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2009版_全球定位系统_GPS_测量规范_若干问题的研究_谭世波
- 格式:pdf
- 大小:240.80 KB
- 文档页数:3
目次1范围……………………………………………1 范围 (3)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基本规定 (2)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2)5.1级别划分 (2)5.2测量精度 (2)5.3用途 (3)6布设的原则 (3)6.1基本原则 (3)6.2 GPS点命名 (4)6.3技术设计 (4)7选点 (4)7.1选点准备 (4)7.2点位基本要求 (4)7.3辅助点与方位点..........................................................................4 7.4选点作业 (5)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 (5)8埋石 (5)8.1标石 (5)8.2埋石作业 (5)8.3标石外部整饰 (6)8.4关键工序的控制 (6)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 (6)9仪器 (6)9.1接收机选用 (6)9.2仪器检验 (6)9.3仪器维护 (7)10观测 (7)10.1基本技术规定 (7)10.2观测区的划分 (7)10.3观测计划 (8)10.4观测前的准备 (8)10.5观测作业的要求 (8)11外业成果记录 (9)11.1 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11.2 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12数据处理 (9)12.1基本要求 (9)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9)12.3基线向量解算 (10)12.4 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1)12.5重测和补测 (11)12.6 GPS网平差 (12)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 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 13.1成果验收 (13)13.2上交资料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 (20)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23)附录F(规范性附录) 同步观测环检核……………………………………………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测量技术,建立GPS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
GPS RTK 测量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GPS RTK Surveys1 总则1.1 为了GPS RTK 技术在治黄测绘及其它相关领域内推广应用,统一RTK作业方法、仪器使用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特制定本规程。
1.2 本标准参照与引用的标准1.2.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1.2.2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1.2.3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1.2.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8016-1995)。
1.3 本规程适用于四等平面以下、等外水准控制测量、放样测量、地形测量(包括水下地形测量)、断面测量,以及当采用RTK技术辅助水文测验、河道冲淤监测时亦可参照本规程。
2 术语2.1 全球定位系统(GPS )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是由美国研制的导航、授时和定位系统。
它由空中卫星、地面跟踪监控站、和用户站三部分组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
GPS系统的特点是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
2.2 实时动态测量(RTK) Real Time KinematicRTK 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在RTK 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
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 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
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2.3 观测时段Observat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长度。
目次1范围……………………………………………1 范围 (4)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基本规定 (2)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2)5.1级别划分 (2)5.2测量精度 (2)5.3用途 (3)6布设的原则 (3)6.1基本原则 (3)6.2 GPS点命名 (4)6.3技术设计 (4)7选点 (4)7.1选点准备 (4)7.2点位基本要求 (4)7.3辅助点与方位点..........................................................................4 7.4选点作业 (5)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 (5)8埋石 (5)8.1标石 (5)8.2埋石作业 (5)8.3标石外部整饰 (6)8.4关键工序的控制 (6)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 (6)9仪器 (6)9.1接收机选用 (6)9.2仪器检验 (6)9.3仪器维护 (7)10观测 (7)10.1基本技术规定 (7)10.2观测区的划分 (7)10.3观测计划 (8)10.4观测前的准备 (8)10.5观测作业的要求 (8)11外业成果记录 (9)11. 1 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11. 2 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12数据处理 (9)12.1基本要求 (9)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9)12.3基线向量解算 (10)12. 4 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1)12.5重测和补测 (11)12. 6 GPS网平差 (12)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 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 13.1成果验收 (13)13.2上交资料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 (20)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23)附录F(规范性附录) 同步观测环检核……………………………………………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测量技术,建立GPS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
1 分类方法一:A、B、C、D、E级1.1参考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1.2 界面显示参数1.3 划分标准B、C、D和E级的精度应不低于表1的要求:表1.2布设原则:表1.3各级GPS网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网平均间距的2倍。
接收机的选用:表1.4级别 B C D、E单频/双频双频/全波长双频/全波长双频/单频观测量至少有L1、L2载波相位L1、L2载波相位L1载波相位同步观测机数≥4 ≥3 ≥2观测:表1.5级别级别B C D E卫星截止高度角/度10 15 15 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4 ≥4 ≥4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 ≥6 ≥4 ≥4 观测时段数≥3 ≥2 ≥1.6 ≥1.6时段长度≥23h ≥4h ≥60min ≥40min采样间隔30 10-30 5-15 5-15注1: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该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扣除期间的重复卫星数注2: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纪律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注3:观测时段≥1.6,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设站点数应不少于GPS网总点数的60%注4:采用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点观测模式时,可连续观测,但观测时间应不低于表中规定的各时段观测时间的和数据处理(1)外业数据检核1)B级GPS网基线外业预处理和C、D、E级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满足公式1.1的规定:ds≦2σ (1.1)σ---为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2)B、C、D、E级GPS网基线测量中误差σ采用外业测量时使用的GPS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变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3)B、C、D、E级GPS网同步环闭合差,不宜超过以下规定:三边同步环中只有两个同步边成果可以视为独立的成果,第三边成果应为其余两边的代数和。
由于模型误差和处理软件的内在缺陷,第三边处理结果与前两边的代数和常不为零,其差值应符合公式1.2≦≦≦(1.2)式中:σ----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计算按12.2.5规定执行。
对《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个别规定的讨论摘要: gps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一代精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在海洋大地测量学、航空与卫星遥感、工程测量及工程变形监测等方面应用更加广泛,尤其对经典测量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通过多年的实践,本文从《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实际使用情况和执行该《规范》所出现的问题入手,讨论该《规范》个别条款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性,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供使用该《规范》的作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导航定位、gps规范、控制测量、出现的问题、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 p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问题的发现2012年10月,我们施测了芜湖市某d级网,共埋设标石8个,基线20条,平均边长4952米,topcongps接收机标称精度3mm+1ppm, 基线测量中误差σ=√(a2+( b×d×10-6)2),以此d级网为例,加以分析。
外业数据质量检核外业数据质量检核包括:复测基线较差ds;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dx、dy、dz;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ws;相邻点基线分量中误差等项目。
复测基线: 复测基线长度较差最大ds= 3.6mm,小于16.4mm限差。
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坐标分量闭合差dx最小为5.4mm,dy最小为2.4mm,dz最小4.4mm,由此可见:dx、dy、dz均大大超过2mm的限差要求。
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坐标分量闭合差wx最大为12.8mm,wy最大为11.6mm,wz最大为16.9mm,环线全长闭合差ws最大为21.2mm,可见:wx、wy、wz、ws均小于34.74mm或60.17mm的限差要求。
相邻点基线分量中误差:水平分量dx最大9.3mm,dy最大11.2mm, 垂直分量dz最大9.6mm。
dx、dy、dz均小于20mm或40mm的限差要求。
CH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标准CH/T 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2010-03-31发布2010-05-01实施国家测绘局发布** ****-****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 (1)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3)5 RTK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3)6 RTK地形测量技术要求 (7)7 仪器设备的要求 (8)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9)附录 A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B 平面控制标石埋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C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 (11)附录 D RTK测量参考站观测手簿 (12)附录 E 同一参考站三次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13)附录 F 同一参考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14)CH/T 2009-2010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
ICH/T 2009-2010引言本标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的技术水平制定的。
本标准内容涉及目前应用广泛的单参考站RTK测量技术和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测量技术。
本标准是在GB/T 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JJ 7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的情况制定的。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定位测量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II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一级、二级、三级控制测量和五等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目次1范围……………………………………………1 范围 (4)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基本规定 (2)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2)5.1级别划分 (2)5.2测量精度 (2)5.3用途 (3)6布设的原则 (3)6.1基本原则 (3)6.2 GPS点命名 (4)6.3技术设计 (4)7选点 (4)7.1选点准备 (4)7.2点位基本要求 (4)7.3辅助点与方位点………………………………………………………………..47.4选点作业 (5)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 (5)8埋石 (5)8.2埋石作业 (5)8.3标石外部整饰 (6)8.4关键工序的控制 (6)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 (6)9仪器 (6)9.1接收机选用 (6)9.2仪器检验 (6)9.3仪器维护 (7)10观测 (7)10.1基本技术规定 (7)10.2观测区的划分 (7)10.3观测计划 (8)10.4观测前的准备 (8)10.5观测作业的要求 (8)11外业成果记录 (9)11.1 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11.2 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12.1基本要求 (9)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9)12.3基线向量解算 (10)12.4 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1)12.5重测和补测 (11)12.6 GPS网平差 (12)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 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 13.1成果验收 (13)13.2上交资料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 (20)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23)附录F(规范性附录) 同步观测环检核……………………………………………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测量技术,建立GPS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
国家测绘局关于印发《测绘标准体系》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测绘局•【公布日期】2009.05.04•【文号】国测国字[2009]9号•【施行日期】2009.05.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测绘正文国家测绘局关于印发《测绘标准体系》的通知(国测国字〔200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局所属有关单位:为满足测绘事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提高测绘标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适用性,做好测绘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根据《测绘标准化工作“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国家测绘局在已发布实施的《测绘标准体系框架》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测绘标准体系》,经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实施,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测绘局二〇〇九年五月四日测绘标准体系(国家测绘局)前言《测绘标准体系》是按照《测绘标准化工作“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为指导和统筹测绘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强测绘标准的计划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测绘标准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适用性,在已发布的《测绘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检验,结合测绘标准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国家测绘局组织编制了结构化、系统化和可扩充的《测绘标准体系》。
它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测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与修订的指导性文件,今后对测绘标准项目提案的提出与受理、立项审批及标准审查等,将主要依据本标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执行。
《测绘标准体系》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下标准的构成为主体,兼顾传统测绘技术对标准的现实需要,从信息流、测绘工程物理流程等多个视角对测绘标准的组成进行描述和构建。
本标准体系共列入“定义与描述”、“获取与处理”、“检验与测试”、“成果与服务”、“管理”等5大类32小类标准,每一个小类中包含若干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总计由约350余项标准构成。
CH/T 8018―2009《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型接收机RTK检定规程》简介CH/T 8018―2009《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型接收机RTK检定规程》于2009 年6月9日发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型接收机实时动态(RTK Real Time Kinematic)测量功能的检定项目、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GNSS测量型接收机RTK功能的检定。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检定项目和检定条件、计量性能要求、检定方法、检定结果处理和检定周期,以及附录A(资料性附录)RTK 测量精度和测量重复性精度的检定记录和计算。
CH/T 8019―2009《数字水准仪检定规程》于2009年6月9日发布,自2009年7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新制造、使用中和修理后的DSZ05和DSZ1级数字水准仪检定的项目、方法和技术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新制造、使用中和修理后的DSZ05和DSZ1级数字水准仪检定。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检定项目和检定条件、计量性能要求、检定方法、检定结果处理和检定周期,以及附录A(资料性附录)视距乘常数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B(资料性附录)CCD轴和视准轴一致性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C(资料性附录)电子i角的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D(资料性附录)视准轴安平误差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E(资料性附录)补偿性能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F(资料性附录)望远镜调焦运行误差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G(资料性附录)测站单次高差标准差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H(资料性附录)全方位交流磁场水平方向最大磁致误差方位角φ′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I(资料性附录)最大磁致误差方位上特性曲线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J(资料性附录)视距测量精度检定记录和计算、附录K(资料性附录)分辨力检定记录和计算及附录L(资料性附录)系统误差检定记录和计算。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与数据处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897—199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CH 1002—19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 1004—199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 8016—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 术语3.1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3.2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3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4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5 数据剔除率 percentage of datar rejection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3.6 天线高 antenna beight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7 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路口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
CH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CH/T20KK--20KK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sforglobalpositionsystemreal-timekinematic(RTK)surveys20KK-03-31发布 20KK-05-01实施国家测绘局发布目次前言 0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2)5 RTK控制测量 (2)6 RTK地形测量 (5)7 仪器设备要求 (7)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8)附录 A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9)附录 B RTK基准站观测手簿 (10)【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附录 C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11)附录 D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12)【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前言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测绘局、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骆光飞、杨洪、葛中华、廖振环、闻洪峰、李凉、胡有顺。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T20KK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规范CH801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实时动态测量RealTimeKinematicRTK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全球定位系统G S测量规范》T简介概要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简介
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代替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测量技术,建立GPS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和数据处理。
本标准的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布设的原则、选点、埋石、仪器、观测、外业成果记录、数据处理、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以及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和附录F(规范性附录)同步观测环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