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15
均衡价格理论1. 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是一种用于分析市场供需关系的经济学理论。
它通过研究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以确定市场上的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市场上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均衡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市场价格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中的价格形成机制、供需关系以及市场调节机制等。
2. 基本原理均衡价格理论基于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即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市场上的价格。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描述市场上商品或服务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一般情况下,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即供给数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这是因为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往往随着供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生产者会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或服务。
2.2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市场上商品或服务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一般情况下,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需求数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这是因为随着价格的上升,消费者会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变得较少,从而导致需求数量减少。
2.3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即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交点对应的价格即为市场的均衡价格,交点对应的数量即为市场的均衡数量。
市场均衡价格的确定取决于供求关系的相对强度。
3. 均衡价格分析均衡价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分析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情况,来确定市场的均衡价格。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收集和整理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数据,包括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关参数。
•然后,绘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找到它们的交点,即市场的均衡点。
•最后,确定交点对应的价格和数量,即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通过均衡价格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同时,还可以预测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第一节需求均衡价格理论是以A·马歇尔建立的体系为依据的。
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和供给是相互作用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
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及其变动。
第一节需求一、需求与需求量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每一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与欲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欲望或购买欲望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感到缺乏,希望得到的一种心理现象,而需求则是具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微观经济学规定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即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
所以,西方经济学在讨论需求概念时强调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首先,必须有购买的欲望;其次,必须有购买的能力;因此,如果消费者对一种商品虽然有购买欲望,但是没有货币支付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相反,如果有货币支付能力,但没有购买欲望,也不能算作需求.最后,在讨论需求量时强调其是—个流量,即必须有特定的时间单位.例如,如果只说某一城市对小轿车的需求量为1000辆,这个数字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说该城市每个月对小轿车的需求量为1000辆,就很容易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商品的需求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
在经济运行中,除了随机因素外,对一种商品的需求经常起作用的变量有:该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消费季节、消费习惯、社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以及社会制度等等。
这类因素构成了市场环境,属于客观因素。
同时,广告宣传、产品展销、咨询服务等推销手段也可以影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这类因素则属于主观因素.在上述影响需求的众多因素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商品自身的价格.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该商品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1.需求理论2.供给理论3.市场均衡4.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5.均衡价格的应用微观经济学第三节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市场中有供给和需求两种市场力量共同作用,当达到平衡和精致的状态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任何偏离均衡的价格和数量,都会在经济力量的作用下,趋向均衡水平均衡价格:商品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商品交易量当有干预价格出现的时候,市场会失衡,资源错配支持性价格谷贱伤农:必需品商品模型(陡必需)产量大幅度上升,但需求量变化幅度小于数量的增长幅度,因而单位价格降低,造成农民收入减少,挫伤农民积极性均衡价格的求解两条线的交点值需求线于供给线的交点,连立方程组求解均衡价格变动分为三种情况1.需求曲线的移动2.供给曲线的移动3.两条曲线的移动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增加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称为需求增加;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减少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称为需求减少。
供给曲线的移动下图说明了供给曲线的移动。
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增加的任何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称为供给增加;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减少的任何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称为供给减少。
两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称为市场的均衡。
两线相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两线相交时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表示各种力量处于平衡状态。
所谓市场的均衡,即在均衡价格时,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物品数量,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销售的物品数量相平衡。
均衡价格也被称为市场出清价格,因为在这一价格水平下,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满足:买者买到了他们想买的所有东西,卖者卖出了他们想卖的所有东西。
买者与卖者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使市场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变动。
为了说明原因,就要看一下,当市场价格不等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的情况。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结合均衡的概念,又通过分析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的情况,说明了供给与需求是如何共同决定市场均衡的。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根据这个理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市场会通过自发的力量找到一种均衡价格,即价格水平上的供给与需求相等。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需求与价格呈反比关系: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
这是因为当价格较低时,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的商品,而当价格较高时,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减少。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供应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供给与价格呈正比关系:当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
这是因为当价格较高时,生产者愿意供应更多的商品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当价格较低时,生产者可能减少产量或停止供给。
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
当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就达到了市场的均衡状态,这个时候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在均衡价格下,没有多余的供给也没有多余的需求,市场处于稳定的状态。
然而,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会导致价格的波动。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升,因为需求超过供给;当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因为供给超过需求。
这种价格波动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其他因素如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市场竞争等。
此外,因为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市场价格并非始终能够完全达到平衡状态。
因此,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只能作为解释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模型,实际市场中的价格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和解释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由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市场通过自发的力量不断调节,最终找到一种供求相等的状态,即市场的均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