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学学习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树木学实习心得体会为期五天的实地实习,我们学习了蒲葵植物的换盆技术,亲手进行了换盆,到公园里观看树木的栽植养护管理是实习的重要部分,下面将会重点报告,最后还附录一张树木调查表,这也是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着重介绍树木的栽植与养护。
在栽培学中,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少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
所以园林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抓好绿化树种栽植及其养护管理的工作。
一、绿化苗木的载植苗木的移植,原则上要在苗木的休眠期,一般春季、秋季起苗。
春栽宜早不宜迟;秋季起苗,一般在落叶的10月下旬开始。
特殊情况应特殊对待,如夏季起苗,要在凌晨、傍晚或夜间进行,要随起随栽。
移植树木除应注重季节外,在栽植中应该注意的个问题有:(一)、精耕细作对土壤要求精耕细作,植树造林用的土地往往不是熟地良田,更需要进行深翻,深度在40厘米~50厘米,以便疏松土壤,增加蓄水保墒的能力。
整地要细致,采用沟植的要求整成水平沟,以利灌溉,也比较美观。
(二)、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到树木植株枝叶的色彩、形态、风韵,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起到美化的作用,既要考虑到树木的抗污、抗毒、净化空气的特殊功能,又要考虑到树种是否适应土壤性质,如柳树耐湿性强,栽培分布广。
土壤瘠薄的可栽植白榆、松、柏、杜鹃类等;土层较肥厚的可栽植杨树、核桃楸等;盐碱地可进行改良换土,栽种耐盐碱树种,如柽柳、沙棘、沙枣、榆树、小叶杨、紫穗槐等,苗木必须健壮,无病虫害。
(三)、起苗方法1.裸根起苗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阔叶树在休眠期的移植,其优点是保存根系比较完整,便于操作,节省人力和物力,运输方便。
2.带土球起苗法:栽植成活率高,但其施工费用高。
大苗移植时,一般土球直径是植株头径的2倍~3倍。
(四)、树木的修剪一般来说,起苗过程中不能带上完好土球的,应将植株老根、烂根剪除,把裸根沾上泥浆,再用湿草和草袋包裹,在装车前剪除枯黄枝叶,根据土球完好程度适当剪除部分茎干,甚至可截干,再结合截枝整理等方法,最大程度保其成活。
园林树木学树木:为所有木本植物之总称园林树木:凡适合于各种风景名胜区、修养胜地和城市乡村各类园林绿地应用的木本植物,统称为园林树木园林树木学: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称为园林树木学。
适地适树:使栽植树种的生态系特性与栽植地立地条件相适应观赏树木:是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木本植物。
包括各种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
乔木:是主干明显而直立,分枝繁茂的木本植物,植株高大分枝在距离地面较高处形成树冠,如松、杉、栎、杨、榆、榉、槐等;灌木:一般比较矮小,没有明显之主干,近地面处枝干丛生,为迎春、蜡梅、麻叶绣球,卫矛、十大功劳等。
木质藤本:是茎干细长,不能直立匍匐地面和利用不同附物而生长的木本植物,为地锦、紫藤、凌霄、木香观赏树木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观赏树木的分类、形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应用地学科。
我国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特点:我国园林植物类型和资源丰富,被各国园林界和植物界视为园林植物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
1、种类繁多中国原产的木本植物约为7500种,远远超过许多国家。
例如,山茶属,全球约250种,其中90%以上产于我国;杜鹃花属共约800种,其中85%以上产于中国。
2、特有科、属、种众多是不少园林树木的故乡,其中包括很多中国所独有的属,如银杏属(Ginkgo)、银杉属(Cathaya)、金钱松属(Pseudolarix)、水杉属(Metasequoia)、水松属(Glyptostrobus)、杉木属(Cunninghamia)、台湾杉属(Taiwania)、福建柏属(Fokienia)、青檀属(Pteroceleis)、棣棠属(Kerria)、结香属(Edgeworthia)、蜡梅属(Chimonanthus)、珙桐属(Davidia)、喜树属(Camptotheea)、杜仲属(Eucommia)、猬实属(Kolkwitzia)、七于花属(Heptacodium)等。
《园林树木》课程学习指南一、《园林树木》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园林树木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应用学课,不仅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营养等专业基础课密切相关,也是后续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解48学时、实验为20学时,机动4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园林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能改善、美化环境、还能防灾避难,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掌握园林绿化树木的分类及观赏特性,并能在园林绿化工作中能合理选择树木、配置树木,掌握一些繁殖及养护管理技术措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的选择和应用园林树木。
二、《园林树木》课程学习方法学好园林树木,解决树种识别问题是前提,研究园林树木的应用是目的。
由于园林树木种类繁多,地域性差异很大,形态、习性各有不同,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多观察记载,多做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工作。
园林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必须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面,这是学好园林树木学的需要。
绪论学习目标:了解园林树木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情况;了解我国丰富的园林树木种质资源。
学习内容:一、基本概念二、园林树木在园林建设中的地位三、我国园林树木资源的特点四、我国园林树木引种驯化历史及现状。
五、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总论第一章园林树木的分类学习目标:了解植物进化系统分类的方法。
了解按园林树木性状分类的方法。
了解按园林树木在园林绿化的用途和应用方式分类的方法。
掌握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应用方法。
学习内容:第一节系统分类法学习物种的概念,植物分类群的划分与命名法,植物分类检索表编制与应用;主要分类系统简介。
第二节园林应用中的分类法学习园林树木按生长习性与主要观赏性状的分类,按园林用途的分类。
学习提示:本章的重点是园林树木在园林应用中的分类方法,难点是植物的分类检索表。
树木学讲义穆立蔷绪论一.树木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系统分类, 地理分布,资源利用及其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开发中的定位与作用的一门学科.1. 树木的范围:乔木, 灌木, 木质藤本的总称.也就是: [木本植物]: 木质部发达,地上部分较坚硬且多年生的植物.2. 树木学作为林业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内容广博, 是林业各专业,生态, 森保, 造林, 育种,森林经理等的基础。
例如: (1). 森保专业:(2). 造林学:3. 我国幅原辽阔, 树种资源丰富, 约在9000种以上.二.树木学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1.明确林业生产的内容2.明确树种分类及用途:(1)为林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2)深入研究树木的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三.树木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1.特点:(1) 描述性强; (2) 名词术语多; (3) 记忆性内容多2.学习方法(1). 具备一定基础知识: 例如: 植物学,分类学,生态学, 传学等等(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 A. 记好课堂笔记B.平时多观察, 多对比C.多鉴定(3). 关于植物拉丁名的记忆A. 尽量掌握词意pesudo—larix 金钱松属假落叶松属B.注意平时积累四.中国树木学发展简史和展望(一). 古代树木知识的积累时期1.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2.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3.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记载药用植物1066种, 其中有木本植物265种.4.清代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 共记录植物1714种, 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植物学巨著.(二). 树木学的初创期1.<<简明俄罗斯树木学>>, 1798年。
2.<<中国经济树木>>, 1922年, 陈焕镛, 中国第一本树木学教材。
3.<<中国树木分类学>>,1937年, 陈嵘, 记载乔灌木111科500 余属2600余种, 是一部系统描述树木的著作。
《树木学》学习方法树木学是林业专业和其它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树木的形态、分类、分布、特性及经济价值等内容。
然而它也是一门用语单调、结构机械重复、内容难记易忘的学科,加之近年来根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要求,树木学的教学时数大幅度缩减。
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明确学习的目的树木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的重要基础,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了解树种的识别特征及相关特性,为进一步开发我国丰富的树种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林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木学》课程描述性强,涉及树种多,名词术语多,内容枯燥,记忆难度大。
若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方法,以重复的信息,固定的模式反复冲击学生的大脑,容易造成疲惫心理,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同实际的结合。
首先,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善有关树木学知识网络版和课件的制作,做到图、文、声并茂,向学生展示大量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树木图片,使学生对所讲授的树种特征产生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有树木学教师本身应利用一切机会到各地考察、研究,在专业知识方面进一步完善自己,在课堂讲授中就会做到绘声绘色。
作为学生,则必须对实验和教学实习格外重视。
在教学时数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理论课教学必须是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
目前,树木学教学注重科属特征的介绍,而不是泛泛地讲解一个个物种。
科属特征主要涉及花和果实等方面的性状,尽管听起来十分枯燥,但却是树木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只有在实验和实习过程中,依靠自己亲手的观察和解剖,才能对一些结构、概念和术语理解透彻,做到永生不忘。
园林树木学pdf一、园林树木概述园林树木学是研究园林树木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地理分布、观赏特性及应用的学科。
它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植物学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园林树木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为从事园林植物生产和城市园林绿化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树木分类与识别分类与识别是园林树木学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不同种类的树木进行分类和识别,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应用。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形态分类和系统分类。
形态分类是根据树木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如叶形、花色、果实等。
系统分类是根据树木的遗传关系和进化历程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同时,识别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地识别出树木的种类,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们。
三、树木生态习性不同种类的树木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它们。
例如,有的树木耐寒,可以在北方地区种植;有的树木喜阴,适合在林下种植;有的树木根系发达,可以用于防止水土流失等。
因此,在选择园林树木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来选择适合的种类。
四、树木观赏特性观赏特性是园林树木的重要特点之一,不同的树木有着不同的观赏特点。
例如,有的树木叶子鲜艳,有的树木花朵芳香,有的树木果实奇特等。
了解不同树木的观赏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的美丽之处,为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
五、园林应用分类园林应用分类是根据园林树木的特点和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行道树、庭荫树、花灌木、绿篱植物、攀援植物等。
这些不同的植物种类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种类。
例如,行道树需要选择树形高大、枝叶茂盛的树种;庭荫树需要选择能够遮荫、观赏性强的树种;花灌木需要选择花色艳丽、花期长的树种等。
六、常用园林树木常用园林树木是园林中广泛应用的一些常见树种,如松、柏、槐、柳、银杏等。
这些树种不仅易于种植和管理,而且具有良好的观赏和应用价值。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树种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树木学》B教案开课专业: 草业专业任课老师:谢磊开课时间:一年级第二学期总学时:32 (其中,讲课:16 实验:16)使用教材: 张志翔主编《树木学》(北方本)教案说明: 本教案内容以50分钟(1学时)为一单元, 配合与课件教材使用讲课学时: 16,实验学时16学分:2实践教学:1.0周一、总体教学目标树木学是林学水保和草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本课程和相应的实践课,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树木分类的基本概念、熟练树种识别的工具书、熟悉主要植物类群及其代表植物,对那些在科学研究、经济利用、生态及自然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种类要求重点掌握,尤其是构成我国主要地带性森林植被的种类。
应重点掌握的科有: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红豆杉科、木兰科、八角科、樟科、蔷薇科、豆科(包括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蓝果树科、杨柳科、壳斗科、桦木科、胡桃科、桑科、大戟科、山茶科、龙脑香科、杜鹃花科、越桔科、桃金娘科、芸香科、无患子科、漆树科、槭科、木犀科、紫葳科、棕榈科、禾本科之竹亚科。
要求熟悉或一般性了解的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山茱萸科、五加科、忍冬科、金缕梅科、山龙眼科、鼠李科、鼠李科、卫矛科、冬青科、野牡丹科、楝科、茜草科、紫葳科、马鞭草科、玄参科。
二、教案文本单元11、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绪论2、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要求、《树木学》学习方法,了解该课程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2)树木分类的基本知识3、教学重点及难点(1)物种的概念(2)分类方法、分类的主要和次要等级(3)植物命名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5、讲课具体内容(1)《树木学》课堂学习要求(2)《树木学》课程的学习方法(3)《树木学》的作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4)基本概念:树木、树木学、种、学名、双名法、属、种加词、分类、自然分类、人为分类、分类等级(5)分类的主要和次要等级6、作业及思考题(1)复习《植物学》中学习过的树木分类有关的主要形态术语(2)预习植物分类系统、分类依据、检索表、树木分布区、裸子植物门、苏铁科、银杏科单元21、教学内容:分类系统、检索表、裸子植物门、苏铁科2、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树木分类的系统;(2)了解检索表的类型、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3)介绍裸子植物门、苏铁科、银杏科植物的特征及代表植物3、教学重点及难点(1)哈钦松系统、恩革勒系统(2)检索表的编制原理和使用方法(3)裸子植物门的特征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5、讲课具体内容(1)基本概念:分类系统、种群、生态型、分布区、植物区系、特有种、检索表、定距检索表、平行检索表、球花、球果、孢子叶、孢子叶球、苞鳞、种鳞、珠鳞、鳞盾、鳞脐(2)树木分类的主要依据(3)树木分布区的类型及其形成(4)植物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理论基础(5)植物检索表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6)裸子植物门的特征及分布特点(7)苏铁科特征及代表植物6、作业及思考题(1)预习内容: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2)教材内容编排采用什么分类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3)裸子植物门具有什么特征?你知道哪些植物属于裸子植物?(4)苏铁科有什么特征?在校园内有哪些代表植物?(5)树木的分布区是如何形成的?影响树木分布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6)树木的分布区有哪些类型?单元31、教学内容:裸子植物分类之银杏科、松科2、教学目的松科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1)银杏科特征(2)松科的特征及其主要代表类群(3)松科主要属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4)松科植物在自然分布上的特点3、教学重点及难点(1)银杏科特征(2)松科的特征(3)松科主要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5、讲课具体内容(1)银杏科特征及代表植物(2)松科特征及其分布特点(3)松科代表属:云杉属、银杉属、雪松属、云杉属、冷杉属、油杉属、铁杉属、黄杉属、落叶松属、松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6、作业及思考题(1)银杏科具有独特的特征?(2)松科具有哪些特征?(3)云杉属、冷杉属和油杉属具有哪些主要区别特征?(4)松属植物可以划分为哪些类群?(5)松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价值?(6)松科不同的属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单元41、教学内容:裸子植物分类之杉科、柏科2、教学目的(1)识别杉科特征及其主要代表类群(2)识别柏科的特征及主要其代表类群3、教学重点及难点(1)杉科、柏科特征(2)松科、杉科、柏科之间的区别及演化趋势(3)杉科、柏科主要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5、讲课具体内容(1)杉科特征及其分布特点(2)杉科代表属:水杉属、杉木属、柳杉属、台湾杉属特征及其代表植物(3)柏科特征及其分布特点(4)柏科代表属:侧柏属、柏木属、福建柏属、翠柏属、圆柏属、刺柏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6、作业及思考题(1)松科、杉科、柏科具有哪些特征?它们在演化上的趋势是什么?(2)柳杉属和台湾杉属有什么重要区别?(3)侧柏属、翠柏属和福建柏属具有什么类似特征?它们的区别在哪里?(4)圆柏属和刺柏属有哪些共同特征和重要区别?单元51、教学内容:裸子植物分类之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2、教学目的(1)识别罗汉松科及其代表植物(2)识别三尖杉科及其代表植物(3)识别红豆杉科及其代表植物3、教学重点及难点(1)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的特征及其区别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5、讲课具体内容(1)罗汉松科特征及分布(2)罗汉松属特征及代表植物(3)三尖杉科特征及分布(4)三尖杉属特征及代表植物(5)红豆杉科特征及分布(6)红豆杉属、榧树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6、作业及思考题(1)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的特征是什么?它们之间具有哪些重要区别和共同点?(2)罗汉松属植物有什么应用价值?(3)三尖杉属和红豆杉属植物在医药上有什么价值?单元6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分类形态学基础(1)——根、茎、叶形态特征2、教学目的根、茎、叶是植物分类的重要特征,本节课程的学习让学生:(1)了解根与植物分类有关的术语及其含义(2)了解叶与植物分类有关的术语及其含义(3)了解茎与植物分类有关的术语及其含义3、教学重点及难点(1)叶的类型及形态特征(2)茎和枝条的形态特征(3)根、茎、叶的变态类型及其在分类上的作用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5、讲课具体内容(1)根系类型:直根系、须根系(2)根的变态:肉质直根、块根、支柱根、呼吸根、气生根、攀缘根、寄生根(3)枝条的形态特征(4)芽的类型(5)茎的习性类型及分枝方式(6)茎的变态类型:地上茎、地下茎(7)叶的基本结构(8)叶脉的类型(9)叶的着生方式(10)叶片的形态(11)叶的类型(12)叶的变态类型6、作业及思考题(1)什么是枝条?它具有哪些基本形态特征?(2)茎具有哪些分枝方式?它们分别出现在哪些主要植物类群中?(3)茎有哪些变态类型?每种类型有哪些代表植物?(4)如何区别羽状脉和掌状脉?(5)如何区别单叶和复叶?(6)复叶的“回”是什么含义?在实践中如何区分一回、二回、三回及多回羽状复叶(7)如何区别叶刺、茎刺和皮刺?(8)复叶具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试列举1-2种代表植物。
大树法三年级摘要:一、引言二、大树法概念1.大树法的定义2.大树法的作用三、大树法三年级特点1.知识点的巩固2.学习难度的提升3.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四、应对策略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大树法,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三年级的学生们面临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更高层次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转变。
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成为了家长、老师和学生自身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大树法概念1.大树法的定义大树法,即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将知识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通过大树法,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更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大树法的作用大树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大树法三年级特点1.知识点的巩固在三年级,大树法教学重点在于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让他们在不断复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难度的提升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任务逐渐加重,知识点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三年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如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等。
因此,在这个阶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四、应对策略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等。
如何更好地进行林学学习林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学科,涉及到植被、土壤、水文、气候、野生动物、人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更好地进行林学学习,是每一个林学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林学学习。
一、理清重点和难点每个学科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林学也不例外。
在学习林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清其重点和难点。
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听课、参加授课研讨会等方式,确定每个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将课堂笔记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做好记录,便于之后复习强化。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林学学习中也要注意不要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能够给我们提供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林学的知识点。
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林学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搭配实践学习。
实践能够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从而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林地调查采样、实验数据分析、科研论文阅读等活动,从而加深对林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参加相关职业实习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实际参与林业活动或者科研项目的实践,可以更好的了解林业行业的多样性、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三、勤于交流合作林学是一个团队学科,交流和合作是其特点之一。
合作可以分为同学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等。
同学之间可以互帮互助、思维碰撞,互相补充知识不足。
教师可以指导和支持学生的研究方向,解答学生的疑惑。
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打通学科研究的壁垒,促进林学学科的发展。
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刊物、国际学术会议、网络论坛等多种平台,学习和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思路,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注意实用性林学是以解决生态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因此需要关注林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学习中需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如了解实际工程中如何运用林学知识、学习最新的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园林树木学学习要点1、园林树木:园林树木是指可以用来绿化美化、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所有的木本植物,可以在园林绿化、风景区、疗养地以及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
2、园林树木学: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长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中国园林树木资源的特点及其贡献我国的园林树木资源具有明显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种类繁多2.分布集中3.丰富多彩4.特色突出我国有很多的孑遗植物,如银杏、鸽子树(珙桐) 、水杉、银杉等等。
桂花品种繁多,有四季桂类和秋桂类,秋桂类又分为金桂、银桂和丹桂3 个品种。
中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三、园林树木学的展望1、是观赏树种的引种驯化工作,尤其是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优良的野生树种。
2、第二个是野生花卉的引种推广。
3、是绿色期时间长的观赏树种的筛选。
因为植物有常绿的,有落叶的,尤其在北方,绿色期长的植物对于园林景观是非常重要的。
4、是树木的抗逆生理的研究,也就是植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第一节植物的分类方法植物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两种。
一、分类的等级( classification)基本分类等级有: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Species)又称为物种,它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二、植物分类系统常见的一些植物分类系统有恩格勒系统(A. Engler) 德国,1892年哈钦松系统(J.Hutchinson)英国,1925、1934年克朗奎斯特系统(A • Cronquist),美国,1968年三、植物的命名1867年国际植物学会规定以双名法作为植物学名的命名。
双名法:属名+ 种加词+ 命名人姓名或姓名缩写这个双名法就是1753 年林奈在《植物种志》中首创并倡用的。
根据林奈的双名法,植物的种名由二个拉丁化的词组成,第一个词为所在属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用名词单数第一格;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多为形容词书写时均为小写。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园林树木有较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并能熟练的在园林中科学艺术地应用这些树木。
课程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时数为36,实验时数为28,实习1周。
学好本课程的建议如下:1、园林树种形态和习性方面:多描述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干、刺毛等,其中重点是花和果,在属下的植物类群中叶形是重点,而且生长期最长的植物的叶片;善于总结植物的各种形态特征,例如叶对生的植物、有乳液的植物、复叶植物、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有刺毛的植物、藤本植物、各个季节的开花植物、喜酸性土壤的植物、耐干旱瘠薄的植物等;经常比较中文名相似的树种或者叶形相似的不同种类等,例如三角枫和枫香、国槐和刺槐、悬铃木和梧桐、樱花和樱桃等,从而能够举一反三,逐步扩充识别的植物种类数量;掌握好一项基本技能——利用工具书独立鉴定树种,要利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中国树木志》、《中国高等植物》、《湖北植物志》等参考书来鉴定自己所采集的树种;经常浏览植物分类相关的网站和论坛,加入一些园林树木相关的QQ群,利用好网络资源提高识别水平。
2、园林树木观赏特性方面:由于本课程的学习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要多观察不同时期各种树种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差旅机会观察不同地域同属或同种植物的变化;善于勾画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树形图,树形图能增强学习者对某一物种的直观感受,可以实质的了解树高、树形、枝下高、冠幅、分枝角度和方向、叶形等形态特征。
3、园林树木的文化培养方面:多读一些古典园林方面的书籍、诗歌、散文或歌曲,并交流读后感,例如在古典园林中很多对联和题词等与园林中种植的园林树木有关系,在阅读这些文化素材的时候,勤于思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或者参观不同类型的绿地公园,写出观后感等。
4、园林树木的空间培养方面:多测量各种树木,学习应用简单的目测和准确的实测来掌握重要树种的空间特征,并绘制配植图等。
《园林树木学》教学法探讨园林树木学是研究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也是一门用语单调、结构机械重复、内容难记易忘的学科,学好这门课对园林规划设计、绿化施工、园林养护管理等园林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在于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和形式把教材内容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
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深入浅出,重在应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园林树木学教学中如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作了以下探讨。
1.实施互动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传统的园林树木学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及口述、板书、挂图加标本演示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以速记、整理、背笔记的方式来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传递信息密度大,教学的可控性强,教师的主动性大等优点。
但也日益暴露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上的惰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批判性、创造性。
为了克服陈旧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需要改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方式为现代的双向式教学方式。
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学生融为一体,营造一种既严肃又活跃,既紧张又协调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参与意识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课堂预习提问式,这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
提问是双方的,即以老师为主,就预习内容点名回答若干问题,学生提出预习中所遇的疑点,要求教师解疑。
利用有限的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侧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就某一问题深入思考、追究探索的良好习惯,既让学生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深化知识的能力。
园林树木学绪论:一、园林树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习方法1、园林树木的含义:应用于园林绿地及风景区的木本植物。
包括观赏树木和生态树木。
2、园林树木学的研究内容:园林树木的分类、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园林树木学-绪论3、学习园林树木学的必要性观赏植物是园林的基本素材,有了它,园林才有了特色和主心骨。
美国要求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800种园林树木。
4、园林树木学的学习方法:注意观察和比较,多看、多闻、多问,勤思考,善于对比和归纳,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做到眼到、手到、脚到,掌握要点,善于应用。
园林树木学-绪论4、学习园林树木学的目的:根据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要求,能对各类园林绿地的树种进行选择和配置。
要达此目的,就要有正确识别种类的坚实基础,充分了解园林树木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是合理栽培和配置园林树木的依据。
园林树木学-绪论二、园林树木的作用1、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碳氧平衡、降温、增湿、遮光、滞尘、固土、吸毒、杀菌。
2、美化生活空间色、形、声、动态。
3、提供休息场所4、科普教育园林树木学-绪论三、我国的园林树木资源1、我国树木资源概况我国有高等植物30000多种,仅次于巴西(﹥50000种)、马来西亚(﹥40000种)居世界第三位。
在我国植物分布中,云南约17000种,广西约10000种,广东、贵州约8000种。
我国是古老的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如木兰科、毛茛科、樟科、山茶科等的原始分布中心。
园林树木学-绪论2、我国的园林树木资源特点A、种类多:目前在各国主要栽培的园林树木中约有40%起源于我国。
B、特有物种多:如玫瑰、月季、茶花、杜鹃、菊花、桂花等。
C、种质类型多:原生种质与栽培种质均十分丰富。
如菊花有近3000个品种;茶花有500多个品种等。
园林树木学-绪论四、园林树木的引种驯化1、引种驯化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多数学者认为植物的引种和驯化是植物在人工迁移过程中不同但又相继相连的两个阶段。
园林树木学的学习计划一、学习目的园林树木学是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内容,通过学习园林树木学,可以了解各类树木的生长习性、园林植物的分类鉴定、栽培管理技术和园林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为设计和建设美丽的园林景观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因此,制定一个系统的园林树木学学习计划,对于提高园林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内容1. 园林树木的生态学知识: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光、温、湿度等生长条件对树木的影响,以及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园林树木的分类学知识: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分类和命名规范,了解各类园林树木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3. 园林树木的栽培技术:学习园林树木的选种、育苗、栽植、修剪和管理等栽培技术,掌握树木的良好生长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4. 园林树木的病虫害防治:了解树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学习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技术方法,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5. 园林树木的景观应用:了解园林树木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技术和方法,熟悉各类树木的美学特点和功能用途。
三、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专业课程和相关教材的学习,了解园林树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树木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 实地考察:利用校园、公园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观察不同树种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增加园林树木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实验研究: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实践,进行树木种植、养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提高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建设实践活动,结合课程学习内容,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升园林树木学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学习成果1. 理论水平:熟悉园林树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园林树木的生长习性、分类鉴定、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2. 实践能力:掌握园林树木的种植、养护、修剪等操作技术,具备园林树木学相关实验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园林树木学》教学方法探索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学科,讨论和应用园林树木在设计和研究中的发展。
园林树木
学的内容涵盖园林树木的分类、生理特性、物质分布等现象,在建筑和自然场景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护理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树木。
因此,有必要探索更有效地介绍和教学
园林树木学的方法。
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时学习,由知识讲座和实践实践组成,以掌握所学知识。
课
时学习可分为讲授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等三大部分。
在讲授教学中,老师应以生动
的方式将园林树木学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实
验教学中,以事实为依据,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实践技能,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安排学生参
观自然保护区,体会自然环境,加深对园林树木知识的认知和体会。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和文献资料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知识,比如
可以结合自然视频,让学生掌握不同树种的养护和研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园林树木
的研究和设计。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上是探索《园林树木学》教学方法探索的一种建议。
教师应将它们结合起来,根据
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使园林树木学课程落地生根。
《园林树木学》备课笔记第一部分绪论一、园林树木学的定义、任务和学习方法中国地大物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面积960万km2,地形、地貌复杂,有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多样而复杂,特别是多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使中国很多植物免受第四季冰川的侵袭(如银杉、水杉、秃杉),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从而为园林绿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树木──观赏树木──花卉──园林树木──适于各种风景名胜区、疗养胜地、园林绿地应用的木本植物。
园林树木学──研究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园林树木学包括绪论、总论和各论3部分。
园林树木在园林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园林均离不开园林树木,园林树木是园林中的主体,其它一切设施和建筑都是为其服务的。
园林树木学对我们从事园林规划设计(树种配置)、绿化施工、园林管理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园林工作均必须学好园林树木学,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如何才能学好园林树木学呢?学好园林树木学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次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欲学好园林树木学,首先必须学好与此有关的基础学科,如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植物生态学等。
其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而且要多实践(观察、记载、归纳),善于吸收和总结中外园林史中成功的经验。
园林树木学特点是描述性强,涉及的树种和名词术语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广泛,树种的拉丁学名又难于记忆等,因此初学者都感到有些困难。
有效的方法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多观察活的树木和标本,观察时作重点笔记,抓住树种的主要特征,对相似种类进行比较,充分利用工具书学会正确鉴定树种,在理解中记忆,同时学会利用树木的冬态特征来鉴定树种也是很重要的,对于树种的拉丁学名最好能了解其词意,然后再去记忆。
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学好园林树木学。
《树木学》学习方法
树木学是林业专业和其它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树木的形态、分类、分布、特性及经济价值等内容。
然而它也是一门用语单调、结构机械重复、内容难记易忘的学科,加之近年来根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要求,树木学的教学时数大幅度缩减。
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明确学习的目的
树木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的重要基础,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了解树种的识别特征及相关特性,为进一步开发我国丰富的树种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林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树木学》课程描述性强,涉及树种多,名词术语多,内容枯燥,记忆难度大。
若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方法,以重复的信息,固定的模式反复冲击学生的大脑,容易造成疲惫心理,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同实际的结合。
首先,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善有关树木学知识网络版和课件的制作,做到图、文、声并茂,向学生展示大量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树木图片,使学生对所讲授的树种特征产生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有树木学教师本身应利用一切机会到各地考察、研究,在专业知识方面进一步完善自己,在课堂讲授中就会做到绘声绘色。
作为学生,则必须对实验和教学实习格外重视。
在教学时数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理论课教学必须是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
目前,树木学教学注重科属特征的介绍,而不是泛泛地讲解一个个物种。
科属特征主要涉及花和果实等方面的性状,尽管听起来十分枯燥,但却是树木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只有在实验和实习过程中,依靠自己亲手的观察和解剖,才能对一些结构、概念和术语理解透彻,做到永生不忘。
比如,在介绍裸子植物松杉纲植物时,我们经常会说雄球花是由若干个小孢子叶组成的,小孢子叶上着生数个花粉囊。
那么,为什么把裸子植物的雄蕊称作小孢子叶呢?通过解剖松科和柏科的雄球花,学生们可以看到在裸子植物中的所谓雄蕊并不象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被子植物的雄蕊一样,而是一个叶状结构,在这个叶状结构的腹面排列有数个花粉囊。
如果学生不亲自解剖,则很难想象小孢子叶的结构和性状,并理解类似的裸子植物概念和术语。
在实验课过程中,学生应及时把观察到的结果和体会写到笔记本和教科书上,并同教师的讲解相比较,进行验证。
如果发现观察结果不一致的地方,应积极向老师请教,不能忽略而过。
树木学这门学科实践性很强,必须经过从课本到实际观察,再到课本几个来回的重复,才能够对树种的特征结构烂熟于心。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树木学涉及的种类很多,要想熟练地掌握它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
(1 )比较法:树木的科、属、种虽然很多,但相似的科与科、属与属、种与种之间却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找到这一规律,相似之中就可以找到区别,记忆将会成为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
如松科和柏科的特征是树木学的重点和难点,只要我们抓住树皮、叶、球花和球果的特征比较,就不难掌握。
首先,从树皮来看,松科的树种大多数鳞片状开裂或剥落,而柏科的树皮则呈长条状剥落;松科的叶以互生(这里可以把在短枝上的簇生及针形叶的束生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互生方式)为特征,柏科植物则对生或轮生;在松科中,组成雌雄球花的珠鳞和小孢子叶数目多,螺旋状排列,而在柏科中,组成雌雄球花的珠鳞和小孢子叶数目较少,为交互对生;松科中的珠鳞和苞鳞是完全分离的,而柏科二者则完全合生等。
诸如类似的类群很多,如冷杉和云杉属植物、杨属和柳属、香椿和臭椿、国槐和刺槐、栎属和栗属、蔷薇和月季、梨属和苹果属、梧桐、泡桐和法国梧桐(三球悬铃木)等。
通过比较,不仅掌握的它们的区别所在,强化了记忆效果,更扩充了我们在识别植物过程的视野。
( 2 )检索法:植物检索表的英文名称是“key”,即钥匙的意思,因此,树木学同植物分类学一样,学生们必须要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由于检索表中大量地使用形态术语,学生应首先对这些术语掌握清楚。
另外,树种特征是相当复杂的,即使我们掌握了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往往出现错误和进行不下去。
只有我们经常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才能炼就细致观察和解剖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对树木的认知能力。
这也是树木学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
( 3 )口诀法:比较检索法都是基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下意识的记忆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幼儿背诵古诗词,并不一定理解全文,但仍然能够长时间的记忆,甚至一生不忘,就是这个道理。
树木学尽管内容复杂,但如果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成口诀,可以大大帮助记忆,学生们也乐于模仿。
如介绍梨属和苹果属的区别时,梨属的开花顺序我们用“梨向里开”就解释清楚了,苹果属自然就是“由里向外开”了。
又如用“胡杨叶胡长”一句口诀就能反映胡杨的叶片形状多变的特征。
再如用“锦带裂一半,海仙仙到底”来反映锦带花和海仙花的花萼特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 4 )联想法:树木学中有的内容复杂,学生不熟悉,但如果能够将该特征与我们所熟知的性状联系起来,记忆起来自然十分容易。
如木兰科的重要特征是形成一个柱状的花托,离心皮雌蕊多数,螺旋状着生于花托的上部,雄蕊多数,生于柱状花托的下部。
谁在上谁在下有时同学们很容易混淆,但我们对常见花卉的雌雄蕊位置非常熟知,即雌蕊在内,雄蕊在外。
现在我们把长圆锥形的柱状花托压扁,上部的雌蕊仍然在内轮,而下部的雄蕊在外轮。
通过这样的联想,自然不会再混淆。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教师“注入式”地教,学生“机械式“地学。
由于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介绍我国丰富多彩的树种资源及研究利用现状,培养他们为专业和科学献身的精神,鼓励他们阅读《植物杂志》等科普刊物,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爱自然、崇科学的高尚情操,做保护和美化大自然的使者。
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积极开展树种调查、树种挂牌和小标本(包括叶脉标本)制作等各种活动,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