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布治疗技术在骨科与运动损伤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循证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0.50 MB
- 文档页数:49
肌内效贴在腰痛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作者:林丕鹏杨亚军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32期摘要:回顾和总结了肌内效贴治疗腰痛的理论、方法和疗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腰痛在临床医学、运动医学以及康复科门诊很常见,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腰部、腰骶部疼痛及功能障碍。
与传统疗法相比,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肌内效贴具有简单、安全、有效、廉价等特点,它可与其它疗法结合更有效地治疗腰痛。
文章主要从肌内效贴概述出发,阐述了肌内效贴缓解腰痛的作用机制、贴法及临床应用,并对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肌内效贴腰痛非特异性腰痛康复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b)-0013-02腰痛(lowbackpain,LBP)患者常常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有报道称84%成年人曾经历过下背痛。
每年由腰痛带来的经济损失很大。
据统计,1998年美国因治疗腰痛的医疗支出较上一年增加了263亿美元。
每年用于支付腰痛的劳动赔偿费占年度总赔偿额的2%。
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lowbackpain,NLBP)在LBP中占约85%,其复发率高、病因复杂,如何提高NLBP患者疗效并降低复发率是康复临床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对NLBP的保守疗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脊柱推拿疗法及运动疗法等,但效果不够满意,容易复发。
肌内效贴(kinesiotaping,KT)是一种为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而贴于体表的有弹性的胶布。
其作用主要有镇痛、减除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发力、稳定关节等。
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对LBP的附加治疗。
本研究从肌内效贴概述出发,分析了肌内效贴治疗腰痛的作用机制、贴扎方法及临床应用,并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对未来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1 肌内效贴概述KT于1973年由日本人加濑建造博士(Dr.KensoKase)发明,通过棉质丙烯酸材料制成,其特点有薄、通气性强,作用有支持肌肉、骨骼,提高机体自我免疫能力。
2018年(第8卷)第19期运动人体科学①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探索(项目编号:153138);重庆文理学院学生科研项目:肌肉效贴在康复领域应用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SKY 2018166)。
作者简介:林欣谕(1996—),女,汉族,重庆人,本科,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
DOI:10.16655/ki.2095-2813.2018.19.010肌内效贴在康复领域应用及发展研究①林欣谕(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重庆 402160)摘 要:肌内效贴是康复领域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方便,治疗效果显著。
近年来,在上肢损伤、躯干 肩和腰、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研究迅速增加。
主要涉及运动损伤、康复及美容等领域。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成人康复、儿童康复及其他等方面对肌内效贴近几年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对肌内效贴在康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总结,认为其在促进人体功能康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肌内效贴 成人康复 儿童康复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a)-0010-03贴扎是将有弹或无弹的胶布贴于人体皮肤表层,起到支持和保护肌肉和骨骼的康复治疗技术。
为固定受伤部位及肌肉,贴扎技术常用于骨骼和肌肉损伤的处理,其他疾病处理相对较少。
其原理是给组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机体自身修补机制恢复。
肌内效贴是贴扎的中的一种,现常用于运动和医学。
在体育运动中,常用于运动防护和损伤后的肿胀、疼痛、稳定关节、放松肌肉等。
有关研究的价值性不明确,本综述围绕肌内效贴扎在康复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讨论,给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1 肌内效贴简介1.1 概述肌内效贴是一种将有收缩性的贴布贴于人体表面,通过胶布不同的拉力牵拉表皮,拉长表皮与肌肉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筋膜和组织液流动的方向,使皮下的流通性和通透性更好,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
肌内效贴布对上肢运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疗效特点研究进展陈家久(综述);李艳春(综述);解宏伟(综述);杨敏(综述);王正晖(综述);张仲柏(审校)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
【年(卷),期】2022(33)2
【摘要】肌内效贴布(Kineso taping,KT)是1973年由日本整脊师Kenzo Kase发明的一种具有水波纹的弹性治疗贴布[1]。
康复理疗师可通过调整贴布拉力大小、剪裁特定形状等,并配合患者体位改变将其贴于体表从而产生力学与神经生理学效应,起到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等作用,为患处肌肉提供有效支持[2]。
【总页数】5页(P180-184)
【作者】陈家久(综述);李艳春(综述);解宏伟(综述);杨敏(综述);王正晖(综述);张仲柏(审校)
【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武警广东总队湛江支队卫生队;武警黑龙江总队医院药剂科;武警后勤学院卫生勤务学教研室;武警黑龙江总队医院医学心理科;武警后勤学院人体形态学教研室;中国海警局直属第四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73
【相关文献】
1.肌内效贴布治疗跟腱延长术后运动性疼痛的临床应用
2.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效果
3.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对脑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效果4.肌内效贴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5.新Bobath技术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内效贴的临床应用肌内效贴的临床应用:一、介绍肌内效贴是一种通过贴在皮肤表面,将药物透过皮肤层递送到肌肉组织的贴剂。
它可以提供持续的药物递送,避免了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注射药物的痛苦和使用难度。
二、使用适应症1.疼痛控制:肌内效贴常用于各种疼痛疾病的治疗,如骨折、扭伤、肌肉劳损等。
通过将镇痛药物透过皮肤传递到疼痛部位,可以提供持续的疼痛缓解效果。
2.肌肉松弛:肌内效贴也常用于肌肉松弛治疗,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引起的肌肉紧张。
3.非甾体类抗炎药(NSDs)递送:肌内效贴还可以用于递送NSDs类药物,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用于关节炎、筋膜炎等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三、使用方法1.皮肤准备:在使用肌内效贴前,应将贴剂区域的皮肤清洁干燥,并擦拭掉药物残留物。
2.贴剂应用:将贴剂贴在治疗区域,确保其紧贴皮肤,避免贴皱或松脱。
3.使用时间和频率: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肌内效贴,通常每天更换一次,连续使用一段时间。
四、效果评估1.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疼痛量表评估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
2.活动能力评估: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是否提升,比如行走距离、关节活动范围等。
3.不良反应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肌内效贴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过敏、局部瘙痒等。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肌内效贴使用说明书2.贴剂存储和处理要求法律名词及注释:1.药物递送:指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口服、注射、贴剂等)进入人体,并达到治疗效果的过程。
2.镇痛药物:用于缓解疼痛症状的药物,包括镇痛片、镇痛贴剂等。
3.非甾体类抗炎药(NSDs):一类常用的抗炎、退热和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
肌内效贴布在下肢运动伤防治中的应用探讨发布时间:2021-08-23T15:51:38.817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1期作者: .何丽娟[导读] 在20世纪70年代肌内效贴布(运动贴布)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何丽娟绵阳市骨科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肌内效贴布(运动贴布)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肌内效贴可以对关节、肌肉的疼痛产生治疗效果,在各类运动伤防治中应用广泛。
下肢运动伤是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中都需要依靠下肢的力量进行移动,在比赛等移动速度较快并且承受身体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下肢的运动伤。
专业的运动中,肌内效贴布的运动广泛,如今有许多的健身爱好者也开始选择肌内效贴布满足运动保护的需求,防治各类下肢运动伤。
基于此,本文对肌内效贴布在下肢运动伤防治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肌内效贴布;下肢运动伤;防治应用研究 1、肌内效贴布概述在肌肉以及骨骼的损伤中,可以借助于肌内效贴布达成多样性的治疗目标,有利于身体恢复。
同时,肌内效贴布也具有一定的防损伤作用,在正确应用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身体出现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相对一般的运动贴布,肌内效贴布的弹性更佳,借助于贴布的回弹力,可以起到牵拉皮肤的作用,与此同时,肌内效贴布也具有传统胶布的固定功能。
在近年来,肌内效贴布的应用与研究发展迅速,肌内效贴布不仅在运动损伤的防治中可以发挥作用,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也可以提升运动表现力,因此受到了专业运动员以及运动爱好者的喜爱。
相对传统的贴布,肌内效贴布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避免应用传统胶布过程中出现的过敏、血液循环不畅通等问题。
在这种特性的影响下,治疗恢复阶段中应用肌内效贴布,下肢关节的活动灵活性更佳,有助于恢复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肌内效贴布针对下肢运动伤的防治过程中,需要确保贴布应用的正确性。
要根据具体的治疗目的,进行贴布的应用设计,首先要确定贴布的应用位置,根据具体的位置进行贴布的裁剪,与此同时需要评估贴布的拉力强度,选择正确的贴扎手法。
肌内效贴在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柳思羽发布时间:2023-07-05T09:08:13.39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7期作者:柳思羽[导读] 目的:观察肌内效应贴片在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128例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患者资料。
根据患者是否应用肌内效贴将12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常规方法治疗,包括锻炼康复时佩戴护具、应用对症药物,以及采用微波等仪器物理治疗等,60例)和肌内效贴组(在应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进行贴扎治疗,68例)。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应贴片在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128例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患者资料。
根据患者是否应用肌内效贴将12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常规方法治疗,包括锻炼康复时佩戴护具、应用对症药物,以及采用微波等仪器物理治疗等,60例)和肌内效贴组(在应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进行贴扎治疗,68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天、7天、14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S)、Victorian运动学会评分(VISA)。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治疗后14-17天(平均约15天)随访。
肌内效贴组治疗后3天、7天、14天患者V AS评分低于对照组,VIS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肌内效贴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运动表现,缩短康复时间。
可以认为联合应用贴扎疗法是一种有效、实用及简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肌内效贴;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康复治疗近年来,随着全民运动健身的意识增强、竞技体育的比赛强度提高,运动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其中软组织的损伤占有很大比例。
常规治疗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有佩戴护具、口服及外用对症药物、进行物理治疗等,但往往存在疗效不明显、症状反复,治疗不便等不足。
肌内效贴在改善骨关节术后疼痛、肿胀问题的应用综述发布时间:2021-06-02T08:41:34.49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5期作者:项韵佳[导读] 肌内效贴疗法是一种在运动损伤中较常用到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来,肌内效贴在骨关节损伤康复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就肌内效贴在骨关节疾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项韵佳金华文荣医院浙江金华 321000摘要:肌内效贴疗法是一种在运动损伤中较常用到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来,肌内效贴在骨关节损伤康复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就肌内效贴在骨关节疾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肌内效贴;前交叉韧带;康复;综述1概述1.1 肌内效贴的概述贴扎(Taping)源于古代埃及,是一种利用弹性或非弹性胶布贴于皮肤、胶布的张力,起到保护运动者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1]。
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 taping,KT)由日本人加濑建造博士(Dr.KensoKase)在 1973年发明,是一种带有极佳弹性的超薄透气胶带。
布基采用防水弹力布,胶水为医用亚克力胶,胶面呈波纹状不完全覆盖在布基上(胶面宽度3.75 px,间隙8.75 px,波长 150 px,振幅40 px)。
其作用(1)缓解疼痛:根据闸门控制理论,由于触觉传入神经(Aβ纤维)的直径大于痛觉传入神经(Aδ和C纤维),在传导速度上也较快,因此增加触觉传入神经的感觉输入,能够抑制痛觉输入,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2)改善循环:当贴布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皱褶,这些皱褶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减轻水肿:借由散状型贴布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皱褶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引导向最近的淋巴结,从而减轻水肿。
(4)支持软组织:当贴布的自然回缩方向与被贴扎的肌肉收缩方向同向时,也就是说贴布的锚位于肌肉的起点,其余贴布朝肌肉走向贴至肌肉终点位置,此时贴布协助肌肉收缩。
肌内效贴疗法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贴扎是将有弹或无弹的胶布贴于人体皮肤表层,起到支持和保护肌肉和骨骼的康复治疗技术。
为固定受伤部位及肌肉,贴扎技术常用于骨骼和肌肉损伤的处理,其他疾病处理相对较少。
其原理是给组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机体自身修补机制恢复。
肌内效贴是贴扎的中的一种,现常用于运动和医学。
在体育运动中,常用于运动防护和损伤后的肿胀、疼痛、稳定关节、放松肌肉等。
关键词:肌内效贴疗法;儿童康复;应用;进展1肌内效贴简介肌内贴是贴在人体表面的一种收缩贴,它通过胶带的不同拉力拉动表皮,延长表皮与肌肉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筋膜和组织液流动的方向,改善皮下皮肤的循环和渗透性,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
20世纪70年代,日本脊椎指压治疗师凯泽贤三发明了这种肌肉贴片,并首次将其应用于运动损伤。
经过欧洲和美国的改进,它被用于运动和康复医学。
在北京奥运会上,58个国家的代表团使用了5万卷胶卷。
赛琳娜·威廉姆斯、贝克汉姆等一些著名运动员开始出现肌内斑块。
随着肌内贴片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治疗肌肉疼痛、改善运动障碍和增强本体感觉。
它在临床上的主要作用是改善运动功能、支撑肌肉和稳定关节,但不限制身体的正常活动。
肌内石膏广泛用于康复治疗师和运动员的康复。
2肌内效贴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2.1肌内效贴在脑瘫中的应用2.1.1肌内效贴在上肢中的应用关于肌内捆绑技术在脑瘫上肢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是结合其他方法,以减少痉挛性肌肉张力,改善手指运动范围和手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功能的发展。
对60例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采用肌内贴压结合悬吊训练进行治疗。
根据儿童的具体症状,选择特定的结合方法。
例如,对于拇指内收、拇指外展和屈曲功能位的儿童,“I”形螺旋石膏(根据肢体大小适当切割),底座固定在桡侧茎突上方,并通过虎口背侧在拇指周围施加自然张力。
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木槌评分、皮博迪精细运动功能发育量表评分和gmfm-c面积评分均有改善,改良阿什沃思量表评分有所降低,有效改善了偏瘫儿童的上肢功能。
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及预防中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及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使用对照分析法,将我院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64例运动损伤患者作为统计资料,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3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预防措施,观察组实施肌内效贴护理,比较两组运动损伤发生率,统计VAS视觉模拟评分。
结果:观察组运动损伤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低于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护理和预防中产生良好效果,能够降低损伤发生率,降低患者疼痛感。
考虑到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护理及预防中应用价值明显,相关护理人应推广肌内效贴。
【关键词】肌内效贴;运动损伤;预防;价值肌内效贴主要被应用在骨骼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能够发挥止疼、促进循环和淋巴引流,减少肌肉延迟发作的功效,对患者康复产生积极影响。
与传统外用贴敷方法比较,肌内效贴具有较高的弹性,能够利用自身回弹力,刺激和牵引皮肤组织,具有贴扎时间长,固定效果明显的应用优势[1]。
将肌内效贴方案应用在运动损伤患者中,能够起到快速止痛的良好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及预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统计资料为我院收治的运动损伤患者,总计6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2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0.14±1.64)岁。
损伤部位手臂12例,小腿8例,足跟部12例,均为运动中拉伤。
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0~46例,平均年龄(30.45±1.85)岁,损伤部位:手臂13例,小腿肌肉拉伤7例,足跟部损伤12例。
比较两组一般统计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对比分析。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主要使用云南白药喷雾剂和运功损伤膏药贴敷法,并在日常训练中,增加防护用具使用。
肌内效贴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肿胀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肿胀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实验组采用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局部理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理疗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1天和治疗1周后对两组患者的健肢与患肢的周径差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在治疗前1天时,两组患者的周径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实验组健肢与患肢的周径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周径差均小于治疗前1天的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内效贴的应用能更快改善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肿胀症状。
【关键词】肌内效贴;踝关节骨折;肿胀;临床观察肢体肿胀是踝关节骨折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肿胀可导致疼痛加重、伤口感染、术口不愈合、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出现,从而影响术后功能锻炼、行走功能恢复等,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肿胀严重者还会诱发肢体坏死等并发症,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
因此,在术后尽早消除患肢肿胀,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
目前国内有将其用于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改善膝关节肌力的临床研究,而应用于骨折术后消肿的研究报道相对比较少。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术后均存在患肢肿胀。
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患者进行编号,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肌内效贴+理疗组)与对照组30例(常规理疗组)。
1.2方法1.2.1贴扎方法:采用灯笼型剪贴形状进行贴扎。
第一层贴扎,锚点分别在腓骨外侧中下段、足跟骨外侧,沿腓骨长肌走形贴附;第二层贴扎,锚点分别在腓骨外侧中下段、第五跖骨基底部外侧,贴附时均施加10%左右的拉力,肌内效贴中段散状形交叉重叠于踝关节肿胀部(避开术口)。
运用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背痛国内研究进展冯月;李明航;冯艳琼【摘要】目的对运用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背痛的国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以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背痛的相关国内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和结论近年来国内运用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背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对肌内效贴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运动损伤领域[1],将肌内效贴这一物理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加.但当前国内运用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背痛的研究存在研究对象集中、缺乏后续跟踪、缺乏横向对比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聚集于该领域的研究.【期刊名称】《湖北体育科技》【年(卷),期】2017(036)010【总页数】3页(P887-889)【关键词】肌内效贴;慢性下腰背疼痛;研究进展【作者】冯月;李明航;冯艳琼【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北京海淀,100084;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 云南玉溪, 653100;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慢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伴下肢放射痛或麻木,若病程超过三个月则时常伴不同程度腰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因长期疼痛会引起心理疾病。
肌内效贴布具有伸缩性,配合肌动力学及生物力学的原理,利用贴布的黏弹性与力学方向,可使肌肉功能恢复正常、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矫正关节问题[2-5]。
采用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下腰背部疼痛的方法于早年就已被西方国家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就当前国内运用肌内效贴治疗慢性下腰背痛背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望能够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文献检索法于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C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百链云和维普网,分别以“贴扎”“肌内效贴布”“慢性下腰背痛”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文献共6篇。
当前国内已发表的文献,均来自临床治疗,受试者即患者多为门诊就诊患者,研究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联合治疗或纯肌内效治疗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