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
- 格式:ppt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74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第六单元21.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明白得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情感。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归纳和夸张。
二、教学假想一、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二、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讨。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预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进程(一)、导入一、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二、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播放朗诵录音。
二、学生听后自由朗诵,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一、正音。
二、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诵,从节拍、重音、韵脚、情感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三)体味诗中画面一、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能够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明白得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咱们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归纳每幅画面的要紧内容。
选择你喜爱的一个画面,说说什么缘故喜爱?(学生试探,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判)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明白得诗歌高度的艺术归纳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一、背诵并用标准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1《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课前一字:“岳”记:“山”上有座小土堆(丘),一下成为大高峰。
练:教师黑板范写,学生根据教师范写练习。
评:同桌互评、教师点评一、反馈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ɡbó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3、文体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
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
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二、制定目标结合学生质疑出示学习目标: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理解其内容。
三、交流探究1、学生个人自由读、悟2、小组合作交流四、汇报展示1、交流“红军不怕远征难”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理解诗意理解“等闲”即平常事“逶迤”即绵延不绝“磅礴”即气势“暖寒”指红军的心情五、有效训练学了本课,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六、总结拓展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说明等闲:平平经常。
逶迤:曲折波折的样子。
逶,wēi。
迤, yí。
澎湃:广大无边,气概大。
磅,páng。
礴, bó。
走:本诗中是“转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
岷, 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快乐的样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句子分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 ;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可是是平平经常的事罢了。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
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 ;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 ;三是前有仇敌的堵截,后有仇敌的追击。
但这些困难被红军视作平时,这是多么豪放的气派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停,在红军的眼里可是是翻滚着的渺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宏伟、气吞山河,在红军看来,可是像泥丸同样在脚下滚过去。
实质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澎湃”的高峰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倒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困难的实质情况 ;写山的不足挂齿,是红军勇往直前英豪气派的真切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超超出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
金沙江两岸是绝壁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挂在波浪汹涌的江面上,令人感觉冷气逼人。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第六单元21.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七律长征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是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长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师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这些词语:远征、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
(2)结合长征资料体会诗意。
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3)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七律长征》苏教版教学目标: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明白得课文大致意思,能依照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明白得、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明白得课文大致意思,能依照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难点: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明白得、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学习预备:学生阅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如此一支队伍,他们为了储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续不断、雄壮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
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诗。
苦不苦,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二、诵读:自读课文,仔认真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齐读。
三、明白得、感悟、诵读:导语自学:诗读到那个地点,红军给你留下如何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借助注解,展开想象明白得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一)抓“万水千山”,探讨如何样的“山”,如何样的等闲,如何样的画面:考一考大伙儿是否明白得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遇到的困难——万水千山。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小组内朗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 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从而感悟文本情感和人物特点。
3.培养学生借助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内容——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2.激情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长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札记《七律长征》是1936年红军胜利结束,人民领袖毛泽东挥毫写下的一首气势恢宏的七言律诗。
诗歌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客观主义精神。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预习单,从字词到课文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都对学生做了细致的要求,并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相关习题。
就在今天上课之前,教师又发给学生导学单和长征故事的资料,似乎对于一堂随堂课已经准备到位了。
然而,教者显然也受到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对于长征历史的茫然和空白,之前没有文字和图像的熏陶铺垫。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情感是多么的苍白呀!江苏省特级教师、县教研室的张建平主任光临课堂,诚惶诚恐之余,聆听指导和点拨,也倍觉醍醐灌顶。
井底之蛙虽不能有见识大课、优课的机会,但这样一节常态课,一节随堂课能得到张特教的批评和指正,内心感到十分愉悦。
张特教指出,要上好此课,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至少也要提前三天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资料知晓红军长征的历程,从而做好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上的丰实铺垫。
另外,有一点,我的课堂上用了导学案,忽略了学生课本上的批注。
这个批评很受用,高年级学生应该养成读书做批注的学习习惯,这个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说明我对于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很不到位。
直至课堂结束,我才有刚刚进入情境之感。
我的感受如此,学生恐怕也一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通过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原文《长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材解读《七律·长征》是小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
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险、壮观的场面,抒发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朗读时总体感情基调应是昂扬、激越、奔放的。
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的漫长和艰辛;“等闲”略微舒缓。
颔联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泥丸”不要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的必胜信心。
颈联中的“云崖暖”“铁锁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
“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尾联展现出了美好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此外,由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时要将每个音节读得清晰、略长,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讲究押韵、平仄和对仗。
这首诗每句都可划分为四个“音步”,第一、三、四联可按二、二、二、一的节拍处理,第二联可按二、二、一、二的节拍处理。
朗读时,要注意平仄声调的相互映衬调节和节奏的均匀多变,以突出律诗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造型整饬的复迭美。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反思第六单元21.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