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15
均衡价格理论1. 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是一种用于分析市场供需关系的经济学理论。
它通过研究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以确定市场上的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市场上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均衡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市场价格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中的价格形成机制、供需关系以及市场调节机制等。
2. 基本原理均衡价格理论基于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即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市场上的价格。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描述市场上商品或服务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一般情况下,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即供给数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这是因为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往往随着供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生产者会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或服务。
2.2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市场上商品或服务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一般情况下,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需求数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这是因为随着价格的上升,消费者会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变得较少,从而导致需求数量减少。
2.3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即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交点对应的价格即为市场的均衡价格,交点对应的数量即为市场的均衡数量。
市场均衡价格的确定取决于供求关系的相对强度。
3. 均衡价格分析均衡价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分析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情况,来确定市场的均衡价格。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收集和整理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数据,包括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关参数。
•然后,绘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找到它们的交点,即市场的均衡点。
•最后,确定交点对应的价格和数量,即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通过均衡价格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同时,还可以预测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第一节需求均衡价格理论是以A·马歇尔建立的体系为依据的。
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和供给是相互作用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
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及其变动。
第一节需求一、需求与需求量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每一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与欲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欲望或购买欲望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感到缺乏,希望得到的一种心理现象,而需求则是具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微观经济学规定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即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
所以,西方经济学在讨论需求概念时强调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首先,必须有购买的欲望;其次,必须有购买的能力;因此,如果消费者对一种商品虽然有购买欲望,但是没有货币支付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相反,如果有货币支付能力,但没有购买欲望,也不能算作需求.最后,在讨论需求量时强调其是—个流量,即必须有特定的时间单位.例如,如果只说某一城市对小轿车的需求量为1000辆,这个数字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说该城市每个月对小轿车的需求量为1000辆,就很容易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商品的需求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
在经济运行中,除了随机因素外,对一种商品的需求经常起作用的变量有:该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消费季节、消费习惯、社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以及社会制度等等。
这类因素构成了市场环境,属于客观因素。
同时,广告宣传、产品展销、咨询服务等推销手段也可以影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这类因素则属于主观因素.在上述影响需求的众多因素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商品自身的价格.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该商品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1.需求理论2.供给理论3.市场均衡4.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5.均衡价格的应用微观经济学第三节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市场中有供给和需求两种市场力量共同作用,当达到平衡和精致的状态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任何偏离均衡的价格和数量,都会在经济力量的作用下,趋向均衡水平均衡价格:商品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商品交易量当有干预价格出现的时候,市场会失衡,资源错配支持性价格谷贱伤农:必需品商品模型(陡必需)产量大幅度上升,但需求量变化幅度小于数量的增长幅度,因而单位价格降低,造成农民收入减少,挫伤农民积极性均衡价格的求解两条线的交点值需求线于供给线的交点,连立方程组求解均衡价格变动分为三种情况1.需求曲线的移动2.供给曲线的移动3.两条曲线的移动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增加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称为需求增加;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减少的任何变动都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称为需求减少。
供给曲线的移动下图说明了供给曲线的移动。
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增加的任何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称为供给增加;使每一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减少的任何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称为供给减少。
两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称为市场的均衡。
两线相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两线相交时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表示各种力量处于平衡状态。
所谓市场的均衡,即在均衡价格时,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物品数量,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销售的物品数量相平衡。
均衡价格也被称为市场出清价格,因为在这一价格水平下,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满足:买者买到了他们想买的所有东西,卖者卖出了他们想卖的所有东西。
买者与卖者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使市场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变动。
为了说明原因,就要看一下,当市场价格不等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的情况。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结合均衡的概念,又通过分析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的情况,说明了供给与需求是如何共同决定市场均衡的。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根据这个理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市场会通过自发的力量找到一种均衡价格,即价格水平上的供给与需求相等。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需求与价格呈反比关系: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
这是因为当价格较低时,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的商品,而当价格较高时,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减少。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供应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供给与价格呈正比关系:当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
这是因为当价格较高时,生产者愿意供应更多的商品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当价格较低时,生产者可能减少产量或停止供给。
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
当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就达到了市场的均衡状态,这个时候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在均衡价格下,没有多余的供给也没有多余的需求,市场处于稳定的状态。
然而,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会导致价格的波动。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升,因为需求超过供给;当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因为供给超过需求。
这种价格波动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其他因素如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市场竞争等。
此外,因为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市场价格并非始终能够完全达到平衡状态。
因此,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只能作为解释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模型,实际市场中的价格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和解释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由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市场通过自发的力量不断调节,最终找到一种供求相等的状态,即市场的均衡价格。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一、解释概念需求需求价格弹性供给均衡价格支持价格限制价格二、判断1、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在内的个体经济单位。
3、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0.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卖者提高价格肯定增加销售收入。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7、Ed> 1的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8、若某商品的Edv 1,表明当该商品价格下降20%寸,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小于20%。
9、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10、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11、在几何图形上,需求水平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12、某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需求弹性越大。
13、商品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14、当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寸,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反而会减少。
三、选择题1、当出租车租金下调后, 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A、需求减少B需求量增加C需求曲线右移D需求无法确定2、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A、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B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C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D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3、下列商品中, 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是()。
A、低档服装B低档化妆品C金银首饰D食盐4、某一时期彩电的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的原因可以是()。
A、彩电价格下降B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上升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上升D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下降5、食盐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由于某种非价格因素的影响使食盐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均衡价格理论运用案例引言均衡价格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解析市场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它基于供求理论,通过分析市场上的买卖双方的行为和决策,揭示了价格是如何调整以达到供求平衡的。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来介绍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案例一:电子产品市场假设现在某个电子产品市场,供给商供应了一批新款手机,而需求方则是消费者。
供给方希望以较高的价格售出尽量多的手机,而需求方则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手机。
供给方的决策供给方要考虑多个因素来决定出售手机的价格。
首先,他们需要考虑市场上的竞争情况。
如果市场上有其他供应商也在销售同样的手机,他们需要考虑其他供应商的价格。
如果其他供应商的价格较低,他们可能需要降低自己的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另外,供给方还需要考虑到生产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如果生产成本较高,他们可能需要提高售价以保证盈利。
需求方的决策需求方的决策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手机的需求强度以及收入水平。
如果某个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可能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手机。
但是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较低,他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价格,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的手机。
均衡价格的确定在电子产品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博弈将决定最终的均衡价格。
供给方希望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尽量多的手机,而需求方则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手机。
当供给方的价格高于需求方的支付意愿时,需求方可能会减少购买,导致供给方的销售量下降。
相反,如果供给方的价格低于需求方的支付意愿,需求方可能会增加购买,导致供给方的销售量增加。
最终,供给方和需求方通过不断调整价格,逐渐接近一个平衡点,即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供需双方达成一致的价格,使得供给和需求的量能够得到有效的平衡。
案例二:汽油市场汽油市场是另一个典型的应用均衡价格理论的案例。
供给方的决策供给方在决定汽油价格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考虑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
价格弹性理论与均衡理论价格弹性理论与均衡理论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概念。
它们对于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变动和市场的均衡状态有着重要的解释和影响。
价格弹性理论是指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根据价格弹性的大小,可以判断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大的商品,说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变动较为敏感,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强烈;而价格弹性小的商品,说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变动不敏感,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弱。
价格弹性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来得出。
价格弹性理论的主要应用之一就是在市场策略制定和定价决策中,帮助企业预测和控制市场需求的变动。
均衡理论是指市场供求关系达到最优状态的一种理论。
均衡状态是指市场供给量等于市场需求量,此时市场达到了供求的平衡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市场价格能够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同时供求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化。
均衡理论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价格弹性理论和均衡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相互作用和影响。
价格弹性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价格变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判断市场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从而指导企业定价和市场策略制定。
而均衡理论则可以帮助理解市场供求关系的最优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调节机制和政策措施。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协调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总之,价格弹性理论和均衡理论是经济学中对于价格变动和市场均衡状态的重要解释方法和工具。
它们为市场经济中的定价和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理解和应用这两个理论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价格弹性理论和均衡理论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对于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变动和市场的均衡状态有着重要的解释和影响。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这两个理论并探讨其相关性。
首先来看价格弹性理论。
价格弹性理论是指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均衡价格理论论述均衡价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在某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
它是指供需双方通过市场交易达成一种价格,该价格既能够满足买方需求,同时也能够使卖方有利可图。
根据均衡价格理论,当市场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产生的价格将是最佳的价格。
这是因为在这个价格水平上,消费者将得到最大的福利,生产者也能够最大化地利润。
如果价格高于平衡价格,购买者的需求将减少,而卖方的供应将增加,从而导致供大于求、商品积压。
反之,如果价格低于平衡价格,购买者的需求将增加,而卖方的供应将减少,从而导致需大于供、商品短缺。
此外,均衡价格还能够反映市场信息和市场条件的变化。
价格的变化可以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来推动,如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将导致价格下降,而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将导致价格上涨。
因此,价格的变动也可以看作是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根据市场信号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然而,均衡价格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而实际市场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市场失灵和市场垄断。
这些因素会导致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之间的差距。
其次,均衡价格理论忽视了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实际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往往拥有不同的信息,这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
综上所述,均衡价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框架。
它强调供需双方通过市场交易来决定价格,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均衡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提供了对市场行为和资源配置的深入理解。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机制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实际的市场环境往往很复杂,不同的市场结构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均衡价格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均衡价格理论的强调,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