材钻研不精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
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兴奋得起来?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
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它让我谨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努力改进并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搭建发挥发展才能的平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
怀着敬畏,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其中“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思考力。
教师备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目标知识(学科),有关学生的知识,学科教育知识。
这些都是由上而下的进行的。
而学生学习则是从个人经验、前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解答三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的。
教师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
这就引起师生对接矛盾。
因为学生是经由自主建构兴盛“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回家作业,测验考试等形式在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
教师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
教师用重复练习,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等形式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
所以教师要思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
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为本,不管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变革,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展开。
有一点应该铭记: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防患于未然,一以概之就是要会读书,有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