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常识(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57
1. 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
发明于19 世纪末。
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 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2、电影的本性: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3、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4、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
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 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
1998 年 3 月 9 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5、电影主要表现手段: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
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
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
“库里肖夫实验” ,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
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 ~、音响 ~、对比 ~、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
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
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
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6、对现实生活的影响: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 (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 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 , 质与电影一致 ,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
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
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
影视名词解释大全1. 镜头(Shot):指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一组连续画面。
镜头可以用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场景的氛围等。
2. 剧本(Screenplay):电影或电视节目的文本,包括对话、场景描述和角色动作等内容。
3. 演员(Actor/Actress):参与电影或电视节目表演的人。
演员通过扮演角色来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4. 导演(Director):负责指导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并协调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
5. 制片人(Producer):负责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筹集资金等工作。
6. 编剧(Screenwriter):负责创作并撰写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剧本。
7. 拍摄(Shooting):指通过相机将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画面记录下来。
8. 剪辑(Editing):将拍摄好的素材进行剪辑和处理,形成最终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9. 配乐(Soundtrack):为电影或电视节目创作的音乐,用于增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10. 特效(Special Effects):通过计算机技术或实物制作,用于创造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奇幻场景或特殊效果。
11.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拍摄完成后,对电影或电视节目进行音频、音效、视觉效果等方面的后期处理工作。
12. 录音(Sound Recording):将影视作品中的声音进行录制,包括对话、音效和音乐等。
13. 服装(Costume):演员在电影或电视节目中所穿的衣服,用于展现角色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等。
14. 布景(Set):用于电影或电视节目拍摄的场景道具,包括建筑物、家具、装饰等。
15. 画面比例(Aspect Ratio):指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画面的宽高比例,常见的有4:3和16:9等。
16. 音效(Sound Effects):用于增强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声音效果,如枪声、爆炸声等。
17. 分镜(Storyboard):用图示的方式将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剧情按照时间顺序分解成一组画面。
电影相关的名词解释电影相关名词解释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艺术表达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电影的相关名词,我们可能并不是十分了解。
本文将对一些与电影相关的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世界。
1. 导演(Director):导演是电影的创作者之一,负责整个电影的策划和指导。
他们决定演员的表演方式,场景的布置,音乐的运用等等。
导演所负责的创作部分,使他们成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角色。
2. 编剧(Screenwriter):编剧是电影的故事创作者和文字创作者,他们负责构思电影的故事情节、对话以及角色的发展。
电影的叙述和情节都是通过编剧的文字来实现的。
3. 摄影师(Cinematographer):摄影师是拍摄电影所负责的人员,他们利用相机、电灯等工具将导演创造的画面效果变成现实。
他们通过运用不同的光线和摄影技巧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4. 剪辑师(Editor):剪辑师是负责剪辑电影的人员,他们将导演和摄影师拍摄的素材进行整理和编辑,创造出电影的时间流程和情节的连贯性。
剪辑师通过将不同场景相互连接,表现出电影的戏剧性和节奏感。
5. 音乐监制(Music Supervisor):音乐监制是负责选择、安排电影音乐的人员。
他们与导演合作,根据电影的氛围和情感,选择适合的音乐作为电影的背景音乐或配乐。
音乐监制起到了强化电影情感和氛围的重要作用。
6. 特效(Special Effects):特效是指在电影中运用的特殊效果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合成图像或其他技术手段来实现观众所看到的虚构场景。
特效可以创造出现实所无法呈现的想象世界。
7. 影评(Film Criticism):影评是对电影进行评价和评论的一种文体,通过对电影剧情、表演、导演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为观众提供对电影的理解和评价参考。
8. 独立电影(Independent Film):独立电影是指由独立制片人、导演或小型制片公司制作的电影。
名词解释什么是电路:电路是电流通过的路径。
电路组成:由电源各种元器件、保险、负载、仪表、导线等部分组成。
通路:电流通过负载构成回路称为通路。
开路:电路断开,电流不能构成闭合回路,电路电流为零、称为开路,又称断路。
短路:电流未通过负载而构成的回路现象。
正弦交流电:是指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
电流:电荷有规律的定向运动称电流。
电流强度: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量,叫电流强度。
安培1A=10 3毫安直流电流:电流在导体内流动时,其方向大小不随时间变化的叫着直流电流。
字母DC表示。
交流电:电流在导体内流动时,其方向大小随着时间有规律变化的电流叫做交流电流。
电压:在电路中,我们将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叫做电压。
电压U伏特。
电源:在电路中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电源。
电动势:电动势是表示电源产生并维持电位差能力的物理能量。
E表示三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是指三个评率相等、相位相差120度的对称三相正弦交流电源。
二进制:以2为基数的计算方法。
数字信号:指在时间上和数值上都是离散变化的信号。
模拟信号:指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连续变化的信号。
取样:用周期性的取样脉冲对输入模拟信号的幅度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取样的样值。
用字母T表示。
量化:模拟信号经过取样后,在时间轴上变成了离散的样值脉冲。
将幅度上连续的信号回归到有限个等级之内,这就是量化。
编码:把量化的数值用二进制数字来表示称为编码。
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A/D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能实现A/D转换的电路称为A/D转换器。
电影技术名词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用于农村、社区、广场、学校等流动、非专业固定场所,放映银幕宽度为4.5--7米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母版:在电影后期制作阶段产生的,可以用来转换成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发行版的数字母版。
电影放映:将影片上所记录的声音和画面再现,使观众获得视听感觉的过程。
环幕电影:将拍摄到的水平方向360度范围内的景物影像放映到环形银幕上,使置身于其中的观众获得很强烈的临场感的电影。
电影名词解释AAberration:像差摄影影头因制作不精密,或人为的损害,不能将一点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聚焦于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变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Absolute Film:绝对电影一种用抽象图形来诠释音乐的影片。
由德国羊肠小道前卫电影导演奥斯卡费辛格于1925-1930年首创。
Abstract Film:抽象电影一种通过影片的剪辑、视觉技巧、声音性质、色彩形状以及韵律设计等,来表达意念,给人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形式感觉的电影。
Academic Editing:学院式剪接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
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
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perture:影艺学院片门由美国影艺学院推行的一种电影片门规格,主要是用于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此种规格宽高比例为1.33:1。
亦称ACADEMY FRAME。
Academy Awards:奥斯卡金像奖美国影艺学院于197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颁给表现杰出的电影工作者。
每一个奖项最多有五个提名。
个人项目奖,可以提高演员或电影工作者的身价。
Academy Leader:影艺学院导片依据影艺学院所设定的标准,连接在放映拷贝首尾的一段胶片。
导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数的数字、放映记录和其他信息,便于放映师装片和换片。
导片不仅有保护影片的功能,同时可使放映机从起动到第一格画面到达放映机片门之前,达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Academy Mask:影艺学院遮片由影艺学院规画出来的一种遮掩摄影机部分片门的装置。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Science:美国影艺学院(台)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大陆)成立于1927年,宗旨是“提升电影媒体的艺术品质,提供电影工业不同部门及技术的普遍交流,促进动技术研究与文化发展的代表作,追求其既定的多元化目标”。
电影名词解释电影是指以影像技术为基础,通过摄影、剪辑、配乐等手段制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电影由多个单元组成,包括拍摄、剪辑、配乐、声音设计等环节。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利用摄影机将所需的场景、动作、表情等记录下来。
剪辑则是通过将不同的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让影片具有连贯的时间和空间感。
配乐和声音设计则通过音乐、音效和对白等方式为影片增加氛围和情感。
电影的主要元素包括剧本、导演、演员和摄影师等。
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包括了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对白台词等。
导演则负责整个电影制作过程的指导和决策,他们需要对剧本进行解读,并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运用、色彩的选择等手段来实现对剧本的艺术再现。
演员则扮演着电影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诠释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摄影师则利用摄影技术来捕捉和呈现影像,他们通过选择镜头的角度、运动和光线的使用等手段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电影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剧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恐怖片等。
每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剧情片主要讲述人物之间的情感和内心变化,通过细腻的表演和令人深思的情节来触动观众的内心。
喜剧片则通过幽默的情节、滑稽的表演和巧妙的对白来使观众发笑。
动作片则以激烈的动作场面和刺激的剧情为主,给观众带来紧张和刺激的感觉。
科幻片则通过设想未来的技术和社会背景来展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恐怖片则通过恐怖的情节和可怕的画面来唤起观众的恐惧感。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探索现实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导演和演员通过表演、镜头和音乐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向观众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思想。
观众则通过观看电影来感受和思考电影中所传达的信息,从而对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电影是一种利用影像技术创作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剧本、导演、演员和摄影师等元素的合作和努力来展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作者电影理论名词解释一、电影论元1、场2、镜头3、画面4、景别5、声音6、银幕、蒙太奇7、长度8、时间9、情节10、台词11、字幕12、闪回13、意识流二、剪辑理论1、主题先行2、反复蒙太奇3、分切蒙太奇4、主观镜头5、隐性剪辑6、场面调度三、经典影片简介《放大》,又名《一夜风流》,是由弗兰克·卡普拉执导的爱情剧情片,詹姆斯·贾克内、黛安·基顿等参加演出。
该片讲述了一个海军上尉和一个年轻女孩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
四、“普遍性”剪辑理论1、情节点,一种影片的叙事动力,情节点处理好坏对整部影片起着重要的作用。
2、时空连续性,即指影片画面中形象的变化与改换没有任何突然性或跳跃性。
3、戏剧动作性,亦称电影动作性,即指影片动作画面的流畅性。
4、视觉结构,即指影片各段落在时间轴上的组接方式。
5、平衡性,即指影片各段落在叙事上的相对均衡性。
6、主观镜头,指无特殊表现目的的镜头。
7、视点,指叙述者的位置或人物的心理位置。
五、“特写”剪辑理论1、剪辑定义:是指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将同一个镜头,反复使用,以强调、夸张这一镜头的某些独特之处的剪辑手法。
2、特写镜头是指画面被裁剪成放大一倍到两倍,再按顺序播映,有突出某个部位的细节、强调动作的效果、增加某种情绪和气氛、推进情节的发展、暗示故事结局的一类镜头。
3、特写剪辑是指对同一个镜头多次使用,可以使影片更有吸引力。
4、特写镜头剪辑形式的规律:第一,逐步扩大缩小的方式;第二,注意正面形象的选择;第三,采取多次特写,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和前面等不同角度来表现;第四,注意交代时间;第五,把握全片的总体结构和感情倾向。
六、“内聚焦”剪辑理论1、剪辑定义:是指影片中,某一场面的运动轨迹和静止状态的交替进行所产生的空间深度,即影片的纵深感,或影片内部的空间层次。
2、内聚焦就是通过拍摄人物运动的方式,得到比较清晰的内部运动镜头。
内聚焦的画面因为运动速度快,而能够表现出动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影视常识电影史及名词解释一、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影片《墙》、《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是其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3.爱森斯坦是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他导演的力作《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4.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诞生。
5.美国越战片的代表作品有《猎鹿人》、《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等。
6.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机构颁发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大奖项是金棕榈奖。
7.美国的著名“悬念大师”是希区柯克,他的代表作有《蝴蝶梦》、《后窗》等。
8.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有《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等。
9.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家庭伦理剧兴起,它的代表作有《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
10.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该电影节于1923年首次举办。
11.《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12.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是改自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作品《铁皮鼓》。
13.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
14.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是阿伦·雷乃,代表作品是《广岛之恋》。
15.日本第一部获得世界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是《罗生门》,导演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国际导演黑泽明。
16.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广场上拍摄。
17.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1.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
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5.商业电影: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统称。
6.艺术电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7.场景: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
8.电影空间:由荧幕体现的空间世界。
9.景别: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10.多景别:同一镜头中,不间断变化的画面景别。
11.特写: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2.全景:表现成年人体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13.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
14.近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15.电影画面:即电影镜头。
16.电影学:即一般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等等。
17.电影时空的特殊性:即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
18.段落: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19.场面: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20.客观镜头:镜头特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而是采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观点。
21.主观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明显的带有导演的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22.电影构思:电影剧作者考虑和酝酿电影剧本写作的艺术思维活动。
23.电影文本: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24.电影剧作:按照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评价,运用电影思维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工作。
25.电影导演:是影片艺术创作的领导人物和总指导。
26.电影制片人:指在电影生产,制作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资金,人员,物质材料等所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人。
电影学名词解释作者:kaka无羽1【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
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
2【印象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电影中的名词解释电影作为一种广泛受众欣赏的艺术形式,拥有丰富的语言和技术体系,其中包含了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对于观众来说,了解这些名词的意义和用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电影,欣赏并探索其中的艺术之美。
本文将对电影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对电影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镜头:电影拍摄的基本单位。
一个镜头可以包含一系列画面,从一个角度或位置拍摄,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通过剪接不同的镜头,制作完成一部电影。
二、剪辑:电影后期制作过程中,通过将不同的镜头和场景进行组合、编辑,使影片具有连贯性和流畅性的过程。
剪辑可以决定电影的节奏、氛围以及情感表达。
三、分镜:在剧本编写和拍摄前制定的图文计划,用来描述每个场景中的镜头安排和动作。
分镜图通过文字、图示或绘画形式表达,有助于导演和制片人精确控制拍摄过程。
四、特效: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机生成图形、数字合成以及实物特效等方法,创造虚拟的视觉效果。
特效能够实现人类或自然界不可能实现的画面,为电影增添更多的惊奇和视觉冲击力。
五、音效:用声音来表现电影中特定场景、人物动作或情绪变化的技术手段。
音效可以通过录音、混音、剪辑等方式处理,使观众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电影中的声音效果。
六、配乐:指为电影制作配套音乐的过程。
配乐可以增强电影的氛围、加强情感表达,通过选用不同的音乐风格、曲调和乐器,产生与电影画面相互呼应的效果。
七、角色: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角色是电影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员们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态度。
八、情节:电影剧本中的故事线索和发展。
情节是电影故事的核心,通过安排各种冲突、转折和高潮,让观众更加投入到电影中,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情感波动。
九、导演:负责电影创作全过程的人。
导演执导电影的艺术创作,指导演员表演,控制拍摄过程,通过自己的艺术眼光和才华,将剧本变成生动、感人的电影作品。
十、演员:在电影中饰演角色的艺术家。
电影的相关名词解释在当今社会,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媒介,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还涵盖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专业名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一些与电影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为读者带来深入了解电影产业的知识。
一、剧本 (Script)剧本是电影制作的基础,是为电影拍摄编写的文学著作。
它包括了故事情节、对话、角色背景等重要元素。
在制作过程中,编剧根据剧本创作的方向,导演和演员也根据剧本进行表演和细节的调整。
剧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影的质量。
二、导演 (Director)导演是电影的中枢,负责统筹并指导电影的拍摄过程。
导演是电影的创作者之一,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法,将剧本中的故事、情感和意义转化为视觉形式。
导演与演员、摄影师等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的电影作品。
三、摄影师 (Cinematographer)摄影师是负责拍摄电影场景的专业人员。
他们运用镜头、光线、色彩等技巧,通过摄影机将导演的创意呈现出来。
摄影师的拍摄技巧和视觉构图功力直接决定了电影的画面效果和质量。
四、剪辑师 (Editor)剪辑师在电影后期制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根据导演的要求,将摄影师所拍摄的各个片段剪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剪辑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剪辑技巧来提升电影的整体节奏和故事表达。
五、特效 (Special Effects)特效是指电影中利用技术手段创造出的虚幻效果。
它通过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模型制作、化妆等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
在现代电影制作中,特效已经成为各种电影类型的重要元素。
六、音乐 (Music)电影音乐是为电影量身定制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氛围,为电影增添情感和戏剧张力。
音乐可以改变电影的节奏、气氛和观众的情绪。
一部好的电影音乐能够让人们更加沉浸于电影的故事之中。
七、演员 (Actor/Actress)演员是电影中扮演角色的人员。
(完整版)电影的基本知识电影的基本知识1. 电影的定义和特点电影是指通过摄影技术和声音技术将故事、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
电影的特点包括:影像表现力强、声音重要、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可重复播放等。
2. 电影的历史电影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默片时代,随后出现有声电影等技术的发展。
电影在20世纪成为流行的娱乐形式,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
3. 电影的分类电影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电影类型(喜剧、爱情、动作等)、制作地区(美国电影、欧洲电影等)、电影风格(实验电影、商业电影等)等。
4. 电影制作的流程电影制作包括剧本创作、选角、摄影、音乐等环节。
制作团队通常由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剪辑师等专业人员组成。
5. 电影的影响力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电影可以传递情感、启发思考、传达价值观等,并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6. 电影的重要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可以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提供娱乐,同时也是一种表达个人创造力和观点的平台。
7. 电影的观影技巧观影时,可以通过观察影像、听取声音、分析剧情等方式来提高观影体验。
同时,了解电影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也有助于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
8. 电影的评价标准评价电影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如剧情、表演、摄影、音乐、导演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观众的个人喜好也是衡量电影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9. 电影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技术和观影体验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可能会给电影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可能性。
以上是电影的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电影常识(名词解释)电影常识蒙太奇(MONTAGE)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
蒙太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镜头一、景别镜头景别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
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
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
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
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
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
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1.远景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
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
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
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
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2.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
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
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牧马人》中用远景展示主人公许灵均选定的生活环境后,用全景描叙了他下放劳动发行的过程。
在绿色的摹草原上,牧群在蠕动,一个40岁左右的牧马人仰天躺在草地上听着富有苍凉的敕勒川之歌,使这个已生活了20年的主人公更富有造型性,表现力。
3.中景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
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的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
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
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人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
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一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用处理。
《红樱桃》中许多场景的奥地利精心审慎设计,其中女主人公楚楚坦诚直白自己身世一场最突出。
整场戏大多用了中景、大中景来拍摄。
开始时楚楚用俄语讲述编造的故事后来,女教师要求她讲实情时,经历坎坷的楚楚再也编不下去,久积心头的悲痛、仇恨、哀怨齐涌心头,她转用母语动情地叙述起身世来。
此时创作者用了一个近乎静止的中长镜头把人物难以觉察的细微表情准确鲜明地记录下来。
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和镜头视点合一,在情感上认同,进入,成为身临其境的体验者。
4.近景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
此种景别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模糊。
观众已难于看全人物的动作,注意中心往往在人物的肖像和面部表情上。
所以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吕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服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
《老井》有一组旺泉婚后与喜凤的感情戏,都用近景加以精雕细刻。
尤其是夫妻俩为自己儿子取名的场景,通过一个长达215英尺的镜头,把个具有生活本色的画面作了尽兴的渲染。
5.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镜头。
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它是视距最近的一种景别,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强调、突出出来,近使观众去注意某某关键性细节,诸如惊愕的眼睛、欲滴的泪水、颤抖的睫毛、抽搐的肌肉等等,造成强烈而清晰的视觉形象。
当视距特近时,就称为大特写。
特写镜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可以介绍人物,突出影片的主体形象;可以突出贯穿的物体,如《魂断蓝桥》的吉祥物;可突出人物细致的表情或动作;可以反映特写环境,使某个物件含义深邃,如《芙蓉镇》中扫帚的三次特写:分立墙角的扫帚、渐渐靠拢的扫帚、并排合一的扫帚,写了两个扫街人相爱的独特经历;可作转换时空的手段;还可与其它景别镜头反复,使速度节奏加快,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
特写镜头不宜毫不无节制的滥用,一般应和全景结合起来使用。
二、运动镜头主要是指镜头自身的运动,就是用运动摄影的方法拍摄的镜头。
在影视作品中,处于静止状态的画面镜头是不多见的。
大量的是运动的镜头。
1.推镜头:被摄对象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摄影机向前缓缓移动或急速推进的镜头。
用推镜头,使银幕的取景范围由大到小,画面里的次要部分逐渐被推移画面之外,主体部分或局部细节逐渐放大,占满银幕。
在景别上也由远景变为全、中、近景甚或特写。
此种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
它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
如《公民凯恩》有个镜头,一直把镜头推到一架刚被扔进火炉的雪撬上的几个字:“玫瑰花蕾”。
影片突出这个细节,引起观众的高度注意,探索主人公与“玫瑰花蕾”的关系。
2.拉镜头: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摄影由近而远向后移动离开被摄对象;取景范围由小变大,被摄对象由大变小,与观众距离也逐步加大。
画面的形象由少变多,由局部变化为整体。
在景别上,由特写或近、中景拉成全景、远景。
拉镜头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
3.摇镜头:摄影机不作移动,借助于活动底盘使摄影镜头上下、左右、甚至周围的旋转拍摄,有如人的目光顺着一定的方向对被摄对象巡视。
摇镜头能代表人物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
它在描述空间、介绍环境方面有独到的功用。
左右摇常用来介绍大场面,上下直摇又常用来展示高大物体的雄伟、险峻。
摇镜头在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时,还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移镜头:摄影机沿着水平方向作左右横移拍摄的镜头。
移镜头是机器自行移动,不必跟随被摄对象。
它类似生活中的人们边看走的状态。
移镜头同摇镜头一样能扩大银幕二维空间映像能力,但因机器不是固定不变,所以比摇镜头有更大的自由,它能打破画面的局限,扩大空间视野,表现广阔的生活场景。
5.跟镜头:摄影机跟随被摄对象保持等距离运动的移动镜头。
跟镜头始终跟随运动着的主体,有特别强的穿越空间的感觉,适宜于连续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细部的变化。
如《罗生门》重场戏都在山林,占据了全征镜头的四分之三。
特别是灌木丛中强盗多襄丸奔跑的场面,创作和高速跟拍的镜头,邮剧中人在山坡疾驰、迅捷的跳跃式的动作,淋漓尽致刻画了自恃武艺高强、狡狯残忍的山贼本性,成为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三、其他镜头1.空镜头:画面上没有人物而只有景或物的镜头。
空镜头也叫景物镜头。
空镜头的内容不“空”,它是影视介绍环境、叙述事件、刻划人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空镜头在展示故事发生的环境时,往往出现在影片的开头。
2.长镜头:指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
此镜头在同一银幕画面内保持了空间、时间的连续性,统一性,能给人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节奏上比较缓慢,故抒情气氛较浓。
有人把长镜头称作“镜头内部蒙太奇”。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是“长镜头理论”的倡导者,并总结了长镜头在电影中的运用实践:1、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运动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2、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摈弃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后人称巴赞的理论为“长镜头派”。
长镜头作为一种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段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3.仰俯镜头:大多数的镜头是平视拍摄的。
在电影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被摄对象在观众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变化,从而引起观众对被摄对象的注意,改变观众的心理反应。
仰摄就是摄影机由下往上、从低向高的角度拍摄,仰镜头代表了观众向上仰望的视线,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开阔、崇高、敬仰的感觉。
俯摄就是摄影机从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摄,俯摄代表了观众向下俯视的视线。
俯镜头在感情色彩上,使人有阴郁、渺小、压抑的感觉拍摄角度适宜表现人的悲剧命运或是反而人物的可憎卑劣。
在许多影视片中,时常用俯镜头拍摄敌人的酒宴、赌场的嘈杂、匪徒的密谋等等。
4.快慢镜头:按正常情况拍摄的速度,每秒钟24格画面。
如果摄影机拍摄的速度减低或加快,而不改变按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地么银幕上就会出现特殊的视觉效果。
低于摄影机正常速度24格/秒拍下的镜头叫快镜头,放映时在银幕上出现比实际的运动快的效果。
快动作的镜头运用得当,会产生一种夸张的喜剧性效果。
但因在观众视觉上停留时间,运用得不多。
高于摄影机正常速度24格/秒拍下的镜头叫慢镜头,放映时在银幕上出现慢动作。
慢镜头在影视的造型中有特殊的意义。
它能人为“延缓”动作节奏,“延长”动作时间,使观众看清在正常情况下看不清的一些动作过程,因此普多夫金称慢镜头是“时间的特写”是一种有意识引导观众注意的方法。
5.主观镜头:从镜头给观众的印象而言,又有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两种。
从导演(也是观众)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客观镜头。
从剧中人物的视点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
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难事我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电影眼睛“电影眼睛”——是苏联纪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于二十年代初提出,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即“电影眼睛派”。
他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搬演,甚至一般的反对表演的影片(故事片)。
他按照自己的理论拍摄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带摄像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等。
这些影片都以取自生活的正式素材,通过巧妙的蒙太奇处理,充满激情的表现了苏维埃新社会的本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