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事稼穑已多年
- 格式:doc
- 大小:6.37 KB
- 文档页数:3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原文翻译及赏析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翻译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
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
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
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
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在昔:过去,往日。
与下句“当年”义同。
南亩:指农田。
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
既有人:指颜回。
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
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
兴:始,作。
夙晨:早晨。
夙:早。
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
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
启涂:启程,出发。
涂通“途”。
缅:遥远的样子。
伶风:小风,和风。
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
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
植:同“置”,放置。
杖:木杖。
悠然:闲适的样子。
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即理:就这种事理。
指隐而耕。
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
这里指孔子和子路。
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
讵(jǜ巨):岂。
浅:浅陋,低劣。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导语】寓⾔的篇幅短⼩,其⽬的是寓事说理。
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的未来。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寓⾔故事⽂字版【5篇】。
欢迎阅读参考!1.古代寓⾔故事⽂字版 尹绰和赦(she)厥同在赵简⼦⼿下做官,赦厥为⼈圆滑,会见风使舵,看主⼈的脸⾊⾏事,从来不说让主⼦不⾼兴的话。
尹绰就不是这样,他性格率直,对主⼦忠⼼耿耿尽职尽责。
⼀次赵简⼦带尹绰、赦厥及其他随从外出打猎,⼀只灰⾊的⼤野兔窜出来,赵简⼦命随从全部出动,策马追捕野兔⼦,谁抓到野兔谁受上奖。
众随从奋⼒追捕野兔,结果踩坏了⼀⼤⽚庄稼。
野兔⼦抓到了,赵简⼦⼗分⾼兴,对抓到野兔的随从⼤加奖励。
尹绰表⽰反对,批评赵简⼦的做法不妥。
赵简⼦不⾼兴地说:“这个随从听从命令,动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办事,我为什么不能奖励他呢?”尹绰说:“他只知道讨好您⽽不顾⽼百姓种的庄稼,这种⼈不值得奖励。
当然,错误的根源应该是在您的⾝上,您不提出那样的要求,他也不会那样去做。
”赵简⼦⼼⾥闷闷不乐。
⼜⼀次,赵简⼦因头天晚上饮酒过多,醉卧不起,直到第⼆天已近晌午,仍在醉梦中。
这时,楚国⼀位贤⼈应赵简⼦3⽉前的邀请前来求见,赦厥接待了那位贤⼈。
为了不打扰赵简⼦睡觉,赦厥婉⾔推辞了那位楚国⼈的求见,结果使那位贤⼈扫兴⽽去。
赵简⼦直睡到黄昏才醒来,赦厥除了关⼼赵简⼦是否睡得⾹甜外,对来⼈求见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句。
赵简⼦常对⼿下⼈说:“赦厥真是我的好助⼿,他真⼼爱护我,从不肯在别⼈⾯前批评我的过错,深怕伤害了我。
可是尹绰就不是这样,他对我的⼀点缺点都毫不放过,哪怕是当着许多⼈的⾯也对我吹⽑求疵,⼀点也不顾及我的⾯⼦。
” 尹绰听到这些话后,依然不放过赵简⼦。
他⼜跑去找赵简⼦,他对赵简⼦说:“您的话错了!作为⾂下,就应帮助完善您的谋略和您的为⼈。
赦厥从不批评您,他从不留⼼您的过错,更不会教您改错。
我呢,总是注意您的处世为⼈及⼀举⼀动,凡有不检点或不妥之处,我都要给您指出来,好让您及时纠正,这样我才算尽到了⾂⼦的职责。
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卜算子·漫兴》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表现了作者语言艺术的功力。
小编整理了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卜算子·漫兴》原文: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卜算子·漫兴》翻译:千古扬名的李将军,能够在战斗中夺得匈奴的战马。
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这多么不像话!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
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
《卜算子·漫兴》赏析: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
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
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
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
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
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犹胜。
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
作者从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
一年级寓言故事简单_经典寓言故事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能够培养智障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品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一年级寓言故事简单,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寓言故事1秀才的“大志”两个穷酸秀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事稼穑(se),不学无术,一天到晚装模作样,摇头晃脑,自作清高。
衣服又旧又破,常常连肚子都填不饱,可他们依旧鄙视劳动。
一个炎炎的夏日,这两个秀才聚到一起了。
他们走到村边,坐在一个大树墩上,一人拿着一把破旧的大蒲扇,不停地摇着扇,驱赶着蚊虫。
他们看着农人正在地头辛苦地干活,颗颗汗珠滴在土地上,两秀才大发感叹。
一个秀才说:“他们真苦啊!这么勤巴苦做的,落得个什么呢?我这一辈子虽说也穷酸,可是我只要吃饱了饭、睡足了觉也就行了。
我最讨厌的就是像他们这样下地去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太胸无大志了。
将来有朝一日我得志了,我就一定先把肚子填得饱饱的,吃饱了再睡;睡足以后再起来吃,那该是多有福气呀!有了这样的福气,就算是实现了我的大志了。
老兄,你说不是这样吗?”另一个秀才不同意前一个秀才说的话。
这个秀才说:“哎呀老兄,我和你可不一样啊。
我的原则是吃饱了还要再吃,哪来的工夫去睡大觉呢?我要不停地吃,这才是享受人世间最大的乐趣。
依我看,这才是我的大志!”两个人喋喋不休地谈着他们的“大志”,原来只不过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所以到头来也只不过是画饼充饥。
两秀才的“大志”,实在是可悲又可鄙,这种寄生虫的狭隘自私,只能遗人笑柄。
一年级寓言故事2瓦瓮与美梦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地方,有一个读书人。
这个人有些文化,但学问并不高,而且他什么也不会干,靠着祖上留下的一点微薄的家产,整天好吃懒做,异想天开。
最后,这个读书人坐吃山空,他身边仅剩下一只瓦瓮了。
尽管这样,他依然每天幻想,把瓦瓮当作宝贝,白天把瓮藏起来,晚上拿出来,抱在手上不肯放手,唯恐有人来抢去了似的。
一个晚上,窗外北风呼啸,摇得门窗“吱吱”直响,天气非常寒冷。
名人名言读书短句1、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王安石2、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王永彬3、读书对于智慧,就像是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4、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泰戈尔5、有时候读书就是一种精妙地躲避思索的方法。
——赫尔普斯6、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
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史美尔斯7、读书就是最出色的自学。
跟随了不起人物的思想,就是最富于趣味的一门科学。
——普希金8、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9、书籍并使我们沦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10、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尔基11、读书而无法运用,则所读的书等同于废纸。
——华盛顿12、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时间过得越长,情谊也就越深厚。
——臧克家13、书籍就是朋友,虽然没热情,但是非常钟爱。
——雨果14、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15、读书并使人扩充、探讨并使人机智,作文并使人精确。
——培根16、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17、读书时必须深思多问。
所读而不敢,就可能将人云亦云,变成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荣获甚微。
——王梓坤18、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鲁迅19、读书不要积少成多,而是必须多提思索,这样的读书并使我得益不少。
——卢梭20、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2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22、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夸美纽斯23、钟爱读书,就等同于把生活中孤独无趣的时光改成非常大享用的时刻。
——孟德斯鸠24、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朱用纯25、三更灯火五更鹤,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无人知晓勤学晚,白发方悔读书晚。
——颜真卿2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稼穑格论稼穑格本⽂来⾃<渔樵命稿>歌诀:戊⼰⽣居四季中,⾠戌丑未要全逢;喜逢财地嫌官杀,运到东⽅定有凶。
戊⼰重逢杂⽓天,⼟多只论⼟居全。
财星得遇堪为福,官杀如临有祸连。
⽉中藏⿁最可怕,⽣时带财也是煞;运到⽔⽊透⼲头,刑伤破败说哪家。
⾠戌丑未顺⾏排,⽂韬武略帝王才;局中若见庚⾟⾦,⽩屋公卿富贵来。
释义:稼穑格即戊⼰⼟⽇主⽣在四季⽉,四柱要⾠戌丑未全,忌见官杀星,喜⾦⽔⽕。
⼟成局不宜⽊克,局中见⽊必有伤残,运⼊⽊家必然伤亡。
局不透⽔坐⾠丑,不要见丙丁⽕,见则多迟钝,或多得⽓⾎上疾病。
稼穑格最喜⽉令透庚⾟,他⼲不见甲⼄丙丁最⾼强。
⽇⽀⾠丑不怕⽕运,⽇⽀未戌最喜⽔运,但不宜壬癸透天⼲,透则要庚⾟相见回护,否则克妻伤夫破耗多端,严重者死于⾮难。
总之,稼穑偏枯格,很少成⼤器,不愚笨则伤残。
⼟为⼋⽅之中⼼,也为转⾓之四季,有培育之德养育之恩。
⼊此格者,主诚信有余,圆滑不够,厚重端庄,富贵享名。
例《滴天髓》⼀命造:伤官伤官⽇元正财乾造:⾟丑⾟丑戊戌癸丑胎元壬⾠⽴命巳宫贵⼈贵⼈华盖财库空亡空亡五⾏:6⾦,4⼟,4⽔,⽆⽊,⽆⽕;纳⾳:3⼟,1⽊。
⼤运:------庚⼦,-------⼰亥,------戊戌,------丁⾣,------丙申,-------⼄未,------甲午。
此造⽇主旺,⽐劫多,年⽉伤官并透通根,丑为湿⼟,能⽣⾦蓄⽔,戌为⽕库,⽇主临之,不致寒冻也,是以家业富厚。
更喜运⾛西⽅不悖,余虽断其多⼦,实不敢定其数⽬。
询之云,⾃⼗六岁⽣⼦,每年得⼀⼦,连⽣⼗六⼦,并⽆损伤。
此因命之美,印星不现,⾟⾦明润不杂,⽆⽊⽕之妙也。
例《滴天髓》⼀命造:劫财正印⽇元劫财乾造:⼰未丁丑戊⼦⼰未胎元戊⾠⽴命卯宫华盖六冲六合华盖财库桃花五⾏:5⼟,3⽕,2⽊,2⽔,1⾦;纳⾳:3⽕,1⽔。
⼤运:------丙⼦,------⼄亥,------甲戌,------癸⾣,------壬申,------⾟未,------庚午。
《田舍》原文及译文赏析《田舍》原文及译文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田舍》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田舍》原文及译文赏析篇1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翻译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
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
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
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
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在昔:过去,往日。
与下句“当年”义同。
南亩:指农田。
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
既有人:指颜回。
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
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
兴:始,作。
夙晨:早晨。
夙:早。
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
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
启涂:启程,出发。
涂通“途”。
缅:遥远的样子。
伶风:小风,和风。
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
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
植:同“置”,放置。
传世奇书《六事箴言》全文赏析《六事箴言》是清代文人叶玉屏所撰的一部汇集前贤先儒言论精华的语录体著作,收录了自秦汉到明清150多位人物的言论383条,分为持身、持家、居官、居乡、处事、处人六篇(六事)。
在甄选的150多位先贤中,既有朱熹、王守仁等一代鸿儒,又有诸葛亮、范仲淹、司马光这样的名臣,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六事箴言》言简意赅,至约至精,凝结着丰富的人生经验、精辟的哲理和深邃的思想。
它既是前人立身处世的经验总结,也是给后人的一份弥足珍贵的人生教科书。
《六事箴言》全文一、持身1. 颜之推曰:有学问者触地而安。
2. 孙思邈曰:胆欲大则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3. 林逋曰: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伤,忍无辱。
4. 心可逸,形不可不劳;道可乐,身不可不忧。
5. 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
6. 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7. 程母候夫人曰:人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
8. 张文节曰:人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9. 盛涛曰:士人夫行己,正如室女,当置身法度中,不得受人指点。
10. 程明道曰:治怒为难,治惧亦难。
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11. 富贵骄人,固不善,学问骄人害亦不细。
12.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13. 克勤小物最难。
14. 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
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15. 程伊川曰:只观发言之平易躁狂,便见德之厚薄,所养之深浅。
16. 邵康节曰:事须安义命,言必道心脾。
17. 司马温公曰: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侈丧身。
18. 吾生平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敝,以矫俗干名。
19. 吾无过人者,但生平所为,未有不敢对人言者耳。
刘元诚问尽心行己之要,公曰:“其诚乎”问行之何先,曰:“自不妄语始”。
20. 张无垢曰:仓猝中,患难中,处事不乱,未必才识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
不然胸中一乱,何以临事?古人平日欲熔养器局,正谓此也。
21. 胡文定曰:治心修身,以饮食男女为切要。
《诗经》之《豳风·七月》论文摘要:论文对《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一诗进行了着重研究,查阅了多部文献资料,简要综述了各部文献在《七月》的作者、内容、主旨、意义等方面的看法与观点。
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得出的结论为:《七月》是奴隶做的一首农事诗,“描写了从周代先人后稷、豳公(公刘)以来,奴隶社会生活的实景。
书写了农业奴隶们一年中的辛勤劳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压迫。
此诗不仅是杰出的文①学作品,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七月》作者主旨意义引言:这是西周奴隶做的一首农事诗。
是纯粹的典型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奴隶之歌。
它形象而具体地为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奴隶社会里现实生活和阶级对立的历史图景,是对于奴隶社会极不合理的、极不平等的剥削制度的深刻暴露。
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原诗:《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豕开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诗歌鉴赏】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益彰,失?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6)原文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6) 章寝不报。
节遂领尚书令。
四年,卒,赠车骑将军。
后瑀亦病卒,皆养子传国。
审忠字公诚,宦官诛后,辟公府。
【译文】曹节传,曹节字汉丰,南阳新野人。
他原来是魏郡人,家庭世代二千石。
顺帝初年,以西园骑升小黄门。
桓帝时,升中常侍,奉车都尉。
建宁元年(168),持节将中黄门虎贲羽林千人,北迎灵帝,陪灵帝的车辆入宫。
灵帝即位,因定策有功封长安乡侯、六百户。
这时,窦太后临朝掌权,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商议诛杀宦官,曹节与长乐五官史朱王禹、从官史共普、张亮、中黄门王尊、长乐谒者腾是等十七人,共同诈称皇帝的诏令以长乐食监王甫为黄门令,带兵杀了窦武、陈蕃等人,事已经载在《陈蕃》、《窦武》传。
曹节升长乐卫尉,封育阳侯,增邑三千户;王甫升中常侍,仍为黄门令;朱王禹封都乡侯,千五百户;共普、张亮等五人各三百户;其余十一人都为关内侯,岁食租二千斛。
先时朱王禹等人暗地里在明堂中祷告皇天说:窦氏无道,请皇天辅佐皇帝把他杀了,好事必成,天下得安宁。
窦武等被诛之后,诏令太官给报祠具,赐朱王禹钱五千万,其余的人各有多少差别,后来更封华容侯。
二年,曹节病得厉害,诏令为车骑将军。
没有多久,病好了,上印绶,罢,再为中常侍,位特进,秩中二千石,不久调大长秋。
熹平元年(172),窦太后逝世,不知是什么人在朱雀阙写着: 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人,没有说忠话的。
于是诏令司隶校尉刘猛逐一搜捕,十日一汇报。
刘猛认为诽书说的是直话,不肯急于捕捉,一个多月,主犯没有捉到。
刘猛获罪降职为谏议大夫,用御史中丞段..代替刘猛,于是四处搜捕,以及太学游生,逮捕千多人。
曹节等人怨恨刘猛,使段..用别的事奏刘猛,抵罪输左校劳改。
朝廷里的人多为他说话,乃免刑,再用公车征召他。
曹节就与王甫等诬奏桓帝的弟弟勃海王悝谋反,刘悝被诛杀。
因功封了十二人。
节约粮食小故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
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
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
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
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
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
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粮食的故事冯世瑜“民以食为天”,这话我深有感触。
小时候,在爷爷的怀里,就得知粮食对人的重要。
饭桌上,爷爷见我们兄妹拔饭丢了饭粒,他便心疼地一颗颗拣起往嘴里送,一边讲起他缺粮少米的那些日子:“我娃,爷像你们大时,你祖公哪养得活你爷,早就送到地主家放牛讨饭吃去啦!那时一斗米能买一大坝田呢!”往后,父亲的唠叨里依然还夹杂着一些共和国饥饿的历史,三年的自然灾害不知饿死了多少人,那险些饿死而又活过来的人们自是把粮食看得格外珍贵,对粮食自有一份特殊感情。
我能记起的只是大集体最后那年分粮的事了。
爹娘都是队上的好劳动力,共挣了400多个工分,一年下来也只分到1000多斤稻谷,这还是我家分到粮食最多的一年。
听娘讲,要是往年顶多只能分个800斤稻谷,不掺这就掺那,一年总没能吃上几顿白米饭。
康熙题《御制耕织图》诗康熙题《御制耕织图》诗《耕部诗》目次: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筛、簸扬、砻、入仓、祭神。
1、浸种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勾芒,再拜祈秋成。
暄和节候肇农功,自此勤劳处处同。
早辨东田穜稑种,褰裳涉水浸筠笼。
2、耕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
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赪。
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
永怀历山下,往事关圣情。
土膏初动正春晴,野老支筇早课耕。
辛苦田家惟穑事,陇边时听叱牛声。
3、耙耨雨笠冒宿雾,风簔拥春寒。
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
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
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
每当旰食念民依,南亩三时愿不违。
已见深耕还易耨,绿蓑青笠雨霏霏。
4、耖脱袴下田中,盎浆着塍尾。
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
迟迟春日斜,杳杳樵歌起。
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
东阡西陌水潺湲,扶耖泥涂未得闲。
为念饔飧由力作,敢辞竭蹶向田间。
5、碌碡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
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
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
渐暄牛已喘,长怀丙丞相。
老农力穑虑偏周,早夜扶犁未肯休。
更驾乌犍施碌碡,好教春水满平畴。
6、布秧旧谷发新颖,梅黄雨生肥。
下田初播殖,却行手奋挥。
明朝望平畴,绿针剌风漪。
审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
农家布种避春寒,甲坼初萌最可观。
自昔虞书传播谷,民间莫作等闲看。
7、初秧春工正当时,下种看期度。
乘闲携子游,策杖临堭路。
看水泛西湖,临风方日暮。
农家事可知,应费心无数。
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
最爱清和天气好,绿畴千顷露秧针。
8、淤荫杀草闻吴儿,洒灰传自祖。
田田皆沃壤,活活流膏乳。
塍头鸟啄泥,谷口鸠唤雨。
敢望稼如云,工夫盖如许。
从来土沃藉农勤,丰歉皆由用力分。
薙草洒灰滋地利,心期千亩稼如云。
9、拔秧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濯,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
曾⼏:他是陆游的⽼师,也是为政清廉的爱国诗⼈,作品⼊选教科书曾⼏:稻花应秀⾊,桐叶最佳⾳这标题是截取曾⼏的诗句⽽成,诗名为《苏秀道中》,我认为是曾⼏作为⼀位不事农桑的⼠⼤夫,对关⼼民众疾苦,以民众之喜⽽喜,以民众之忧⽽忧的最好诠释,如杜甫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般,充分展⽰了他是同杜甫⼀样,是⼀位有着爱国爱民之⼼, 体恤民艰的好官员。
与杜诗的忧愁的沉重相⽐,曾⼏的这⾸诗要轻快得多,其酣畅淋漓的喜⾬之情溢于⾔表;此诗前⾯有个⼩序,“苏秀道中,⾃七⽉⼆⼗五⽇夜⼤⾬三⽇,秋苗以苏,喜⽽有作。
”我们从这段话中能够体味出,他同⼴⼤农民群众的⼼情紧密相系,全诗如下:⼀⼣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稻花应秀⾊,五更桐叶最佳⾳;⽆⽥似我犹欣舞,何况⽥间望岁⼼。
“久旱逢⽢霖”,历来是国⼈的“四⼤喜”之⼀,久旱之际逢⾬,诗⼈不顾家中的床被淋湿,⽽喜⽥润溪涨,想着他⽇千⾥稻花⾹,那原本愁煞⼈的梧桐⾬也变得动听了起来,这对于⼀位不事稼穑的⼠⼤夫来说,与农民共同的喜悦之⼼充分地得以彰显。
曾⼏,字吉甫,⾃号茶⼭居⼠,祖籍赣州,后迁洛阳,历浙西提刑及秘书少监等职,官终礼部侍郎,82岁逝世,谥号⽂清,有《茶⼭集》传世。
他之所以号茶⼭居⼠,是因为他⼊仕后数年都从事茶盐管理,⾜迹遍及淮东、湖北,也许对这茶⼭有着独特的情结,如苏轼之黄州东坡⼀般,毕竟那煮井晒盐之处,不及茶⼭来得清爽。
宋代是最为重视出⾝的时代,⽽这曾⼏却是没有参加科举的,其中⾃是有原因,因为他兄长因公⽽亡,他得以恤恩⽽进,被授将仕郎,⼀个最低⼀级的⽂职闲官,这让曾⼏情何以堪。
作为⼤才的曾⼏来说,考个进⼠当然是相当容易的,因为他⼀家⽗兄数⼈进⼠多多,不过,既然已⼊仕,不考也罢,但有个响当当的出⾝是必须的,不然,靠荫恩当官,毕竟是有些被⼈瞧不起的。
于是,他参加了吏部的考试,成绩优等,被赐上舍出⾝,这个⽐进⼠不差了,随即擢国⼦正,相当于国⽴⼤学中的训导主任⼀般,⽽且还兼任钦慈皇后的后宅教授,要知道,这钦慈皇后陈⽒虽然不是皇帝正妻,出⽣也不⾼贵,但她的⼉⼦可是了得,那便是后来⼤名⿍⿍的宋徽宗赵佶。
农具诗话农具诗话【连载】 2007-09-28 19:07 | (分类:默认分类)⼀、犁犁,您是那样的古⽼⽽⼜年轻,远在神农时代,⼈类的祖先就结识了您的元祖“⽾”和“耜”,《易经. 系辞》中就有这样的话:“神农⽒作,斫⽊为耜,揉⽊为⽾;⽾耨之利,以教天下。
”到了春秋时代,您已成了当时最时髦的事物,就连孔⽼夫⼦的弟⼦也取名为“犁”、“耕”或“⽜”。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与完善,到了刘邦⼀统天下的时候,您已经⾛向了千家万户,成了最受⽼百姓欢迎的耕翻⼟地的主要农具。
万千年来⼤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您的⾝影,您为耕耘播种⽴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
⼈们喜欢您、⼈们敬仰您,许多⽂⽂雅⼠都把耕⽥看作趣事、乐事、⾼尚的事。
连历代皇帝也将亲⾃扶犁耕⽥作为祭祀农业的重要活动。
因此犁和犁耕也成了历代诗⼈的重要话题。
唐朝诗⼈钱起说:“沟塍花落尽,⽾耜度云回,谁道耦耕倦,更兼‘胜赏’摧。
”看!那来往于沃野⾥的耕犁(⽾耜),如耕云织绢,伴随着催耕鸟“胜赏”的鸣叫,繁重的劳作似乎也觉得不那么劳累了。
“稼穑尽民勤,耕垦穷地⼒……我志欲归⽥,兹器已先识。
”明朝⼤政治家王安⽯在作官时就学着⽤犁耕地,准备在他告⽼还乡后继续使⽤它。
就连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也津津乐道的为犁作歌:“宿⾬初过晓⽇晴,乌犍有⼒促春耕,⽥家⾟苦哪知倦,更听枝头布⾕声。
”“⼟膏初动正春晴,野⽼⽀筇早课耕,⾟苦⽥家惟穑事,陇边时听叱⽜声。
”然⽽,耕地毕竟⼗艰苦,诗⼈也常为农夫们的劳苦⽽叹怜。
唐朝诗⼈崔道融的《⽥上》诗写道:“⾬⾜⾼⽥⽩,披蓑夜半耕,⼈⽜⼒俱尽,东⽅殊未明。
”三更半夜农夫就要冒⾬耕⽥了,天还未晓已累得精疲⼒尽。
⽂武双全的南宋爱国诗⼈华岳的《⽥家》诗则说:“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犹恐催耕早,⾃扯蓬窗看晓星。
”善良的妻⼦已经为将去耕⽥的丈夫准备好了茶饭,⼜⼼疼的不想把疲惫的丈夫过早的叫醒……把这位“良⼈”的⽭盾⼼情刻画的维妙维肖。
唐朝诗⼈彦仁郁在《农家》诗中也写道:“夜半呼⼉趁晓耕,羸⽜⽆⼒渐艰⾏,时⼈不识农家苦,将谓⽥中⾕⾃⽣。
愧俸诗作者:朱美禄来源:《月读》2017年第07期因为学而优则仕,古代许多诗人通过科举成为了领着国家俸禄的官员。
“散员足庇身,薄俸可资家”,这份俸禄养活了诗人;“囊中贮余俸,园外买闲田”,这份俸禄还足够诗人求田问舍。
薪俸是个好东西,世人常常唯恐不多;但是也有脱下蓝衫换紫袍的诗人反躬自省,以诗歌表达了难能可贵的愧俸意识。
把愧俸意识表达得最充分的,当数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常因不事稼穑却坐拥俸禄而惭愧。
他在《观刈麦》一诗中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自惭不劳而获,心中的愧意竟日挥之不去。
他在《寒食》一诗中也道:“有官供俸禄,无事劳心力。
但恐优稳多,微躬消不得。
”俸禄优厚、为官清闲,白居易居然消受不了——这是愧意曲折隐晦的体现。
白居易在工作上也表达了愧俸意识。
“惆怅知贤不能荐,徒为出入蓬莱殿。
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这是白居易任左拾遗时写的诗,他希望积极上书言事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但因为种种原因,效果并不如意,因此他觉得愧对自己的薪俸。
五十七岁时,白居易升任刑部侍郎,在和元稹的诗中说:“因读管萧书,窃慕大有为。
及遭荣遇来,乃觉才力羸。
黄纸诏频草,朱轮车载脂。
妻孥及仆使,皆免寒与饥。
省躬私自愧,知我者微之。
”白居易自谓才能低下,因而愧对俸钱。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白居易自谦品德的折射,须知顾况曾称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由此可见其才能绝不容小觑。
另外,自然灾害不时发生,百姓生活困顿窘迫,也使得白居易产生了愧俸意识。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冬,连下了五天大雪,酷寒把竹柏都冻死了,许多村民衣不蔽体。
白居易虽然丁忧在家,仍然不忘心忧天下。
他在《村居苦寒》一诗中写道:“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乍一看,白居易对自己免于饥寒既庆幸又愧怍;在深层意蕴上,这首诗还有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情怀寓含其中。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多少有些心虚。
<诗经.伐檀>上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仔细算来,走过的三十几年里,真正谈得上稼穑的日子,屈指可数。
最早和农业有关的记忆,是初夏的清晨被大人从被窝里拎起,披件厚衣服,迷迷瞪瞪去村边看场。
[所谓看场,不过是夏秋季节,作物成熟从地里运到打谷场,在待晒或待脱粒的过程中,怕有牲畜糟踏,派个人看着。
一般看场的就老人或者孩子,我小时候常做这活儿]麦子黄熟时,正是枣核子天儿,两头尖儿。
中午热的短衫都出汗,早晨和傍晚却凉如中秋,需要加厚衣服。
一般是走到场里,天还未大亮。
有时还能看到远远的天边有几颗星星,像我一样睁着惺忪的眼睛。
四周寂静,偶有不知名的小虫,高吟低哦几声。
于是就裹裹外套,钻进窝棚的被子里,继续梦周公。
后来知道这样做很不安全,因为大人会不定时查岗。
等一车麦子从地里运来,大人会喊我帮着卸车,这时再不醒,挨批评是自然的事。
或者大人来喊我吃饭,见我睡在窝棚里,一顿说也是难免的。
几个回合下来,心眼儿就多起来,不敢再睡窝棚,就找一麦秸垛,缩进背风的一角,照样睡得香甜。
大人找来,就说赶鸡鸭去了,赶牛羊去了,这样逃过了好几次被批评的机会。
再后来大一点了,也拿小镰刀跟在大人们的后面去地里割麦。
奶奶说争秋夺麦,麦收季节,是龙口里夺粮,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割一棵是一棵。
最怕的是遇到沙土地,一割麦子,麦根就跟着带出来了.镰刀在这里无用武之地。
于是大家徒手拔麦子。
这段记忆很不美妙,因为麦子的杆儿是扎人的。
记得我的手就被扎的生疼,还曾经被勒出血来过。
拔下的麦子被运到场里,晚上还要铡麦根,在离麦根三分之一处铡断,麦根部分扔到场边,麦穗部分扔到场中央。
劳累了一天,晚上就又累又乏,实在不想再干。
可是不干不行,争秋夺麦啊,奶奶就哄我,说给我讲故事。
那是还没通电,就拎着家里的马灯。
满场里早就人声喧哗,灯光闪烁了。
邻里的婶子大娘们一边干活一边说笑,竟也觉有趣。
奶奶说:从前啊,有一个人.她的舅舅是个神仙,能掐会算.这年麦子刚黄梢儿,她就派孩子去舅舅家了。
回来后问孩子
舅老爷给吃的什么饭?
烙饼
熟不熟?
不熟,舅姥姥刚把饼放熬子上就拿下来了.舅老爷还说让我迁就着吃,说熟了就没我吃的了
她是聪明人,听完这话,马上就张罗着雇人割麦子,村里人都说她疯了。
等她家地里的麦子刚刚进家,一场冰雹就铺天盖地的下来了,那些刚好成熟的没来的及收割的别人的麦子都被砸在了地里.奶奶说,这是天上的龙和地上的人在夺粮食呢。
长大后才明白,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径75°。
从字
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麦收季节,在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因为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直接决定小麦最终产量。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多么娇贵的孩子,麦收时也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多么富裕的人家也拼死拼活的忙碌;明白了民工在麦收时那么急着回家过麦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啊.真的,人耽误地一时,地耽误人一季啊。
再后来就是拔草了。
确切地说是暑假里在地里拔草。
仲夏季节,雨热同期,庄稼憋了劲的疯长,野草更是疯狂.草在庄稼地里是夺水夺肥的,所以的拔掉,带回家喂牛,喂羊甚至喂猪.它们吃不完,还可以晒干,换钱.我家最早的北屋就是卖了干草一分一分攒起来的.奶奶说,一斤干草三分钱。
拔草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的野菜和野草。
什么花荠菜,青青菜,曲曲菜,酸拔了牙儿,附子苗,红波罗秧子;什么老草,狗尾巴草,趴谷墩.最喜欢拔的是狗尾巴草,这种草独根直长,幼苗像谷子幼苗,很容易拔起。
老草就不太容易拔起,它落地生根,拉拉扯扯,牵牵连连,往往一棵彻底拔下来就是一大拖拉,像极了现在的关系网。
而趴谷墩是最难拔的。
这种草根系发达,草叶却少。
留在地里影响太坏,拔下来用处却不大,因为根多叶少,牛羊也不喜欢吃。
当时民谣:乡下也有灵芝草,城里也有趴谷墩.说得就是这种草.现在想想,这草如果用来加固大坝,还是有用的。
就又想起一老话儿: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夏天,草们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往往是第一遍没拔完,第二茬又远看近却无了。
等终于把草慌彻底或者基本彻底治下去,庄稼也就成熟了,于是抢秋。
秋收的脚步相对麦收是和缓的,却也忙得脚不沾地.通常是上午刚收了东坡的豆子,下午就得去拾西坡的棉花.紧接着玉米该掰了,高粱红脸了,花生叶子快落光了。
好在人们都心理明白,这是的华北平原秋高气爽,天气稳定.俗话大尾巴秋,过秋拖拖拉拉两个月左右呢.等秋天的庄稼都收到仓里,麦种都播到地里,天气也日冷一日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正当时。
然后是飘着雪花的冬天,人们终于空闲了,终于空下心来做些与农事无关的事.就像一位织娘,织完一件礼服,现在开始装饰了.嫁姑娘,娶媳妇,请木匠,做家具,盖房子.就有老人在背风的墙下晒太阳了,小娃们也终于可以安心读书了。
其实客观的说,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能干什么呢?我所能作的不过就是看看场,抱抱麦根,捡捡落在地里的麦穗,拾拾棉花,拔拔草,抖抖刚刨出的花生,掰掰成熟的玉米。
真正的耕种是不会的。
整地,耘地,耙地,浇地这样的力气活和技术活,从来就没干过。
甚至好长时间都分不清楚什么是犁,什么是耙,什么是耧,什么是耢!
可是,我一直觉得我是农民。
我理解农民渴盼风调雨顺的心情,我知道他们的连阴天的担心和焦躁,我明白他们简单的愿望和快乐。
我喜欢他们善良的心地和质朴的品质。
在农村,斤斤计较是被人看不起的,常听他们不屑的议论“城里人真会算计,一分一毛也算得那么细,让他们毛儿八西的就高兴的什么似的。
切!”这八成是进城卖农产品的回来的感慨。
有时,他们也笑话某村的某人,这笑也都是善意的。
是平静日子里的调剂。
好象是上了初中,就不大干农活了。
那时住校,两周才回家一次。
读了高中更是一两个月一次回家。
脑子里整天想的是功课和高考,谁还有心思去看地里的庄稼。
终于考上大学又臭美起来,虚荣起来,觉得下地干活是没面子的事了。
工作了,一天一天,一年一年。
终于又怀想起曾经干农活时的美好时光。
是的,美好!美好到不去看别人脸色,不去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美好到见到野草就拔掉,不去想这草和别的草别的庄稼的关系,美好到可以干累了就坐下休息甚至躺下看天看云,而不会带病坚持工作就为了不值钱的几句虚伪的口头表扬。
真的,特别怀念儿时田地里干活时的美好。
所以容不得别人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看低。
经典的是高中历史老师反击他内弟的话:你们家上推三代也在城里吗?明朝时,你们家在哪?唐朝时呢?
呵呵,上溯到原始社会,人类的老祖宗还光着身子,蹲在树杈上呢。
如果他们有知,看到不肖子孙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看不起安身立命的农业,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你小子得瑟什么?你才喝了几天城里的自来水?”
是啊,再有钱你能吃钱?再有权你能啃官印?养活我们的还不是脚下的这片热土,这片旷野?古语云:无农不稳。
农业,无论何时都不能被忽视,不能被轻视。
所以我宁愿和电脑商成百成百的砍价,和房地产商成千成千的争论,却不愿意和街头农产品主人讨价还价。
因为他们很少欺诈,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朴实的颜色。
我是农民的孩子,这是我的造化和幸运。
我离开自己的根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不事稼穑,这让我缺营养让我惭愧。
嗯,我知道惭愧,说明我还有药可救。
我是故乡漂泊在外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