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下历史计划
- 格式:docx
- 大小:20.55 KB
- 文档页数:3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三单元11《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梦想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为实现梦想所做出的努力展开。
教材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内涵,理解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的途径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含义,明确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梦的内涵,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含义,明确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贡献。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梦的基本概念,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中国梦呢?”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梦的内涵,并以PPT形式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
八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顺序和重要事件。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重要代表性文化。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学期将以中国古代历史为主要内容,选取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进行教学:第一单元: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发展•第一课:夏朝的兴起与贡献•第二课:商朝的兴衰与文化•第三课:周朝的建立与分封制度的形成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文化•第一课: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第二课: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课:诗经和古代文学艺术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第一课: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第二课:道家思想与道家经典•第三课:墨家思想与墨家经典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科技发展•第一课: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第二课:古代科技的成就和贡献•第三课: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耕社会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以确保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基本了解。
2.分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观看视频和图片:通过观看历史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
4.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制作展板或海报:让学生分组制作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或历史事件的展板或海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方式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评价:1.日常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20%。
八年级下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与任务1. 紧密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古代史、近现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历史的研究和解释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推断;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使命感;4. 经常举办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历史名人讲座和历史实地考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5. 积极参加学校历史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和教学交流,提高自己和学科组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6. 积极配合学校领导的工作部署和学校教学计划,做好历史教学工作。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学期:(1)古代史知识的教学:2. 授课内容: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3. 教学重点:皇帝制度的演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4. 教学难点: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5. 教学安排:每周安排2-3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近现代史知识的教学:1. 授课内容: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2.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推翻封建帝制;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新发展;4. 教学安排:每周安排1-2节课程,通过案例分析、研讨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 第二学期:(1)现代史知识的教学:1. 授课内容:世界热点问题和国际关系的发展;2. 教学重点:二战的爆发及其影响;3. 教学难点:国际政治体系的变迁;4. 教学安排:每周安排2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历史文化知识的辅导:1. 安排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历史名著和历史经典,增长历史文化知识。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研讨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案例研讨、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研讨中主动学习,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3.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采用历史事件的案例、历史名人的事迹等,进行具体分析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八年级历史下册的基本史实,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
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
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
情怀。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现代史: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
2.世界现代史:简要介绍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和特点,涉及科技、文化、经济
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和概念。
2.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
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合
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情境模拟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历史知识,增强历
史现场感。
四、教学评价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评价方法:
1.考试: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和对历史问题的
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等,作为评价
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依据。
4.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与历史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
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完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 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衰-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朝的法治与文化建设- 汉朝的建立和兴盛- 汉武帝的改革和外交政策- 新莽的政权更迭和东汉的建立2. 第二单元:文化交流与西域文明- 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意义- 中西文明交流与丝路文化- 西域文明的发展和影响- 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西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第三单元:南北朝时期的动乱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社会变迁- 南朝的兴起与统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4. 第四单元:唐朝的开放与繁荣-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王朝特点- 契丹的西征与西域地区- 唐朝文化的繁荣与影响- 唐朝的衰落与灭亡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
3. 实施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定期综合评价。
2. 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和研究活动。
3. 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部编版历史教材2.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3.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以上为《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的简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一课时: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教学目标:1. 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际眼光。
教学重点: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
教学难点: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对大航海时代的简单了解。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有关航海和海上贸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如:“你们知道在古代有哪些重要的航海活动吗?”“航海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你们知道大航海时代吗?”等。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教师简要讲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包括16世纪初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亚尔欧帝国的崛起、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和贸易的需求等。
2.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介绍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如葡萄牙航路、西班牙航路和英国航路等。
并向学生展示一些重要的发现事实,如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等。
引导学生对这些发现进行思考和感受。
三、讨论与交流(25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航海家或一次重要航海行动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其他小组提问和讨论。
2.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拓展讨论。
例如:“大航海时代对当时的欧洲国家有什么意义?”“航海家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大航海时代的发现对世界有何影响?”等。
四、总结(10分钟)教师给出总结,对大航海时代的背景、意义、主要航行路线和发现事实进行回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大航海时代的意义以及航海家们的勇敢探索进行评价。
五、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200-300字的文章,描述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事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的教材内容展开,包括以下主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近代中国的外交与对外侵略、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革。
三、教学过程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1.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自主探究,如:近代中国大事件有哪些?近代中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1.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国近代化启示等。
1.3 操作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 第二课时: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2.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观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冲击。
2.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容,包括社会制度的改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等。
2.3 操作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对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和联系,让学生能够把历史与现实进行关联。
3. 第三课时: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3.1 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3.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内容,包括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3.3 操作活动:进行个人写作,让学生就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4. 第四课时: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4.1 导入:通过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包括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本单元做铺垫。
教学主体:1.分段教授:将第二单元的内容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介绍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
通过讲解、讨论和互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每个段落的内容。
2.深入研究:在每个段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的文化知识、历史背景等。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总结归纳:每节课结束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于该单元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引入并解释相关的历史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历史人物,加深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 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评价其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表现评价:对学生的研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包括准确理解和掌握程度、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研究效果,激发其对于历史研究的兴趣和自主性。
五、教学资源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设计,我尝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以及分段教授和深入学习等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八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但不限于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2. 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2. 唐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重要事件和人物;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五、教学过程安排。
1. 第一课时,介绍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引导学生对该时期的整体认识;2. 第二至第四课时,分别介绍唐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深入理解;3. 第五至第六课时,介绍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4. 第七至第八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 作业成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七、教学资源准备。
1. 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用于多媒体教学;2. 历史资料,包括历史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教学内容的展示;3.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件、教案等教学设计,用于指导教学过程。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下历史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共6个单元, 20课。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包括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包括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包括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包括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包括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包括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其中正文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
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扎实。
部分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不强。
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厌学情绪浓。
这些成为了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中要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争取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方面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宪法、中共八大、十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我国发展尖端核武器的原因、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调查。
四、具体措施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
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4.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5.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分钟。
我打算将课堂内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6.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7.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8.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尽量促使学生探索出符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9.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按上级部门指示,布置符合每位学生的分层作业。
10.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经常和学生交流,充分了解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五、教学进度(后附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